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急诊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预防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千煌 朱素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6年第11期1515-1515,1518,共2页
目的 观察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急诊剖宫产手术的效果,并探讨术中低血压的预防。方法 观察我院麻醉科3a来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急诊剖宫产手术777例临床效果度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效果优良,术中有63例(8.1%)出现低血压,... 目的 观察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急诊剖宫产手术的效果,并探讨术中低血压的预防。方法 观察我院麻醉科3a来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急诊剖宫产手术777例临床效果度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效果优良,术中有63例(8.1%)出现低血压,低于文献报道。结论 采取控制麻醉平面、快速输注贺斯扩充血充量、产妇采用左倾20~30。体位等综合措施,能有效地预防低血压。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非常适合于急诊剖宫产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术 低血压
下载PDF
预充万汶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产妇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千煌 蒋学斌 朱素珍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81-383,共3页
目的:观察预充新一代中分子羟乙基淀粉(万汶)对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剖宫产产妇术中血压的影响。方法:80例拟在CSEA下行择期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万汶组(V组,n=40)和乳酸林格氏液组(L组,n=40),在麻醉前30min内分别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及万汶5... 目的:观察预充新一代中分子羟乙基淀粉(万汶)对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剖宫产产妇术中血压的影响。方法:80例拟在CSEA下行择期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万汶组(V组,n=40)和乳酸林格氏液组(L组,n=40),在麻醉前30min内分别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及万汶500ml,监测记录麻醉前、麻醉后3min、5min、10min、手术结束时的心率(HR)、收缩压(SP)、舒张压(DP)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产妇麻醉前血压心率差异无显著性;产妇心率麻醉后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心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术中发生低血压V组4例(占10%),L组11例(占27.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预充万汶可以使在CSEA下行择期剖宫产产妇术中血压相对稳定,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汶 腰硬联合麻醉 剖宫产 麻醉 低血压
下载PDF
穴位电刺激合全麻对老年患者异氟醚用量的影响
3
作者 陈千煌 蒋学斌 +1 位作者 林欣厦 蒋毅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患者异氟醚麻醉下,通过观察血浆皮质醇、血糖的含量,观察全麻时加穴位刺激对乙氟醚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上腹部择期手术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试验...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患者异氟醚麻醉下,通过观察血浆皮质醇、血糖的含量,观察全麻时加穴位刺激对乙氟醚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上腹部择期手术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试验组全麻诱导前15m in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连续刺激合谷-劳宫、大椎-命门等穴位;对照组不予经皮穴位电刺激。两组患者诱导插管后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两组麻醉深度相似,脑电双频谱指数值(B IS)维持在50左右。分别于麻醉前、气管插管后3m in、切皮后3m in、切皮后30m in,采取外周静脉血测定皮质醇、血糖,记录切皮后3m in、30m in异氟醚的吸入、呼出浓度。结果:两组患者切皮后3m in、30m in时皮质醇、血糖浓度均升高(P<0.05),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切皮后3m in、30m in时异氟醚的吸入、呼出浓度,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手术能降低患者术中的皮质醇、血糖浓度,减少异氟醚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电刺激 老年人 皮质醇 血糖 异氟醚用量
下载PDF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瑞芬太尼在小儿全凭静脉麻醉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4
作者 蒋毅 林欣厦 陈千煌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663-665,共3页
目的探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ASA Ⅰ~Ⅱ级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微量泵输注氯胺酮+丙泊酚混合剂;治疗组微量泵输注氯胺... 目的探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ASA Ⅰ~Ⅱ级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微量泵输注氯胺酮+丙泊酚混合剂;治疗组微量泵输注氯胺酮+丙泊酚+瑞芬太尼混合剂。记录2组患儿麻醉药物用量、术毕苏醒时间和麻醉期间呼吸、循环情况,观察术中镇静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用药量少,术毕苏醒快,镇静镇痛完善,对呼吸、循环的抑制小。结论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全凭静脉麻醉疗效优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二异丙酚 瑞芬太尼 麻醉 静脉
下载PDF
两点刺激法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被引量:4
5
