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然与人文耦合视域的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评价及阻滞因子诊断--以青海省为例
1
作者 殷悦 周侃 +1 位作者 湛东升 陈妤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2-1008,共17页
宜居性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厘清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及其阻滞因子,是精准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内宜居水平并促进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基于城乡宜居性评价基本范式、顾及高寒生态功能区人居系统的独特性,... 宜居性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厘清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及其阻滞因子,是精准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内宜居水平并促进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基于城乡宜居性评价基本范式、顾及高寒生态功能区人居系统的独特性,从自然与人文耦合视域构建由自然环境、居住环境、设施环境、社会环境4个维度、8个一级指标及2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指标体系,以青海省45个县域单元为例定量评价其宜居性及阻滞因子,并探讨宜居性与生态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交互关系。结果显示:(1)青海省总体宜居水平偏低,并呈现由河湟谷地生态区、柴达木盆地生态区、环青海湖生态区、三江源生态区依次递减的地域分异;(2)宜居水平和生态重要性的空间耦合不协调,三江源生态区等生态重要区的宜居水平低,宜居水平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均成正比;(3)青海省宜居性主要受到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阻滞,生态地理分区层面,在自然因子的主要制约下,三江源生态区、环青海湖生态区、柴达木盆地生态区分别受设施、居住、社会环境的强约束;(4)针对不同生态地理分区宜居性特征提出未来人口引导及宜居性优化模式,即按宜居性及社会经济生态引力明确人口集聚型、疏散型和稳定型3种空间集疏类型,通过人口城镇化、就业移民、教育移民等跨区域移民及就近生态移民增强宜居性与人口分布的空间适配性,以三江源生态区等弱势区域以及饮水设施、道路设施、物流配送、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阻滞因子为重点,提升高寒生态功能区人居系统的设施配置与供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性 阻滞因子 自然与人文耦合 生态地理分区 高寒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活垃圾治理生态环境风险及应对路径——以青海省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健 周侃 陈妤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24-4038,共15页
生活垃圾治理失效导致的污染胁迫已成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面临的突出威胁,精准评估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的生态环境风险并科学制定应对路径,对改善人居环境品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4306个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在... 生活垃圾治理失效导致的污染胁迫已成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面临的突出威胁,精准评估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的生态环境风险并科学制定应对路径,对改善人居环境品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省4306个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在定量测度城乡各类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及其治理水平基础上,从生活垃圾治理体系的收集、转运与处理全过程视角,综合考虑危险度、暴露度、脆弱度因子构建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主客观综合赋权的TOPSIS方法和风险管控障碍度评价方法,多尺度评价生活垃圾治理生态环境风险并识别管控阻滞因子。结果显示:青海省城乡生活垃圾产生呈整体分散、局部组团式集中分布特征,全省生活垃圾集中治理率仅62.33%;全省生活垃圾治理的生态环境风险总体处于中风险等级,属于中高风险及高风险等级的居民点占36.90%,且河湟谷地区向柴达木盆地区、环青海湖及祁连山地区和青南高原地区呈风险递增;现行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在镇级转运环节的生态环境风险最高,在祁连山脉、昆仑山脉东段以及青南高原峡谷地带转运风险突出;自然地理环境高寒性、分散式垃圾处理技术滞后性是风险管控的主要阻滞因子。建议以生活垃圾全处置和生态环境零胁迫为导向,采取补齐生活垃圾治理的软硬件短板、建立高效收集与处理的奖补政策机制、强化城镇与农牧居民环境伦理教育等举措,综合提升生态屏障区生活垃圾治理效能;基于青藏高原城乡聚落与生活垃圾产污分散性,充分顾及其治理全过程的生态环境风险,将生活垃圾治理体系配置的基本单元由县域下沉至镇域尺度,因地制宜实施城乡一体化治理、乡镇集中治理、村分散治理等镇域片区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治理 生态环境风险 风险应对 青藏高原 生态屏障区
下载PDF
行政区划调整对政区位势的影响与定量化测度——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田 王开泳 陈妤凡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4-661,共8页
行政区划调整是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改变政区的位势和发展轨迹,重塑城市发展活力和区域发展格局。政区位势的测度可以较好的评价行政区划调整的效能。建立基于生产函数的政区位势模型,以重庆市为案例,测算其... 行政区划调整是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改变政区的位势和发展轨迹,重塑城市发展活力和区域发展格局。政区位势的测度可以较好的评价行政区划调整的效能。建立基于生产函数的政区位势模型,以重庆市为案例,测算其设立直辖市前后的政区位势及其区划调整的相对区位势能,以探析影响政区位势变化的机制。研究表明:(1)政区位势与该地的交通通达度、资源控制能力及综合发展规模有关;(2)行政区划调整对政区位势变化具有正向作用,但该影响效果具有滞后效应;(3)设立直辖市对重庆市而言不仅意味着行政级别的提升,政区位势也不断上升,相对区位势能均大于1,但该提升幅度正从快速优化趋于平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键词:政区位势 相对位势 区划调整 生产函数 重庆市
下载PDF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背景下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和需求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开泳 李苑溪 +1 位作者 丁俊 陈妤凡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0-169,共10页
