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道德德性类型及其勘定
1
作者 陈庆超 陈德平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2,共7页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阐述了十余种道德德性,但他没有说明这些德性的划分依据是什么以及诸德性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从伦理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知识定位来看,道德德性的类型必须被放置于实践的相关领域,并通过实践的本原、性质与目的等完...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阐述了十余种道德德性,但他没有说明这些德性的划分依据是什么以及诸德性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从伦理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知识定位来看,道德德性的类型必须被放置于实践的相关领域,并通过实践的本原、性质与目的等完整过程来综合勘定。善的范畴是识别道德德性的基本要件,以善为目的导向,与行动相关的优秀品质在多元的实践领域展示了相同的适度标准,获得了不同的德目名称。在朝向至善的过程中,诸德性展现了内在的统一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德性 适度 德性统一性
下载PDF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异化的逻辑及超越
2
作者 陈德平 陈庆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83-91,共9页
数字资本主义是一种资本利用数字技术追求更高剩余价值的新型生产方式,它的出现是资本主义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异化在时间与空间方面呈现出严峻的状态。时间上,数字资本主义使得劳... 数字资本主义是一种资本利用数字技术追求更高剩余价值的新型生产方式,它的出现是资本主义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异化在时间与空间方面呈现出严峻的状态。时间上,数字资本主义使得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的界限趋向模糊,生产领域和生活(消费)领域难以区分;空间上,它促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日益封闭,被迫耗费大量生命于无真实意义的虚拟空间中。数字资本主义仍然遗传有资本主义的逐利本质和增值逻辑,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异化问题的真正破解需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数据共享模式,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数字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异化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下载PDF
效用与崇高:从动物权利理论看人与自然正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庆超 陈建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0-153,共4页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近现代伦理学家们尝试从不同角度去阐释自然存在物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他们认为人类应当承认自然的权利,进而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良好的公正形态。在环境危机日益加重的今天,批判性地继承这些思想家的理论精...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近现代伦理学家们尝试从不同角度去阐释自然存在物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他们认为人类应当承认自然的权利,进而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良好的公正形态。在环境危机日益加重的今天,批判性地继承这些思想家的理论精髓对于树立起合理的生态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动物权利理论出发,承认并尊重自然存在物的内在权利,不仅是人类自身延续的必然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效用性,更体现了人类认知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发展,具有道德崇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权利 人与自然正义 现实效用性 道德崇高性
下载PDF
“发展”的伦理内蕴与可能生活的展开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庆超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71-77,共7页
在语义规则上,"发展"一词蕴涵着在伦理上更好的价值取向,它并非表示与价值无涉的、杂乱无章的变化。因此,正是"发展"自身而非其它附加因素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具有伦理规范与价值色彩。"发展"自身所... 在语义规则上,"发展"一词蕴涵着在伦理上更好的价值取向,它并非表示与价值无涉的、杂乱无章的变化。因此,正是"发展"自身而非其它附加因素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具有伦理规范与价值色彩。"发展"自身所固有的价值色彩为人类的当下存在打开了未来性的向度,它引领人们先行进入到未来,去为当下的发展实践做积极的道德原则勾勒,并以此原则来统摄当下的发展实践。在具体发展实践中,主体性之人能够基于其理性慎思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自己的合情、合意、合理的选择,该选择赋予了人类的自由、价值与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未来性 伦理规范 理性选择
下载PDF
