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介入通路建立专家共识 被引量:1
1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杨斌 +6 位作者 刘炜 卢昊 张桂运 张翔 方亦斌 陈左权 赵振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93-505,共13页
神经介入通路既是开放手术的入路,也是介入手术的基础,更是保证良好术野和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自神经介入技术应用以来,如何选择最佳入路及快速建立个体化的介入通路,一直是神经介入医师需要面对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随着介入治疗理念... 神经介入通路既是开放手术的入路,也是介入手术的基础,更是保证良好术野和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自神经介入技术应用以来,如何选择最佳入路及快速建立个体化的介入通路,一直是神经介入医师需要面对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随着介入治疗理念、技术和器材的不断革新,神经介入涵盖的疾病谱在逐步扩大,对通路建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路建立在冠状动脉介入领域已有了最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而在神经介入领域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共同撰写共识,旨在为神经介入通路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操作 脑血管障碍 血管通路装置 共识
下载PDF
中国神经介入穿刺建立专家共识 被引量:1
2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赵振伟 +4 位作者 陈左权 邓剑平 张涛 于嘉 方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37-648,F0003,共13页
血管穿刺是神经介入治疗的第一步,安全有效地建立穿刺,并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是后续神经介入治疗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以股动脉穿刺建立为代表的不同穿刺部位的选择,既取决于患者具体病变和血管走行特点,也取决于术者个人... 血管穿刺是神经介入治疗的第一步,安全有效地建立穿刺,并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是后续神经介入治疗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以股动脉穿刺建立为代表的不同穿刺部位的选择,既取决于患者具体病变和血管走行特点,也取决于术者个人偏好和经验。该专家共识概括了常见穿刺血管的临床解剖特点及穿刺操作要点、风险因素、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旨在为神经介入医师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脑血管疾病 血管穿刺 共识
下载PDF
电熔断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左权 白如林 +2 位作者 张光霁 黄承光 朱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811-812,共2页
关键词 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并发症 栓塞疗法 GDC
下载PDF
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左权 顾斌贤 +5 位作者 张桂运 凌锋 韩洪杰 赖春梅 吴春鸿 俞丽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2-5,共4页
目的评价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正、侧位和各种斜位及三维旋转造影,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工作站上寻找显露动脉瘤最佳视角,利用系统的自动定位功能使双C臂机架自动转到... 目的评价双C臂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正、侧位和各种斜位及三维旋转造影,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工作站上寻找显露动脉瘤最佳视角,利用系统的自动定位功能使双C臂机架自动转到最佳工作角度,在此工作角度栓塞动脉瘤。结果在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检出动脉瘤,其中微小动脉瘤1例,动脉瘤小泡(动脉瘤壁上的小阜)4例(6个动脉瘤小泡)。选择栓塞治疗的6例患者中5例致密填塞,再次造影动脉瘤小泡不显影,1例次全填塞,微小动脉瘤未予治疗,另1例选择手术治疗。结论双C臂三维DSA有助于发现颅内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动脉瘤小泡,能为动脉瘤栓塞治疗提供最佳的工作角度,使动脉瘤的栓塞更加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栓塞 治疔
下载PDF
特重型颅脑伤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附69例报告) 被引量:9
5
作者 陈左权 江基尧 +1 位作者 张光霁 朱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74-375,共2页
目的:研究特重型颅脑伤后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在69例特重型颅脑损伤(GCS3~5分)的患者中分析着力部位、年龄、伤型、血糖、高热等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和结论:特重型颅脑伤死亡率69.56%。发现后枕部着力是造成特重... 目的:研究特重型颅脑伤后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在69例特重型颅脑损伤(GCS3~5分)的患者中分析着力部位、年龄、伤型、血糖、高热等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和结论:特重型颅脑伤死亡率69.56%。发现后枕部着力是造成特重型颅脑伤最常见的致伤方式;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多发血肿、合并脑挫裂伤、高血糖、高热、脑疝形成均显著增加死亡率。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后期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预后 死亡率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在后循环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左权 张桂运 +5 位作者 顾斌贤 凌锋 韩洪杰 詹青 吴春红 俞丽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439-442,共4页