2015年底,我国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势必对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增长态势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的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在采用队列元素法预测全面放开二孩后我国总人口及各省(市、自治区)人口的基础上,运用城乡人口比增长法预测未来城镇... 2015年底,我国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势必对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增长态势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的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在采用队列元素法预测全面放开二孩后我国总人口及各省(市、自治区)人口的基础上,运用城乡人口比增长法预测未来城镇化水平,本文依据这两种预测结果系统探讨人口政策变动对我国资源消费、环境污染的定量预测和具体影响。假定未来的人均资源环境消耗量保持现状不变,按照预测的未来人口总量和增量,得出人口增长对我国资源环境的需求变动。通过计算新增的资源环境需求量,对比需求总量与我国的资源环境供给能力,进一步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压力大小。研究发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我国的粮食、生活用能源、生活用水、城乡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均逐年递增,但变化速率有所差异。为满足未来人口增长所产生的需求,粮食和能源的自给率明显降低,未来将需要更多地依赖进口。全国的供水能力和保障水平急需提高,其中北京、河南、江苏、青海、四川的现状供水能力与未来生活用水需求差距较大。各省建设用地需求差异明显,吉林、湖北、山东、四川、江苏、湖南、新疆、广东、黑龙江、贵州等省市的城市建设用地新增需求量将快速释放,但已有的建设用地储备无法满足预测需求。生活污染物的治理压力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能力应该继续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二孩政策 人口增长预测 资源环境 需求
下载PDF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下中国人口增长对城乡建设用地的影响与需求预测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开泳 陈妤凡 丁俊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7-47,共11页
研究目的:研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未来城乡人口和建设用地间的供需变动和影响。研究方法:利用人口学的队列元素法对中国总人口及省际人口变化进行预测,建立城乡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的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测算二孩政策下2016—2030年全国... 研究目的:研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未来城乡人口和建设用地间的供需变动和影响。研究方法:利用人口学的队列元素法对中国总人口及省际人口变化进行预测,建立城乡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的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测算二孩政策下2016—2030年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城乡人口及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研究结果:(1)2016—2030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总体需求量将不断上升,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明显大于农村建设用地的需求,且在人口快速释放的第一阶段(2016—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明显,后期趋于平稳,但未来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矛盾将持续加大;(2)随着各省(市、自治区)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上升,变化速率渐缓,个别省市的农村建设用地需求下降,且不同省市之间的人均建设用地的变化并不一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研究结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未来的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应该因地制宜,提早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城乡建设用地 城乡人口 全面放开二孩 城镇化
下载PDF
城市扩张与水污染物排放的伴生效应与交互机理——基于2011—2015年长三角地区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3
6
作者 周侃 陈妤凡 徐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167-3180,共14页
揭示城市扩张与水污染物排放之间的伴生效应与空间交互机理是城市化水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议题。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选取COD和NH;-N两项特征污染物指标,在2011—2015年快速城市化时期的水污染物排放格局分析基础上,优选空间杜宾模型估计... 揭示城市扩张与水污染物排放之间的伴生效应与空间交互机理是城市化水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议题。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选取COD和NH;-N两项特征污染物指标,在2011—2015年快速城市化时期的水污染物排放格局分析基础上,优选空间杜宾模型估计城市扩张与水污染物排放的伴生效应,采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解定量测度二者的空间交互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5年长三角地区水污染物排放规模显著下降,县域排放强度等级整体降低,高强度排放格局由连片式分布收缩为零散式分布;城市扩张与水污染物排放的伴生效应显著而稳定,高扩张-高排放型县域在上海及其周边、苏北地区集中分布,沿海和沿江区位是城市扩张通常会选择的布局指向,在排污距离成本和环境规制强度双重作用下,距海岸线和长江干流距离越远,水污染物排放强度越呈对数曲线式降低;城市扩张与水污染物排放的空间交互作用具有两面性,城市扩张规模每提升1%,使本地COD、NH;-N排放分别增加0.274%、0.368%的同时,还会造成邻近县域排放降低1.017%、0.650%。因此,为缓解城市扩张与水污染物排放的伴生效应和交互作用,既要划定城市扩张边界、严格抑制扩张规模,还需注重城市水污染物处理设施配套及管网建设,通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提升缓解城市化造成的环境胁迫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水污染物排放 伴生效应 空间交互机理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耦合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妤凡 王开泳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4-662,共9页
