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原体与艾滋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朱成斌 陈姿旭 +2 位作者 段璟 张之楷 刘鹏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135-138,共4页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能通过滤菌器且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现有研究表明,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如生殖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能通过滤菌器且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现有研究表明,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如生殖支原体、发酵支原体、穿透支原体及梨支原体等能促进艾滋病患者的病程发展,因而被称为“艾滋病相关支原体”。现就生殖道感染性支原体与艾滋病的关系,以及其致病、流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致病机制 艾滋病
下载PDF
PM_(2.5)中不同组分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联合毒性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洁仪 张睿 +6 位作者 夏冬 李镕 李晓雯 陈姿旭 魏青 赵志强 何云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1年第2期116-123,128,共9页
目的:探讨PM_(2.5)中各种组分单独以及联合暴露对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毒性作用,并探讨不同组分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以永生化的HUVECs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0、5、10、20、40、80、160μg/mL纳米炭黑颗粒(下称炭黑),0... 目的:探讨PM_(2.5)中各种组分单独以及联合暴露对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毒性作用,并探讨不同组分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以永生化的HUVECs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0、5、10、20、40、80、160μg/mL纳米炭黑颗粒(下称炭黑),0、2.5、5、10、20、40、80、160μg/mL尘土颗粒(下称尘土),0、6.25、12.5、25、50、100、200、400μmol/L醋酸铅,0、5、10、20、40、80、160μmol/L亚砷酸钠和氯化镉,染毒24 h,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受试物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计算不同受试物对HUVECs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然后进行联合染毒实验,选用细胞存活率为80%时的剂量,炭黑(或尘土)分别与铅、砷、镉对HUVECs进行联合染毒24 h,用CCK-8测定细胞存活率;另外根据PM_(2.5)中各组分实际占比,按m铅∶m炭黑/尘土=1∶50,m砷∶m炭黑/尘土=1∶100,m镉∶m炭黑/尘土=1∶500的比例进行两两联合染毒,以及按m铅∶m砷∶m镉∶m炭黑/尘土=10∶5∶1∶500的比例进行四者联合染毒。染毒24 h后,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HUVEC细胞存活率随着炭黑、尘土、醋酸铅、亚砷酸钠、氯化镉染毒浓度的增加而下降(P<0.05),以上各受试物对HUVECs细胞的IC50分别为16μg/mL、110μg/mL、184μmol/L、15μmol/L、14μmol/L。炭黑与醋酸铅、亚砷酸钠、氯化镉联合染毒时,细胞存活率比炭黑单独染毒时分别下降了17.8%、43.8%、41.2%;尘土与醋酸铅、亚砷酸钠、氯化镉联合染毒时,细胞存活率比尘土单独染毒时分别下降了11.6%、27.8%、28.3%。联合染毒时细胞存活率比单独染毒时明显下降(P<0.05)。炭黑与亚砷酸钠、炭黑与氯化镉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均为P<0.05)。结论:PM_(2.5)中不同组分均可以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单独暴露时炭黑的细胞毒性作用比尘土大;但与3种金属联合暴露时,尘土比炭黑的联合暴露细胞毒性更大。铅、砷、镉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大小排序为氯化镉>亚砷酸钠>醋酸铅,且炭黑颗粒与亚砷酸钠、炭黑颗粒与氯化镉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 超细颗粒 重金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联合毒性作用
下载PDF
广州南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戚诗婷 唐以杰 +5 位作者 郑梓琼 汪琦 张心怡 陈静芳 叶浩生 陈姿旭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1年第3期13-17,共5页
为了解广州南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种类组成和生态位特征,2019年9月—2020年8月春、夏、秋、冬四季对广州南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采样调查,并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anka的重叠指数对各样地优势种进行生态位分析。结果... 为了解广州南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种类组成和生态位特征,2019年9月—2020年8月春、夏、秋、冬四季对广州南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采样调查,并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anka的重叠指数对各样地优势种进行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芦苇滩地、无瓣海桑林地和光滩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分别有5种、4种、10种;芦苇滩地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为0.13~0.91,变化幅度较窄,各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值均小于1;无瓣海桑林地和光滩中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4~1.3、0.34~1.42,变化幅度均较大。芦苇滩地和无瓣海桑林样地各优势种之间生态位重叠值存在差异,说明它们之间利用环境资源既独立又交叉。红树林湿地给底栖动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条件,3种样地中无瓣海桑林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种类数最少,建议尽量使用乡土红树植物取代无瓣海桑。同时,应适当种植一些芦苇,并保留一定的光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南沙 红树林 底栖动物 优势种 生态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