目的研究在后循环动脉狭窄治疗中应用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经常规造影证实椎动脉狭窄者30例,接受支架置入治疗者19例。局麻或全麻下经右股动脉以Seldinger技术置入6F导管鞘,在相应导丝辅助下使导引导管进入锁骨下动脉或... 目的研究在后循环动脉狭窄治疗中应用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经常规造影证实椎动脉狭窄者30例,接受支架置入治疗者19例。局麻或全麻下经右股动脉以Seldinger技术置入6F导管鞘,在相应导丝辅助下使导引导管进入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血管造影后沿导引导管插入0.014英寸、300cm或205cm导丝至狭窄远端,经此微导丝交换置入相应规格球囊扩张式CypherTM支架(10例)或TAXUSTM支架(9例)。结果1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死亡和并发症,置入支架贴壁良好,血流明显改善,狭窄远端分支血管(小脑后下动脉等)充盈明显改善,狭窄率由原来的平均87.5%降至平均5.2%。15例表现为眩晕症状的患者术后症状消失12例(80%),改善3例。表现为共济失调的6例患者术后共济运动基本正常4例,明显改善2例,表现为小脑性语言障碍的1例患者术后明显改善。完成至少1次造影随访的患者15例,经DSA证实无再狭窄发生。所有患者门诊随访,最长18个月。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在后循环动脉狭窄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在短期内能防止术后再狭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后循环 狭窄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左权 白如林 +2 位作者 黄承光 张光霁 卢亦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00-203,共4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避免引起这些问题的技术方法。方法 以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68例TCCF患者,共进行栓塞术75次。1例经颈部切开穿刺,以球囊栓塞;2例经眼静脉入路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 目的 总结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避免引起这些问题的技术方法。方法 以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68例TCCF患者,共进行栓塞术75次。1例经颈部切开穿刺,以球囊栓塞;2例经眼静脉入路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其余则经股动脉入路栓塞。 结果 颈内动脉通畅率为66.2%,有3例在瘘口近端闭塞颈内动脉,有5例在栓塞术后3 d内球囊过早泄漏,再次行栓塞术,1例栓塞瘘口后出现假性动脉瘤,1例出现眼静脉的动静脉瘘。结论 以可脱性球囊栓塞TCCF是可靠的方法,但目前球囊的性能有待提高,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瘘可提高颈内动脉通畅率,双侧股动脉穿刺置管可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治疗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疗法 可脱性球囊 微弹簧圈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某些技术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左权 白如林 +2 位作者 黄承光 张光霁 卢亦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95-796,共2页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神经放射摄影术 栓塞治疗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急诊栓塞破裂动脉瘤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左权 朱诚 +3 位作者 白如林 张光霁 高桥明 江面正幸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69-571,共3页
目的 :总结 2 7例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急诊栓塞破裂动脉瘤的体会。 方法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2 7例。女 17例 ,男 10例 ,年龄 40~ 85岁。 2 5例在急性 SAH发病 12 h内行 GDC动脉瘤栓塞。动脉瘤的大小为 3~ 2 2 m m。 6例... 目的 :总结 2 7例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急诊栓塞破裂动脉瘤的体会。 方法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2 7例。女 17例 ,男 10例 ,年龄 40~ 85岁。 2 5例在急性 SAH发病 12 h内行 GDC动脉瘤栓塞。动脉瘤的大小为 3~ 2 2 m m。 6例动脉瘤颈较宽的患者行瘤颈成形术。术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 7d。 7名患者 GDC栓塞后鞘内给予 t- PA.结果 :动脉瘤栓塞后随访 3个月到 1年 ,无 1例发生再出血。恢复良好 17例 ,中等 5例 ,2例恢复差 ,3例死亡。有 6例发生血管痉挛。结论 :用GDC急诊栓塞为治疗破裂动脉瘤开拓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性弹簧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塞破裂动脉瘤
下载PDF