作者 蒋学斌 朱素珍 +1 位作者 蒋毅 陈千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03-905,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引导两点刺激法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分为一点刺激组(A组)和两点刺激组(B组),每组各6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引导两点刺激法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分为一点刺激组(A组)和两点刺激组(B组),每组各6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30mL。观察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并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神经支配区起效时间比较,B组均明显短于A组(均P<0.05)。注药30min后,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7根神经的阻滞效果B组明显优于A组(P<0.05)。B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93.3%vs80.0%,P<0.05)。A组失败12例,其中9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3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B组失败4例,其中3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1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麻醉持续时间A组为(396±156)min,B组为(413±162)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两点刺激法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一点刺激法的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是较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局部 臂丛 神经阻滞 喙突 神经刺激器
下载PDF
胫骨骨折术中超声引导区域神经阻滞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6
作者 金晓伟 陈千煌 +1 位作者 蒋毅 许兵 《浙江创伤外科》 2020年第3期416-417,共2页
目的分析在胫骨骨折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的区域神经阻滞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80例胫骨骨折手术患者,并依据术中麻醉方案差异分组,对照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患者则改为应用超声引导的区域... 目的分析在胫骨骨折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的区域神经阻滞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80例胫骨骨折手术患者,并依据术中麻醉方案差异分组,对照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患者则改为应用超声引导的区域神经阻滞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麻醉完善时间、术后睁眼时间以及完全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VAS疼痛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且P<0.05;两组麻醉前10分钟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对比中P>0.05;麻醉后10、20分钟观察组的HR低于对照组,SBP、DBP高于对照组,且P<0.05;两组术后的恶心呕吐、寒颤、呼吸抑制、躁动发生率对比中P>0.05。结论在胫骨骨折手术中通过运用超声引导区域神经阻滞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可取得更优的麻醉效果,且能够降低对患者的机体内环境影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手术 区域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 腰硬联合麻醉
下载PDF
布托啡诺复合芬太尼用于妇科手术术后静脉镇痛 被引量:6
7
作者 林欣厦 蒋学斌 +2 位作者 陈千煌 蒋毅 张归帆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年第2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妇科手术 静脉镇痛 布托啡诺 芬太尼
下载PDF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术后镇痛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高娇 张归帆 +3 位作者 邵嗣超 陈千煌 周海华 蒋毅 《浙江创伤外科》 2021年第1期170-171,共2页
目的观察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腰椎骨折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28例腰椎骨折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64例)和研究组(64例)。对照组予以全凭静脉麻醉及术后自控泵镇痛,研究组增加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记录麻醉恢复情况及麻醉药物用... 目的观察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腰椎骨折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28例腰椎骨折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64例)和研究组(64例)。对照组予以全凭静脉麻醉及术后自控泵镇痛,研究组增加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记录麻醉恢复情况及麻醉药物用量,评估术后疼痛反应,统计术后镇痛情况,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意识恢复时间、呼吸功能恢复时间和气管插管撤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围术期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不同状态下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后自控镇痛主动给药次数和补救镇痛用药患者比例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可减少麻醉和镇痛药物用量,促进麻醉后恢复,减轻术后疼痛,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 腰椎骨折手术 术后镇痛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术中、术后右美托咪定持续应用对老年单膝置换术后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邓乐雁 李奕铮 +1 位作者 周奇韬 陈千煌 《浙江创伤外科》 2019年第4期831-832,共2页
目的探讨术中、术后右美托咪定持续应用对老年单膝置换术后影响,为老年患者手术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需行择期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220例(最终入选150例),根据数字表法将入选的15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A和B两... 目的探讨术中、术后右美托咪定持续应用对老年单膝置换术后影响,为老年患者手术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需行择期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220例(最终入选150例),根据数字表法将入选的15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A和B两组,各75例,A组采用术中、术后自控镇痛(PCIA)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B组采用术中、术后静脉输注同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的清醒时间和术中的丙泊酚用量,在术前1天、术后5天施行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明显晚于B组,丙泊酚的量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心理学测试中两组术后的词语记忆均低于术前,A组术后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数字连线均明显短于术前,A组术后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编码A组术后明显多于术前,A组术后多于B组;两组术后的数字重复评分低于术前,A组术后高于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术后右美托咪定持续应用能够减少大部分的丙泊酚,改善老年单膝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单膝置换术 术中 术后 右美托咪定 术后认知功能
下载PDF