理性与道德责任——从应用伦理角度探讨未成年人问题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庆超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第1期61-65,47,共6页
应用伦理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结合各种现实数据去探讨那些具有时代性和争议性的重大问题。应用伦理的时代性特点决定了它不是伦理学中所有涉及应用问题的总称。当前未成年人所存在问题的严重性,... 应用伦理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结合各种现实数据去探讨那些具有时代性和争议性的重大问题。应用伦理的时代性特点决定了它不是伦理学中所有涉及应用问题的总称。当前未成年人所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未成年人理性的不成熟性决定了未成年人的问题应该成为应用伦理探讨的重要内容。把未成年人问题纳入到应用伦理的研究对象中是伦理学作为一门实践科学的性质要求,也是我国当前应用伦理研究的内在要求,更是现实问题合理解决的必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伦理 未成年人 理性 道德责任
下载PDF
社会异化新变式的伦理致思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庆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75-79,共5页
异化是指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自己的对立面,并使之成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人类自身的现象。许多思想家都对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过深刻的批判,但这些批判却无法阻止异化在社会中继续出现,今天的异化以一种成制度性的... 异化是指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自己的对立面,并使之成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人类自身的现象。许多思想家都对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过深刻的批判,但这些批判却无法阻止异化在社会中继续出现,今天的异化以一种成制度性的方式控制着人们的整个生活世界。要消除异化,就要求伦理学重新认识到它作为一门实践性哲学的根本性质,并积极地介入到现实生活中,争取使一些基本的伦理价值成为社会发展政策制定的基础。同时,还要求开展多学科的共同合作,在实践中共同促进以幸福生活为目的的正义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异化 发展伦理 生活世界
下载PDF
功能、本质与德性证成
7
作者 陈庆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49,共7页
亚里士多德通过功能论证的方式解决了德性何以可能、有何必要等道德心理学中的基础性难题。所谓功能指的是某一事物、活动和技艺的良好状态,功能的发挥意味着目的的演绎和本质的实现。德性被理解为事物朝向自身最终目的的动态描述;在伦... 亚里士多德通过功能论证的方式解决了德性何以可能、有何必要等道德心理学中的基础性难题。所谓功能指的是某一事物、活动和技艺的良好状态,功能的发挥意味着目的的演绎和本质的实现。德性被理解为事物朝向自身最终目的的动态描述;在伦理讨论中,德性是现实之人追求幸福生活这一不言而喻的最高善的必要因素。厘清功能论证的具体展开步骤及其在德性证成中的作用成为理解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核心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论 本质 德性 幸福 亚里士多德
下载PDF
生活世界:德性习得之场域
8
作者 陈庆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2-96,共5页
生活世界是行为者在实践中感知、察觉与领会到的有机体系。行为者要获得稳定德性品质必须基于生活世界的完整性来协调自身理性与情感的张力。生活世界中的德性培育重视行为者的理性自由与意志尊严,有利于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情、... 生活世界是行为者在实践中感知、察觉与领会到的有机体系。行为者要获得稳定德性品质必须基于生活世界的完整性来协调自身理性与情感的张力。生活世界中的德性培育重视行为者的理性自由与意志尊严,有利于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情、合意、合理的选择,有利于行为者道德德性的养成。在具体实践中,共同体应该重视个体的情感与认知现状,重视多元主体的共在现象,积极引导个体进行理性反思与道德判断,使之自觉承担行为相应的道德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德性 实践理性 道德责任
下载PDF
环境美德伦理的理论渊源及其实践性突破
9
作者 陈庆超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92,共7页
环境美德伦理是应用伦理在当代环境问题上的新发展,它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的目的论思想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幸福生活是现实的人活动的最高目的,行为者在德性培育过程中必须以"适度"和"节制"的态度对... 环境美德伦理是应用伦理在当代环境问题上的新发展,它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的目的论思想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幸福生活是现实的人活动的最高目的,行为者在德性培育过程中必须以"适度"和"节制"的态度对待外在诸善,优美和健康的自然环境是行为者参与政治生活、求得卓越性的前提条件。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观点为行为者保护环境提供合理的道德辩护。在理论阐释和实践发展中,当代环境美德伦理展示了美德伦理的实践效用,例证了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德伦理 亚里士多德 幸福 目的论
下载PDF
环境美德伦理的中国式话语体系建构
10
作者 陈庆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37,177,共7页