颅内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左权 韩洪杰 +2 位作者 靳令经 白如林 黄承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92-92,共1页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 ,总结 10例后循环远端动脉瘤以电熔断解脱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结果。探讨栓塞后循环各分支远端不同分段动脉瘤并载瘤动脉的安全性。方法 共 10例 ,9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 ,...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 ,总结 10例后循环远端动脉瘤以电熔断解脱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结果。探讨栓塞后循环各分支远端不同分段动脉瘤并载瘤动脉的安全性。方法 共 10例 ,9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 ,1例以头痛起病。造影证实大脑后动脉远端动脉瘤 2例 ,小脑上动脉远端动脉瘤 2例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 5例 ,小脑前下动脉远端动脉瘤 1例。其中小脑动静脉畸形 ,小脑上动脉供血 ,与血流相关动脉瘤破裂 1例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多发动脉瘤 1例。动脉瘤形状较不规则 ,有 2例造影后 2d栓塞时发现动脉瘤明显增大 ,形态变化。均采用弹簧圈栓塞 ,主要采用GDC、EDC或Matrix。其中单纯栓塞动脉瘤 1例 ;栓塞动脉瘤同时栓塞载瘤动脉 9例。出血病例均在入院后 7d栓塞。所有患者术后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扩容及 5~ 7d抗凝治疗。栓塞当时载瘤动脉或动脉瘤尚有显影的术后均行造影复查。结果 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 ,无手术相关的死亡 ,术后出现轻度小脑功能障碍 2例 ;载瘤动脉栓塞后多数可见侧支供血 ,未见明显的小脑供血缺损。栓塞当时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尚有显影的在半年内造影复查均不再显影。结论 后循环各分支远端动脉瘤由于载瘤动脉细小、动脉瘤与载瘤动脉比例等因素 ,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超早期栓塞颅内破裂囊性动脉瘤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左权 朱诚 +3 位作者 白如林 张光霁 高桥明 江面正幸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总结22例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超早期栓塞颅内破裂囊性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女14例,男8例。年龄40~85岁,平均62岁。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胜出血急诊入院手术。按HESS-HUNT分级Ⅲ级9例,Ⅳ级13例。基底... 目的总结22例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超早期栓塞颅内破裂囊性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女14例,男8例。年龄40~85岁,平均62岁。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胜出血急诊入院手术。按HESS-HUNT分级Ⅲ级9例,Ⅳ级13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8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5例,海绵窦部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6例行球囊瘤颈成形术。术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7d。结果随访3个月到1年,无一例发生再出血。恢复良好14例,中等3例,2例恢复差,3例死亡。结论用GDC超早期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囊性动脉瘤是一个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脑动脉瘤 栓塞
下载PDF
以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
12
作者 陈左权 韩洪杰 +2 位作者 靳令经 白如林 黄承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92-92,共1页
目的  探讨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适应证 ,急诊期使用支架术中、术后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Neuroform支架 ,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以 1枚支架覆盖 2枚动脉瘤并同时栓塞 2例 ;以支架辅助栓塞巨... 目的  探讨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适应证 ,急诊期使用支架术中、术后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Neuroform支架 ,弹簧圈主要采用Matrix。以 1枚支架覆盖 2枚动脉瘤并同时栓塞 2例 ;以支架辅助栓塞巨大宽颈动脉瘤 1例 ,急诊常规栓塞时瘤颈残留 ,择期再以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瘤颈 1例 ;动脉瘤常规弹簧圈栓塞后 3年复发 ,再以支架辅助栓塞 1例 ;急诊期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 4例。择期栓塞患者术前 3d予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所有患者术后予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 5d抗凝治疗。术后 3~ 6个月复查 4例。结果 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 ,无手术并发症 ;除 1例巨大动脉瘤为次全栓塞外 ,其他均致密栓塞 ;复查 4例中 ,除次全栓塞的巨大动脉瘤出现动脉瘤腔部分显影外 ,其余 3例均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 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提高了颅内宽颈动脉瘤、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既使用Matrix也要求致密栓塞 ;使用支架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要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需要的外科手术处理存在矛盾 ;未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准备情况下 ,急诊栓塞时使用支架的安全性尚有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弹簧栓塞
