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PEI和SPI指数的太原多尺度干旱特征与气候指数的关系 被引量:44
1
作者 张岳军 郝智文 +4 位作者 王雁 李明明 陈二萍 李芬 张永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18-1424,共7页
干旱是太原地区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之一,出现的次数多、持续的时间长,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出现得越发频繁,太原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基于1951-2012年月平均降水和... 干旱是太原地区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之一,出现的次数多、持续的时间长,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出现得越发频繁,太原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基于1951-2012年月平均降水和气温资料,引入新的干旱指标: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应用SPEI和SPI(标准化降水指数,简称:SPI)定量描述太原地区的62年来的干湿状况;基于月尺度SPEI和SPI指数,对太原月季尺度干旱变化做了分析,并利用交叉小波变换(XWT)探讨了干旱与大尺度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降水和蒸散的SPEI可以更灵活地反映月季干旱变化特征;交叉小波变换分析表明,太原地区的干旱与4个大尺度因子都具有6-12 a年代际主共振周期,在1980s都存在较好的相关性.SPEI和SPI与NAO通过显著性检验的6-12 a共振周期主要表在1985-2000年,序列在此频段上表现出一定的正位相共振关系;SPEI和SPI与WP在1955-1960年和1990-2000年分别表现出2-3 a和4-8 a显著的共振周期,存在明显的滞后相关,在1970-1990年具有10-16 a正位相显著共振关系.SPEI与PDO在1986-2000年之间存在4-6、8-14 a两个显著的共振周期,各自表现出负、正位相共振关系,在1955-1960年存在2-3 a共振周期,在此频段上SPEI显著滞后于PDO.与SPEI相比,SPI与PDO的相关性较弱,仅在1955-1960、1986-2000年出现了弱的共振关系.SPEI和SPI与PNA在1983-1995年表现出4-7 a的显著共振关系,反映了SPEI和SPI显著滞后于P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I SPI 多尺度 干旱 气候指数
下载PDF
医疗废物处置技术研究——以襄汾县人民医院河西新院为例
2
作者 陈二萍 李明明 +2 位作者 王雁 闫世明 卢淑贤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年第19期198-200,共3页
介绍了襄汾县人民医院河西新院建设的背景,分析了医院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种类和危害性,制定出具体的处置、管理措施,对危险固体废物进行了妥善处理处置,对环境影响很小。
关键词 医疗废物 固体废物 处置技术 襄汾县人民医院河西新院
下载PDF
侯马市酸雨变化特征及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3
作者 李明明 陈伟健 +2 位作者 王雁 陈二萍 刘占贞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年第12期162-164,共3页
通过对侯马市2007—2009年酸雨资料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侯马市酸雨发生频率在50.00%~75.86%之间,12月酸雨频率最高,为100%,3月、9月、10月酸雨频率也较高,达到80%左右;侯马市四季的酸雨强度均为强酸雨程度,而酸雨频率是秋季最高,为76.... 通过对侯马市2007—2009年酸雨资料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侯马市酸雨发生频率在50.00%~75.86%之间,12月酸雨频率最高,为100%,3月、9月、10月酸雨频率也较高,达到80%左右;侯马市四季的酸雨强度均为强酸雨程度,而酸雨频率是秋季最高,为76.09%;侯马市在大雨天气时,酸雨出现的几率较高,风速在3.4m/s~5.4m/s时酸雨频率最高,达到73.68%;侯马市在NNE风向下的酸雨频率最高,为15.96%,N风向下的酸雨频率也较高,为13.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变化特征 气象条件 侯马市
下载PDF
汾渭平原夏季近地面臭氧统计预报方法
4
作者 陈玲 程路 +4 位作者 王雁 郭伟 汪文雅 李明明 陈二萍 《陕西气象》 2022年第5期35-41,共7页
