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BSDV在玉米叶脉细胞内的侵染状态与灰飞虱传毒活力的关系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声祥 洪健 +1 位作者 吕永平 雷娟利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4年第2期153-157,共5页
根据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侵染玉米(Zea mays L.)的症状发展过程先后取叶脉做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病毒在细胞内的侵染状态,并在取样前用灰飞虱无毒若虫进行饲毒和传毒试验。结果显示RBSDV侵入玉米叶细胞后先出现在细胞壁附近,... 根据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侵染玉米(Zea mays L.)的症状发展过程先后取叶脉做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病毒在细胞内的侵染状态,并在取样前用灰飞虱无毒若虫进行饲毒和传毒试验。结果显示RBSDV侵入玉米叶细胞后先出现在细胞壁附近,个别粒子似与胞间连丝相连;细胞质内产生病毒基质,病毒粒子先增殖并分布其周边,后向病毒基质内扩展;当病毒粒子布满病毒基质后在细胞质中出现直径约90nm的管状结构,病毒成串排列在该管状结构中;随后管状结构逐渐消失,最终形成晶格状聚集排列。用灰飞虱无毒若虫在细胞内病毒基质出现和病毒增殖期饲毒的,到成虫时分别有2.93%和7.83%个体传毒率;在细胞内病毒成串分布于管状结构和晶格状聚集排列期饲毒的,到成虫时均不能传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BSDV 侵染 玉米 症状 细胞 灰飞虱 细胞牺理学 传毒活力
下载PDF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中的回升流行原因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陈声祥 吴惠玲 +4 位作者 廖璇刚 吕永平 沈升法 王藕芳 金梅松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87-289,共3页
通过对浙中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调查观察 ,初步探明该病回升流行原因主要是由于熟制改变、稻板麦的推行。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 介体昆虫 灰飞虱 寄主植物 流行
下载PDF
温州市郊杂交水稻矮化病研究——Ⅰ.传播介体、寄主、症状及病原形态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声祥 余舰斌 +4 位作者 秦文胜 刘力 高东明 徐静 王一风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3年第4期373-378,共6页
从温州市杂交晚稻矮化病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病原,能由灰飞虱持久传播,非经卵传染;在20~33℃下的循回期为8~23天;寄主有水稻、玉米、大麦和小麦等,发病后均表现为植株矮缩、色泽浓绿、叶片僵直,在水稻和玉米病株的叶背、叶鞘和茎秆上产... 从温州市杂交晚稻矮化病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病原,能由灰飞虱持久传播,非经卵传染;在20~33℃下的循回期为8~23天;寄主有水稻、玉米、大麦和小麦等,发病后均表现为植株矮缩、色泽浓绿、叶片僵直,在水稻和玉米病株的叶背、叶鞘和茎秆上产生粗条状脉肿,先蜡白色而后变黑褐色;取病稻汁液于电镜下观察到直径为75~80nm的球状颗粒;在玉米脉肿的超薄切片里显示直径为75~80nm的球状颗粒,中央区电子密度高,周围有20~25nm厚的透明圈,散生于细胞质里,呈串状排列于管状结构中或呈晶格状排列。这些结果表明它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黑条矮缩病毒 灰飞虱 传播
下载PDF
水稻病毒病发生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声祥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1-42,共2页
水稻病毒病发生现状及研究进展陈声祥(浙江省农科院病毒实验室310021)水稻上发生的病毒病国际上已鉴定15种,我国发生的有10种。水稻病毒病对稻米生产危害较大,根据国际研究报道(Wilson,T.M.A,1994),... 水稻病毒病发生现状及研究进展陈声祥(浙江省农科院病毒实验室310021)水稻上发生的病毒病国际上已鉴定15种,我国发生的有10种。水稻病毒病对稻米生产危害较大,根据国际研究报道(Wilson,T.M.A,1994),1992年仅3种水稻病毒病对世界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病毒病 发生 防治
下载PDF
应用RT-PCR方法检测水稻植株和介体昆虫体内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毒 被引量:12
5
作者 雷娟利 吕永平 +2 位作者 金登迪 陈声祥 陈剑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6-309,共4页
