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甲鱼生物学特征与繁殖技术初探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先均 周剑 李孟均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2-223,共2页
白甲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常生活于0~36℃的中下层流水水体中,最适摄食生长温度为18~28℃,植物食性,以高等植物碎片、丛生藻类为主,3龄以上性成熟,绝对怀卵量为9~26粒/g,... 白甲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常生活于0~36℃的中下层流水水体中,最适摄食生长温度为18~28℃,植物食性,以高等植物碎片、丛生藻类为主,3龄以上性成熟,绝对怀卵量为9~26粒/g,成熟卵直径1.99~2.31mm,产卵季节为2~4月,产卵水温18~27.5℃。可以通过人工授精进行种苗繁殖和分段培养,体长3cm时放养密度为4000~5000尾/667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甲鱼 生物学特征 人工繁殖
下载PDF
长薄鳅开口饵料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先均 黄颖颖 陈春娜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86,共3页
为寻找合适的长薄鳅仔鱼开口饵料,分别以卤虫、枝角类、蛋黄、卤虫+蛋黄、枝角类+蛋黄、卤虫+光合细菌、枝角类+光合细菌等7种不同的饵料对刚脱膜4 d的仔鱼进行了饲喂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对长薄鳅仔鱼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 为寻找合适的长薄鳅仔鱼开口饵料,分别以卤虫、枝角类、蛋黄、卤虫+蛋黄、枝角类+蛋黄、卤虫+光合细菌、枝角类+光合细菌等7种不同的饵料对刚脱膜4 d的仔鱼进行了饲喂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对长薄鳅仔鱼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枝角类+光合细菌组生长最快,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分别为4.63±0.075 mg/d和19.02±0.404%/d;蛋黄组生长最慢,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第1周投喂卤虫+光合细菌组合的饵料,仔鱼的成活率最高,为96%;蛋黄组的最终成活率最低,只有34%,且该组仔鱼个体发育较为缓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水泥池育苗的条件下,对刚脱膜4 d的长薄鳅仔鱼,第1周投喂卤虫+光合细菌,后期投喂枝角类+光合细菌,以提高仔鱼的成活率和成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薄鳅 仔鱼 开口饵料
下载PDF
胭脂鱼暴发病病因及防治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先均 周剑 《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第11期147-148,共2页
分析胭脂鱼暴发病病因主要在于:养殖密度过大,饲养管理不当,饲料不合理,用药不慎,近亲繁殖,种质退化。就此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指导养殖户将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 胭脂鱼 暴发性流行病 病因 防治
下载PDF
中华沙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探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强 姚明予 +4 位作者 周波 陈先均 龙治海 周传江 李孟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95,共4页
对从长江、金沙江和岷江水域中收集质量为25.0~100.0 g的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Günther)进行人工驯养、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显示:野生中华沙鳅能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长和繁殖。注射人工催产药物鲤鱼脑垂体(PG)和... 对从长江、金沙江和岷江水域中收集质量为25.0~100.0 g的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Günther)进行人工驯养、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显示:野生中华沙鳅能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长和繁殖。注射人工催产药物鲤鱼脑垂体(PG)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可促使亲鱼产卵和排精,催产的100尾雌鱼中有60尾成功产卵,获得受精卵约3万粒,孵出鱼苗约1.1万尾,其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分别为60.0%、47.5%和36.7%。水温19~23℃时,从受精卵到孵出鱼苗需要约34~37 h,仔鱼经过30 d的培育全长可达到30~33 mm,出苗率平均为6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Günther) 人工繁殖 孵化 鱼苗培育
下载PDF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线粒体DNA控制区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刚 周剑 +4 位作者 杜军 刘光迅 陈先均 朱健 李建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30-937,共8页
