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文化视角下农村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岩杰 李莎 李鹤 《教学与管理》 2021年第3期1-4,共4页
农村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面临的文化冲突问题日益突出。通过跨文化视角下多元共存、文化变迁和主体性内涵呈现,农村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表现出多元文化难以共存、文化变迁呈现阻隔以及文化主体性缺失等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行... 农村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面临的文化冲突问题日益突出。通过跨文化视角下多元共存、文化变迁和主体性内涵呈现,农村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表现出多元文化难以共存、文化变迁呈现阻隔以及文化主体性缺失等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行引进外来数字资源和开发乡土数字资源并举、加强现代数字技术和资源融入传统文化和教育体系、发挥教育主体对数字教育资源的主导作用的应对策略,以促进农村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农村 数字化资源 跨文化
下载PDF
跨文化视域下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内涵及路径分析
2
作者 陈岩杰 仲丹丹 李鹤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4-198,共5页
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受到跨文化发展影响。通过跨文化视角呈现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能传递现代信息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内涵,并进一步解析双重文化内涵的矛盾与发展关系,进而建构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发展策略。从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 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受到跨文化发展影响。通过跨文化视角呈现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能传递现代信息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内涵,并进一步解析双重文化内涵的矛盾与发展关系,进而建构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发展策略。从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提升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的文化多样性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促进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的文化多样性共存以及综合各方教育主体对信息化教育资源价值理性定位和跨文化整合。有利于实现在跨文化发展趋势下民族地区信息化教育的多元文化共存、兼容涵括的合理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民族地区 信息化教育
下载PDF
文化共生视阈下傈僳语传承及反思——基于怒江鹿马登乡的调查分析
3
作者 陈岩杰 李鹤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49-51,共3页
社会变迁会促使语言发生演变,一种语言往往会受到多种语言的影响。文章梳理了云南怒江傈僳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脉络,得出当前怒江形成了傈僳语大环境并作为主体语言传承情况良好。但傈僳语掌握程度随着年龄层次递减呈现弱化趋势,并且傈僳... 社会变迁会促使语言发生演变,一种语言往往会受到多种语言的影响。文章梳理了云南怒江傈僳族语言文字的发展脉络,得出当前怒江形成了傈僳语大环境并作为主体语言传承情况良好。但傈僳语掌握程度随着年龄层次递减呈现弱化趋势,并且傈僳语与国家通用语双语共用趋势明显。提出培育语言文化共生理念,构建多民族语言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以及从学校教育层面推动民族语言传承与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语与国家通用语共生是多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共生 怒江 傈僳语 国家通用语 传承
下载PDF
教育大数据视角下未来学校发展的变革、挑战及应对策略
4
作者 陈岩杰 贾新超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4期34-38,24,共6页
“大数据”已经转化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并将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场变革。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特征、来源、类别和应用的内涵阐释,呈现出未来学校教育形态的虚实融合、兼具教育对象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促进教育管理和决策科学化。但是,让数... “大数据”已经转化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并将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场变革。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特征、来源、类别和应用的内涵阐释,呈现出未来学校教育形态的虚实融合、兼具教育对象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促进教育管理和决策科学化。但是,让数据说话的同时仍要警惕教育大数据的极端论断,对隐私的披露以及过度预测的危险。教育和大数据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明确人对教育大数据的主导作用和政府必须成立数据监管部门,设立相应的法律规章、建立新的隐私保护模式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大数据 未来学校 规模化与个性化 数据预测 价值取向
下载PDF
大理白族大本曲文化传承探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岩杰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51-54,共4页
大理白族大本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品之一,是白族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对大本曲源流发展的梳理,汉、白文化融合的分析以及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面对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主流生活模式的冲击,作为白族传统文化,... 大理白族大本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品之一,是白族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对大本曲源流发展的梳理,汉、白文化融合的分析以及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面对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主流生活模式的冲击,作为白族传统文化,其传承发展问题值得关注,需要作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族文化 大本曲 传承
下载PDF
技术整合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逻辑起点、理论模型与技术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贾超 陈岩杰 常永才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85-92,共8页
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纵观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受西方语言学中只言“中心”忽视“他者”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形式主义的消极影响显著,加之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 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纵观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受西方语言学中只言“中心”忽视“他者”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形式主义的消极影响显著,加之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技术与教育整合单一、浅显的现实困境,作为教育科学与语言科学交叉领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亟待新的教育理念。多重读写教育观在时代发展需要的呼唤下,彰显其多模态设计的理论优势,为建构技术深度整合下的结构模型提供了新理路,以更好地激发语言迁移功能,提升习得效能,进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读写教育观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多模态 语言迁移 民族教育治理
下载PDF
民族地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叙事解析——以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为例
7
作者 陈岩杰 宋征莉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70-75,共6页
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学生阅读能力研究开始受到专门关注。受外在阅读环境约束和内在阅读经验、认识、方法等因素影响,玉龙纳西族中学生阅读能力层次复杂且不足。提出应积极促进民族文化互动和加强自我认知等改进措施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 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学生阅读能力研究开始受到专门关注。受外在阅读环境约束和内在阅读经验、认识、方法等因素影响,玉龙纳西族中学生阅读能力层次复杂且不足。提出应积极促进民族文化互动和加强自我认知等改进措施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养成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环境基础及学习者的自我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模式 阅读能力 纳西族 中学生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关注跨文化劳动:文化互动胜任力取向的边疆民族职业教育革新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鹤 陈岩杰 国建文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0-126,共7页
职业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为边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更多民族地区的人口逐步走向跨文化就业和创业的劳动实践,以适应边疆民族职业教育的历时... 职业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为边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更多民族地区的人口逐步走向跨文化就业和创业的劳动实践,以适应边疆民族职业教育的历时性发展及文化互动的新趋势。本文首先基于国际和国内关于文化互动胜任力的理论研究成果,侧重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化互动胜任力进行阐释,文化互动胜任力重在帮助不同背景的人们发展一种实用的文化互动意识,从而有助于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其次,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跨文化劳动作为边疆民族职业教育新的培养目标,强调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需要促进学生积累应对新形势的就业资本、培养学生掌握有效解决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组织冲突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缩短跨文化劳动的适应过程。最后,从国家的顶层设计、社会的联动配合、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及其家庭的意识提升与全面参与四个方面,提出边疆民族职业教育中提升文化互动胜任力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互动胜任力 民族职业教育 跨文化劳动
原文传递
群际接触理论视角下藏区民汉合校交往问题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苏光正 陈岩杰 常永才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0年第1期47-54,共8页
藏区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工作一个特别的重点。依据群际接触理论,考察藏区一所民汉合校师生交往情况,研究发现:学校管理呈现"民管民""汉管汉"的现象;汉族教师和藏族教师在工作、生活领域交往较少;师生交往侧重关注... 藏区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工作一个特别的重点。依据群际接触理论,考察藏区一所民汉合校师生交往情况,研究发现:学校管理呈现"民管民""汉管汉"的现象;汉族教师和藏族教师在工作、生活领域交往较少;师生交往侧重关注教学等工具性目标实现,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关怀;混合编班的不同民族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族际友谊;民族班与混合编班的学生有交往的动机。因此,需要逐步推进民汉合校管理一体化,构建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搭建促进不同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际接触理论 民汉合校 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