将生物学接种和 RT- PCR检测水稻植株体内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方法进行了比较 ,发现结果基本趋于一致 ,但总体上 RT- PCR检测阳性率稍高于生物学接种的发病率。将生物学接种检测褐飞虱介体内水稻齿叶矮缩病毒方法与 RT- PCR检测方法进... 将生物学接种和 RT- PCR检测水稻植株体内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方法进行了比较 ,发现结果基本趋于一致 ,但总体上 RT- PCR检测阳性率稍高于生物学接种的发病率。将生物学接种检测褐飞虱介体内水稻齿叶矮缩病毒方法与 RT- 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 RT- PCR方法可以检测单头褐飞虱体内的水稻齿叶矮缩病毒 ,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 RT-PCR检测 生物学接种 症状 介体昆虫
下载PDF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RT-PCR检测 被引量:20
6
作者 吕永平 雷娟利 +1 位作者 金登迪 陈声祥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17-119,共3页
关键词 水稻 黑条矮缩病毒 RT-PCR检测 灰飞虱
下载PDF
转基因水稻对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抗性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雷娟利 吕永平 +2 位作者 金登迪 陈剑平 陈声祥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217-222,共6页
采用人工繁殖带毒褐飞虱( Nelaparvata Lugens) 攻毒接种,结合症状观察和RTPCR 检测方法,对57 个含有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 S7 ,S9 和S10 基因片段的转基因水稻对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抗... 采用人工繁殖带毒褐飞虱( Nelaparvata Lugens) 攻毒接种,结合症状观察和RTPCR 检测方法,对57 个含有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 S7 ,S9 和S10 基因片段的转基因水稻对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抗性进行了评价。总体而言,大多数转基因稻发病率比受体品种的发病率要低。从中初步得到对RRSV 具有较强抗性的水稻转基因系315 和316 ,其发病率分别为15 .8 % 和13 .3 % ;具有中等抗性的水稻转基因系184 和328 ,发病率分别为26 .9 % 和28 .0 % ;而对照受体品种和当地感病品种的发病率则分别为100 % 和84 .2 % 。将RTPCR 的方法用于转基因稻抗性的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水稻 齿叶矮缩病毒 RT-PCR 抗性
下载PDF
浙江和河北发生的一种水稻、小麦、玉米矮缩病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英文) 被引量:85
8
作者 张恒木 雷娟利 +4 位作者 陈剑平 吕永平 陈声祥 薛庆中 M.J.Adams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1年第3期246-251,共6页
以浙江省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河北省的玉米粗缩病的病毒分离物为材料 ,对我国南北方两种病毒分离物进行了比较研究。两种病毒分离物的粒子大小形态相似 ,且在血清学上密切相关 ;二者的介体、寄主相同 ,并引起相同的症状。提纯两种病毒分... 以浙江省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河北省的玉米粗缩病的病毒分离物为材料 ,对我国南北方两种病毒分离物进行了比较研究。两种病毒分离物的粒子大小形态相似 ,且在血清学上密切相关 ;二者的介体、寄主相同 ,并引起相同的症状。提纯两种病毒分离物的基因组片段凝胶电泳显示它们相应的基因组片段之间大小极其相似。根据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 ,RBSDV的S7和S8设计引物 ,利用RT PCR技术 ,在两种病毒分离物中均可特异扩增到预期大小的片段。序列测定比较分析表明 :它们的同源性达 97.0 %~ 98.9% ,与日本RBSDV的同源性 (92 .2 %~ 95 .5 % )高于与意大利MRDV的同源性 (76 .6 %~ 88.4% )。从而认为我国南方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和北方和玉米粗缩病都是同一种病毒———RBSDV引起的 ,也就是说我国北方的玉米粗缩病病原实际上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而不是玉米粗缩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玉米粗缩病毒 核苷酸序列
下载PDF
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检测和鉴定病汁液中不同形态的植物病毒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剑平 董玛佳 +3 位作者 陶金斐 阮义理 王奔 陈声祥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69-174,共6页