对采自泸州(长江干流)、南溪(长江干流)、柏溪(金沙江段)、攀枝花(雅砻江段)、重庆(嘉陵江段)4个流域的45尾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的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798 bp)进行了扩增,共检测出19个单倍型,未发现群体间... 对采自泸州(长江干流)、南溪(长江干流)、柏溪(金沙江段)、攀枝花(雅砻江段)、重庆(嘉陵江段)4个流域的45尾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的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798 bp)进行了扩增,共检测出19个单倍型,未发现群体间有共享的单倍型,5群体单倍型多样性在0.833~1.000之间,显示不同流域的长薄鳅群体单倍型类型较为丰富。分析了D-Loop的碱基组成、变异情况和核苷酸序列差异,计算了核苷酸多样性(π)、单倍型多样性(h)、FST值和基因流数值(Nm),构建了长薄鳅不同单倍型分子系统树和中间网络图。5个群体内各序列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在0.276%~0.905%之间;群体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28~0.0092,结果显示长薄鳅自然群体存在较丰富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多态性(h=0.916,π=0.00450),Tajima’s D统计(?2.09890)和Fu’sFs统计(?7.56940)分析都显示各种群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FST值(FST〈0.05)的分析结果显示重庆、柏溪、南溪、攀枝花和泸洲种群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暗示了柏溪和攀枝花种群历史上,可能发生过群体扩张和种群瓶颈,而泸州、南溪和重庆种群一直是平衡种群。Nm值计算结果显示各地理种群间无明显基因交流,暗示了长薄鳅虽然在各条不同的河流里洄游产卵,但并未因此而产生独立分化的群体。所有群体中,泸洲和攀枝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重庆、柏溪和南溪种群丰富。进行长薄鳅人工繁殖时,可以将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地区的个体补充到人工繁殖中来,以提高长薄鳅的遗传素质,为人工增殖放流提供遗传多样性更丰富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薄鳅 线粒体DNA 控制区序列 种群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饥饿对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仔鱼摄食、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强 李孟均 +1 位作者 周传江 陈先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37,共6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观察、测量记录外部形态特征等方法研究了饥饿胁迫下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仔鱼的摄食、生长、形态和存活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20±1.5)℃时,饥饿组和投喂组白甲鱼仔鱼在孵化后第4天开始摄食,初次摄食率...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观察、测量记录外部形态特征等方法研究了饥饿胁迫下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仔鱼的摄食、生长、形态和存活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20±1.5)℃时,饥饿组和投喂组白甲鱼仔鱼在孵化后第4天开始摄食,初次摄食率为48%,第6天初次摄食比率达到100%。饥饿组仔鱼抵达饥饿不可逆点(PNR)的时间为13.5 d,50%累计死亡率出现时间基本上与PNR出现时间相同(13.5 d),表明第13.5天为白甲鱼早期发育中较为敏感的阶段。试验期间,饥饿仔鱼体重、体长、眼间距和体高分别在第6、7、11和12天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束(16 d)时饥饿组仔鱼体重、体长和眼径的瞬时增长率均显著低于摄食组(P<0.05),而头长、体高和眼间距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饥饿对仔鱼生长发育起延迟作用,混合营养期延迟投喂,仔鱼生长发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投喂仔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 仔鱼 饥饿 摄食 生长 形态
下载PDF
达氏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龚全 刘亚 +6 位作者 杜军 赵刚 陈先均 李军 李强 李禾 凡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10-1714,共5页
全人工养殖条件下开展达氏鲟繁殖技术研究将有助于达氏鲟的保护和恢复。本研究选取人工驯养环境下的16尾成熟雌鱼和14尾成熟雄鱼,对其全A-r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人工养殖环境下,达氏鲟均能达到性成熟。经人工催产后... 全人工养殖条件下开展达氏鲟繁殖技术研究将有助于达氏鲟的保护和恢复。本研究选取人工驯养环境下的16尾成熟雌鱼和14尾成熟雄鱼,对其全A-r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人工养殖环境下,达氏鲟均能达到性成熟。经人工催产后,精子快速活动时间为1008,寿命为420s,卵径介于2.60—3.10mm,产卵量为6500-71500粒,但受精卵和孵化率较低,与野生种群存在较大的差异。经过129—146h孵化,仔鱼大量孵出,鱼苗经11—13d后,卵黄吸收完全,能获取外源营养,发育正常。在本次人工繁殖操控的条件下,成功获得达氏鲟鱼苗约10000尾,可为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鲟 人工繁殖 人工驯养
下载PDF
沱江流域宽体沙鳅的胚胎发育 被引量:24
8
作者 岳兴建 王芳 +4 位作者 谢碧文 齐泽民 王淯 何斌 陈先均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0-393,397,F0003,共6页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利用数码显微镜进行连续观察和拍照记录,对沱江宽体沙鳅胚胎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并确定了到达各发育期所需的时间。成熟卵直径为0·9~1·1mm。受精卵卵膜吸水膨胀之后直径为1·6~1·...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利用数码显微镜进行连续观察和拍照记录,对沱江宽体沙鳅胚胎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并确定了到达各发育期所需的时间。成熟卵直径为0·9~1·1mm。受精卵卵膜吸水膨胀之后直径为1·6~1·9mm,半漂流性。卵膜直径较小是区分宽体沙鳅和其他鳅科漂流性鱼卵的标志性特征。水温23℃±0·5℃,受精卵历时27h孵出。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28个发育期。初孵仔鱼全长约为3·5~3·8mm。建议水利工程规划及建设中应该保留满足漂流性卵胚胎发育的足够长的天然河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体沙鳅 胚胎发育