下载PDF
脂质性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感悟
13
作者 陈左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1期518-519,共2页
关键词 支架置入术 颈动脉狭窄 斑块形成 脂质性 感悟 患者实施 置入术后 病史特点 术前准备
下载PDF
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承光 白如林 +3 位作者 陈左权 张光霁 卢亦成 朱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95-597,共3页
目的 :探讨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 :40例椎管内血管性病变包括髓内动静脉畸形 (AVM) 1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 (SDAVF) 14例、硬膜下髓周动静脉瘘 (AVF) 9例、海绵状血管瘤 3例和血管母细胞瘤 1例 ,均行 MRI检查和数字减影... 目的 :探讨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 :40例椎管内血管性病变包括髓内动静脉畸形 (AVM) 1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 (SDAVF) 14例、硬膜下髓周动静脉瘘 (AVF) 9例、海绵状血管瘤 3例和血管母细胞瘤 1例 ,均行 MRI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 ,并行栓塞或手术治疗。结果 :MRI对于多数髓内 AVM、SDAVF和髓周 AVF均能显示病变部的异常血管 ,海绵状血管瘤为混杂信号影或兼有周围环状低信号影 ,血管母细胞瘤可表现为髓内强化明显的实质性团块状影和异常血管影。 DSA检查可以显示髓内 AVM、SDAVF和髓周 AVF的畸形血管团或瘘口 ,以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海绵状血管瘤不显影 ,血管母细胞瘤的瘤体和供血动脉均可以显影。 结论 :DSA检查是具有确定意义的检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核磁共振 椎管内血管性病变 影像学诊断
下载PDF
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11
15
作者 白如林 陈左权 +3 位作者 黄承光 陶英群 张光霁 卢亦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24-326,共3页
目的 观察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AVM )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 ,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病灶内注入NBCA栓塞治疗脑AVM ,共 118例。位于大脑半球 116例 ,小脑半球 2例。病变大于 6cm者 5 2例 ,3~ 6cm... 目的 观察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AVM )的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 ,用微导管技术超选择病灶内注入NBCA栓塞治疗脑AVM ,共 118例。位于大脑半球 116例 ,小脑半球 2例。病变大于 6cm者 5 2例 ,3~ 6cm者 5 9例 ,小于 3cm者 7例。单支供血动脉13例 ,2支 37例 ,3支以上 6 8例。栓塞加手术切除巨大型脑AVM 15例。结果 完全栓塞病变 2 1例 ,栓塞 90 %以上 5 7例 ,70 %~ 90 % 2 7例 ,5 0 %~ 70 % 8例 ,栓塞 <5 0 %者 5例。结论 NBCA为永久性栓塞剂 ,应作为栓塞治疗颅内AVM的首选材料。栓塞加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表现 NBCA 血管内栓塞 治疗 颅内动静脉畸形
下载PDF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与常规DSA成像在动脉瘤瘤颈大小测量中的比较 被引量:19
16
作者 吴春红 陈左权 +1 位作者 顾斌贤 张桂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5期259-260,共2页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动脉瘤瘤颈大小测量中的价值,并与常规DSA(2DDSA)进行比较,为动脉瘤的栓塞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准确的信息。方法对在2DDSA检查中发现的14例动脉瘤的瘤颈进行常规测量,又分别将进行旋转血管造影和3DDS...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动脉瘤瘤颈大小测量中的价值,并与常规DSA(2DDSA)进行比较,为动脉瘤的栓塞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准确的信息。方法对在2DDSA检查中发现的14例动脉瘤的瘤颈进行常规测量,又分别将进行旋转血管造影和3DDSA成像后对动脉瘤的瘤颈进行测量。结果3DDSA与2DDSA在动脉瘤瘤颈的测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3DDSA比较2DDSA在动脉瘤瘤颈的显示上有更多的角度显示的更加清晰,测量数据更加丰富。结论3DDSA比2DDSA能够显示动脉瘤更多的瘤颈,尤其是动脉瘤的最大颈,对介入手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瘤颈 三维重建成像 常规DSA成像 旋转角度
