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皮质醇水平动态变化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塍林 惠曙国 +2 位作者 王曦 王建朋 支力强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141-1145,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皮质醇水平动态变化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关节外科膝关节病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分... 目的分析血清皮质醇水平动态变化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关节外科膝关节病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46例)和无血栓组(167例)。分别于手术后1、3、7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Wells评分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分析血清皮质醇水平与D-二聚体、Wells评分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皮质醇预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价值。结果手术后1、3、7 d血栓组血清皮质醇、D-二聚体水平及Wells评分均高于无血栓组(手术后1 d:t/P=4.155/0.000、16.895/0.000、23.025/0.000;手术后3 d:t/P=8.456/0.000、32.736/0.000、20.257/0.000;手术后7 d:t/P=7.952/0.000、30.650/0.000、21.737/0.000)。手术后3 d血清皮质醇与D-二聚体、Wells评分呈正相关(r/P=0.761/0.000、0.787/0.000)。手术后3 d高水平血清皮质醇、D-二聚体及Wells评分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OR(95%CI)=1.508(1.181~1.927)、1.754(1.341~2.295)、1.735(1.303~2.310),P均=0.000]。手术后3 d血清皮质醇水平预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AUC为0.726,敏感度为0.717,特异度为0.731,约登指数为0.448。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增高,皮质醇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发生有关,可作为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皮质醇 应激反应
下载PDF
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影响因素及血清NETs及sVCAM-1水平变化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塍林 惠曙国 +1 位作者 王志远 支力强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053-1059,共7页
目的:探究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变化情况与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 目的:探究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变化情况与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3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另自同期住院的膝关节置换术后未出现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1、3、5 d血清NETs、sVCAM-1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NETs、sVCAM-1水平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得到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血清NETs、sVCAM-1水平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 d血清NETs、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术后1、3 d血清NETs、sVCAM-1水平均为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术后1、3 d血清NETs、sVCAM-1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绘制术后1、3 d血清NETs、sVCAM-1水平预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后1 d血清NETs、sVCAM-1水平AUC均大于术后3 d,具有良好预测效能。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影响因素为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术后血清NETs、sVCAM-1水平,尤其是术后血清NETs、sVCAM-1水平变化可作为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临床需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静脉血栓栓塞 影响因素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下载PDF
针灸联合中药热敷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彭党兵 陈塍林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中药热敷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70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与现察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中药热敷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70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与现察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视觉糢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DI)、简易生活质量调查量表评分(SF-36)。【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33/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27/3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40)。治疗前,两组患者VAS、CODI、SF-3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CODI、SF-36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其盖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灸联合中药热敷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减轻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障碍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肌/损伤 针灸疗法 热敷 腰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胸腔镜辅助复位经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彭党兵 陈塍林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5期673-676,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复位经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51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3例,行传统手法复位经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18例,...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复位经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51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3例,行传统手法复位经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18例,行胸腔镜辅助复位经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当天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Constam-Murley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4例术中复位困难,临时改切开复位术。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当天V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功能活动、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均P<0.05),但两组患者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11.67±3.1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均为Ⅰ期愈合。随访期间,对照组1例(3.45%)患者出现髓内钉取出困难,经沟通后成功取出髓内钉,1例(3.45%)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于术后9个月采用锁定钢板翻修后骨折成功愈合;两组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髓内钉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且均达到骨性愈合。【结论】尽管胸腔镜辅助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无需透视,避免了辐射暴露,且临床疗效与传统手法复位经皮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相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检查 骨折/外科学 骨折固定术 内/方法 锁骨/损伤
下载PDF
膝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患者运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朱正飞 王玲 +7 位作者 李涤尘 王航辉 靳忠民 王志远 惠曙国 陈塍林 张述 李文娇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8-44,共7页
为研究膝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患者术前生物力学群体特征,用于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步态延续性及进行术后康复指导,本文采集9例患者水平行走和坐立-起身过程的步态,并进行骨肌多体动力学分析。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水平行走时试验组下肢运动... 为研究膝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患者术前生物力学群体特征,用于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步态延续性及进行术后康复指导,本文采集9例患者水平行走和坐立-起身过程的步态,并进行骨肌多体动力学分析。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水平行走时试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减弱,试验组非手术侧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22.5°~71.5°,拟置换侧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24.4°~57.6°,而对照组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7.2°~62.4°。单侧膝内翻患者完成坐立-起身过程时的下肢地面反作用力对称度介于0.72~0.85,非手术侧下肢起主要支撑作用。双侧膝内翻患者坐立-起身时地面反作用力之和最小。尽管单侧膝内翻患者采用非手术侧下肢过量负载的代偿方式能完成术后日常活动,但长期过量负载容易增加非手术侧下肢膝关节罹患膝骨性关节炎风险。对膝骨性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患者完成日常活动的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从生物力学角度理解内翻膝的发病机制,对患者的术前评估、预防和术后恢复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内翻膝 步态分析 骨肌多体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