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自媒体时代网络微短剧“破圈”之路探析——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
1
作者 陈宁熙 《艺术科技》 2024年第4期165-168,171,共5页
目的:近几年,兼具剧情和快节奏的微短剧蓬勃发展,已成为自媒体时代内容市场的新风口。然而,微短剧虽然产量大、热度高,但存在题材同质化、内容浅薄化、制作粗糙化等问题,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破圈”之作寥寥无几。2023年8月,由个人自媒... 目的:近几年,兼具剧情和快节奏的微短剧蓬勃发展,已成为自媒体时代内容市场的新风口。然而,微短剧虽然产量大、热度高,但存在题材同质化、内容浅薄化、制作粗糙化等问题,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破圈”之作寥寥无几。2023年8月,由个人自媒体博主创作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打破了这一局面,成为突出重围的黑马。为促进微短剧产业的未来发展,须对该剧的“破圈”现象加以研究。方法:文章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依据,研究发现基于虚拟在场、他者设限、关注焦点与共享情感四要素同在,围绕剧集一次次的互动仪式得以持续建构与展开,循环往复形成互动仪式链,造成群体团结、情感能量、社群符号与道德标准等结果,推动着“小作坊”出身的《逃出大英博物馆》逐步成为现象级的奇迹。结果:从创作端平台用户的价值共创,到接收端中华民族的情感共鸣,再到传播端多重媒体的营销共振,尽管《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破圈”少不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助力,然其仍可能成为自媒体时代微短剧行业谋求剧集精品化、类型多元化转变的拐点。结论:微短剧的发展任重道远,仅靠“甜宠玛丽苏”“逆袭爽文”的套路难以为继,必须提高对剧集文化价值的重视度,在其传播属性和艺术属性中觅得平衡,方能长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短剧 《逃出大英博物馆》 互动仪式链
下载PDF
对重庆卫视改版的思考
2
作者 陈宁熙 丰灿 《新闻世界》 2011年第5期54-55,共2页
2011年3月1日,重庆卫视改版成为红色公益频道,引发了电视界对广播电视体制的思考和争议。本文从国内现行的广播电视体制入手,分析了广播电视体制的弊病和应对策略。同时指出在中国建立公共电视频道的必要性和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重庆卫视 广播电视体制 公共电视频道
下载PDF
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
3
作者 易芹 陈宁熙 《新闻世界》 2011年第5期96-97,共2页
网络新闻因其迅速及时等优点为大众所喜爱,但它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简单复制媒体内容导致信息量不足、深度报道欠缺、新闻公信力低、技术依赖性强等。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提升网络新闻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关键词 网络新闻 网络媒体 新闻质量
下载PDF
南京藝術學院|传媒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选登
4
作者 叶雨心 徐沐原 +69 位作者 李泓锟 韩栩(指导) 詹紫莹 刘若一(指导) 张安吉 杜坤健 许方瑷 王雪凝 高辉 谢逸杰 余天亮(指导) 麦尔旦·买买提 聂海宇 钱瑶 龙琳 王若雷 王星懿 蒋丹 朱思瑶 邱丹倪 沈晓平(指导) 陈简晴宇 蔡纳文 魏佳(指导) 陈倩雯 连心睿 李语涵 刘嫣然 冯春燕 尤达(指导) 程汉(指导) 陈宁熙 周岩 葛欣童 谈泽旭 虞昊 姜求奕 沈之惟 杜勇 吴佳溢 许翔(指导) 张舒淇 贾方(指导) 杨佳鑫 谢冰(指导) 姚礼尧(指导) 韩叙 宋健(指导) 孙艺格 宋文颖 章茹 陈韦(指导) 黄诗涵 李依阳 李晓阳 王子养(指导) 施文轩 包维仪 李露 周子瑜 祝鑫艳 陶芸 徐倩(指导) 盛瑨(指导) 王雨萌 冯曦(指导) 王子粤 高杰(指导) 卞浩磊 范翎(指导)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I0007-I0009,共3页
下载PDF
“瓶子剧集”人物塑造研究
5
作者 陈宁熙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5期99-102,共4页
目的:人物塑造是衡量剧集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市场驱使形成的“人设万能宝典”的影响,部分剧集总是难以摆脱人物扁平化、套路化的问题。令人困惑的是,如今许多剧集项目早已不吝于庞大的资金投入、豪华的演员阵容、精... 目的:人物塑造是衡量剧集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市场驱使形成的“人设万能宝典”的影响,部分剧集总是难以摆脱人物扁平化、套路化的问题。令人困惑的是,如今许多剧集项目早已不吝于庞大的资金投入、豪华的演员阵容、精美的服化道等种种优质资源,却总是难以保证精彩的人物塑造。对此,一种来自西方、长于人物塑造的创作模式——“瓶子剧集”似乎能够带来新的启发。方法:文章探讨“瓶子剧集”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策略。首先从省钱策略和戏剧手段两方面探究“瓶子剧集”的本质属性,然后从空间、表演、角色三个层面分析“瓶子剧集”如何利用限制因素巧妙塑造人物,最后总结“瓶子剧集”对如今剧集的启示。结果:“瓶子剧集”诞生于节省预算的期望之中,受到重重限制,却因沐浴在创作者灵光中重获新生,将与生俱来的枷锁变成一种天赋。创作者们充分发挥限制因素,将故事剥离得只剩骨架,以实现极致的人物塑造。结论:如今,传统意义上的“瓶子剧集”已较为罕见,但仍深刻影响着西方电视业的发展。简单复刻“瓶子剧集”的模式并非明智之举,忽视对人物的深入挖掘亦可能使人物塑造浮于表面。如何取得平衡达成最佳效果,是如今创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瓶子剧集” 人物塑造 限制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