通过建立开发区产业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耦合模型,选取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进行实证分析,测算其2003—2015年产业综合系统的耦合关联度和耦合协调度,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研究表明:东湖高新区产业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存在... 通过建立开发区产业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耦合模型,选取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进行实证分析,测算其2003—2015年产业综合系统的耦合关联度和耦合协调度,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研究表明:东湖高新区产业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存在耦合关系,2003—2015年间产业系统的耦合关联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变化更为突出,耦合关联度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其动态变化过程与地方政策息息相关。根据产业创新子系统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子系统的发展贡献度,可坚持走创新要素引领的园区发展道路,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相互融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重组,以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创新 产业优化升级 系统耦合 武汉东湖高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环境污染胁迫解析及垂直化空间管控体系构建——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妤凡 周侃 徐勇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653-2671,共19页
准确判别污染来源及其空间胁迫过程,并基于胁迫规律构建精准化管控体系是保障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切入点。以西藏自治区为例,结合土地利用和污染行为重构污染源空间,运用改进后的排放因子法分源、分要素精准测度污染胁迫程度及... 准确判别污染来源及其空间胁迫过程,并基于胁迫规律构建精准化管控体系是保障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切入点。以西藏自治区为例,结合土地利用和污染行为重构污染源空间,运用改进后的排放因子法分源、分要素精准测度污染胁迫程度及其空间效应,并构建垂直化的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及多维分区方案。研究表明:西藏自治区极有限的人为污染源空间承载有骤增的多种污染物排放,污染源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与胁迫程度呈正相关。以固体废弃物排放为主的高胁迫集中在重点城市和“一江两河”腹心地区的生活源空间,且在城乡居住空间、交通运输场所及工矿生产场所呈块状、线状和点状的空间胁迫形态。以近零胁迫为目标,可在县域、镇域和场地共三个尺度分别空间聚类得到四个环境功能区、五个分级管控区及四个胁迫程度区,自上而下实现功能管控、结构管控和用途管控。建议将面向污染源空间的垂直化管控体系融入至国土空间利用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在三个尺度分别适配环境正负面清单、均衡化环境基础设施及产污控制标准,以提高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精准化管控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源 环境胁迫 环境空间管控 垂直体系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城市群水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尺度效应——基于长三角305个县域的实证分析
9
作者 周侃 殷悦 陈妤凡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195-214,共20页
Revealing the drivers and scale effects of water pollutant discharg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during urban agglomeration evolution.It is also a prerequisite for realizing c... Revealing the drivers and scale effects of water pollutant discharg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during urban agglomeration evolution.It is also a prerequisite for realizing collaborative water pollutant re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urban agglomerations.This paper takes 305 coun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as an example and selects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and ammonia nitrogen(NH_(3)–N)as two distinctive pollutant indicators,using the Spatial Lag Model(SLM)and Spatial Error Model(SEM)to estimate the drivers of water pollutant discharges in 2011 and 2016.Then the 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model is constructed to diagnose the scale effect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drivers.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size of population,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show global-level increase impacts on water pollutant discharges,whil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social fixed assets investment,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nd local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re local-level impacts.