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优化及ENU时-效关系和量-效关系评估 被引量:6
1
作者 马思佳 霍娇 +2 位作者 陈锦瑶 陈奇言 张立实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7-131,139,共6页
目的对大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进行优化,并初步探讨阳性诱变剂N-乙基-N-亚硝基脲(ENU)在该实验中的时-效关系和量-效关系。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即溶剂对照组,ENU10mg/kg、20mg/kg、40mg/kg和80mg/kg 4个剂量组,连续3... 目的对大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进行优化,并初步探讨阳性诱变剂N-乙基-N-亚硝基脲(ENU)在该实验中的时-效关系和量-效关系。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即溶剂对照组,ENU10mg/kg、20mg/kg、40mg/kg和80mg/kg 4个剂量组,连续3d经口灌胃染毒。分别于实验第0、15、30、45、60、75、90天尾静脉取血,分离红细胞,经Anti-CD59-APC和SYTO 13核酸染料标记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59表型突变为成熟红细胞(RBCCD59-)率、CD59表型突变为网织红细胞(RETCD59-)率以及RET占总红细胞百分率。结果 ENU各组大鼠在染毒后第15~90天的RBCCD59-率呈现随时间和剂量反应性地增高。RETCD59-率随时间延长,ENU各组表现为先增后基本稳定伴小幅波动趋势,但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染毒后30d出现最高峰,在45d时出现下降;同时,随着ENU剂量的增加,ENU各组RETCD59-率也随之增加。随时间延长,ENU各组大鼠RET百分率有所下降,30d后呈现较为稳定的轻微波动,5组间RET%在各时间点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改良的大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可进行快速检测,ENU短期(3d)染毒诱导大鼠红细胞Pig-a基因突变具有时-效关系和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a基因突变 体内试验 流式细胞术 遗传毒性 N-乙基-N亚硝基脲 大鼠
原文传递
2013-2019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瑶 李晓辉 +4 位作者 何志凡 冯敏 宋华 曹晋原 陈奇言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445-1449,共5页
目的分析2013-2019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揭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数迅速增长的原因与规律,为疾病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9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 目的分析2013-2019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揭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数迅速增长的原因与规律,为疾病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9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9年,成都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92起,2 263人发病,3人死亡,罹患率9.57%。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夏季(7-8月)最为集中,其中有毒植物及细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占查明原因事件的95.48%,尤其是有毒植物导致的中毒呈逐年上升趋势。家庭、宾馆饭店、单位食堂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结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仍是成都市食品安全的首要问题,而有毒植物中毒事件上升趋势迅猛,且仍有被低估的风险,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监测
原文传递
一起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引起婴儿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5
3
作者 林黎 许毅 +5 位作者 何志凡 陈奇言 付海霞 杨慧琼 李巧巧 陈文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21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对1例婴儿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预防由此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查阅病例临床个案资料,对病例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采集患儿血液、脑脊液,患儿家中的冰箱、患儿食用的剩余食品等样品进行病原学检... 目的对1例婴儿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预防由此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查阅病例临床个案资料,对病例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采集患儿血液、脑脊液,患儿家中的冰箱、患儿食用的剩余食品等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在患儿血液、脑脊液、食用猪油、冰箱冷藏隔层涂抹样、砧板涂抹样、菜刀涂抹样中检出单核增生李斯特菌阳性菌株。结论患儿可能食用了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的猪油而患病。建议加强对婴儿养育者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避免婴儿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2010—2022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4
作者 冯敏 李晓辉 +5 位作者 王瑶 何志凡 胡金宇 陈奇言 伏星 曹晋原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755-760,共6页
目的 分析2010—2022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2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WPS Office软件建立数... 目的 分析2010—2022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2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WPS Office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构成比、率等指标描述食源性疾病报告情况,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随年份变化的趋势进行Cox-Stuart趋势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 2010—2022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共报告事件275起,发病2 769人,死亡4人。食源性疾病暴发起数最多的是7月(占总起数的19.64%),发病人数最多的是6月(占总发病人数的16.58%)。事件致病因素以致病微生物为主,引起的事件数占总体的42.55%;其次为有毒蘑菇和有毒动植物,其中有毒蘑菇是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是餐饮服务单位和家庭。结论 致病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含有毒蘑菇)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是成都市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应在重点季节加强监管以及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 流行病学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