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孢素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婉淑 张梦露 韩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6-742,共7页
目的比较环孢素(CsA)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和单用Cs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9例初治C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采用CsA+rhEPO治疗,34例... 目的比较环孢素(CsA)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和单用Cs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9例初治C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采用CsA+rhEPO治疗,34例仅采用CsA治疗。入选患者使用CsA至少1.5~2.0年,并随访至少1.0年。比较CsA+rhEPO组和CsA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和长期转归,分析可能的疗效影响因素。结果CsA+rhEPO组45例患者中,男14例,女31例,中位年龄43(19,73)岁;CsA使用的中位时间为26(12,38)个月,rhEPO使用的中位时间为4(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12,42)个月。CsA组34例患者中,男16例,女18例,中位年龄36(16,85)岁;CsA使用的中位时间为24(12,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12,40)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6个月,CsA+rhEPO组患者的部分缓解(PR)(53.3%比25.0%;χ^(2)=6.181,P=0.019)和总反应(OR)(55.6%比31.3%;χ^(2)=4.456,P=0.040)均明显高于CsA组,两组的完全缓解(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比6.3%;χ^(2)=0.810,P=0.567);CsA+rhEPO组和CsA组患者在治疗后3、12个月和随访期末的CR、PR及O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sA+rhEPO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时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CsA组[(102.6±24.0)g/L比(90.3±29.1)g/L;t=2.017,P=0.047],在治疗3、12个月及随访期末与Cs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hEPO组11.1%(5/45)的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疼痛,两组患者在肌酐升高、胆红素轻度升高、转氨酶升高、牙龈轻中度增生、胃肠道反应和肌颤等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随访期内,两组患者的克隆演变率相仿,均无死亡病例。未发现影响rhEPO疗效的临床预测因素。结论与CsA单药治疗相比,CsA联合rhEPO治疗CAA在6个月时有更高的有效率及血红蛋白水平,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环孢素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体细胞突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梦露 陈婉淑 韩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1-496,共6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都是造血干细胞(HSC)异常的克隆性疾病,两者有时难以区分。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两者发病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本文将综述AA体细胞突变(SM)与细胞遗传学改变特点,分析其与MDS...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都是造血干细胞(HSC)异常的克隆性疾病,两者有时难以区分。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两者发病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本文将综述AA体细胞突变(SM)与细胞遗传学改变特点,分析其与MDS的分子联系以及在疾病转化中的作用。AA中最常见的体细胞性改变是PIGA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的缺失,它们及8三体、del(13q)与AA免疫发病机制相关。AA最常见的5个突变中,PIGA和BCOR/BCORL1突变预后更好,而DNMT3A和ASXL1突变与克隆演变和预后不良相关。AA继发MDS的危险因素包括预后不良的SM和细胞遗传学改变[如del(7q)]、疾病持续时间较长、AA发病年龄、端粒磨损等。因SM动态变化及意义未确定,其在疾病进展中的意义仍不明,但监测SM并结合临床评估预后仍可能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体细胞突变 细胞遗传学改变 分子发病机制 疾病转化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基因突变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婉淑 张梦露 韩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1-176,共6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以造血功能衰竭、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为特点。约30%的MDS会转化为AML,24%的患者死于白血病转化[1]。MDS主要突变靶点是与DNA甲基化、染...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以造血功能衰竭、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为特点。约30%的MDS会转化为AML,24%的患者死于白血病转化[1]。MDS主要突变靶点是与DNA甲基化、染色质修饰、RNA剪接、转录因子、信号转导、黏连蛋白和DNA修复有关的基因,有些突变与AML的驱动突变重叠,提示两者可能拥有共同的克隆起源;另一些突变则在疾病进展时出现,与疾病的最终转归密切相关[2]。因此,比较MDS和AML基因突变谱的异同,将有助于我们在基因水平上了解MDS和AML的发病机制及转化过程,对临床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我们复习了近期国内外多篇探讨MDS和AML基因突变谱的文献,总结MDS和AML基因突变谱在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病态造血 恶性克隆性疾病 疾病进展 造血干细胞 基因突变 DNA甲基化
原文传递
影响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素治疗起效后复发的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梦露 陈婉淑 +2 位作者 杨辰 陈苗 韩冰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776-781,787,共7页
目的:分析环孢霉素A(CsA)单药治疗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患者获得疗效后,影响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0月—2020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采用标准剂量CsA单药治疗的初治NSAA患者资料,分析获得疗效者基线特征、CsA... 目的:分析环孢霉素A(CsA)单药治疗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患者获得疗效后,影响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0月—2020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采用标准剂量CsA单药治疗的初治NSAA患者资料,分析获得疗效者基线特征、CsA治疗持续时间、足量使用时间、减量时长等因素对其无复发生存(RFS)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79例患者,男性占45.3%,中位年龄46(14~85)岁。中位CsA使用时间24(6~80)个月。69.3%的患者获得疗效,中位起效时间3(1~39)个月。在中位随访34(8~101)个月内,42.7%患者复发,中位复发时间28(6~59)个月,中位RFS为4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中性粒细胞(Neu)高、CsA治疗持续时间>28个月、CsA足量使用时间>16个月、起效时间>4个月者RFS率更高(P=0.006,0.021,0.019,0.03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基线Neu高(P=0.006,HR=1.144)及CsA治疗持续时间>28个月(P=0.019,HR=2.045)是R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sA单药治疗的初治NSAA患者,其初始较高的Neu水平、较长的CsA治疗时间等可能与较低的复发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环孢素A 复发 中性粒细胞 环孢素使用时长
原文传递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梦露 陈婉淑 韩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7-642,共6页
目的比较环孢素A(CsA)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单用CsA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的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8月至2019年2月83例初治NSAA患者临床资料,男35例,女48例,中位年龄45(14~85)岁。其中57例使用CsA+rhTPO治疗(TPO治疗... 目的比较环孢素A(CsA)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单用CsA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的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8月至2019年2月83例初治NSAA患者临床资料,男35例,女48例,中位年龄45(14~85)岁。其中57例使用CsA+rhTPO治疗(TPO治疗组),TPO 15000 U,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7 d,28 d为1个疗程,最多治疗3个疗程;26例为同期基线相匹配的患者,仅单用CsA治疗(对照组)。入选患者CsA使用至少6个月,并随访至少1年。比较两组的疗效及转归。结果TPO治疗组患者男23例,女34例;中位年龄46(14~85)岁;CsA中位应用时间为17(8~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12~45)个月。对照组26例,男12例,女14例;中位年龄40(20~64)岁;CsA中位应用时间为19(9~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16~66)个月。两组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1、3、6、12和24个月的CR率及OR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PO治疗组1个月[8(-12~86)×10^9/L对3(16~57)×10^9/L,P=0.029]、3个月[24(-6~102)×10^9/L对7(-9~76)×10^9/L,P=0.006]和6个月[33.5(-4~123)×10^9/L对12.5(-14~10^9)×10^9/L,P=0.048]血小板升高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12个月及24个月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6个月时骨髓巨核细胞变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4)个对2(0~5)个,z=-0.868,P=0.385]。TPO治疗组10.5%(6/57)出现注射部位疼痛,除此之外,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各有1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10%;TPO治疗组1例进展为SAA;均无死亡、无血栓事件发生,未见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增生,未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结论CsA联合TPO治疗相比CsA单药治疗可较快提升NSAA患者血小板水平,而不增加明显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生成素 环孢素A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