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及中国海洋气象数据产品研发进展
1
作者 曹丽娟 陈丽凡 +3 位作者 廖志宏 张冬斌 徐宾 商梦娇 《气象科技进展》 2024年第3期10-19,45,共11页
基于多来源海洋气象观测数据,制作高质量、长序列的海洋气象数据产品是海洋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及数值模式同化等业务及科学研究应用的重要支撑,对提升海洋气象业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海洋气象数据产品属性、产品生产技术流程及应用... 基于多来源海洋气象观测数据,制作高质量、长序列的海洋气象数据产品是海洋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及数值模式同化等业务及科学研究应用的重要支撑,对提升海洋气象业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海洋气象数据产品属性、产品生产技术流程及应用等方面,系统概述目前全球代表性海洋气象数据产品及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海洋气象数据产品;从产品研发计划、数据共享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我国海洋气象数据产品研制及应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 数据产品 数据服务
下载PDF
1901—2016年印太海域海表温度的偏差订正及数据集研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丽凡 孙丞虎 +2 位作者 张冬斌 曹丽娟 李维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01-2015,共15页
海表温度系统性观测偏差的订正是开展长历史序列网格化海表温度气候数据产品研制的关键.本文在引入美国SR02海表温度偏差订正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自主研发的全球海表观测定时值数据集,进行了相关参数的优化改进,从而研制... 海表温度系统性观测偏差的订正是开展长历史序列网格化海表温度气候数据产品研制的关键.本文在引入美国SR02海表温度偏差订正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自主研发的全球海表观测定时值数据集,进行了相关参数的优化改进,从而研制了1901-2016年印度洋-太平洋核心海域月平均2°×2°分辨率的海表温度偏差订正数据集.对海温偏差订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基于自主研制的基础数据和优化改进的方法求解的偏差订正量能有效反映海表温度观测手段的历史变迁,以及海表温度系统性偏差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同时,与ERSST订正量的对比表明,由于优化改进后的方法其阈值计算随空间样本而变,因而其局地变化特征的表现能力更强,且其订正量在观测手段转型期的变化更为明显.相较订正前的海表温度距平(SSTA)场,订正后的SSTA资料与ERSSTv5SSTA间的偏差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有明显降低.其中,偏差误差的缩减比例在37.7%~87.9%之间,均方根误差可降低0.06℃.此外,与国际同类产品的对比表明,本文发展的SSTA订正数据集与国际同类SSTA产品序列的相关系数不低于0.97,且变化趋势类似.从差异对比上看,除中高纬东亚大陆近海区域外,本文的偏差订正数据集与国际上同类产品的SSTA差异基本在-0.2~0.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偏差订正 印太海域 数据产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海平面观测及数据产品研制进展及展望
3
作者 陈丽凡 曹丽娟 《气象科技进展》 2023年第2期16-25,共10页
海平面高度变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等均会产生巨大影响,开展海平面观测及数据产品研发,对于全球和区域(如中国近海)的当前海平面变化状态、长期变化归因及未来变化趋势的分析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际上已有较为成熟的海... 海平面高度变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等均会产生巨大影响,开展海平面观测及数据产品研发,对于全球和区域(如中国近海)的当前海平面变化状态、长期变化归因及未来变化趋势的分析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际上已有较为成熟的海平面观测系统(GLOSS),其研发的数据产品为全球和区域海平面变化监测与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撑;国内,国家海洋局也在积极推动卫星观测网和验潮站网的建立和加强,并通过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公开发布了多套海平面观测数据产品。然而,目前国内气候监测业务主要依赖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逐年提供的中国沿海海平面距平序列,为了进一步提升海洋气候监测数据支撑能力,充分发挥海平面观测数据在海洋灾害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等研究中的作用,亟待加强多来源海平面观测数据的收集、评估及加工处理与业务应用等工作,积极深入开展验潮站及卫星反演海平面高度数据的对比分析与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可自主更新的全球和区域海平面高度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高度 验潮站 卫星高度计 海平面高度序列
下载PDF
测风塔风速的长程持续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庆雷 陈丽凡 +1 位作者 张志森 刘卫平 《气象科技》 2023年第2期262-268,共7页
基于中国陆上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提供的测风塔风速资料,本文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DFA)方法,研究了103座测风塔在不同高度处观测的、不同分辨率的风速时间序列的长程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1)同一测风塔... 基于中国陆上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提供的测风塔风速资料,本文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DFA)方法,研究了103座测风塔在不同高度处观测的、不同分辨率的风速时间序列的长程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1)同一测风塔观测的不同高度处的风速时间序列,存在一致的标度行为,与数据时间分辨率无关;(2)对于6 h平均风速序列而言,103座测风塔观测风速的DFA指数α数值范围基本在0.55~0.91之间,都表现出较强的长程持续性,区域特征不明显;(3)对于10 min平均风速序列,DFA标度指数曲线存在弯折,以24 h尺度为界,呈现出2个明显的独立标度区间: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标度指数α的数值大小为0.80,而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α的数值大小约为1.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长程持续性 去趋势波动分析 标度一致性 测风塔
