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改革探究
1
作者 陈官鹏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6期77-79,共3页
在全球一体化不断演进的背景下,各国文化艺术产生了剧烈的碰撞和融合。自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就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外来画种的冲击,中国画能否坚守本源,博采众长,发展出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新面貌,避免迷... 在全球一体化不断演进的背景下,各国文化艺术产生了剧烈的碰撞和融合。自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就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外来画种的冲击,中国画能否坚守本源,博采众长,发展出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新面貌,避免迷失本我,陷入一种不中不西的尴尬境地,关键就在于长期的美术教育方针与定位。对当下师范院校在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意见,希望对未来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教育 高等师范美术 中国画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基于扩展的Budyko模型定量评估平江流域森林恢复和气候变异对季节性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志鹏 刘文飞 +4 位作者 沈芳芳 段洪浪 吴建平 陈官鹏 徐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783-8793,共11页
流域季节性径流变化反映了年内水资源的动态特征。在以森林为主的流域中,森林变化和气候变异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流域水文过程的两大驱动因素。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流域森林恢复和气候变异对流域季节性径流的影响,可为协调区域... 流域季节性径流变化反映了年内水资源的动态特征。在以森林为主的流域中,森林变化和气候变异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流域水文过程的两大驱动因素。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流域森林恢复和气候变异对流域季节性径流的影响,可为协调区域碳—水关系和制订可持续的森林经营管理策略提供参考。选择鄱阳湖流域上游的平江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历史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将研究期划分为参考期(1961—1985)和森林恢复期(1986—2006),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研究流域长时期水文气象数据是否存在显著变化趋势。同时引入月干旱指数(潜在蒸散发和有效降雨的比率),将一年定义为能量限制季(1—6月)和水分限制季(7—12月),结合扩展的Budyko模型定量分析平江流域森林恢复和气候变异对季节性径流的相对贡献。在本研究流域整个研究期内(1961—2006),通过Mann-Kendall趋势分析发现,研究流域水分限制季径流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而能量限制季水文和气候变量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其次,相较于参考期,流域森林恢复使能量限制季径流降低了11.71 mm/a(24.40%),使水分限制季径流增加了12.27 mm/a(17.23%)。同时,气候变异导致能量限制季径流减少了36.28 mm/a(75.60%),而使水分限制季径流增加了58.94 mm/a(82.77%)。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恢复对径流影响具有累积效应。森林恢复对季节性径流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同时季节性径流对森林恢复的响应存在时间差,而且森林恢复对径流的影响在能量限制季和水分限制季具有相互抵消的作用,气候变异与森林恢复的影响效应类似。此外,本研究也证实,平江流域季节性径流变化主要是受气候变化主导,但森林恢复对季节性径流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模型 森林恢复 气候变异 径流
下载PDF
长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沈芳芳 徐晋 陈官鹏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29-35,共7页
为了探讨长期(> 10a)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选择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定了4个水平的人工模拟氮沉降试验,分别是N0(0 kg·hm^-2·yr^-1)、N1(60 kg·hm^-2·yr^-1)、N2(120 kg·hm^-2·yr... 为了探讨长期(> 10a)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选择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定了4个水平的人工模拟氮沉降试验,分别是N0(0 kg·hm^-2·yr^-1)、N1(60 kg·hm^-2·yr^-1)、N2(120 kg·hm^-2·yr^-1)和N3(240 kg·hm^-2·yr^-1)。基于14a野外氮沉降处理后,利用氯仿熏蒸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不同氮沉降处理水平对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40~6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呈现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即0~20 cm> 20~40 cm>40~60 cm;低氮处理(N1)能促进土壤MBC的增加,而高氮处理(N3)抑制了土壤MBC和MBN;氮沉降处理对土壤的微生物类群总量(总PLFAs)、细菌生物量、真菌生物量、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没有显著影响,但N3处理显著降低了20~40cm土层的丛枝菌根真菌生物量。Pearson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关系密切。该研究结果为预测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微生物对其的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氮沉降 杉木人工林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组成