环境美德伦理以行为者的德性品质和行为者所在共同体的美好习俗、优良律法作为基本视角,探索复杂多变环境问题的伦理应对。德性的判定标准和应用伦理的本质内涵,共同要求当前我国环境美德伦理研究必须建构起独具特色的中国式话语体系,... 环境美德伦理以行为者的德性品质和行为者所在共同体的美好习俗、优良律法作为基本视角,探索复杂多变环境问题的伦理应对。德性的判定标准和应用伦理的本质内涵,共同要求当前我国环境美德伦理研究必须建构起独具特色的中国式话语体系,必须以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理论导向,同时重视吸收传统伦理中尊德尚贤的思想精髓。在环境保护中,传统的道德语言作为日常彝伦观念的反映应该得到现代性的转化,传统知足节俭的生活习惯和草偃风从的教化方式应该被更好地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德伦理 中国式话语 尊德尚贤 节俭
下载PDF
德性与永恒:确定性寻求方式及其伦理旨趣
11
作者 陈庆超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2期35-40,48,共7页
通过"立德"达到永恒与确定是传统社会人们追求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基本方式。进入到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状态的流动性和风险性,使得传统确定性寻求的基本方式遭到彻底的解构。与此同时,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因其固有的... 通过"立德"达到永恒与确定是传统社会人们追求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基本方式。进入到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状态的流动性和风险性,使得传统确定性寻求的基本方式遭到彻底的解构。与此同时,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因其固有的效率性与齐一性轻易窃取了生活中意义的担当者,最终造成现代社会伦理虚无的泛滥。重新思考古典时代智慧与德性相互统一的伦理思维方式、以完整性的方式置换当代人的确定性追求,是应对现代性危机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确定性 风险社会 流动性 德性
下载PDF
政治生活中乌托邦精神的伦理旨趣
12
作者 陈庆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66,共5页
乌托邦精神是人类理性的期盼精神,追求自由与公正的理想社会是乌托邦精神最根本的伦理旨趣。然而,进入到现实政治生活中,乌托邦式的社会实践容易被指责为极大之恶,政治生活的本真性也屡屡遭到各种虚假政治形式的僭越。对乌托邦精神和政... 乌托邦精神是人类理性的期盼精神,追求自由与公正的理想社会是乌托邦精神最根本的伦理旨趣。然而,进入到现实政治生活中,乌托邦式的社会实践容易被指责为极大之恶,政治生活的本真性也屡屡遭到各种虚假政治形式的僭越。对乌托邦精神和政治生活的消极性指责容易消解人们对至善的期盼,阻碍个体在有限的生活世界中追求完满德性、创造永恒意义。回归政治生活的目的性价值,重视具有前瞻性和期望性的乌托邦精神是当代社会发展实践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精神 政治生活 完满德性
下载PDF
循环、永恒与期望:从时间维度看乌托邦
13
作者 陈庆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38,共3页
乌托邦反映了人类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能力,它既孕育于对现实不完满状态的批判中,也体现于对未来美景的追求上。从时间维度来研究乌托邦,就会发现时间不仅会成为乌托邦的致命威胁,也能成为乌托邦的有效缓冲。因此,向后看的乌托邦就会抛... 乌托邦反映了人类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能力,它既孕育于对现实不完满状态的批判中,也体现于对未来美景的追求上。从时间维度来研究乌托邦,就会发现时间不仅会成为乌托邦的致命威胁,也能成为乌托邦的有效缓冲。因此,向后看的乌托邦就会抛弃时间的因素,把自己的理想状态设置在一个永恒完满的历史开端,并以循环的观念来使这种完满得以重现;而向前看的乌托邦则会强调线性时间的作用,力图通过时间的缓冲来实现自己在未来的美好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时间性 期望
下载PDF
乌托邦对教育的诉求及其伦理意蕴
14
作者 陈庆超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145,共5页
乌托邦是思想家们对当下社会批判和反思,以及对未来社会美好期望的产物。几乎所有的乌托邦者都要诉诸教育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在这些思想家们看来,只有教育才能恢复人性的善,教化出理想的人,并最终通过他们组成理想的社会。乌托邦对... 乌托邦是思想家们对当下社会批判和反思,以及对未来社会美好期望的产物。几乎所有的乌托邦者都要诉诸教育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社会。在这些思想家们看来,只有教育才能恢复人性的善,教化出理想的人,并最终通过他们组成理想的社会。乌托邦对教育的诉求反映出乌托邦对当下社会变革所起作用的软弱性,但同时也保留了乌托邦的期望精神,在时间长河里为乌托邦的实现留下良好的缓冲,同时,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教育 人性 理想社会
下载PDF
消费主义观念下社会理想建立的挑战与应对
15
作者 陈庆超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64-67,73,共5页
理想是对未来美好状态的一种期望。而社会理想则是人类"类意识"精神的升华,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进入消费社会以来,消费主义以其强大的溶解力不断地消解着人类对于未来美好期望的能力,进而瓦解了社会理想... 理想是对未来美好状态的一种期望。而社会理想则是人类"类意识"精神的升华,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进入消费社会以来,消费主义以其强大的溶解力不断地消解着人类对于未来美好期望的能力,进而瓦解了社会理想形成的基础,给社会理想的形成与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个体层面重新倡导德性的回归、在社会层面形成节俭的生活方式,是驯服消费主义,重铸社会理想的重要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消费主义 社会理想 类意识
下载PDF
卡尔·波普尔的反乌托邦思想批判
16
作者 陈庆超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75-80,共6页
