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石核类型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3 位作者 张松林 顾万发 汪松枝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0-211,共12页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位于东亚大陆腹地嵩山东麓的一个多层连续堆积的晚更新世露天遗址,经过2011-2013年三个年度的发掘揭露出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用火遗迹,14C年代数据集中分布在距今4.1-4.0万年之间,校正后为距今4.5万年左右。...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位于东亚大陆腹地嵩山东麓的一个多层连续堆积的晚更新世露天遗址,经过2011-2013年三个年度的发掘揭露出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用火遗迹,14C年代数据集中分布在距今4.1-4.0万年之间,校正后为距今4.5万年左右。老奶奶庙遗址石核可以分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等多种较为稳定的几何组织结构类型,这些几何组织形式是在有计划的操作程式下剥片的结果,而非偶然产生,其中以A类石核最特色。这些特征显示出老奶奶庙遗址石器工业向系统性剥片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 老奶奶庙遗址 石核 类型学 系统性剥片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给措纳湖畔新发现的细石器及其同周边地区的技术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宥成 侯光良 +1 位作者 高靖易 陈晓良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39,共12页
青海玛多冬给措纳湖畔新发现的海拔超过4000 m的全新世中期细石器对于我们认识青藏高原细石器乃至中国全新世的细石器的技术特点与分布格局提供了新的材料,其典型器物组合包括楔形细石核、柱形细石核、端刮器和锯齿刃器等。青藏高原全... 青海玛多冬给措纳湖畔新发现的海拔超过4000 m的全新世中期细石器对于我们认识青藏高原细石器乃至中国全新世的细石器的技术特点与分布格局提供了新的材料,其典型器物组合包括楔形细石核、柱形细石核、端刮器和锯齿刃器等。青藏高原全新世早中期的细石器组合中楔形细石核-柱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的技术传统是相对稳定的,但缺乏典型船形细石核和小型两面器等华北地区旧石器晚期细石器组合中常见的重要石器类型。通过进一步比对显示,青藏高原全新世早中期细石器的直接来源可能并非直承华北旧石器晚期的细石器传统,而与青藏高原邻近地区(我国西北地区、西南西区)全新世早中期的细石器工业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冬给措纳湖3号遗址 细石核 小两面器
下载PDF
旧大陆视野下的中国旧石器晚期小型两面器溯源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29,共9页
我国北方地区在旧石器晚期偏晚阶段新出现了一类加工复杂且修理精美的石器类型,可称为“小型两面器”。本文对旧大陆东西方晚更新世考古材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这类“小两面器”在旧大陆西侧拥有更为悠久的历史。距今约7万年前南非旧石... 我国北方地区在旧石器晚期偏晚阶段新出现了一类加工复杂且修理精美的石器类型,可称为“小型两面器”。本文对旧大陆东西方晚更新世考古材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这类“小两面器”在旧大陆西侧拥有更为悠久的历史。距今约7万年前南非旧石器时代中期的Still Bay文化已经出现,蕴含热处理技术和压制技术并已作为投射尖状器使用。到了距今4万年前,小型两面器技术在欧洲开始兴起,逐渐形制变的多样化。我国地处旧大陆东侧,发现的小两面器无论是时代还是器形均显示与旧大陆西侧密切关联,应当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旧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两面器 旧大陆 东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试析中国长江中游地区大型尖状类石器遗存的区域传统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40,共13页
大型尖状类石器在长江中游地区相邻或相近的汉水上游、丹江口库区、三峡地区和澧阳平原等不同区域保存有不同的技术传统。汉中盆地的大型尖状类石器多选自河滩砾石为毛坯直接加工。丹江口库区无论是调查数据还是发掘数据其比例均高于汉... 大型尖状类石器在长江中游地区相邻或相近的汉水上游、丹江口库区、三峡地区和澧阳平原等不同区域保存有不同的技术传统。汉中盆地的大型尖状类石器多选自河滩砾石为毛坯直接加工。丹江口库区无论是调查数据还是发掘数据其比例均高于汉中盆地,现有发掘材料来看其大型尖状类石器有稳定的传统,即选自砾石直接单面或两面加工而成,但调查的材料显示存在另外一种传统,即选取砾石生产长度大于10cm的大石片,以大石片为毛坯加工大型尖状类石器。三峡地区古人类在更新世期间似乎不存在有生产大型尖状类石器的传统,为数不多的手镐与当地的砾石砍砸器和石片砍砸器应当为"同质异型"类器物。澧阳平原及周边丘陵区内发现的大型尖状类石器相比于汉中盆地和丹江口库区,发现数量最多,技术传统也最为复杂,至少包括三种不同的技术。大型尖状类石器在不同区域显示不同的技术传统,暗示从中更新世开始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并不简单的文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大型尖状类石器 操作链 大石片技术 文化传统
下载PDF
“石器研究:新发现、新思考、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概述
5
作者 陈宥成 钱益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142,共2页
