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成功的儒学思想及其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名实 林国平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11-16,共6页
郑成功在清朝初年以非凡的见识和勇气在东南沿海领导反清复明的斗争,后率军队渡海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其指导思想源于他对儒学的独特理解。分析郑成功儒学思想中的《春秋》大义、忠孝节义、经世致用、王道仁政... 郑成功在清朝初年以非凡的见识和勇气在东南沿海领导反清复明的斗争,后率军队渡海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其指导思想源于他对儒学的独特理解。分析郑成功儒学思想中的《春秋》大义、忠孝节义、经世致用、王道仁政等观念,阐释郑成功抗清复台的思想根源及其复杂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郑成功儒学思想对台湾民众有深刻影响,在近代台湾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日本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成功 儒学思想 反清复明 抗清复台
下载PDF
清朝对台湾明郑时期儒学教育的改造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名实 王炳庆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6-129,共4页
明郑时期的儒学教育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强调反清复明的汉民族精神,二是注重经世实学以振兴台湾对抗清朝的本土意识。清朝统一台湾后,为巩固清朝在台湾的统治,对明郑时期的儒学教育进行全面改造,使台湾儒学教育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关键词 台湾 儒学 教育
下载PDF
福建谱牒文化调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名实 陈晖莉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9-33,共5页
福建的谱牒自唐代开始编修,宋代以后成为全国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宗亲活动日益频繁,台湾宗亲回乡寻根谒祖,地方史志的编纂普遍开展,推动当代谱牒文化重新盛行,族谱的编修已经形成风气。当代福建谱牒文化既是研究历史文化... 福建的谱牒自唐代开始编修,宋代以后成为全国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宗亲活动日益频繁,台湾宗亲回乡寻根谒祖,地方史志的编纂普遍开展,推动当代谱牒文化重新盛行,族谱的编修已经形成风气。当代福建谱牒文化既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有利于促进同宗同族间互帮互助;增进台湾宗亲爱国爱乡的感情,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但它也有消极因素,如为亲者讳、假托始祖、美化先人、牵强附会等不实记载,容易助长对外族的排斥意识,不利于男女平等和计划生育等。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对编修族谱从思想上积极地引导,政策上加以规范;学术界应主动参与以提高谱牒水平;出版界应严格把关以保证谱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谱牒 调查
下载PDF
郑成功、陈永华与台湾的儒学教育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名实 王炳庆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3-98,共6页
明末清初,郑成功在福建沿海抗清时,即在厦门设储贤、育胄二馆。作为招纳贤才、培养阵亡将士后代的教育机构,它以经世致用、反清复明为教育目的。曾在储贤馆就学的陈永华在台湾创办儒学,参照明朝泉州的教育制度,建立台湾的教育体系,贯彻... 明末清初,郑成功在福建沿海抗清时,即在厦门设储贤、育胄二馆。作为招纳贤才、培养阵亡将士后代的教育机构,它以经世致用、反清复明为教育目的。曾在储贤馆就学的陈永华在台湾创办儒学,参照明朝泉州的教育制度,建立台湾的教育体系,贯彻郑成功的儒学思想,以经学为教育内容、春秋大义为道德准则,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力图在台湾实现王道理想,进而达到反清复明的目的。郑成功、陈永华对台湾儒学教育的创建与影响,体现了闽台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成功 台湾省 教育
下载PDF
郑成功与台湾地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名实 王炳庆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0-13,共4页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对台湾部分地方进行命名,体现了明朝的文化传统。因缺粮,郑成功命令军队屯田,其军队编制成为部分屯田地区的地名。郑成功逝世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采取用郑成功的名字、官职、尊称等来对地方进行命名。...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对台湾部分地方进行命名,体现了明朝的文化传统。因缺粮,郑成功命令军队屯田,其军队编制成为部分屯田地区的地名。郑成功逝世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采取用郑成功的名字、官职、尊称等来对地方进行命名。考察台湾地名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郑成功是对台湾地名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其中也体现了闽南文化与台湾地名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成功 台湾 地名
下载PDF
谭峭及其《化书》的和谐社会理想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名实 王炳庆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8-42,共5页
谭峭及其《化书》在中国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事实阐明五代时谭峭与谭紫霄为同一人,他的著作《化书》不仅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也是一部重要的治国方略,提出统治者应用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使社会向良性发展... 谭峭及其《化书》在中国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事实阐明五代时谭峭与谭紫霄为同一人,他的著作《化书》不仅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也是一部重要的治国方略,提出统治者应用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使社会向良性发展转化,实现天下太平,构建一个经济上均平、政治上公正、思想上宽容的节俭型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峭 和谐社会 《化书》
下载PDF
甲午战争后台湾儒生的政治认同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名实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9-132,共4页
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儒生不仅在思想上坚决反对割台,并实际参加创建"台湾民主国"和武装抗日斗争。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坚持反抗外来侵略的思想和以强烈民族精神为基础的对中国的政... 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儒生不仅在思想上坚决反对割台,并实际参加创建"台湾民主国"和武装抗日斗争。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坚持反抗外来侵略的思想和以强烈民族精神为基础的对中国的政治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台 儒生 政治 认同
