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骨密度测量系统与QCT测量骨密度的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刘萍 余卓 +2 位作者 潘亚玲 王晗琦 陆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8-183,共6页
目的:评估基于胸部低剂量CT的人工智能(AI)骨密度测量系统与定量CT (QCT)测定骨密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并评估其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1 427名接受了低剂量胸部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使用AI骨密度测量系统和QCT测量... 目的:评估基于胸部低剂量CT的人工智能(AI)骨密度测量系统与定量CT (QCT)测定骨密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并评估其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1 427名接受了低剂量胸部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分别使用AI骨密度测量系统和QCT测量T12、L1、L2椎体骨密度。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法评价2种方法测定骨密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QCT结果为参考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I骨密度测量系统诊断骨质疏松的准确性。结果:2种方法测量T12、L1和L2骨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92、0.990;2种方法测量的骨密度差值分别为2.96 (95%CI 2.62~3.31)、1.46(95%CI 1.18~1.74)、1.61 (95%CI 1.30~1.92)mg/cm3,大部分位于均值±1.96SD范围内。AI系统预测骨密度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6 (95%CI 0.994~0.998;P<0.001),灵敏度为0.989,特异度为0.905。结论:AI骨密度测量系统与QCT测定骨密度具有高度相关性及一致性,可有效诊断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骨密度 骨质疏松 人工智能
下载PDF
中国成年男性人群脊柱定量CT骨密度参考值和地区差异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刘萍 翟建 +25 位作者 冉利梅 李永丽 吕英茹 吴艳 李绍林 王晗琦 潘亚玲 彤彤 吕海英 赵凯平 张玉琴 马骁 陆靖 肖喜刚 龚向阳 杨泽宏 高剑波 李跃华 杜霞 李真林 曾强 程晓光 吴静 陆勇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604-609,共6页
目的探究中国成年男性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中国不同地区骨密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6个地区接受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的男性人群,采用Mindways公司的QCT系... 目的探究中国成年男性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中国不同地区骨密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6个地区接受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的男性人群,采用Mindways公司的QCT系统测量腰椎椎体的骨密度。以10岁为1个年龄段,计算骨密度均值和下降率,按美国放射学院脊柱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统计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纳入男性50682例,年龄为(50.2±12.8)岁(20~98岁)。中国男性总体脊柱QCT峰值骨密度(173.11±28.56)mg/cm3,出现在20~29岁,然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70岁之前,华南地区男性骨密度相对较高,华中和西南地区较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70~79岁和≥80岁2个年龄段各地区男性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国男性脊柱QCT骨密度总体下降约46.92%,40~49岁年龄段下降明显加速。≥50岁男性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约为11.42%,其中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4.72%和13.87%),华北和华南地区较低(分别为8.53%和7.71%)。结论建立了中国成年男性人群的脊柱QCT骨密度范围,华南地区骨密度值最高,华中地区骨密度值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男性 定量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