下载PDF
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早期阶段生长与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强 姚明予 +3 位作者 陈先均 李孟均 周波 孙锐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83-1488,共6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早期发育阶段(0~33 d)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的生长与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20±1.5)℃时,初孵仔鱼的全长和体质量分别是(10.28±0.05)和(7.79±0.08)mg。白甲鱼仔鱼在孵化后第4天开始摄食,...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早期发育阶段(0~33 d)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的生长与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20±1.5)℃时,初孵仔鱼的全长和体质量分别是(10.28±0.05)和(7.79±0.08)mg。白甲鱼仔鱼在孵化后第4天开始摄食,初次摄食率为48%,第6天初次摄食比率达到100%。饥饿不可逆点(PNR)的时间为13.5 d。本研究中还观察到白甲鱼仔鱼PNR点的出现时间与完全饥饿组死亡时间相隔只有2 d,说明白甲鱼仔鱼一旦到达生长的不可逆点,将会在短期内迅速面临死亡,因此,在此阶段须满足白甲鱼仔鱼各种生长条件,保证各个器官都得到充分发育,减少早期因环境不利而造成的死亡或生长停滞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甲鱼 早期阶段 生长 形态 初次摄食率 PNR
下载PDF
4种重金属离子对淡水石斑胚胎及仔鱼急性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何斌 何利君 +2 位作者 杜军 龙治海 陈先均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4-95,106,共3页
探讨了Cu2+、Hg2+、Cd2+、Pb2+对淡水石斑胚胎及仔鱼的急性毒性作用。Hg2+、Cd2+、Cu2+、Pb2+对淡水石斑仔鱼的96h LC50为0.069、0.481、0.978、3.421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069、0.00481、0.00978、0.0342 mg/L。急性毒性强度为Hg2+&... 探讨了Cu2+、Hg2+、Cd2+、Pb2+对淡水石斑胚胎及仔鱼的急性毒性作用。Hg2+、Cd2+、Cu2+、Pb2+对淡水石斑仔鱼的96h LC50为0.069、0.481、0.978、3.421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069、0.00481、0.00978、0.0342 mg/L。急性毒性强度为Hg2+>Cd2+>Cu2+>Pb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石斑 胚胎 仔鱼 重金属 急性毒性
下载PDF
长吻鮠营养需要量的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泽芸 陈先均 张季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50-157,共8页
运用正交设计试验饲料饲养法,以生长比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研究了长吻鮠对蛋白质、脂肪、糖、纤维素等营养素的日需要量。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100g鱼(活体)每日的营养需要量是:蛋白质1.2—1.3g、脂肪0.18—0.27... 运用正交设计试验饲料饲养法,以生长比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研究了长吻鮠对蛋白质、脂肪、糖、纤维素等营养素的日需要量。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100g鱼(活体)每日的营养需要量是:蛋白质1.2—1.3g、脂肪0.18—0.27g、糖0.75g、纤维素0.24g以及无机盐合剂0.1g。影响上述三项评定指标的各营养素的主次顺序是蛋白质>脂肪>糖>纤维素。 鱼体脂肪的含量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呈正相关,其关系式是y=6.6648+5.6229x(r=0.9198),而与灰分的含量呈负相关,其关系式是y=10.2343-2.4314x(r=-0.93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吻WEI 营养 Wei鱼
下载PDF
温度对达氏鲟幼鱼耗氧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波 卢华 +2 位作者 徐飞 陈先均 叶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36-2239,共4页
采用流水式封闭呼吸装置对不同水温条件下(9 ~30℃)达氏鲟幼鱼的耗氧率和呼吸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达氏鲟幼鱼耗氧率和呼吸频率都有随水温升高逐渐上升的趋势,耗氧率从9℃的(0.0314±0.0049) mgO2·... 采用流水式封闭呼吸装置对不同水温条件下(9 ~30℃)达氏鲟幼鱼的耗氧率和呼吸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达氏鲟幼鱼耗氧率和呼吸频率都有随水温升高逐渐上升的趋势,耗氧率从9℃的(0.0314±0.0049) mgO2·g^-1·h^-1逐渐升至30℃的(0.2292±0.0276) mg O2·g^-1·h^-1,增加7.3倍.呼吸频率从9℃的(57.88±14.04)次/min,逐渐上升至30℃的(126.10±13.45)次/min,增加2.2倍.此外,达氏鲟幼鱼耗氧率昼夜节律测定结果表明,其昼均耗氧率为(0.1259±0.0075)mg O2·g^-1·h^-1,略低于夜均耗氧率(0.1278±0.0087)mgO2·g^-1·h^-1,但方差分析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达氏鲟幼鱼耗氧率并不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氏鲟 耗氧率 呼吸频率 温度
下载PDF