2016年11月27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石器研究:新发现、新思考、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师... 2016年11月27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石器研究:新发现、新思考、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常州市博物馆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石器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物考古 北京师范大学
下载PDF
早期人类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宥成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7年第9X期27-32,共6页
一、引言现有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人类和黑猩猩在基因上分离的时间是距今800万年—500万年。这是一个正常的自然选择过程,新生代以来不断有新的哺乳动物出现和老的哺乳动物灭亡。古人类学证据表明,最早人类的显著特征是调整结构后的腿和... 一、引言现有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人类和黑猩猩在基因上分离的时间是距今800万年—500万年。这是一个正常的自然选择过程,新生代以来不断有新的哺乳动物出现和老的哺乳动物灭亡。古人类学证据表明,最早人类的显著特征是调整结构后的腿和脚,能够在陆地上两足直立行走。早期人类比现代人类的身材小,和现生大猿一样表现出高度的性二型性,就像两足直立行走的黑猩猩一样[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古猿阿法种 古人类学 黑猩猩 性二型 灵长类 人类大脑 大脑皮质 打制石器 直立人阶段 关键变量
下载PDF
河南登封方家沟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0
7
作者 林壹 顾万发 +5 位作者 汪松枝 何嘉宁 刘拓 陈宥成 赵潮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5,共9页
方家沟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方家沟村,2014~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两次发掘,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以及原地埋藏的遗迹现象。石制品类型包括备料、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锤、石砧、工具... 方家沟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方家沟村,2014~201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两次发掘,发现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以及原地埋藏的遗迹现象。石制品类型包括备料、石核、石片、断块、碎屑、石锤、石砧、工具等,整体面貌属于华北常见的石片石器工业。古人类在自然沟内短期活动形成的遗迹(G1)蕴含了空间利用方式的信息,对于进一步研究嵩山东麓MIS3阶段人类活动与行为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嵩山东麓 MIS3阶段 方家沟 遗迹 石片石器
下载PDF
郑州地区晚更新世中期人类的生计方式——老奶奶庙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曲彤丽 顾万发 +2 位作者 汪松枝 陈宥成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78,共9页
本文对郑州晚更新世老奶奶庙遗址从动物考古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埋藏学观察显示动物遗存的堆积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动物遗存主要由马科和原始牛构成,还包含羚羊、鹿类、野猪、犀牛等。对马科动物的分析表明:人类很可能把猎物整体搬运到遗... 本文对郑州晚更新世老奶奶庙遗址从动物考古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埋藏学观察显示动物遗存的堆积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动物遗存主要由马科和原始牛构成,还包含羚羊、鹿类、野猪、犀牛等。对马科动物的分析表明:人类很可能把猎物整体搬运到遗址上进行屠宰。动物骨骼中的骨髓与油脂被充分提取,成为人类饮食的重要构成,反映了狩猎采集者最大化地获得食物的生计策略。马科动物和原始牛的死亡年龄结构显示:人类以获取成年个体为主,暗示了人类狩猎能力和集体协作行为的发展。本研究试图为进一步认识中原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生计方式与文化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奶奶庙遗址 动物遗存 骨骼部位构成 死亡年龄分布 骨骼改造 生计方式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的城市大气污染扩散模拟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褚燕燕 梁栋 +5 位作者 郭健洪 冯娴慧 方俊辉 陈宥成 张钊宇 尹哲祺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6-39,共4页
针对城市环境下的大气污染物扩散问题,采用Google SketchUp,从Google Earth地图中提取建筑物高程、经纬度等地理位置信息,建立城市三维模型。基于湍流理论和气体运动方程,模拟污染物在城市环境中的扩散演化过程,重点讨论了污染物扩散的... 针对城市环境下的大气污染物扩散问题,采用Google SketchUp,从Google Earth地图中提取建筑物高程、经纬度等地理位置信息,建立城市三维模型。基于湍流理论和气体运动方程,模拟污染物在城市环境中的扩散演化过程,重点讨论了污染物扩散的运动规律及危险区域的变化。实验结果说明,污染物浓度一般集中在泄漏口的下方向,高浓度污染区呈现为狭长的椭圆区域,并随时间逐步扩大,但经过较长时间的扩散高浓度污染区趋于稳定。根据污染物扩散数值模拟结果,结合Google Earth地图绘制了污染物扩散危险区域图,为相关部门制定事故应急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 大气污染物 扩散
下载PDF
高层建筑火灾电梯疏散防护系统 被引量:2
10
作者 褚燕燕 陈宥成 梁栋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08-1011,共4页