下载PDF
长期氮沉降下杉木人工林凋落物与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廖珂 沈芳芳 +5 位作者 刘文飞 孟庆银 童浩 陈官鹏 徐晋 樊后保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51-1562,共12页
为研究长期氮沉降条件下林木凋落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该文以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模拟氮沉降处理第12年时杉木林凋落物不同组分(叶、枝、果)与不同土层土壤(0~20 cm、20~40 cm、40~60 cm)的C... 为研究长期氮沉降条件下林木凋落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该文以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模拟氮沉降处理第12年时杉木林凋落物不同组分(叶、枝、果)与不同土层土壤(0~20 cm、20~40 cm、40~60 cm)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氮沉降处理分4个水平,分别为N0(0 kg N·hm-2·a-1)、N1(60 kg N·hm-2·a-1)、N2(120 kg N·hm-2·a-1)、N3(240 kg N·hm-2·a-1),每处理重复3次。结果表明:(1)凋落物各组分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均高于土壤;凋落物和土壤化学计量比均表现为C/P>C/N>N/P;凋落物不同组分的C、N含量表现为叶>果>枝,而P含量表现为叶>枝>果。(2)12 a氮沉降增加了凋落物叶、枝和果的N含量,增幅分别为4.24%、15.97%、6.47%;同时增加了凋落物枝N/P,降低了凋落物枝C含量、C/N和C/P;中-高氮沉降(N2、N3)增加了土壤N含量,低氮沉降(N1)增加了土壤C/P、N/P。(3)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N与土壤N显著正相关,土壤C/P与凋落物C/P、N/P显著负相关,土壤P与凋落物N/P显著负相关。综上结果说明凋落物N是土壤N的重要N素来源之一,而土壤N可能是决定长期氮沉降后凋落物N/P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生态化学计量 凋落物 土壤 杉木人工林
下载PDF
中国画里的自然美探析
5
作者 陈官鹏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3年第10期12-14,共3页
自魏晋时期开始,中国画中的自然美便是艺术家们追求和渴望达到的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世界。在对自然美的追寻过程中,画家们总结出了很多创新且影响深远的绘画理论。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画家们受到儒家思想、禅学思想等传统哲学... 自魏晋时期开始,中国画中的自然美便是艺术家们追求和渴望达到的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世界。在对自然美的追寻过程中,画家们总结出了很多创新且影响深远的绘画理论。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画家们受到儒家思想、禅学思想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将自然美与精神气节、人生紧密联系起来,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自然美。画家们借对自然美的追求,不断引发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讨与追寻。因此说,创造自然美的过程,既是主观审美意识、艺术修养提高的过程,也是画家对自我、对人生追问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美 传统哲学 绘画理论 艺术修养
下载PDF
水轮发电机组停机控制装置
6
作者 陈官鹏 郑涌 谈洋洋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3年第4期65-66,69,共3页
提出一种保证水轮发电机组安全停机的通用控制装置,可用于水轮发电机组现地控制单元中控制器失灵后的自动安全停机。其由电源单元、输入接口单元、控制单元、输出接口单元及通信单元组成。本装置监视水轮发电机组现地控制单元中控制器... 提出一种保证水轮发电机组安全停机的通用控制装置,可用于水轮发电机组现地控制单元中控制器失灵后的自动安全停机。其由电源单元、输入接口单元、控制单元、输出接口单元及通信单元组成。本装置监视水轮发电机组现地控制单元中控制器的状态,一旦监测到现地控制单元中控制器失灵就立即启动内部既定的水轮发电机组电气事故停机流程乃至紧急事故停机流程,确保机组设备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组停机控制 控制器失灵 事故停机流程
下载PDF
基于"学思辩达"课堂的教学优化路径——以"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官鹏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2年第8期17-20,共4页
基于"学思辩达"课堂学习原理和设计思想探索如何优化教学路径,重点阐述如何将"学思辩达"理念融入课堂,如何让学生学思结合,在知识内容上得以通达,在情感态度和科学思维上得以发展.
关键词 学思辩达 教学路径 科学探究 碰撞
下载PDF
唯韵清扬——读李峰工笔人物画中的气韵之美
8
作者 陈官鹏 《美术文献》 2016年第1期138-139,共2页
《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首当其冲日为“气韵生动”,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呆板矣”,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说“气韵有发与墨者,有发与笔者”,黄宾虹说“气关笔力,韵关墨彩”。中国传统绘画... 《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首当其冲日为“气韵生动”,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呆板矣”,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说“气韵有发与墨者,有发与笔者”,黄宾虹说“气关笔力,韵关墨彩”。中国传统绘画,唯“气韵生动”则活画矣。李峰的工笔人物画所展现出来的气韵之美正是对这一理论的不断研究与探索、实践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生动” 工笔人物画 李峰 《古画品录》 中国传统绘画 “六法” 黄宾虹 张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