饲料中的脂肪含量对长吻(鱼危)鱼种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泽芸 张季涛 陈先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110-114,共5页
用鱼粉作饲料蛋白源配制饲料.蛋白质、醣、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适宜,用大豆油调节饲料中的脂肪梯度,研究脂肪含量对长吻鮠鱼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吻鮠鱼种饲料中适宜的脂肪含量为6~12%,最佳值是9.95%.饲料中的脂肪含量对鱼肉和肝脏... 用鱼粉作饲料蛋白源配制饲料.蛋白质、醣、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适宜,用大豆油调节饲料中的脂肪梯度,研究脂肪含量对长吻鮠鱼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吻鮠鱼种饲料中适宜的脂肪含量为6~12%,最佳值是9.95%.饲料中的脂肪含量对鱼肉和肝脏的生化组成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吻鲍 生长 饲料 脂肪
下载PDF
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nther) 鱼种阶段蛋白质最适需要量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泽芸 张季涛 陈先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87-90,共4页
本研究采用蛋白质梯度饲养法,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经6个梯度、30天的饲养试验,以生长增重率、体蛋白质增加量、蛋白质利用率为指标、从直线回归和抛物线回归方程求得长吻鮠鱼种(平均尾重12克)在水温21~25℃、日投饲量占鱼体重的... 本研究采用蛋白质梯度饲养法,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经6个梯度、30天的饲养试验,以生长增重率、体蛋白质增加量、蛋白质利用率为指标、从直线回归和抛物线回归方程求得长吻鮠鱼种(平均尾重12克)在水温21~25℃、日投饲量占鱼体重的2.5~3.5%时,其蛋白质的最适需要量范围为46.94~49.53%。长吻鮠对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随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增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吻WEI 蛋白 饲料 需要量
下载PDF
3种农药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春娜 黄颖颖 +2 位作者 陈先均 刘亚 杜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09-1313,共5页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阿维·毒死蜱、吡蚜酮、四聚乙醛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Carassais auratus gibebio)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并进行了安全评价,根据试验期间死亡鱼数及死亡时间,用几率单位法计算各时间点的半致死浓度L...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阿维·毒死蜱、吡蚜酮、四聚乙醛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Carassais auratus gibebio)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并进行了安全评价,根据试验期间死亡鱼数及死亡时间,用几率单位法计算各时间点的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阿维·毒死蜱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8×10-3、2.5×10-3、1.3×10-3、1.2×10-3mg/L;吡蚜酮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45、428、403、387 mg/L;四聚乙醛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28、566、551、411 mg/L。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对阿维·毒死蜱、吡蚜酮、四聚乙醛96 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1.2×10-4、38.7、41.1 mg/L。3种农药的毒性大小依次为阿维·毒死蜱>吡蚜酮>四聚乙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 急性毒性 农药
下载PDF
胡子鲶总DNA转化长吻鮠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梁明山 赵邦炯 +3 位作者 游育信 陈先均 陶震 雍慧仪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97-101,共5页
用显微注射法将胡子鲶总DNA导入江团受精卵中。孵育后对转化和对照鱼的外形、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用PAGE法比较转化与对照鱼的血清蛋白、酯酶同工酶和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图谱。结果表明:转化江团的平均体重增加1.... 用显微注射法将胡子鲶总DNA导入江团受精卵中。孵育后对转化和对照鱼的外形、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用PAGE法比较转化与对照鱼的血清蛋白、酯酶同工酶和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图谱。结果表明:转化江团的平均体重增加1.2%;抗车轮虫病能力提高29.4%;耐低氧能力提高27.3%、血清蛋白的PAGE图谱有明显差异;酯酶同工酶谱显著不同,LDH和酯酶的染色活性远大于对照。上述结果表明,转化江团获得了供体的某些优良遗传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团 胡子鲶 DNA转移
下载PDF
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早期阶段生长与发育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强 姚明予 +4 位作者 杜军 陈先均 李孟均 周波 孙锐峰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3年第2期354-360,共7页
