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下的藏族传统经济伦理价值研究
1
作者 王杰 陈卯轩 《西藏发展论坛》 2023年第3期56-60,88,共6页
藏族经济伦理,起源于生产生活,受制于改造自然,体现在创造经济文明的过程中。藏族传统经济伦理尽管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纠纷解决和发展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内容,被传承至今。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角度来看... 藏族经济伦理,起源于生产生活,受制于改造自然,体现在创造经济文明的过程中。藏族传统经济伦理尽管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纠纷解决和发展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内容,被传承至今。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角度来看,藏族传统经济伦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微观内容,是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重要支撑,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客观见证,是中国涉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规制与地方知识。在增进共同性的方向下,要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文化、心理、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经济伦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后现代思潮冲击下的法、事实与司法独立——以司法文化的重建为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卯轩 里赞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76,共7页
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冲击着现代性的法治主义叙事,导致了法、事实与司法独立等构成司法文化的核心要素的解构、颠覆与重建。法的价值层面,破解了法律正义幻相,价值相对主义与道德平等观挑战了法治的普世信念与道德等级意识;制度层面则动摇... 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冲击着现代性的法治主义叙事,导致了法、事实与司法独立等构成司法文化的核心要素的解构、颠覆与重建。法的价值层面,破解了法律正义幻相,价值相对主义与道德平等观挑战了法治的普世信念与道德等级意识;制度层面则动摇了规则中心并将“活法”延伸到法律家;在谱系层面拓展了文化谱系与规则谱系,使法治之法三个基本维度获得全方位生长,从而重建了法的概念。后现代解构了作为司法文化基础的事实,明确了客观真实与法律事实的二元分立,并引发了司法过程中事实探知绝对化的转向。司法独立命题也被质疑和重新解读,促使我们思考司法改革的合法性基础。后现代思潮推动的法、事实与司法独立等概念的解构与重建,将对中国法治主义话语和制度建构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思潮 现代性 司法文化 制度建构
下载PDF
20年来法治之法的价值、制度与谱系生长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卯轩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25,共7页
20年来法治之法在中国法学中的生长有三个维度。一是价值层面,由于权利视角的引入,导致了向“权利本位”的转向,在法学中完成了权利启蒙;二是在制度层面,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一起,更新了法律规范的结构,“活法”又与法律规范一起,推动了... 20年来法治之法在中国法学中的生长有三个维度。一是价值层面,由于权利视角的引入,导致了向“权利本位”的转向,在法学中完成了权利启蒙;二是在制度层面,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一起,更新了法律规范的结构,“活法”又与法律规范一起,推动了法律制度的升级;三是在谱系层面,由于“地方性知识”的价值发现,一方面通过解构法治的普世性,落实本土资源的想象,预设了法治文化模式的多元性,另一方面建立起民间法的合法性,终结了国家法的垄断从而丰富了法治之法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的价值 生长 谱系 法律规范 地方性知识 中国法学 价值层面 权利本位 制度层面 法律规则 法律原则 “活法” 法律制度 价值发现 本土资源 文化模式 普世性 多元性 合法性 民间法 国家法 结构 终结
下载PDF
从法学之法通向司法之法——现代性-后现代范式中法的概念变迁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卯轩 里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8-135,共8页
法学之法与司法之法二元分立是现代性法概念的基本特征。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冲击着现代性的法治主义叙事,推动了法的概念三个基本维度的重建,从而沟通了法学之法与司法之法。在价值层面,破解了法律正义幻相,价值相对主义与道德平等观对法... 法学之法与司法之法二元分立是现代性法概念的基本特征。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冲击着现代性的法治主义叙事,推动了法的概念三个基本维度的重建,从而沟通了法学之法与司法之法。在价值层面,破解了法律正义幻相,价值相对主义与道德平等观对法治的普世信念与道德等级意识形成了挑战,制度层面则动摇了规则中心并将"活法"延伸到法律家;在谱系层面,拓展了文化谱系与规则谱系,使法治之法获得全方位生长。现代性-后现代范式中法的概念变迁对中国法治主义话语和制度建构将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思潮 现代性 概念重建 话语 制度热
下载PDF
法律局限略论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卯轩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9-164,共6页