下载PDF
台湾儒学传统与政治认同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名实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73-278,共6页
中华文化随着大陆移民传入台湾以后,儒学就成为台湾民众的主导思想,其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汉民族意识。在台湾与大陆政治上的分分合合中,民众的儒学思想对各个时期政权的政治认同有深刻的影响,至今仍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 中华文化随着大陆移民传入台湾以后,儒学就成为台湾民众的主导思想,其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汉民族意识。在台湾与大陆政治上的分分合合中,民众的儒学思想对各个时期政权的政治认同有深刻的影响,至今仍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重要思想基础,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儒学 政治
下载PDF
清治以后台湾朱子学的兴起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名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76,共7页
清朝在统一台湾后,为了消除明郑时期的反清思想,致力于提倡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利于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的朱子学,以达到移风易俗、巩固清朝在台湾统治的目的。在朝廷倡导和闽台官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校教育,朱子学迅速在福建得到复兴并... 清朝在统一台湾后,为了消除明郑时期的反清思想,致力于提倡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利于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的朱子学,以达到移风易俗、巩固清朝在台湾统治的目的。在朝廷倡导和闽台官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校教育,朱子学迅速在福建得到复兴并向台湾传播,在康熙至乾隆时期成为台湾儒学的主流,并对台湾社会文化和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朱子学 儒学
下载PDF
台湾族群矛盾与省籍划分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名实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0,15,共7页
清朝时期,来自闽、粤的移民在开发建设台湾的过程中,经常为了争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结成以宗族或地域乡亲为主的宗派团体,共同对外,争夺生存空间,因此产生族群矛盾,并长期存在。在国民党政权迁台以后,这一族群矛盾又转变为省籍矛盾。... 清朝时期,来自闽、粤的移民在开发建设台湾的过程中,经常为了争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结成以宗族或地域乡亲为主的宗派团体,共同对外,争夺生存空间,因此产生族群矛盾,并长期存在。在国民党政权迁台以后,这一族群矛盾又转变为省籍矛盾。当前,鼓吹台湾独立的政客就是利用民众这种重感情、轻是非的心理,在选举中故意把民众分为本省籍、外省籍、客家籍、原住民等,挑动族群矛盾,宣传台独意识,以达到个人的政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社会 台湾移民 族群矛盾 省籍划分
下载PDF
王审知接掌王潮权力之谜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名实 《福建史志》 2015年第6期49-52,共4页
唐末至五代初期,福建在王审知的治理下,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取得迅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长期以来,人们对王审知治闽业绩交口称颂,也许没有注意到王审知取代大哥王潮掌握福建大权是煞费苦心的,其中谜团至今难解。
关键词 王审知 王仙芝 乾符 千人 政治腐败 陈岩 社会经济 黄河以南 节度使制 广明
下载PDF
辛亥革命与台湾抗日光复思潮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名实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9-228,共10页
清朝割台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都希望有朝一日光复台湾,这种愿望在台湾民众中尤为强烈,民众在认同清朝的基础上自发进行武装抗日斗争。同盟会成立后,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台湾隐存于民间的反清复明思想逐步演化成汉族反满复仇、共和抗... 清朝割台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都希望有朝一日光复台湾,这种愿望在台湾民众中尤为强烈,民众在认同清朝的基础上自发进行武装抗日斗争。同盟会成立后,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台湾隐存于民间的反清复明思想逐步演化成汉族反满复仇、共和抗日、光复回归的民族革命思潮。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台湾民众受到鼓舞,一些台湾革命志士参加辛亥革命,并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回台湾发动抗日起义,谋求光复台湾、回归中华民国,把台湾抗日光复思潮推向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台湾地区 抗日 光复
下载PDF
明郑时期台湾民众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的互动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名实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6-153,共8页
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一批注重汉民族气节的仁人志士跟随明郑政权东渡台湾,形成台湾明朝遗民群体。他们坚持汉族"华夷之辨"的儒家正统观念,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在明郑政权在同清朝政府的斗争中,又产生分据台湾对... 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一批注重汉民族气节的仁人志士跟随明郑政权东渡台湾,形成台湾明朝遗民群体。他们坚持汉族"华夷之辨"的儒家正统观念,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在明郑政权在同清朝政府的斗争中,又产生分据台湾对抗清朝的本土意识。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明朝遗民对抗满族统治的民族精神,在避居台湾后转化成热爱台湾这块不受清朝统治土地的本土意识。这种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的并存与互动,构成台湾汉族民众反抗清朝满族统治的两个思想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郑时期 台湾民众 民族精神 本土意识
下载PDF
闽台儒学源流概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名实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26-31,共6页