进入20世纪以后,反乌托邦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判尤其激烈。他认为:乌托邦工程的哲学基础和立足点是站不住脚的"本质主义",它蕴涵着通往极权主义的危险因素。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 进入20世纪以后,反乌托邦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判尤其激烈。他认为:乌托邦工程的哲学基础和立足点是站不住脚的"本质主义",它蕴涵着通往极权主义的危险因素。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判存在诸多问题,他对乌托邦思想也存在一些误会。事实上,卡尔·波普尔仅仅是对极权主义进行批判而已,它并不能构成人们去反对乌托邦的充分理由。甚至,在他的思想里,依然存有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反乌托邦思想 卡尔·波普尔 极权主义
下载PDF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辨证关系考察
17
作者 陈庆超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8,共8页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都具有观念的特征,两者在形式、内容与功能上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是在本质上,乌托邦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乌托邦具有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能力,它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而意识形态则往往以维护当前的社会...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都具有观念的特征,两者在形式、内容与功能上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是在本质上,乌托邦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乌托邦具有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能力,它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而意识形态则往往以维护当前的社会存在为目的。混淆乌托邦与意识形态阻碍着人们对于乌托邦的正确理解。在实践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现实标准和价值标准来区分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意识形态 现实标准 价值标准
下载PDF
反思与重构:关于国内发展伦理的研究述评
18
作者 陈庆超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08年第3期38-42,共5页
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发展伦理的学科构思、发展及其观念的产生与演变、发展观的批判反思与伦理重构等研究情况进行大致的梳理,提出当前国内发展伦理学的研究还需要拓展研究视角、深化研究层次、积极借鉴国外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发展伦理的学科构思、发展及其观念的产生与演变、发展观的批判反思与伦理重构等研究情况进行大致的梳理,提出当前国内发展伦理学的研究还需要拓展研究视角、深化研究层次、积极借鉴国外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完善地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发展伦理学学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伦理 发展观 反思与重构
下载PDF
大众化对公民教育的消极影响与对策探询
19
作者 陈庆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4,共4页
大众化时代所具有的民主化与平等化特征为公民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但大众化时代所存在的媚俗现象也给公民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在大众化时代中,个体容易在诸多观点的冲撞中丧失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从而去与大众机械趋同... 大众化时代所具有的民主化与平等化特征为公民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但大众化时代所存在的媚俗现象也给公民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在大众化时代中,个体容易在诸多观点的冲撞中丧失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从而去与大众机械趋同;同时,个体容易仅因为好奇而浏览外界事物,不会真正地去关注自身以外的东西,最终对所有事件都怀有冷漠感与疏离感。在实施公民教育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这一公民教育的正规形式来引导个体养成运用自己理性的习惯,从而克服大众化对公民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教育 大众化 理性 机械趋同
下载PDF
“良好秩序”社会的选择与伦理意蕴
20
作者 陈庆超 《唐都学刊》 2014年第1期6-10,共5页
秩序社会强调的只是社会运行所具有的稳定、有条理的外在特征,它并不内在蕴含伦理的规范性要求。良好秩序社会则在强调有秩序的同时,也重视在社会生活中对个体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善"的提供。良好秩序的选择不仅对于个体... 秩序社会强调的只是社会运行所具有的稳定、有条理的外在特征,它并不内在蕴含伦理的规范性要求。良好秩序社会则在强调有秩序的同时,也重视在社会生活中对个体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善"的提供。良好秩序的选择不仅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具有保护性和发展性的双重伦理价值,而且它也是社会整体进步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好秩序 伦理意蕴 基本的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