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杨柳 陈向金 +2 位作者 李变利 彭颖 徐丽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72-2775,共4页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病情恶化进展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病情恶化进展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9年3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PBC的80例患者的肝功能及血常规检测中的RDW、MPV、PDW指标,并计算NLR、LMR、PLR。根据诊断标准分为PBC肝硬化组(n=50)和PBC肝炎组(n=30)。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BC肝硬化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不同指标对PBC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较PBC肝炎组,PBC肝硬化组的血清WBC水平明显降低(Z=-4.777,P<0.001),而血清ALT水平明显下降(Z=-2.152,P=0.031)。与PBC肝炎组相比,PBC肝硬化组的RDW、MPV及NLR升高(Z值分别为-3.180、-2.963、-3.590,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MPV及NLR是PBC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4.99(1.39~17.92)、13.01(2.96~57.07)、4.45(1.59~12.40)],三者诊断PBC肝硬化阶段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0.667及0.741,3项指标联合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结论RDW、MPV及NLR水平升高可能预示PBC患者进展为肝硬化,对PBC患者病情的恶性进展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炎 硬化性 红细胞分布宽度 平均血小板体积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SLC26A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功能及影响机制探讨
2
作者 陈向金 杨柳 +3 位作者 李变利 彭颖 黄俊凯 徐丽红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7-382,共6页
目的为分析SLC26A3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功能和PI3K/AKT信号通路对SLC26A3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数据库信息挖掘,探索SLC26A3在肿瘤疾病尤其是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结直肠癌中可能发挥的功能。利用细胞学实验,观察分析PI3K/AK... 目的为分析SLC26A3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功能和PI3K/AKT信号通路对SLC26A3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数据库信息挖掘,探索SLC26A3在肿瘤疾病尤其是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结直肠癌中可能发挥的功能。利用细胞学实验,观察分析PI3K/AKT信号通路对SLC26A3表达的影响。结果SLC26A3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相较正常组织呈现低水平表达。虽未发现SLC26A3对于结直肠腺癌的肿瘤分期和预后有显著影响,但高表达SLC26A3的病人长期生存的发生率较高。在Caco-2细胞中,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低激活状态对SLC26A3的表达起促进作用,但持续过度激活对SLC26A3的表达起抑制作用(P<0.05)。结论SLC26A3在结直肠癌中低表达,SLC26A3高表达有利于患者的长期生存,PI3K/AKT信号通路对SLC26A3的表达可能发挥着双向调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质载体26A3 PI3K/AKT信号通路 结直肠癌
下载PDF
炎症和非炎症环境下肝干细胞细胞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黄俊凯 王艳 +4 位作者 杨奉天 李婉 陈向金 杨柳 徐丽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3-378,共6页
目的通过构建炎症和非炎症肝干细胞增殖模型,观察肝干细胞在炎症增殖环境和非炎症增殖环境中的细胞学特性差异。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肝大部切除术构建非炎症环境肝干细胞增殖模型,以2-乙酰氨基芴+四氯化碳构建炎症环境肝干细胞增殖模型... 目的通过构建炎症和非炎症肝干细胞增殖模型,观察肝干细胞在炎症增殖环境和非炎症增殖环境中的细胞学特性差异。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肝大部切除术构建非炎症环境肝干细胞增殖模型,以2-乙酰氨基芴+四氯化碳构建炎症环境肝干细胞增殖模型。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肝干细胞EpCAM、CD133、OV6的表达,运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分析平均吸光度值;透射电镜观察肝干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炎症、非炎症环境肝干细胞增殖模型。HE染色:非炎症环境肝干细胞增殖模型大鼠肝脏未见炎性细胞;炎症环境肝干细胞增殖模型大鼠肝脏见大量炎性细胞。免疫组化:EpCAM、CD133、OV6表达阳性的肝干细胞均可在炎症和非炎症环境肝干细胞增殖模型中被发现,炎症环境肝干细胞增殖模型EpCAM、CD133、OV6表达量较非炎症环境肝干细胞增殖模型高(P<0.05)。透射电镜:两种肝干细胞增殖模型中均可见3型肝干细胞亚型;炎症环境增殖模型异型肝干细胞数较非炎症环境增殖模型多(P<0.05)。结论较非炎症肝干细胞增殖环境,炎症环境中EPCAM^+、CD133^+、OV6^+的肝干细胞增多,肝干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常可能在炎症早期就已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干细胞 炎症环境 亚细胞结构
下载PDF
药物诱导性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变利 彭颖 +2 位作者 杨柳 陈向金 徐丽红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258-2261,共4页
目的分析药物诱导性自身免疫性肝炎(DIAIH)与药物性肝损伤(DILI)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DIAIH组、DILI组与AIH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史、主要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白细胞计... 目的分析药物诱导性自身免疫性肝炎(DIAIH)与药物性肝损伤(DILI)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DIAIH组、DILI组与AIH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史、主要临床症状、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并发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结果发病年龄:DIAIH组较DILI组更大(P<0.05)。诱发DIAIH的药物:中草药占构成比最大(42.8%)。DIAIH组、DILI组的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分别为199.00(117.25,384.25)和105.00(48.00,228.00)U·L^(-1);球蛋白(G)水平分别为31.00(25.65,39.25)和27.50(23.80,31.20)g·L^(-1);总胆汁酸(TBA)水平分别为21.50(11.00,82.50)和6.00(3.00,27.00)μmol·L^(-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IAIH组、AIH组的谷丙转氨酶(GPT)水平分别为326.65(128.78,503.00)和89.50(35.75,174.50);谷草转氨酶(GOT)水平分别为254.90(82.25,327.00)和61.50(43.00,152.08);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分别为127.00(93.50,150.50)和179.50(99.00,321.75)U·L^(-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IAIH组最常见的诱发药物是中草药,血清GGT、G、TBA升高较DILI组更显著,GPT、GOT升高较AIH组更明显;但ALP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诱导性自身免疫性肝炎 药物性肝损伤 自身免疫性肝炎 临床特征 肝功能
原文传递
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婉 黄俊凯 +3 位作者 杨奉天 杨柳 陈向金 徐丽红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19年第4期345-347,共3页
目的探讨初发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的水平变化及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初发型UC患者30例(轻度UC 21例,中度UC 9例)及... 目的探讨初发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的水平变化及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初发型UC患者30例(轻度UC 21例,中度UC 9例)及健康对照者25例.UC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健康对照者于入组后就收集血样,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3水平.结果治疗后所有UC患者均达临床缓解.UC患者治疗后血清25(OH)D3水平较治疗前升高[(34.98±15.09)μg/L比(23.59±16.78)μg/L,P<0.001],但治疗前[(23.59±16.78)μg/L比(45.35±15.55)μg/L,P<0.001]和治疗后[(34.98±15.09)μg/L比(45.35±15.55)μg/L,P=0.016]均低于健康人群.轻度和中度UC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前:(27.01±18.40)μg/L比(16.44±9.28)μg/L,P=0.114;治疗后:(34.48±14.74)μg/L比(36.18±16.79)μg/L,P=0.786].结论轻、中度UC患者疾病临床缓解期血清25(OH)D3水平较活动期提高,但均低于健康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维生素D 疾病活动程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