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茅盾小说中政治讽喻的运用:《牯岭之秋》的实例研究(节译)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幼石 姜静楠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4年第3期60-64,共5页
《牯岭之秋》:历史与小说之实例研究《牯岭之秋》是未署日期的一个短篇小说,最初连载于一九三三年的《文学》杂志。在一个脚注中,茅盾透露这篇小说原有九节。但五至八节“写成后,过了一夜,不知怎地,忽然不见了”。茅盾说,“要是我肯找,... 《牯岭之秋》:历史与小说之实例研究《牯岭之秋》是未署日期的一个短篇小说,最初连载于一九三三年的《文学》杂志。在一个脚注中,茅盾透露这篇小说原有九节。但五至八节“写成后,过了一夜,不知怎地,忽然不见了”。茅盾说,“要是我肯找,或许找得到的,然而我不曾找。重写罢?不高兴了。”他所做的只是把原来的第九节移为现存结尾的第五节。阅览现存的《牯岭之秋》,人们会产生不连贯感,这是可以预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小说 小说人物 南昌起义 实例研究 中国共产党 政治 运用 作品 短篇小说 襄阳
下载PDF
茅盾文学观念中的“女性”意识
2
作者 陈幼石 姜静楠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42-44,共3页
茅盾的《牯岭之秋》是未署明写作日期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初连载于1933年的《文学》杂志.在小说的一个脚注当中,茅盾透露这篇小说原来共有9节,但是5至8节“写成之后,过了一夜,不知怎地,忽然不见了”。茅盾说,“要是我肯,或许找得到的,然... 茅盾的《牯岭之秋》是未署明写作日期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初连载于1933年的《文学》杂志.在小说的一个脚注当中,茅盾透露这篇小说原来共有9节,但是5至8节“写成之后,过了一夜,不知怎地,忽然不见了”。茅盾说,“要是我肯,或许找得到的,然而我不曾找.重写吧?不高兴了”。最后,他所做的事情,只是把原来的第9节简单地移为现存结尾的第5节。 阅览现存的《牯岭之秋》时,人们会产生不连贯感,这是可以预料的.由于小说短缺了几部分内容,人物形象自然也显得关系模糊,以至在作品中主次难分。因此,作为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形象 牯岭 《文学》 不连贯 创作冲动 倪焕之 浅蓝色 革命历史 自传性 在山
下载PDF
《幻灭》与1927年大革命
3
作者 陈幼石 杜运通 《天中学刊》 1996年第2X期39-41,78,共4页
关键词 未来主义 《幻灭》 共产党 第二次北伐 马雅可夫斯基 南昌起义 茅盾 农民运动 国民党 武汉政府
下载PDF
茅盾在宣传部
4
作者 陈幼石 肖烨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87年第4期71-72,共2页
1925年将尽,茅盾离开上海,1926年1月抵达广州。自1月至4月,他在国、民党行政委员会宣传部任书记。名誉主席最初是汪精卫,1926年2月以后,毛泽东接替汪做了实际的主席。
关键词 宣传部 茅盾 委员会 汪精卫 毛泽东 名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