法律局限是推进法治化进程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它表现为法律的价值冲突、规范缺陷、运行困难和角色限制四个方面。对法律局限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克服这些缺陷与困难,化解冲突与限制,实现法律功能的最大化,同时还能促使我们调动其它的... 法律局限是推进法治化进程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它表现为法律的价值冲突、规范缺陷、运行困难和角色限制四个方面。对法律局限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克服这些缺陷与困难,化解冲突与限制,实现法律功能的最大化,同时还能促使我们调动其它的社会控制手段和资源,达成法律局限的超越与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局限 价值冲突 角色限制 法律功能 法律规范 法律运行 法律 社会控制 社会制度
下载PDF
法治之源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卯轩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1-121,共11页
法治的理论和制度形态均可追溯到古希腊城邦政治。而城邦政治孕育是在多里安人入侵后特定历史情景中制度、观念、经济、组织形态变异成形 ,并经过系列的改革才得以确立起来的。作者通过对多安人入侵后“黑暗时代”历史的追踪 ,对形成城... 法治的理论和制度形态均可追溯到古希腊城邦政治。而城邦政治孕育是在多里安人入侵后特定历史情景中制度、观念、经济、组织形态变异成形 ,并经过系列的改革才得以确立起来的。作者通过对多安人入侵后“黑暗时代”历史的追踪 ,对形成城邦政治的条件过程进行了梳理 ,并对其法治形态和精神作了描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邦 城治 法治之源
下载PDF
经济腐败的法理性质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卯轩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37-142,共6页
经济腐败的实质是经济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对其规制的传统理论由于混淆了经济权利与经济权力 ,只在权利控制的层次制约经济权力。而要真正实现对这种腐败的规制 ,必须实现从权利控制向权力控制的提升 。
关键词 经济腐败 法理性质 经济权力 权利控制 权力控制 企业 经营管理权
下载PDF
法律衡平略论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卯轩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112-117,共6页
本文认为 ,完善的法治需要法律衡平 ,法律衡平的理论及制度实践是人类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衡平理论改变了我们对司法功能的传统认识 ,并推动了司法独立的历史进程 ;法律衡平使我们重新认识法官的角色、活动及其对法官裁判的价... 本文认为 ,完善的法治需要法律衡平 ,法律衡平的理论及制度实践是人类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衡平理论改变了我们对司法功能的传统认识 ,并推动了司法独立的历史进程 ;法律衡平使我们重新认识法官的角色、活动及其对法官裁判的价值评判标准及结论。文章认为 ,更高素质、更重大的责任、更重要的社会地位的法官队伍的培育 ,是法律衡平从而法治化成功的必要保证。文章还强调 ,衡平观念、理论的认同及制度化程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衡平 司法功能 法官 法治
下载PDF
从法制到法治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卯轩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9-73,共5页
“法制”与“法治”有不同的历史给定的内涵;“法治”有不同于“法制”的价值特征、制度特征、形式特征和演变特征;走向“法治”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 法制 法治 价值 政法守法 分权制衡 法治形式 法律实效 商品经济
下载PDF
论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执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卯轩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42-148,共7页
文章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执法的特点及原则 ,认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执法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认识不到位 ,制度配套不完善 ,执法物质保障不够和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为此 ,必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 ,提升公众相应法律意识 ,... 文章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执法的特点及原则 ,认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执法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认识不到位 ,制度配套不完善 ,执法物质保障不够和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为此 ,必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 ,提升公众相应法律意识 ,大力培养民族地区执法人员 ,改善民族地区执法机构物质条件 ,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并将法律衡平理论引入执法活动 ,以实现民族地区执法变通权的理论系统化、制度规范化、实践经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执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执法特点 执法原则 执法监督机制
下载PDF
西部民族地区法制政府建设的基层实践——以四川松潘川主寺镇“法治示范镇”工程为例
11
作者 陈卯轩 管艳萍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42,125-126,共13页