本文报道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的建立:铜网捕获病毒后,用其稀释约200倍的同源抗血清修饰处理3~5分钟,羊抗兔IgG-金复合物标记3~5分钟,经磷钨酸负染,电镜下可见病毒粒子周围金颗粒特异性吸附,而背景上非特异性吸附很少。用此技术成功地... 本文报道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的建立:铜网捕获病毒后,用其稀释约200倍的同源抗血清修饰处理3~5分钟,羊抗兔IgG-金复合物标记3~5分钟,经磷钨酸负染,电镜下可见病毒粒子周围金颗粒特异性吸附,而背景上非特异性吸附很少。用此技术成功地快速检测和鉴定了病汁液中线状病毒(大麦黄花叶病毒,大麦温和花叶病毒,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芜菁花叶病连和马铃薯Y病毒)、棒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和土传小麦花叶病毒)以及球状病毒(水稻矮缩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大麦黄矮病毒)。用0.5M PBSpH7.0制备病汁液,可大幅度提高同源抗血清对黄瓜花叶病毒的捕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毒 免疫 检测 鉴定
下载PDF
水稻黄矮病毒的纯化和病毒蛋白质及RNA组分的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方荣祥 庞震 +5 位作者 许丙寅 莽克强 高东明 李爱民 秦文胜 陈声祥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62-68,共7页
从人工接种水稻黄矮病毒(Rice yellow stunt virus,RYSV)的水稻茎杆中提取到部分纯化的RYSV制品。分析了RYSV的蛋白质组分,表明它的结构蛋白含有L(170k)、G(84k)、N(60k)、M1(31k)、M2(29.5k)和一个分子量为42k的蛋白,并测定了G蛋白氨... 从人工接种水稻黄矮病毒(Rice yellow stunt virus,RYSV)的水稻茎杆中提取到部分纯化的RYSV制品。分析了RYSV的蛋白质组分,表明它的结构蛋白含有L(170k)、G(84k)、N(60k)、M1(31k)、M2(29.5k)和一个分子量为42k的蛋白,并测定了G蛋白氨基末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经测定,RYSV RNA的分子量约为12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黄矮病毒 病毒RNA 病毒蛋白质
下载PDF
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毒核酶的设计、克隆及体外活性测定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力 陈声祥 +2 位作者 邱并生 康良仪 田波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6年第2期157-163,共7页
为探索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stripevirus,RSV)设计合成了特异切割该病毒RNA保守区及编码病害特异性蛋白(DiseaseSpecificProtein,DSP)基因的核酶,核酶基因的长度均为40个... 为探索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stripevirus,RSV)设计合成了特异切割该病毒RNA保守区及编码病害特异性蛋白(DiseaseSpecificProtein,DSP)基因的核酶,核酶基因的长度均为40个碱基,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其正链及与其3'-末端互补的15个碱基引物,用TagDNA多聚酶合成其互补链。双链DNA直接插入克隆载体PGEM3zf(+)的Smal位点。序列测定表明,克隆得到的核酶序列与设计的核酶序列完全一致。经SP6RNA多聚酶体外转录得到核酶RNA。当核酶RNA与以同样方法转录得到的靶基因RNA混合反应,可得到预期结果相同的切割片段,表明两种核酶在体外均具有特异性切割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 病毒 核酶 植物病毒
下载PDF
用含水冷冻电镜技术测定的水稻矮缩病毒的三维结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卢光莹 蔡德友 +2 位作者 陈声祥 卫新成 顾孝诚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4,共4页
用含水冷冻电镜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分别测定了水稻矮缩病毒(RDV)完整颗粒和只含内壳层的颗粒的三维结构,其分辨率分别为2.6nm和3.3nm。从完整颗粒的结构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外壳层和内壳层的双层结构及其内部的... 用含水冷冻电镜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分别测定了水稻矮缩病毒(RDV)完整颗粒和只含内壳层的颗粒的三维结构,其分辨率分别为2.6nm和3.3nm。从完整颗粒的结构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外壳层和内壳层的双层结构及其内部的RNA或非结构蛋白质的电子密度。完整颗粒和内壳层的直径分别为69.8nm和54.0nm,外壳层和内壳层的厚度分别为6.9nm和2.5nm。外壳层表面的三角形剖分数T=13。外壳层由260个衣粒(三体)组成,因此共有780个蛋白质亚基。外壳层和内壳层上均有许多通道。内外壳层之间以及外壳层的衣粒之间是以一种十分新颖的联锁方式相互连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缩病毒 三维结构 含水冷冻电镜