浙南地区女性人群CYP2D6及MDR1基因多态性对曲马多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光泛 陈千煌 《浙江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167-170,174,共5页
目的探讨CYP2D6*10等位基因及MDRlC3435T基因多态性对浙南地区女性人群术后曲马多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子宫肌瘤剥除手术患者194例。手术结束前30rain肌肉注射曲马多,采用患者自控镇痛(PCA)模式进行术后镇痛。抽取外周血,采... 目的探讨CYP2D6*10等位基因及MDRlC3435T基因多态性对浙南地区女性人群术后曲马多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子宫肌瘤剥除手术患者194例。手术结束前30rain肌肉注射曲马多,采用患者自控镇痛(PCA)模式进行术后镇痛。抽取外周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条带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患者CYP2D6*0等位基因及MDRlC3435T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曲马多的累积量,记录镇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VAS及不良反应。结果CYP2D6。10等位基因频率为5284%。术后2、6、12h曲马多累积量及术后2、6hVAS的比较,m/m型明显高于w/w型和m/w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lC3435T等位基因频率为3814%,3种不同基因型患者术后曲马多累积量及VAS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浙南地区女性人群中,CYP2D6*10等位基因对曲马多镇痛效果有显著影响,MDR1C3435T等位基因对曲马多镇痛效果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R1 C3435T CYP2D6*10术后镇痛基因多态性曲马多
下载PDF
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适宜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学斌 陈千煌 《浙江医学》 CAS 2003年第3期137-138,142,共3页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合适浓度。方法 180例足月妊娠单胎头位的初产妇 ,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A、B、C、D、E、F6组 ,每组各30名。前5组分别采用0.05 %、0.075 %、0.1 %、0.15%、0.2%罗哌卡因 ,并辅以1μg/ml芬太尼 ,按需...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合适浓度。方法 180例足月妊娠单胎头位的初产妇 ,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A、B、C、D、E、F6组 ,每组各30名。前5组分别采用0.05 %、0.075 %、0.1 %、0.15%、0.2%罗哌卡因 ,并辅以1μg/ml芬太尼 ,按需硬膜外隙泵注混合液4~10ml/h ;F组为对照组。镇痛前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 (MBS) ,记录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各镇痛组镇痛后VAS均较镇痛前显著下降 ,A组产妇镇痛后VAS显著高于B、C、D、E4组 ;D、E组各有2例和3例产妇MBS为2~3分 ,其余产妇MBS为0~1分 ;F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显著长于A、B、C、D、E5组 (P<0.05) ;6组间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分娩方式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均P>0.05)。结论 0.05%~0.2 %罗哌卡因辅以小剂量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均确切有效 ,可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 ,不影响新生儿评分 ,但0.075 %~0.1%罗哌卡因镇痛完善且很少出现运动神经阻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分娩镇痛 硬膜外阻滞
下载PDF
不同浓度舒芬太尼用于老年人髋部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林欣厦 蒋毅 +2 位作者 蒋学斌 陈千煌 张归帆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8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采用舒芬太尼静脉镇痛的最小有效安全剂量。方法选择160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各40例。四组采用不同浓度舒芬太尼术后静脉镇痛:A组1.25μg/ml、B组1.0μg/ml、C组0.75μg/ml、D组0.50μg/m...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采用舒芬太尼静脉镇痛的最小有效安全剂量。方法选择160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各40例。四组采用不同浓度舒芬太尼术后静脉镇痛:A组1.25μg/ml、B组1.0μg/ml、C组0.75μg/ml、D组0.50μg/ml。术后每隔6小时随访,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确定镇痛的效果同时观察镇静情况、药物消耗、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呼吸<8次/min)等并发症发生。结果A、B、C组的各时段镇痛评分平均值都小于3分,镇痛效果满意,A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在各时段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P<0.05)。结论用于老年人髋部手术后静脉镇痛1.0μg/ml、0.75μg/ml浓度的舒芬太尼都是有效安全的浓度,0.75μg/ml可能是最佳有效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老年人 镇痛病人自控 输注静脉
下载PDF
舒芬太尼用于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13
作者 蒋学斌 陈千煌 朱素珍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3期313-313,共1页
关键词 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舒芬太尼 低浓度布比卡因 吗啡硬膜外镇痛 镇痛效果 优越性 副反应
下载PDF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股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观察
14
作者 蒋毅 林欣厦 陈千煌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12期1082-1083,共2页
布托啡诺为完全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能产生吗啡类似的镇痛效果,但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吗啡,因此常用于替代吗啡控制术后急性疼痛,但同时也存在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不全问题.有研究指出,使用小剂量氯胺酮能够提高吗啡的镇痛效果,同... 布托啡诺为完全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能产生吗啡类似的镇痛效果,但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吗啡,因此常用于替代吗啡控制术后急性疼痛,但同时也存在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不全问题.有研究指出,使用小剂量氯胺酮能够提高吗啡的镇痛效果,同时能够降低吗啡的不良反应[1],但未知氯胺酮对布托啡诺是否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经文献查阅,目前国内外有关布托啡诺及复合小剂量布托啡诺在股骨手术后患者静脉镇痛的报道很少,因此本研究对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股骨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氯胺酮 布托啡诺 术后镇痛 股骨手术 术后患者 复合 镇痛效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七氟醚复合静脉麻醉不同麻醉深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15