以法制政府建设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转型是民族区域社会治理的新常态,将极大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川主寺镇的“法治示范镇”建设工程实践包括以书纪挂帅的组织体系建设、以会前学法和法制宣传... 以法制政府建设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转型是民族区域社会治理的新常态,将极大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川主寺镇的“法治示范镇”建设工程实践包括以书纪挂帅的组织体系建设、以会前学法和法制宣传为中心的法治思想建设、以依法行政和“权力清单”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政府规范建设、以平安社区和“三调联动”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建设。川主寺镇法治国家建设生动的基层案例,为了解民族地区基层法制政府建设工程及社会治理转型提供了客观依据,也奠定了这一实践解读的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法治政府 川主寺镇 基层实践 示范工程
下载PDF
后现代视野中法的概念重建
12
作者 陈卯轩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18,共5页
法的概念解读有三个基本维度,即价值、制度与谱系。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冲击着现代性的法治主义叙事,推动了法的概念重建。在价值层面,破解了法律正义幻相,价值相对主义与道德平等观挑战了法治的普世信念与道德等级意识,制度层面则动摇了... 法的概念解读有三个基本维度,即价值、制度与谱系。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冲击着现代性的法治主义叙事,推动了法的概念重建。在价值层面,破解了法律正义幻相,价值相对主义与道德平等观挑战了法治的普世信念与道德等级意识,制度层面则动摇了规则中心并将“活法”延伸到法律家的观念中;在谱系层面,拓展了文化谱系与规则谱系,使法治之法获得全方位生长。后现代思潮引发的法的概念重建对中国法治主义话语和制度建构将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思潮 现代性 概念重建 话语 制度
下载PDF
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制的四大特征
13
作者 陈卯轩 《天府新论》 1993年第3X期26-28,共3页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必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笔者认为,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设计,必须借助调整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制原则,同时又要体现出社会制度...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必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笔者认为,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设计,必须借助调整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制原则,同时又要体现出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特色。因此,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法制将具有如下四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法制 规范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法律实效 现代化法制 商品市场 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法制 国内法 市场关系
下载PDF
2003年法理学年会印象
14
作者 陈卯轩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7-179,共3页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换届会暨 2 0 0 3年年会就“社会转型与法治发展”进行了讨论 ,其中许多命题或论证具备相当的启发性。笔者从该年会中对宪政理论、法治与德治、法治运行、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与政治文明等相关问题予以综述。
关键词 宪政 法治与德治 政治文明
下载PDF
当代中国民族法学叙事:理论范式与学术成就
15
作者 陈卯轩 《法律史评论》 2022年第1期228-237,共10页
法制史决定了法学史书写,民族法学伴随民族法制成长。当代中国民族法制的发展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当代中国民族法学研究在民族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之上,确立起民族政策、民族法制、民族法文... 法制史决定了法学史书写,民族法学伴随民族法制成长。当代中国民族法制的发展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当代中国民族法学研究在民族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之上,确立起民族政策、民族法制、民族法文化和民族治理研究稳定的叙事论域。民族法学研究问题意识及研究重心随着中国法制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事业推进不断切换,研究方法不断丰富更新,形成了民族政策文本解释、民族法制理论分析、民族法文化学理解读以及民族治理实证研究主要理论范式。当代中国民族法学在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文本解释范式、受现代性法文化强烈影响的民族法制理论分析范式、最具法学学术性的民族法文化学理解读范式及有显明实践性的民族治理实证研究范式等理论研究活动中,搭建起民族法学全要素知识生产体系,形成了研究平台、研究团队、学术机制和学术产出宝贵积累,为中国民族法学未来发展打开了理论空间,也必然有益于新时代中国特色法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法学 理论范式 学术成就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盐法》风波性质解读
16
作者 陈卯轩 《法律史评论》 2008年第1期110-128,共19页