下载PDF
浅谈武汉市竹子湖、清潭湖水质下降原因及治理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丽凡 江群 余建波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9年第3期41-44,共4页
本文根据武汉市青山区(化工区)竹子湖、清潭湖及周边水域日常监管资料及野外考察情况,对水质下降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国家及武汉市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地提出治理思路和具体对策,有效遏制了湖泊生态环境恶化,其经验可为其他区域开展... 本文根据武汉市青山区(化工区)竹子湖、清潭湖及周边水域日常监管资料及野外考察情况,对水质下降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国家及武汉市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地提出治理思路和具体对策,有效遏制了湖泊生态环境恶化,其经验可为其他区域开展湖泊保护与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湖泊 水质下降 治理措施
下载PDF
基坑支护结构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沈印 陈丽凡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00-104,174,共6页
对于基坑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目前较流行的是按照增量法的计算原理,采用简化的平面弹性抗力法计算,而普遍认为总量法计算值偏小。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总量法与增量法的计算模式原理。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别构建了基于两种计算方法的有限... 对于基坑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目前较流行的是按照增量法的计算原理,采用简化的平面弹性抗力法计算,而普遍认为总量法计算值偏小。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总量法与增量法的计算模式原理。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别构建了基于两种计算方法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实际算例的计算,证实了在荷载施加正确的前提下,两种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是一致的,且总量法更具优势。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现行规范建议的三维空间计算方法与传统的平面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从对比结果得出,距离支撑较远的支护桩的位移宜利用空间计算方法计算,以及冠梁及腰梁的尺寸对于增加支撑对支护桩的作用、改善支护桩变形来说,基本不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支护结构 总量法 增量法 三维计算
下载PDF
食用牛肉引起3人阿托品中毒
7
作者 孙乃杰 范文亚 陈丽凡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1989年第5期46-46,共1页
1987年10月7日,一顾客从鞍山某国营商店购买1kg冻牛肉。次日晚其父将肉用清水洗净,切成了3cm大小肉块,加入调料和水,用高压锅炖半小时后三人食用。每人食用100g左右,喝少量酒。食后1h。3人感觉口干。
关键词 阿托品中毒 颜面潮红 烦燥不安 视觉模糊 散瞳试验 硫酸阿托品 浓缩液 病死牛 调查核实
下载PDF
全球变化对人类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47
8
作者 吴晓旭 田怀玉 +2 位作者 周森 陈丽凡 徐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43-1759,共17页
在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加速全球变化的驱动下,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模式也在发生改变.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的暴发和传播.气温、降水、湿度和光照等气象要素通过影响病原体、宿主和疾病的传播媒介,从而改变传... 在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加速全球变化的驱动下,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模式也在发生改变.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的暴发和传播.气温、降水、湿度和光照等气象要素通过影响病原体、宿主和疾病的传播媒介,从而改变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会直接对人类造成伤害并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地表生态系统包括下垫面类型和植被分布也会间接对传染病的暴发产生影响.人类活动也是影响传染病传播的间接动力.其中,国际化、普遍化的旅行以及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所造成的人口流动是传染病大规模传播的根本原因;快速城市化伴随的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以及城市边缘传染病的高风险将改变传染病及其造成死亡的模式;农业侵占、森林砍伐等土地利用变化,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疾病暴发并改变了许多地方病的传播方式;飞速发展的航空、公路和铁路交通运输,不但加快了疾病传播的速度,也扩大了疾病传播的范围.另外,频繁的经济贸易增加了传染病暴发的可能性,为病原体远距离扩散、新型病毒随牲畜贸易沿途扩散等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传染病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