下载PDF
水稻黄矮病的研究概况及最新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文胜 高东明 +1 位作者 李爱民 陈声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3-34,共2页
1957年,广东省水稻上发生了一种稻叶发黄的病害,其症状与生理性早衰的稻叶发黄相似,当时被称为生理性黄叶枯病。经过十来年的研究,1965年范怀忠等证实该病为叶蝉传播的病毒病。
关键词 水稻 黄矮病 病害
下载PDF
水稻黄矮病毒结构蛋白的分离及其小鼠腹水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1
14
作者 秦文胜 高东明 +2 位作者 陈声祥 方荣祥 庞震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410-412,共3页
从人工接种感染黄矮病毒(Rice Yellow Stunt Virus,RYSV)的水稻茎杆中提取得到了部分纯化的RYSV制品,病毒制品经Tricine-SDS-PAGE得到分子量分别为84 kD,60 kD,31 kD和29.5 kD的4条主要蛋白带和分子量为170kD和43kD的两条次要蛋白带。... 从人工接种感染黄矮病毒(Rice Yellow Stunt Virus,RYSV)的水稻茎杆中提取得到了部分纯化的RYSV制品,病毒制品经Tricine-SDS-PAGE得到分子量分别为84 kD,60 kD,31 kD和29.5 kD的4条主要蛋白带和分子量为170kD和43kD的两条次要蛋白带。根据弹状病毒结构蛋白命名法,按分子量大小依次命名为L,G,N,NS,M_1和M_2蛋白。从电泳凝胶上切下G和N蛋白带,制成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得G和N蛋白小鼠腹水抗体。经Dot-blot试验测得N蛋白抗体效价为1:1000,G蛋白抗体效价为1: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矮病毒 结构蛋白 抗体
下载PDF
病毒来源的转基因水稻对靶病毒的抗性评价
15
作者 雷娟利 金登迪 +3 位作者 吕永平 Narayana Upadhyaya 龚祖埙 陈声祥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215-218,共4页
通过连续3年对236个病毒来源的转基因水稻系(包括T1,T2和T3代)对靶病毒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的抗性进行评价,发现抗性与所转RRSV基因片段有相关性,且随着繁殖世代的增加,转基因水稻的抗性逐渐减弱。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 抗性 检测
下载PDF
大陆水稻黄矮病和台湾水稻黄叶病的酶联免疫反应鉴定
16
作者 高东明 秦文胜 +1 位作者 李爱民 陈声祥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186-188,共3页
1957年,广东省水稻发生了一种稻叶发黄的病害,其症状与生理早衰的稻叶发黄相似。经过试验,证实该病为叶蝉传播的病毒病,称为水稻黄矮病Rice Yellow Stunt Virus,RYSV。后来华南、华东、华中等许多省份也发生此病。1960年台湾水稻上暴发... 1957年,广东省水稻发生了一种稻叶发黄的病害,其症状与生理早衰的稻叶发黄相似。经过试验,证实该病为叶蝉传播的病毒病,称为水稻黄矮病Rice Yellow Stunt Virus,RYSV。后来华南、华东、华中等许多省份也发生此病。1960年台湾水稻上暴发的一种病害,由于当时对病原不了解,误以为是土壤通透性不良引起的“窒息病”,后来证实是由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传播的病毒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叶病 免疫 黄化型萎缩病
下载PDF
中国大陆水稻黄矮病与台湾省水稻暂黄病的血清学鉴定
17
作者 高东明 秦文胜 +1 位作者 李爱民 陈声祥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3年第2期177-180,共4页
以前的文献报道我国大陆水稻黄矮病和台湾省的水稻暂黄病的病状、传毒介体和病毒形状均相似或相同,被认为是同一病害,但没有做过血清学反应的鉴定比较。本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双抗体夹心法(PAS-ELISA),对上述两病原的抗血清与黄矮病株... 以前的文献报道我国大陆水稻黄矮病和台湾省的水稻暂黄病的病状、传毒介体和病毒形状均相似或相同,被认为是同一病害,但没有做过血清学反应的鉴定比较。本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双抗体夹心法(PAS-ELISA),对上述两病原的抗血清与黄矮病株提取液和带毒黑尾叶蝉研磨液进行了琼脂双扩散和酶联免疫反应的比较研究。黄矮病毒提取液与暂黄病毒抗血清的琼脂双扩散产生清晰的沉淀带,在ELISA试验中均为典型的阳性反应;黄矮病毒抗血清和暂黄病毒抗血清对生物测定虫的同一头黑尾叶蝉研磨液的测定结果,阳性虫附合率98%,病原田捕捉虫的符合率为100%。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两种抗血清同源,即中国大陆水稻黄矮病与台湾省水稻暂黄病为同一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黄矮病 水稻暂黄病 血清学鉴定