运用2017—2020年5—8月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和地面气象数据,筛选出对O_(3)日最大8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以下用C_(8h)(O_(3))表示)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建立了近地面C 8h(O_(3))主要气象条件判定标准——高质量浓度O_(3)潜势指数(I_(HPP)),进... 运用2017—2020年5—8月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和地面气象数据,筛选出对O_(3)日最大8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以下用C_(8h)(O_(3))表示)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建立了近地面C 8h(O_(3))主要气象条件判定标准——高质量浓度O_(3)潜势指数(I_(HPP)),进一步拟合得到汾渭平原夏季C_(8h)(O_(3))多元逐步回归预报方程,并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汾渭平原I_(HPP)由日最高气温(T_(max))、日均相对湿度(H_(R))、日照时数(t)、日主导风向(W_(D))和降水量(P)5个气象因子构成,其值介于-1~6之间,值越大则该日近地面O_(3)超标可能性越大;经检验,C_(8h)(O_(3))多元逐步回归方程预报结果与实况较吻合,汾河平原(特别是运城)预报效果总体较好,临汾、吕梁和西安等级预报效果有待改进;预报检验时段咸阳和晋中等级预报准确率较国家气象中心的指导预报分别上升7.9%和28.9%,说明预报方程具有一定的业务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平原 臭氧 气象因子 预报
下载PDF
山西夏季臭氧光化学生成敏感区分布和变化
5
作者 于小红 杨爱琴 +6 位作者 陈玲 王雁 朱凌云 汪文雅 王小兰 闫世明 陈二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32-4439,共8页
利用2013~2022年的5~8月臭氧检测仪(OMI)的甲醛柱浓度(HCHO)和对流层二氧化氮柱浓度(NO_(2))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地面臭氧(O_(3))观测数据,计算了山西FNR(HCHO/NO_(2))的阈值,研究了山西夏季近地面O_(3)光化学生成敏感区的分布和变化.结... 利用2013~2022年的5~8月臭氧检测仪(OMI)的甲醛柱浓度(HCHO)和对流层二氧化氮柱浓度(NO_(2))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地面臭氧(O_(3))观测数据,计算了山西FNR(HCHO/NO_(2))的阈值,研究了山西夏季近地面O_(3)光化学生成敏感区的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1)2013~2022年夏季,山西VOCs敏感区(FNR<2.3)明显缩小,VOCs-NO_(x)过渡区(FNR介于2.3~4.1)先增后减,NO_(x)敏感区(FNR>4.1)显著扩张;(2)2013~2019年夏季,HCHO柱浓度上升与对流层NO_(2)柱浓度下降,共同导致FNR上升,2016年起山西总体处于NO_(x)敏感区,但NO_(x)减排的进程中城市区域由VOCs敏感区逐渐向VOCs-NO_(x)过渡区转变,导致O_(3)污染加重且普遍存在;2020~2022年,HCHO与NO_(2)协同下降,O_(3)浓度有所降低.(3)2022年夏季,临汾和运城出现了O_(3)“周末效应”的反转,其余9个城市仍存在O_(3)“周末效应”,O_(3)“周末效应”并不完全取决于前体物排放的变化,还与O_(3)光化学生成敏感性密切相关.山西O_(3)污染治理需NO_(x)和VOCs协同减排,此外太原、阳泉、运城、晋城应继续深入推进NO_(x)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臭氧(O_(3)) 前体物 生成机制 臭氧检测仪(OMI) 卫星遥感 周末效应
原文传递
太行山两侧污染物传输对横谷城市气溶胶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雁 郭伟 +3 位作者 闫世明 裴坤宁 李明明 陈二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104-4115,共12页
利用2017~2019年太行山横谷城市阳泉PM10和PM_(2.5)逐时浓度资料和对应时刻风速风向数据,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通过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和浓度权重轨迹方法分析了横谷城市气流输送特征及对阳泉市气溶胶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太... 利用2017~2019年太行山横谷城市阳泉PM10和PM_(2.5)逐时浓度资料和对应时刻风速风向数据,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通过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和浓度权重轨迹方法分析了横谷城市气流输送特征及对阳泉市气溶胶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太行山两侧大气污染物的交换特征.阳泉市气溶胶日变化为单峰单谷型,冬季最高值出现在10:00~11:00,其他季节多在09:00,最小值均在15:00~16:00;月际变化呈1月最高、8月最低.受横谷地形影响,地面风向以偏东风和偏西风频率最高;除小风天气外,春秋季偏西风引起的沙尘天气和冬季偏东风输送也会引起阳泉气溶胶浓度升高;后向轨迹结合污染特征显示,各季节污染轨迹占比为春季26.2%、秋季36.4%和冬季33.7%,主要分布在阳泉的西南和东南区域,冬季在东北区域也有分布;山脉两侧均存在显著的细颗粒物传输,而起源或途经太行山西侧的轨迹粗颗粒物输送亦相对较多;污染轨迹中偏西气流输送对PM10超标率影响更大,偏东气流则主要影响PM_(2.5)的超标率.不同季节阳泉市气溶胶主要污染潜在源区存在差异,春季为西南和东南两区域;秋季为西南及偏南区域,冬季主要位于偏南和偏东方向区域,山西东南部及与河南北部交界区域是主要的污染贡献源区,太行山两侧通过井陉通道进行大气污染物的相互传输过程显著,其中东向西的PM_(2.5)传输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横谷城市 气溶胶 输送通道 后向轨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