闽台儒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宋代,朱熹集理学大成,创立闽学。明末清初,郑成功把东林、浙东注重民族大义、经世致用的儒学带到台湾。清朝统一台湾后,积极提倡有利于安定社会、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闽学,压制明郑时期儒学。因此,在闽台儒... 闽台儒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宋代,朱熹集理学大成,创立闽学。明末清初,郑成功把东林、浙东注重民族大义、经世致用的儒学带到台湾。清朝统一台湾后,积极提倡有利于安定社会、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闽学,压制明郑时期儒学。因此,在闽台儒学的传承中形成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儒学传统。鸦片战争后,台湾的两种儒学思想合流,而郑成功的儒学思想成为主流,在反抗外国侵略和日本占据台湾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 儒学 源流
下载PDF
日据时期台湾儒学的本土化与民俗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名实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3-107,共5页
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以后,实行殖民化教育。在台湾人民武装反抗下,日本暂时未对中国传统文化实行灭绝政策,使儒学在书房、诗社等的形式下勉强继续传承。日本镇压了武装反抗以后,加强对书房的管理,使儒学传承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台湾人... 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以后,实行殖民化教育。在台湾人民武装反抗下,日本暂时未对中国传统文化实行灭绝政策,使儒学在书房、诗社等的形式下勉强继续传承。日本镇压了武装反抗以后,加强对书房的管理,使儒学传承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台湾人民为保存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文化,把儒学融入台湾的历史文化中,在文学、史学、宗教、民俗、宗族等日常生活中保存儒学,使台湾儒学逐步本土化与民俗化,实现儒学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转换。即使在灭绝中国传统文化的皇民化时期,台湾民众也以各种本土民俗方式隐蔽地保存儒学传统,直至台湾光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据时期 台湾儒学 本土化 民俗化
下载PDF
试析台湾关帝崇拜内涵的演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名实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6-161,共6页
本文通过对台湾关帝崇拜发展过程的探讨,分析各个时期的内涵与特点,认为在台湾关帝信仰初期,明郑遗民把反清复明的忠义思想寄托于关帝崇拜之中,关帝庙主要由官府和军人创办和修建,政治色彩浓厚,反映了明朝遗民倡导忠义思想的民族精神。... 本文通过对台湾关帝崇拜发展过程的探讨,分析各个时期的内涵与特点,认为在台湾关帝信仰初期,明郑遗民把反清复明的忠义思想寄托于关帝崇拜之中,关帝庙主要由官府和军人创办和修建,政治色彩浓厚,反映了明朝遗民倡导忠义思想的民族精神。清治以后官方力图改变忠义思想的反清倾向,民众祈福禳灾的基本诉求使关帝崇拜的世俗化程度不断加强。日据时期关帝信仰向儒宗神教转变,成为保存中华文化的一种形式。台湾光复以后,关帝崇拜完全进入民间,其自发性以及对现实利益的追求,使之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关帝 崇拜
下载PDF
何朝宗与明代福建宗教瓷塑工艺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名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B07期66-69,共4页
何朝宗是瓷业产区德化县著名的瓷塑工匠。他的瓷塑作品,结合当地优质瓷土特性,博采众家之长,吸收泥塑、木雕、石刻的造像技法,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他主要塑造佛仙人物,注重传神写意,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并刻... 何朝宗是瓷业产区德化县著名的瓷塑工匠。他的瓷塑作品,结合当地优质瓷土特性,博采众家之长,吸收泥塑、木雕、石刻的造像技法,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他主要塑造佛仙人物,注重传神写意,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并刻画衣纹,线条清晰,简洁潇洒,使人物个性突出、形神兼备,富于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朝宗 瓷塑 工艺
下载PDF
泉州古城建筑与风水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名实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26-33,共8页
泉州城位于清源山之南,晋江入海处,依山傍水。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风景秀丽,山海富饶。古人依据风水学原理建城,不断发展完善,使之藏风聚气,趋吉避凶,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成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 泉州 古城建筑 风水
下载PDF
从泉州天后宫看民间宗教的和谐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名实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9-14,共6页
泉州天后宫是泉州妈祖信仰的重要宫庙,自创建以来,就与其他水神信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明清以后,妈祖的神通扩展,泉州天后宫又融合许多民间俗神配祀,并分灵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从泉州天后宫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泉州的民间信仰是在相... 泉州天后宫是泉州妈祖信仰的重要宫庙,自创建以来,就与其他水神信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明清以后,妈祖的神通扩展,泉州天后宫又融合许多民间俗神配祀,并分灵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从泉州天后宫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泉州的民间信仰是在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和谐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 天后宫 宗教 和谐
下载PDF
从闽南人开发台湾的聚落看闽台宗亲文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名实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5-29,共5页
明清时期,大批福建闽南人迁居台湾,他们在开发台湾以至定居的过程中,为了争取生存空间,依靠宗族、乡亲的关系,团结互助,一致对外,表现出强烈的宗亲意识,形成富有特色的宗亲文化,对开发台湾的聚落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也有排斥外族、... 明清时期,大批福建闽南人迁居台湾,他们在开发台湾以至定居的过程中,为了争取生存空间,依靠宗族、乡亲的关系,团结互助,一致对外,表现出强烈的宗亲意识,形成富有特色的宗亲文化,对开发台湾的聚落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也有排斥外族、外地人的消极因素。总体看来,闽台宗亲文化在清代台湾开发前期积极作用明显,而在后期由于宗族势力的强化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通过移民传承的闽台宗亲文化,是闽台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闽台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人 台湾地区 开发 宗亲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