作者 马光泛 陈千煌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年第5期1729-1730,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七氟烷复合静脉麻醉,不同麻醉的深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应激反应、血糖的变化的影响。方法: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A组为静吸复合麻醉较浅麻醉选择组,B组为静吸复合麻醉较深... 目的:探讨应用七氟烷复合静脉麻醉,不同麻醉的深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应激反应、血糖的变化的影响。方法: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A组为静吸复合麻醉较浅麻醉选择组,B组为静吸复合麻醉较深麻醉选择组。两组患者都在麻醉前、手术开始后1小时、手术开始后2h、拔管之后5分钟,这四个时间段进行静脉血检测:血糖、肾上腺素、皮质醇。术后随访患者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的SBP和DBP在T2、T3时与T1相比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的Cor、EPI、Glu浓度值,在T2、T3、T4时间段上和T1对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or、EPI、Glu浓度在T2、T3、T4三个时间段上的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两组比较,静吸复合麻醉较深麻醉选择组血流动力学波动大于静吸复合麻醉较浅麻醉选择组;两组间的抑制应激反应进行对比,A组明显高于B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反应 糖尿病 静吸复合麻醉 全凭静脉麻醉 BIS
下载PDF
上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喙突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的剂量 被引量:10
16
作者 蒋学斌 朱素珍 +2 位作者 蒋毅 陈千煌 徐旭仲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49-45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时的局麻药物最低有效剂量。方法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7年8月至1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时的局麻药物最低有效剂量。方法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7年8月至1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各组患者每神经束分别注射局麻药8、7、6、5ml。观察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4组患者各神经分支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30min后,A、B两组患者各神经分支的阻滞完善率95%,C组为90%,D组为77.5%,A、B两组阻滞效果优于D组(P=0.021)。A、B、C组麻醉优良率100%,高于D组(87.5%,P=0.027)。A、B、C、D4组麻醉持续时间分别为(377±111)、(369±135)、(351±112)、(296±101)min,D组小于其他3组(P=0.024)。4组均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局麻药需要量,每神经束只需注射局麻药6ml(共18ml)即获得成功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神经阻滞 超声检查 麻醉药 局部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蒋学斌 朱素珍 +2 位作者 蒋毅 陈千煌 徐旭仲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60-96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07年8月至2007年12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男53例,女27例),ASAⅠ~Ⅱ级,颈肩部外观无畸形,无患肢感觉异常,无肌间沟臂丛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07年8月至2007年12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男53例,女27例),ASAⅠ~Ⅱ级,颈肩部外观无畸形,无患肢感觉异常,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年龄18~68岁,体质量45~75kg。随机分为二组进行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超声引导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组(N组),每组各40例,分别行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20mL。组间观察比较腋神经、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70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各神经分支起效时间比较,U组明显短于N组(P〈0.01)。注药30min后,各神经分支的阻滞效果U组明显优于N组(P〈0.05)。U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N组(100%vs.87.5%,P〈0.05)。N组失败5例,其中2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3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麻醉持续时间U组为(378±151)min,N组为(365±163)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出现5例误穿血管。结论与神经刺激器比较,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是急诊上肢手术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臂丛 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器
原文传递
电针通过褪黑素受体2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分泌IL-17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产生镇痛作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邓乐雁 周森 +1 位作者 陈千煌 戴勤学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62-569,共8页
目的:观察褪黑素(Mel)受体2(MT2)是否参与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以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7(IL-17)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先将18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坐骨神经慢性... 目的:观察褪黑素(Mel)受体2(MT2)是否参与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以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7(IL-17)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先将18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CCI)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电针组在造模后第7天电针"足三里""三阴交"。