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local drivers present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Social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has a strong promoting effect on both COD and NH_(3)–N discharges in the Hangzhou–Jiaxing–Huzhou region and the coastal area of the YRD;industrialization has a promoting effect on COD discharges in the Taihu Lake basin and Zhejiang province;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a local inhibitory effect on NH3–N discharge,and the pollution halo effect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 marginal areas of the YRD such as northern Jiangsu,northern Anhui,and southern Zhejiang;local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has a noticeable inhibitory effect on COD discharge in the central areas of the YRD,reflecting the positive impacts on improved local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stronger constraints of multileve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Therefore,it is recommended to guide greener development to reduce the water pollutant discharge;to embed an environmental push-back mechanism in the fields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capital investment,and financial income and expenditure;and to establish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ter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systematically compatible with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pollutants DRIVERS scale effect urban agglomeration Yangtze River Delta(YRD) 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
原文传递
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污染源排放特征与空间管控模式——以藏东南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侃 陈妤凡 +1 位作者 徐勇 伍健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871-3881,共11页
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主体功能定位,区内自然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突出,研究其人类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源排放特征与空间管控模式,对科学协调保护与利用、切实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主体功能定位,区内自然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突出,研究其人类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源排放特征与空间管控模式,对科学协调保护与利用、切实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藏东南为例,基于环境污染源的固体废弃物、水体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分类估算与空间特征解析,探讨面向污染源排放强度和多尺度管控精度的分级空间管控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藏东南环境污染源的排放强度整体较低,雅鲁藏布江和雅尼河谷地因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度较大,其污染物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建立由7个二级类和21个三级类构成的环境污染源空间管控体系,重点管控以城镇居住区和工矿业生产空间为主的"点状"胁迫、以交通运输场所和人文游憩空间为主的"线状"胁迫、以农业种植区和畜禽养殖区为主的"面状"胁迫;针对藏东南各类环境污染源的空间耦合及交互特征,提出城乡生活集聚型、农牧业生产集聚型和休闲旅游集聚型3种典型区,依次制定"分级处理+资源利用"、"源头减排+就地消纳"、"实时动态监控+绿色设施营造+游憩利用规范"的差异化空间管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源解析 污染排放强度 分级管控 重点生态功能区 藏东南
原文传递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全域环境空间管控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妤凡 周侃 徐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882-3892,共11页
立足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全域环境空间管控,推动各类环境要素管控分区降尺度与融合化,实现环境污染源头管控与精准落地,是系统应对当前高强度、复合型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构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覆盖、多层级环境功能分区管控... 立足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全域环境空间管控,推动各类环境要素管控分区降尺度与融合化,实现环境污染源头管控与精准落地,是系统应对当前高强度、复合型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构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覆盖、多层级环境功能分区管控体系,在单要素人为污染物排放量和综合排放强度评价基础上,提出环境功能分区的管控等级集成评价模型,探索分区管理和分级施策的全域环境空间管控途径,并以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苏州市为案例开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三区三线"与现行环境要素管控分区的空间耦合性,建立由8个一级分区和21个二级分区构成的环境功能分区管控体系;(2)按照"三区三线"管控属性和综合排放强度,可进一步将环境功能分区的管控等级由高至低划分为Ⅴ、Ⅳ、Ⅲ、Ⅱ、Ⅰ及○级;(3)苏州市人为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偏大,城镇空间内的工矿业生产空间及城乡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内的生产养殖空间的综合排放强度较高,主要分布于姑苏、虎丘等中心城区及昆山、常熟等工业集聚区;(4)苏州市Ⅴ级和Ⅳ级管控区以工矿业生产空间、城乡居住空间和特殊生产空间为主,Ⅲ级管控区以混合空间为主,Ⅱ级以农业种植空间和生产养殖空间为主,Ⅰ级和○级管控区主要包括一般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案例应用表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全域环境空间管控可操作性强,可实现环境规制精准落实到污染源空间;建议以环境功能分区分级管控体系为基础,将环境空间管控全面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综合施策的环境协同管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源空间 环境功能分区 分级管控 国土空间规划 苏州市
原文传递