下载PDF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承光 白如林 +2 位作者 陈左权 张光霁 卢亦成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32-334,共3页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方法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共 12例 ,经颈外动脉以微粒栓塞 3例 ;以正丁基氰基丙烯酸异丁酯 (NBCA)栓塞 2例 ;经颈外动脉插入海绵窦以NBCA栓塞1例 ;经岩下窦以机械可脱性弹簧圈 (MDS)栓...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方法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共 12例 ,经颈外动脉以微粒栓塞 3例 ;以正丁基氰基丙烯酸异丁酯 (NBCA)栓塞 2例 ;经颈外动脉插入海绵窦以NBCA栓塞1例 ;经岩下窦以机械可脱性弹簧圈 (MDS)栓塞 1例 ;经眼上静脉以MDS栓塞 5例。结果 瘘口完全消失 8例 ;瘘口残留 4例 ,其中 2例瘘口残留患者 3个月后症状好转。结论 根据不同的类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栓塞治疗 海绵窦 硬脑膜动静脉瘘 CDAVF
下载PDF
听神经瘤内听道口磨开和肿瘤切除技术探讨 被引量:6
18
作者 楼美清 先震 +6 位作者 尹嘉 薛亚军 沈照立 张征宇 王柯 陈左权 张翔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44-947,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内听道的显微外科处理,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后颅窝岩骨CT薄层扫描,术中采用磨钻(美敦力公司)...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内听道的显微外科处理,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后颅窝岩骨CT薄层扫描,术中采用磨钻(美敦力公司)或磨骨刀(SONOPET公司)将内听道磨开,磨除时后壁尽量磨开,术中均行面神经功能电生理监测,对内听道内肿瘤处理的手术技巧进行分析。结果听神经瘤全切除30例,全切除率为96%;次全切除2例,占4%。面神经解剖保留32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达100%,其中H.B分级Ⅰ级8例,H.B分级Ⅱ~Ⅲ级24例;功能良好以上保留率为100%。面神经位于前下位置16例,居中6例,前上10例。内听道处理时术中颈静脉球高位4例,磨除内听道时轮廓化4例,出血2例。无术后死亡患者。结论熟练掌握内听道解剖和显微磨钻技术,充分打开内听道后壁,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和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听神经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功能保留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内听道 面神经 显微外科技术
下载PDF
脊髓血管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5
19
作者 白如林 黄承光 +2 位作者 陈左权 张光霁 卢亦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27-328,共2页
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 (AVM)的方法。方法 本组 4 1例脊髓AVM。3例用 3个 0真丝线段栓塞 ,14例采用干燥硬脑膜栓塞 ,16例采用PVA栓塞 ,8例采用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胶粘合剂经微导管超选择性栓塞。结果 病灶完... 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 (AVM)的方法。方法 本组 4 1例脊髓AVM。3例用 3个 0真丝线段栓塞 ,14例采用干燥硬脑膜栓塞 ,16例采用PVA栓塞 ,8例采用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胶粘合剂经微导管超选择性栓塞。结果 病灶完全栓塞 2 7例 ,部分栓塞 14例 ,肢体瘫痪症状改善 36例 ,其中 5例症状未改善。平均随访 32个月 ,有 18例症状完全恢复正常 ,5例复发 ,无再出血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效分析 脊髓血管畸形 血管内栓塞 治疗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和前交通动脉瘤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高鹏 陈左权 +3 位作者 顾斌贤 潘庆刚 邓东风 凌锋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41-45,共5页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征和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20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66例为前交通动脉瘤,选取143例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患者和随机抽取66例颅内动脉瘤...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征和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20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66例为前交通动脉瘤,选取143例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患者和随机抽取66例颅内动脉瘤阴性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作为对照。结果全脑血管造影提示,6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A1段优势征41例(62.1%),其中左侧优势征33例(80.5%),右侧优势征8例(19.5%),左侧的发生率是右侧的4约倍;143例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患者中A1段优势征21例(14.7%);66例颅内动脉瘤阴性患者中A1段优势征18例(27.3%)。结论A1段优势多发生在前交通动脉瘤侧,左侧有侧别优势。A1段优势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生有密切关系,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前交通动脉瘤起源、发生乃至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