在造模前、造模后第7天和电针后60 min时检测大鼠患肢机械痛阈值(MWT)和热敏痛阈值(TPT);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背角MT2表达量,ELISA法检测Mel和IL-17含量,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量。再将30只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MT2拮抗剂(4-P-PDOT)组、二甲亚砜(DMSO)组,每组6只。4-P-PDOT组和DMSO组大鼠在电针前30 min分别鞘内注射10μL MT2拮抗剂4-P-PDOT(100μg)和10μL DMSO。检测大鼠患肢MWT和TPT;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GFAP表达量,ELISA法检测IL-17含量。最后将30只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重组IL-17组、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在电针前30 min,重组IL-17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分别鞘内注射10μL重组IL-17蛋白(100 ng)和10μL 0.9%氯化钠溶液。检测各组大鼠患肢MWT和TPT。结果:造模后第7天,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MWT较造模前明显升高(P<0.05),TPT较造模前明显下降(P<0.05)。在电针后60 min时,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MWT明显下降(P<0.05),TPT明显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GFAP表达量和IL-17含量明显增加,Mel含量和MT2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GFAP表达量和IL-17含量明显减少(P<0.05),Mel含量和MT2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电针组和DMSO组比较,4-P-PDOT组大鼠MWT明显升高(P<0.05),TPT明显下降(P<0.05),GFAP表达量和IL-17含量也明显增加(P<0.05)。与电针组和生理盐水比较,重组IL-17组大鼠MWT明显升高(P<0.04),TPT明显下降(P<0.05)。结论:电针可增加CCI大鼠脊髓背角Mel含量和MT2表达量,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和IL-17释放。4-P-PDOT可逆转电针抑制CCI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和IL-17释放,同时4-P-PDOT和重组IL-17可逆转电针对CCI大鼠的镇痛作用。推测电针可能是通过MT2抑制星形胶质细胞释放IL-17,从而对CCI大鼠产生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电针 褪黑素受体2 星形胶质细胞 白细胞介素17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镇痛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高娇 张归帆 +3 位作者 绍嗣超 陈千煌 周海华 蒋毅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15期2592-2596,2601,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该院行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研究组实施ESPB干预下全身麻醉插管,对照组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该院行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研究组实施ESPB干预下全身麻醉插管,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插管,记录术中生命体征、麻醉药使用总量、手术节段、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者对肌肉松弛的满意度及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术后不同时段静息时切口视觉模拟评分(VAS)、48 h内自控静脉镇痛(PICA)按压和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比例、不良反应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术中情况、术后24、48 h静息切口VAS、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苯磺顺阿曲库铵用量明显减少(P<0.05),手术者对手术区域肌肉松弛满意度较高(P<0.05),术后48 h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较高(P<0.05),术后4、8 h静息切口VAS降低(P<0.05),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药物使用和PICA按压患者比例均降低(P<0.01),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提前(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可有效提高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术后镇痛 加速康复外科
下载PDF
床旁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围手术期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0
20
作者 马光泛 陈千煌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1252-1254,共3页
目的评价床旁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围手术期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镇痛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社会效益性。方法选择6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单纯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A组)和对照组(B组)... 目的评价床旁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围手术期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镇痛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社会效益性。方法选择6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单纯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患者换床前先用0.3%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25ml进行髂筋膜间隙阻滞,B组患者换床前不做任何处理。记录两组患者卧床静息(T1)、第一次换床(T2)、第二次换床(T3)、摆放麻醉体位(T4)时各个时间点被动改变体位的疼痛评分(VA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患者满意度,同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T1时的HR、MAP、VAS评分、患者总满意度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2、T3、T4时间点的HR、MAP平稳度指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2、T3、T4时间点的VAS评分分别为(1.85±0.51)分、(1.27±0.47)分、(1.28±0.43)分,明显低于B组各时间点的(5.53±0.49)分、(5.62±0.78)分、(7.22±0.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2、T3、T4各个时间点的总满意度评分均高于B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床旁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围手术期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前镇痛是安全和有效的,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神经传导阻滞 筋膜 手术期间 股骨颈骨折/外科学 镇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