[目的]研究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与发育情况。[方法]采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孵化,测定体质量、体长、肛前长和体高等指标建立仔鱼生长模型。[结果]水温在(20±1.5)℃时... [目的]研究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与发育情况。[方法]采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并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孵化,测定体质量、体长、肛前长和体高等指标建立仔鱼生长模型。[结果]水温在(20±1.5)℃时,初孵仔鱼的全长和体质量分别是(10.28±0.05)和(7.79±0.08)mg。白甲鱼仔鱼在孵化后第4天开始摄食,初次摄食率为48%,第6天初次摄食比率达到100%。饥饿不可逆点(PNR)的时间为13.5d。本研究中还观察到白甲鱼仔鱼PNR点的出现时间与完全饥饿组死亡时间相隔只有2d,说明白甲鱼仔鱼一旦到达生长的不可逆点,将会在短期内迅速面临死亡,因此在此阶段须满足白甲鱼仔鱼各种生长条件,保证各个器官都得到充分发育,减少早期因环境不利而造成的死亡或生长停滞现象。[结论]该研究为解决人工养殖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甲鱼 早期阶段 生长 形态 初次摄食率 PNR
下载PDF
岩原鲤亲鱼培育与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剑 杜军 +3 位作者 龙治海 刘光迅 陈先均 赵刚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6-47,共2页
从金沙江、嘉陵江等水系中收集野生岩原鲤,1999—2006年进行亲鱼培育及人工催产并获得成功。水温在19—21℃时,效应时间为14—20h,孵化时间为78~106h。刚出膜的仔鱼呈淡黄色,侧卧水底,经过5—6d,鱼苗才能自由平游。
关键词 岩原鲤 亲鱼培育 人工繁殖
下载PDF
达氏鲟亲鱼培育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波 龚全 +2 位作者 卢华 徐飞 陈先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5,共7页
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用黑白瓶测氧法研究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亲鱼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水柱耗氧量的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结果表明,达氏鲟亲鱼池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垂直分布是极不均匀的;随着季节的变化,其垂直分... 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用黑白瓶测氧法研究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亲鱼池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水柱耗氧量的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结果表明,达氏鲟亲鱼池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垂直分布是极不均匀的;随着季节的变化,其垂直分布也有显著的差异,一般表层高于中层,中层显著高于底层;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月度变化也较大,均值为(4.08±2.14)g/(m^2.d),最高值出现在6月,为8.19 g/(m^2.d),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0.25g/(m^2.d)。水柱耗氧量的垂直分布则相对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1.0~2.5 mg/L。从昼夜分布看,不同时间段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差别十分显著,10:00至16:00时为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生产时段,但各时段池塘水柱耗氧量的差异并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光照强度、水温、透明度是决定达氏鲟亲鱼培育池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生态因子;采用分段挂瓶法的测定值要显著高于24 h连续挂瓶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达氏鲟
下载PDF
Cu^(2+)、Hg^(2+)、Cd^(2+)、Pb^(2+)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何斌 陈先均 李孟均 《水产养殖》 CAS 2006年第2期1-3,共3页
试验探讨了Cu2+、Hg2+、Cd2+、Pb2+4种重金属离子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表明:Hg2+、Cd2+、Cu2+和 Pb2+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96hLC50分别为0.069 mg/L、0.48 mg/L、0.928 mg/L和3.421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0069 mg/L... 试验探讨了Cu2+、Hg2+、Cd2+、Pb2+4种重金属离子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表明:Hg2+、Cd2+、Cu2+和 Pb2+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96hLC50分别为0.069 mg/L、0.48 mg/L、0.928 mg/L和3.421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0069 mg/L、 0.00481 mg/L、0.00978 mg/L和0.0321 mg/L。急性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Hg2+>Cd2+>Cu2+>pb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石斑鱼仔鱼 HG^2+ CD^2+ CU^2+ PB^2+ 急性毒性 LC50 安全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