撤县(市)设区对城市公共服务配置和空间布局的影响与作用机理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妤凡 王开泳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86,共11页
撤县(市)设区作为中心城区拓展发展空间、优化整合资源的重要手段,对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供需调配和空间重组带来的明显的影响。以杭州市为例,定量测度撤县(市)设区前后杭州公共服务水平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探... 撤县(市)设区作为中心城区拓展发展空间、优化整合资源的重要手段,对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供需调配和空间重组带来的明显的影响。以杭州市为例,定量测度撤县(市)设区前后杭州公共服务水平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探讨这一区划调整影响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和配置变化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撤县(市)设区对新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新老城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仍然存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具有滞后性,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现已由城市中心向外围等级扩散,且在新设区内已初步呈现集聚点。基于领域重构理论,城市规划修编、地方自主权变化及辖区功能转变等均会对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供需产生影响,且这一机制在重点分析了撤县(市)设区的正向促进效应以后,更是为各个因素在影响城市公共服务变化时的作用效力提供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撤县(市)设区 行政区划调整 城市公共服务 教育与医疗 公共服务均等化 POI 杭州
原文传递
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机理——以杭州市为例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陈妤凡 王开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对城市空间扩展产生了新的需求,撤县(市)设区是中国城市市辖区实现扩容提质的主要手段之一。以杭州为例,定量测度撤县(市)设区后杭州城区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及其各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一区划调整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 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对城市空间扩展产生了新的需求,撤县(市)设区是中国城市市辖区实现扩容提质的主要手段之一。以杭州为例,定量测度撤县(市)设区后杭州城区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及其各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一区划调整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通过撤县(市)设区,杭州城区的建设用地东扩趋势明显,萧山和余杭两区的建设用地新增面积和扩展速度均高于平均水平,且两地建设用地空间存在多中心集聚特征,成为新一轮的杭州建设用地扩展高密度区,城市功能不断凸显。总体来看,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是间接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通过引导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向,实现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向新设市辖区的转移和集聚,提供城市空间扩展的载体。撤县(市)设区后需要通过后续的城市规划修编、土地性质和权限调整、生产要素集聚与空间重组等路径,对城市空间扩张与空间演变产生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撤县(市)设区 城市空间扩展 时空特征 作用机制 杭州
原文传递
城市群水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尺度效应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侃 殷悦 陈妤凡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19-2235,共17页
揭示水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尺度效应是研究城市群演化环境效应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城市群水污染物协同减排和水环境协同治理的重要前提。以长三角城市群的305个县域为例,选取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_(3)-N)两项特征污染物指标,在2... 揭示水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尺度效应是研究城市群演化环境效应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城市群水污染物协同减排和水环境协同治理的重要前提。以长三角城市群的305个县域为例,选取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_(3)-N)两项特征污染物指标,在2011—2016年水污染物排放时空格局分析基础上,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评估城市群水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诊断驱动力的尺度效应及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常住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水污染物排放呈现全域层面的正向驱动,而工业化水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地方财政分权程度以局部的微观作用为主;固定资产投资在杭嘉湖及沿海地区对COD和NH_(3)-N排放均呈较强正向驱动,工业化水平在太湖流域及浙江全域对COD排放呈正向驱动;外商直接投资对NH_(3)-N排放呈局部抑制作用,外资投入的“污染光环”效应在苏北、皖北、浙南等城市群边缘区较为突出;地方财政分权在城市群中心区对COD排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反映出地方环保意识提升和多层级环境规制强约束的积极影响。建议引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降低水污染物排放基数,在工业生产、资本投入和财政收支等领域嵌入环境倒逼机制,系统构建与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物 驱动因素 尺度效应 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原文传递
区域环境功能管控区划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妤凡 徐勇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3-679,共17页
