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谁是赋意者?——对吉首美术馆的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姣兰 《建筑师》 2022年第1期53-58,共6页
建筑是什么?建筑属于谁?建筑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都是追问建筑的本质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以吉首美术馆为对象,将围绕它而产生的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和建筑在地的使用者的言说进行参照,呈现"专业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qu... 建筑是什么?建筑属于谁?建筑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都是追问建筑的本质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以吉首美术馆为对象,将围绕它而产生的建筑师、建筑评论家和建筑在地的使用者的言说进行参照,呈现"专业话语"与"日常生活话语"之间的差异。将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评述,视为一种意义竞争中的话语实践,可为反思建筑实践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首美术馆 专业论述 日常生活 身体经验 话语实践 建筑实践 建筑意义
下载PDF
“空间组合”设计思想溯源——华东水利学院工程馆
2
作者 陈姣兰 《建筑与文化》 2019年第3期95-96,共2页
文章选择冯纪忠先生于1953年设计的华东水利学院工程馆(现河海大学工程馆)为分析对象,发掘其平面布局方式、尺度及结构三个方面的特点。并以冯先生于1957年发表的《武汉医院》以及应勤杰于1958年发表的《华东水利学院"工程馆"... 文章选择冯纪忠先生于1953年设计的华东水利学院工程馆(现河海大学工程馆)为分析对象,发掘其平面布局方式、尺度及结构三个方面的特点。并以冯先生于1957年发表的《武汉医院》以及应勤杰于1958年发表的《华东水利学院"工程馆"实录》为补充,试图呈现冯先生的《空间原理》一文中的核心——"空间组合"设计思想的某些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组合 设计思想 冯纪忠 工程馆
下载PDF
“造景”——深圳华侨城的历史化回溯(1980—2000年代)
3
作者 陈姣兰 《新建筑》 2022年第3期107-111,共5页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深圳具有鲜明的先锋性和示范性。以深圳华侨城为研究对象,对其自1980—2000年代间的建设历程进行历史化回溯;总结出其营造模式的特点,即旅游功能在整个区域内的延续和强化;指出“旅游”的背后是一种营造景观的能...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深圳具有鲜明的先锋性和示范性。以深圳华侨城为研究对象,对其自1980—2000年代间的建设历程进行历史化回溯;总结出其营造模式的特点,即旅游功能在整个区域内的延续和强化;指出“旅游”的背后是一种营造景观的能力,而景观又勾连着一个自洽的叙事系统。正是这种自洽性,成为“华侨城”品牌立足的关键。其中所谓“造景”一词,其更深的含义不仅是指向建造物质的景观对象,还意味着营造一种非物质的空间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华侨城 旅游 造景 创意文化园 景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