通过分析建筑火灾中电梯的失效机制,包括高温、烟囱效应、活塞效应、风压对电梯门的影响等,提出具备机械加压、防高温、防水、防断电等功能的电梯紧急疏散防护系统设计方案。结合同温层塔电梯防护系统实例,从检测报警、排烟送风、自动... 通过分析建筑火灾中电梯的失效机制,包括高温、烟囱效应、活塞效应、风压对电梯门的影响等,提出具备机械加压、防高温、防水、防断电等功能的电梯紧急疏散防护系统设计方案。结合同温层塔电梯防护系统实例,从检测报警、排烟送风、自动喷淋、应急电源、防火防水、避难层等方面论证电梯防护系统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火灾 电梯疏散 电梯防护
下载PDF
史前埋藏学的历史回顾与再思考 被引量:9
11
作者 曲彤丽 陈宥成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9-83,共5页
在当代考古研究中,埋藏学已经成为必要的构成。本文对埋藏学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当前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学的内涵和研究理念,并通过一些实例简要说明其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 埋藏学 堆积物 文化遗存 人类活动
下载PDF
骨质修理器——石器修理的新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曲彤丽 陈宥成 《南方文物》 2014年第2期97-100,共4页
本文介绍在欧洲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较多的用于修理石器的动物骨头和牙齿。这类工具被称为骨质修理器,为解读石器修理技术和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线索。文章通过实验揭示了骨质修理器的操作过程、效能及其痕迹特征,有助于分... 本文介绍在欧洲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较多的用于修理石器的动物骨头和牙齿。这类工具被称为骨质修理器,为解读石器修理技术和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线索。文章通过实验揭示了骨质修理器的操作过程、效能及其痕迹特征,有助于分析修理器的技术和行为内涵。从技术操作和原材料的来源与供给来看,使用骨头或牙齿修理石器是很有效的方法且成本低。最后从考古材料来看,骨质修理器在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常见,而在东亚尚未发现。这种分布特点可能反映了人类对原材料选择利用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对骨质修理器的关注和认识,随着动物遗存与石制品综合系统研究的开展,这种工具有可能在更多地区被发现,为研究旧石器时代的技术和人类行为提供更丰富的材料与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修理器 旧石器时代 石器修理
下载PDF
中国早期陶器的起源
13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大众考古》 2017年第8期94-94,共1页
陶器起源于长江中游南岭以北的江南丘陵地区,这些陶器均为圆底器,各方面都显示出原始的特征,伴出石核一石片打制石器,骨、角、蚌器发达。这与我国北方、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发现的年代稍晚、伴出细石叶的平底陶器有明显差异,但与... 陶器起源于长江中游南岭以北的江南丘陵地区,这些陶器均为圆底器,各方面都显示出原始的特征,伴出石核一石片打制石器,骨、角、蚌器发达。这与我国北方、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发现的年代稍晚、伴出细石叶的平底陶器有明显差异,但与圜底陶器的共存又显示了后者可能受到我国南方地区早期陶器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 陶器 起源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丘陵地区 长江中游 南方地区 显示
下载PDF
再论中国的早期骨器 被引量:1
14
作者 曲彤丽 陈宥成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7,12,共11页
人类使用过的骨头(这里泛指骨骼、鹿角、牙齿)或者经过修理加工再被使用的骨头被称为骨质工具。在获取与利用肉食资源的同时人们便可以获得动物的骨头、鹿角、牙齿对其进行利用或进一步加工。
关键词 鹿角 骨头 骨器 牙齿
原文传递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埋藏学研究
15
作者 曲彤丽 陈宥成 +3 位作者 汪松枝 顾万发 张松林 王幼平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9,共9页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晚更新世一处包含多层堆积的露天遗址。本文从埋藏学视角对遗址形成与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这对于准确解读人类生存环境背景与遗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遗址第4层与第3层存在着不同的堆积环境,其中的遗物存在着...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是晚更新世一处包含多层堆积的露天遗址。本文从埋藏学视角对遗址形成与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这对于准确解读人类生存环境背景与遗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遗址第4层与第3层存在着不同的堆积环境,其中的遗物存在着不同的堆积形成过程。从3F层至少到3B层,该地区存在着比较稳定的河漫滩环境,为人类反复在此栖居提供了条件。这些层位中的石制品和动物遗存是人类活动形成的。遗物在较短时间里被低能水流掩埋,得到了较好的原地保存。然而,微小石制品所占比例、骨骼风化程度的差异表明不同层位堆积力强弱以及被掩埋速度存在变化。堆积形成后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或改造,比如有些炭屑在水流作用下发生位移,但程度有限;潮湿的埋藏环境对动物遗存保存产生影响;同时,微小型遗存有可能受到生物扰动而发生位移。尽管动物骨头在废弃后受到食肉动物的啃咬破坏有限,但不排除食肉动物或其他大型动物的活动造成遗物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位移,或者受踩踏而发生破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奶奶庙遗址 埋藏学 微形态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早期陶器的起源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1