以生产、生活污染源为对象进行环境空间管控是新时期区域环境保护治理和国土精细化管治的新路径。本文在明确区域环境功能管控区划的概念、目的和原则的基础上,科学识别污染物与污染源空间,提出管控单元和分级管控区的空间结构模式,建... 以生产、生活污染源为对象进行环境空间管控是新时期区域环境保护治理和国土精细化管治的新路径。本文在明确区域环境功能管控区划的概念、目的和原则的基础上,科学识别污染物与污染源空间,提出管控单元和分级管控区的空间结构模式,建立环境污染物的单项评价指标算法和综合集成模型,形成区域环境功能管控区划技术方法,并在浙江省嵊州市进行县级尺度的实证应用研究。研究表明,嵊州市共有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高污染型工业场所、畜禽养殖场、居民居住场所等18个管控单元类型,按集成特征值高低及污染排放特征可归类至Ⅴ级、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和〇级管控区。Ⅴ级和Ⅳ级管控区以工矿业生产空间为主,污染排放量大,对水体、大气和土壤等影响程度高,存在危害性,是源头管控的重点。Ⅲ级管控区覆盖生活空间,污染排放中等,影响大气和水体,可控性相对较弱。Ⅱ级管控区有少量的农业固废和废水排放,存在面源污染风险。Ⅰ级和〇级管控区内部无环境污染源,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程度。其中,〇级管控区是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要求"零排放,零污染"。区域环境功能管控区划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可为地方开展中长期环境保护与发展规划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功能 管控单元 分级管控区 污染源空间 嵊州市
原文传递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空间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妤凡 王开泳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54,共9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空间的空间属性信息,引入空间综合扩展系数、形态紧凑度、空间聚合度和分形维数等指标,从空间形态学的角度对开发区的产城空间扩展格局和分布形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化分析,并揭示了影响...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空间的空间属性信息,引入空间综合扩展系数、形态紧凑度、空间聚合度和分形维数等指标,从空间形态学的角度对开发区的产城空间扩展格局和分布形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化分析,并揭示了影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城空间逐年扩大,但两类空间的动态扩展过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异质性,且在不同组团内有着不同的集聚分布特征;产业空间以带状分布为主,城市空间则呈斑块状分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扩展格局和分布形态的形成主要受交通设施建设、园区功能调整、产业发展演变和政策规划调控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城融合 产城空间 演化形态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原文传递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的大气污染效应——基于空间溢出视角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妤凡 徐勇 王甫园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1期156-176,共21页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 is a region in China with a ser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effec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ir pollution in the ...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 is a region in China with a ser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effec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ir pollution in the region is highly important for formulating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industries. This study uses the spatial Durbin model(SDM) to analyze the local direct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n air pollution and quantifies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factor. From 2008 to 2018,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industrial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ISDE) in the YRD, and every 1% increase in ISDE led to a synchronous increase of 0.603% in the ISDE in adjacent cities. The industrial scale index(ISCI)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ex(ISTI), as the core factor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emissions of sulfur dioxide in the YRD, and the elastic coefficients are 0.677 and-0.368, respectively. The order of the direct effect of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on local ISDE is ISCI>IST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TI)>environmental regulation(ER)> per capita GDP(PGDP). Similarly, the order of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all variables on ISDE in adjacent cities is ISCI>PGDP>FDI>ETI>ISTI>ER, and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ISCI and ISTI are 1.531 and 0.113,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at verifies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the YRD, denies the pollution heaven hypothesis, indicates the Porter hypothesis, and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rom a spatial spillover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ir pollution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spatial Durbin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