1931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新《盐法》。在该法的制定前后,围绕其创制实施,各相关利益主体间展开了持久的争执与角逐,形成了范围广泛影响深刻的社会风波,学界对此事件的事实与价值重建和事件本身在法制史上的地位仍不相称。〔2〕本文... 1931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新《盐法》。在该法的制定前后,围绕其创制实施,各相关利益主体间展开了持久的争执与角逐,形成了范围广泛影响深刻的社会风波,学界对此事件的事实与价值重建和事件本身在法制史上的地位仍不相称。〔2〕本文将这一事件置于清末以来中国法制现代性转型背景下,通过对事件起因、演变发展过程中各社会势力间相互角逐又彼此依存的博弈的分析,揭示了这部法律夭折的深层缘由及过程的正功能,认为这是一场法律制定颁布势在必然、悬置新法别无选择、法律夭折却影响深刻的事件,为展示中国社会构建现代性法制的努力与艰辛提供了又一个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盐法 解读 性质 法律制定 中国法制 1931年 现代性转型
下载PDF
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化——以基层疫情防控为例
17
作者 陈卯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61,共6页
任何社会的公共危机管理,都是常态社会治理之外的权力运用和权利限制。只有实现危机管理法治化,才能为其提供持续的正当性支撑和充分的运行动力。县是当代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接点,研究县域治理层面公共危机管理,既符合理... 任何社会的公共危机管理,都是常态社会治理之外的权力运用和权利限制。只有实现危机管理法治化,才能为其提供持续的正当性支撑和充分的运行动力。县是当代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接点,研究县域治理层面公共危机管理,既符合理论逻辑,也有现实支撑。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治理正经历法治化转型,必然要求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化。县域疫情防控要遵循法治原则,不断完善相关理论、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基层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实践。这对提升基层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稳固边疆、夯实国家安全基层基础有不可替代战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公共危机 法治化 疫情防控
原文传递
乡土中国法律生活视野中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以全国优秀法官龙进品成长为视角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卯轩 王允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117,共7页
乡土中国的社会治理正处于转型时期,它规定和塑造了乡土中国的法律生活。而规范的习俗性、权威的道德性和司法的政务性这些乡土中国的法律生活的典型特性,决定了乡土法律人必须具备的知识、品格与技艺。龙进品法官的工作对此作出了展示... 乡土中国的社会治理正处于转型时期,它规定和塑造了乡土中国的法律生活。而规范的习俗性、权威的道德性和司法的政务性这些乡土中国的法律生活的典型特性,决定了乡土法律人必须具备的知识、品格与技艺。龙进品法官的工作对此作出了展示,也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中,学生的知识构成、个人品格养成和专业技艺培养提供了范例。培养大批龙进品式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将有力地提升乡土社会的治理效率与质量,推动中国的法治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 治理 龙进品 法科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中国式能动司法的关键拼图——以云南祥云巡回法庭“便民司法经验”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卯轩 管艳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7,共8页
中国式能动司法发展已有多样的的实践形态。云南祥云'便民司法经验'代表的乡土巡回司法活动,因司法机关主动承担当事人部分诉讼成本的转移、质朴本色的人民司法群众路线工作理念和方式、司法权外的权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投入等... 中国式能动司法发展已有多样的的实践形态。云南祥云'便民司法经验'代表的乡土巡回司法活动,因司法机关主动承担当事人部分诉讼成本的转移、质朴本色的人民司法群众路线工作理念和方式、司法权外的权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投入等制度特性而区别于普通庭审。乡土巡回司法制度兴起和发展,对接中国法治国家建设战略需要,继承红色司法内在精神、适应乡土社会法律生活职权主义审判模式偏好、有效融和政务型司法法律文化传统、展示中国当代司法制度既有政治优势、助力乡土社会权力体系重建,从而在个案实效外产生政治溢出效应,提升司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满意度,是中国式能动司法的关键拼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能动司法 祥云便民司法经验 乡土巡回司法
原文传递
法治的德性探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卯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9-86,共8页
法治的德性即构成法治社会模式的道德要素。法治主义理论传统通过将多元道德统一化、道德法律化、服从法律神圣化,建构了以正义的道德、规则的道德、服从的道德为主体的法治德性体系,将道德要素有效注入法治社会模式,实现了道德和法律... 法治的德性即构成法治社会模式的道德要素。法治主义理论传统通过将多元道德统一化、道德法律化、服从法律神圣化,建构了以正义的道德、规则的道德、服从的道德为主体的法治德性体系,将道德要素有效注入法治社会模式,实现了道德和法律在法治框架内的融合,奠定了法治的正当性、操作性及有效性之源。法治的德性理论表明法治是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体,是德法共治的最优形式。法治道德建设品质将决定法治国家建设的质量与位阶。中国的法治道德建设依托灿烂的传统道德资源及伴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定会升级法律与道德融合品质,为人类贡献更高质量的法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法治 道德共识 法治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