下载PDF
应用Dot-ELISA快速检测黑尾叶蝉体内水稻黄矮病毒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文胜 高东明 +2 位作者 陈声祥 何永喜 毛军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1993年第Z1期10-13,共4页
本文给出了应用膜上斑点免疫吸咐试验(Dot—ELISA)检测黑尾叶蝉体内水稻黄矮病毒的方法,试验研究表明:使用该方法检测比ELISA法不仅操作简便、使用抗原少,而且快速、灵敏度更高并可长期保存结果。因此,作者认为该法可作为基层单位测报... 本文给出了应用膜上斑点免疫吸咐试验(Dot—ELISA)检测黑尾叶蝉体内水稻黄矮病毒的方法,试验研究表明:使用该方法检测比ELISA法不仅操作简便、使用抗原少,而且快速、灵敏度更高并可长期保存结果。因此,作者认为该法可作为基层单位测报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黄矮病毒 黑尾叶蝉 Dot—ELISA
全文增补中
灰稻虱体内稻条纹叶枯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秦文胜 高东明 陈声祥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226-229,共4页
采用膜上斑点免疫结合测试技术(Dot-ImmunobindingAssay,DIBA)快速检测灰稻虱(LaodelphaxstriatilbusFallen)的毒率。试验得出用含2%牛血清白蛋白(BSA)、2%PVP... 采用膜上斑点免疫结合测试技术(Dot-ImmunobindingAssay,DIBA)快速检测灰稻虱(LaodelphaxstriatilbusFallen)的毒率。试验得出用含2%牛血清白蛋白(BSA)、2%PVP、0.05%Tween20的0.02mol/LPBS作封缓覆冲液、封闭30min后使抗原(Ag)与其相应抗体(Ab)和抗体与酶标记A蛋白(HRP-SPA)各反应30min,检测效果较佳,灵敏度比相应的ELISA提高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条纹叶枯病毒 灰稻虱 检测
下载PDF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98
20
作者 陈声祥 张巧艳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7-103,共7页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发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后来都分别发生了2次大流行,同时都以病害防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研究,探明了当地病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防病效果。80年代以来,水...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发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后来都分别发生了2次大流行,同时都以病害防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研究,探明了当地病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防病效果。8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报道仅限于华东地区局部地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涉及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13个省市。根据各地对两病病原形态、寄主及症状、介体昆虫及传病特性等方面相似性的报道,提出了我国玉米粗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异同性问题。经近10年来对两病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比较鉴定,证明我国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同属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同时基本探明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杂交稻区和华北玉米区的再次流行成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流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 研究进展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分子生物学方法 病害发生规律 60年代 病害防治 防治方法 防病效果 80年代 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 病原形态 介体昆虫 比较鉴定 防治措施 华北 流行 相似性 寄主 成灾 稻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