16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2-92,共11页
陶器起源于我国长江中游南岭以北的江南丘陵地区,这些陶器均为圜底器,各方面都显示出原始的特征,伴出石核-石片打制石器,骨、角、蚌器发达。这与我国北方、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发现的年代稍晚、伴出细石叶的平底陶器有明显差异,但与圜... 陶器起源于我国长江中游南岭以北的江南丘陵地区,这些陶器均为圜底器,各方面都显示出原始的特征,伴出石核-石片打制石器,骨、角、蚌器发达。这与我国北方、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发现的年代稍晚、伴出细石叶的平底陶器有明显差异,但与圜底陶器的共存又显示了后者可能受到我国南方地区早期陶器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陶器 起源 传播 细石叶工业
原文传递
盘状石核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8-94,共7页
一、引言 盘状石核(Discoid cole)是旧石器时代一种重要的石核类型,在欧亚大陆和非洲都有大量的发现。同时,盘状石核与勒瓦娄哇石核(Levallois core)在时空分布与形态技术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勒瓦娄哇石核声名远播,在勒瓦... 一、引言 盘状石核(Discoid cole)是旧石器时代一种重要的石核类型,在欧亚大陆和非洲都有大量的发现。同时,盘状石核与勒瓦娄哇石核(Levallois core)在时空分布与形态技术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勒瓦娄哇石核声名远播,在勒瓦娄哇石核的光环之下,盘状石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被学术界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状石核 勒瓦娄哇石核 晚更新世 旧石器时代中期
原文传递
“勒瓦娄哇技术”源流管窥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1-78,共8页
勒瓦娄哇技术(Levallois technology)是人类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要发明,其最为经典的作品是从预制石核上剥取的龟背状的勒瓦娄哇石片(Levallois flake)和三角形的勒瓦娄哇尖状器(Levallois point)。在旧大陆西方,勒瓦娄哇技... 勒瓦娄哇技术(Levallois technology)是人类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要发明,其最为经典的作品是从预制石核上剥取的龟背状的勒瓦娄哇石片(Levallois flake)和三角形的勒瓦娄哇尖状器(Levallois point)。在旧大陆西方,勒瓦娄哇技术与旧石器时代中期(Middle Paleolith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瓦娄哇技术 旧石器时代 石器类型学 发展阶段
原文传递
试析华北地区距今1万年左右的社会复杂现象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26,共7页
中国华北地区的河北阳原于家沟、北京怀柔转年、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河北徐水南庄头、山西吉县柿子滩、河南新密李家沟6个遗址存在有技术革新、技术复杂化的证据并展示出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在这一地区的空前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复杂,人口... 中国华北地区的河北阳原于家沟、北京怀柔转年、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河北徐水南庄头、山西吉县柿子滩、河南新密李家沟6个遗址存在有技术革新、技术复杂化的证据并展示出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在这一地区的空前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复杂,人口的大幅增长与扩张,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建立,促使华北地区在距今1万年左右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复杂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旧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早期 社会复杂现象
原文传递
旧大陆东西方比较视野下的细石器起源再讨论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43,69,共8页
东亚细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特点是从以棱柱形石核、船形石核和楔形石核为代表的复杂结构的细石核上生产细石叶,其中楔形细石核的几何组织结构更为特殊。旧大陆西侧的早期细石器出现于距今6万多年前,其要义在于小石叶技术和... 东亚细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特点是从以棱柱形石核、船形石核和楔形石核为代表的复杂结构的细石核上生产细石叶,其中楔形细石核的几何组织结构更为特殊。旧大陆西侧的早期细石器出现于距今6万多年前,其要义在于小石叶技术和修背技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实现了修理方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并于2万年以后出现“几何形细石器”。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突然出现的细石器并非基于本地传统,反而显示出与旧大陆西侧的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器 细石叶 楔形细石核 修背工具 中西交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