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M)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院TICM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并与26例年龄、性别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匹配的健康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目的分析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M)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院TICM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并与26例年龄、性别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匹配的健康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TICM患者26例。出现快速心律失常相关症状至发生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时间为30.5±31.1天。房性心律失常24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室性心律失常1例。患者入院时心室率142.1±28.5次/分,纽约心功能分级3.0±1.1级。经治疗66.2±47.8天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房前后径(LAD)较入院时显著降低(分别为54.2±6.0 mm vs 56.5±6.3mm;39.0±5.1mm vs 45.7±6.0 mm;42.1±7.3 mm vs 45.3±7.1 mm;P<0.005),LVEF显著升高(0.55±0.05 vs0.36±0.01;P<0.005)。但患者治疗后的LVEDD、LVESD及LAD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4.2±6.0 mm vs49.0±5.2mm;39.0±5.1mm vs 34.2±3.6 mm;42.1±7.3 mm vs 36.3±5.8 mm;P<0.005)。随访25.3±19.7个月,5例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复发,并于1周内出现心衰及LVEF降低,经室率或节律控制后,其症状及LVEF于6个月内恢复正常。结论心动过速患者可于短时间内出现心衰。在心动过速控制后,患者的心衰症状均在短期内显著改善,但左室内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此类患者应长期治疗和随访。展开更多
38岁男性,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0.24;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80 m s;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心功能NYHA仍为Ⅲ级。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示冠状静脉窦中远段狭窄和扭曲,左室电极无法通过,随后心外科医生在全麻下植...38岁男性,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0.24;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80 m s;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心功能NYHA仍为Ⅲ级。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示冠状静脉窦中远段狭窄和扭曲,左室电极无法通过,随后心外科医生在全麻下植入心外膜电极。术后即刻血流动力学和6个月临床随访效果满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M)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院TICM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并与26例年龄、性别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匹配的健康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TICM患者26例。出现快速心律失常相关症状至发生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时间为30.5±31.1天。房性心律失常24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室性心律失常1例。患者入院时心室率142.1±28.5次/分,纽约心功能分级3.0±1.1级。经治疗66.2±47.8天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房前后径(LAD)较入院时显著降低(分别为54.2±6.0 mm vs 56.5±6.3mm;39.0±5.1mm vs 45.7±6.0 mm;42.1±7.3 mm vs 45.3±7.1 mm;P<0.005),LVEF显著升高(0.55±0.05 vs0.36±0.01;P<0.005)。但患者治疗后的LVEDD、LVESD及LAD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4.2±6.0 mm vs49.0±5.2mm;39.0±5.1mm vs 34.2±3.6 mm;42.1±7.3 mm vs 36.3±5.8 mm;P<0.005)。随访25.3±19.7个月,5例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复发,并于1周内出现心衰及LVEF降低,经室率或节律控制后,其症状及LVEF于6个月内恢复正常。结论心动过速患者可于短时间内出现心衰。在心动过速控制后,患者的心衰症状均在短期内显著改善,但左室内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此类患者应长期治疗和随访。
文摘38岁男性,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0.24;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80 m s;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心功能NYHA仍为Ⅲ级。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示冠状静脉窦中远段狭窄和扭曲,左室电极无法通过,随后心外科医生在全麻下植入心外膜电极。术后即刻血流动力学和6个月临床随访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