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建用人物画作品
1
作者 陈建用 《书画艺术》 2019年第3期93-93,共1页
关键词 人物画
下载PDF
陈建用作品
2
作者 陈建用 《中国艺术》 2011年第4期167-167,共1页
下载PDF
陈建用作品
3
作者 陈建用 《国画家》 2017年第3期61-61,共1页
原文传递
越水吴山染不轻——东阳木雕对陈洪绶卷轴画人物造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建用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227-233,共7页
本文以审美趣味为锲入点,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对陈洪绶卷轴画与明代东阳民间木雕的人物造型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寻绎、梳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中可窥见,陈洪绶在直接或间接地挹取东阳民间木雕精华的过程中,... 本文以审美趣味为锲入点,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对陈洪绶卷轴画与明代东阳民间木雕的人物造型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寻绎、梳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中可窥见,陈洪绶在直接或间接地挹取东阳民间木雕精华的过程中,在"雅"与"俗"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将民间木雕中苍劲守拙、幽默诙谐的造型立意因素融入到高雅清逸的形式主调中,从而给其作品带来了新的精神品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其画作中的造型不仅是形式层面的问题,其背后更是"以我观物"的一种外化、物化的方式。由此,使我们对陈洪绶卷轴画的人物造型有更完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后人对其卷轴画人物造型的"民间性"研究的不足,对今日的美术研究及绘画创作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洪绶 人物造型 东阳木雕 精神内涵
下载PDF
基于“艺术批评”的高校艺术教育策略探微——乔治·吉伊根艺术教育理念的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建用 《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1年第4期48-53,共6页
本文以乔治·吉伊根的艺术教育理念为切入点,对"艺术批评"这一理论概念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梳理与意义阐释,探讨了基于"艺术批评"的高校艺术教育策略。以期达到丰富我国艺术教育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为我国艺术教... 本文以乔治·吉伊根的艺术教育理念为切入点,对"艺术批评"这一理论概念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梳理与意义阐释,探讨了基于"艺术批评"的高校艺术教育策略。以期达到丰富我国艺术教育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为我国艺术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促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批评” 乔治·吉伊根 教育策略 探索
下载PDF
基于“艺术批评”的高校艺术教育策略探微——乔治·吉伊根艺术教育理念的启示
6
作者 陈建用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85,共4页
本文以乔治·吉伊根艺术教育理念为锲入点,探讨基于艺术批评的高校艺术教育策略,以期丰富我国艺术教育研究领域的话语体系,为我国艺术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促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艺术批评 教育理念 教育策略 高校 乔治 教育研究 话语体系 艺术教育
下载PDF
靠近“香巴拉”的美——西藏美术之我见
7
作者 陈建用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11期74-76,共3页
西藏美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蕴在世界文化艺术园地中独放异彩。从西藏美术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宗教性和世俗性、包容性和融合性三个方面阐释西藏宗教美术的艺术特征,从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窥寻西藏美术的审美意涵和内在特质。
关键词 香巴拉 西藏美术 民族性 宗教性 包容性
下载PDF
缋事蠡说
8
作者 陈建用 《书画世界》 2017年第12期79-82,共4页
缋事于我,是一种观照世间万象、回视自心的一种参悟方式。人非圣贤,不敢说自己无功利之念,但我更痴恋“我行我素”,借绘画涤心炼性,蠲荡瑕秽,以平面的形式来阐释自我情愫和生命体验的立体,成就自己内在的同时,亦给人以美的熏陶... 缋事于我,是一种观照世间万象、回视自心的一种参悟方式。人非圣贤,不敢说自己无功利之念,但我更痴恋“我行我素”,借绘画涤心炼性,蠲荡瑕秽,以平面的形式来阐释自我情愫和生命体验的立体,成就自己内在的同时,亦给人以美的熏陶和善的启迪。我认为,这就是绘画的神圣与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体验 绘画 书画艺术 艺术评论
下载PDF
唐墓壁画女性眉式嬗变探骊
9
作者 陈建用 《艺术家》 2023年第1期98-100,共3页
早在《诗经·卫风·硕人》中就已有“臻首蛾眉”这样对眉美称的诗句,中国古人将眉毛称为“七情之虹”,双眉也是重要的妆饰对象,扫眉则是古代女性最传统的化妆术之一。《韩非子》载:“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 早在《诗经·卫风·硕人》中就已有“臻首蛾眉”这样对眉美称的诗句,中国古人将眉毛称为“七情之虹”,双眉也是重要的妆饰对象,扫眉则是古代女性最传统的化妆术之一。《韩非子》载:“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屈原《楚辞·大招》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青色直黛,美目媔只。”由此可见,早在战国时代,爱美的女性就开始用铅粉扑面、黛黑画眉,至唐代,已达最高峰,从皇室到民间,扫眉蔚然成风。唐代张泌《妆楼记》载:“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斜月皆其名。”唐代眉妆的繁盛可见一斑。然而,唐代眉妆的流行与国力是分不开的,眉形的流变也离不开时代的变革。“唐墓壁画所表达的内容,既属于唐代社会的一部分,同社会整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又能够与社会其他方面互成参照系数。”笔者试图通过阐述唐墓壁画女性眉式的嬗变历程,考查其与社会背景、时代精神和个体观念等因素如何互为表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女性 硕人 卫风 唐墓壁画 《韩非子》 张泌 时代精神 十眉图
下载PDF
解构·再造
10
作者 陈建用 《书画世界》 2022年第6期93-96,共4页
艺术形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下思想意识形态持续迭代的产物,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必然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创作方法也“当随时代”。艺术家应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往的创作模式与观念... 艺术形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下思想意识形态持续迭代的产物,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必然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创作方法也“当随时代”。艺术家应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往的创作模式与观念,寻找符合时代精神和个性需要的艺术创作方法。艺术创作方法,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现实和主观思想之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所持的基本态度。那么,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当今时代,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及方式平衡个人“内境”与“外象”之间的关系?如何经由“可见者”阐释“不可见而应可见者”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意识形态 中西文化交汇 艺术创作过程 时代精神 主观思想 个性需要 创作模式 外象
下载PDF
《筮仪象解》与陈洪绶晚期人物画的关系探蠡
11
作者 陈建用 《中国书画》 2022年第9期26-31,共6页
陈洪绶(1598-1652),是晚明的人物画巨擎。他以嵚崎磊落、奇谲怪诞之画风戛然独立,具有振衰补敝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对陈洪绶绘画艺术的研究,各有其检视的角度与关注的议题,多从画学渊源、技法风格、美学思想、艺术成就等方... 陈洪绶(1598-1652),是晚明的人物画巨擎。他以嵚崎磊落、奇谲怪诞之画风戛然独立,具有振衰补敝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对陈洪绶绘画艺术的研究,各有其检视的角度与关注的议题,多从画学渊源、技法风格、美学思想、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探析。然而,对其《筮仪象解》与晚期人物画的内在联系,目前尚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画 陈洪绶 仪象 画学 绘画艺术 美学思想 艺术成就 画风
下载PDF
仰视平凡——读《哥特式图像:13世纪的法兰西宗教艺术》中的“自然之镜”
12
作者 陈建用 《艺术教育》 2023年第4期51-54,共4页
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象征符号。埃米尔·马勒在《哥特式图像:13世纪的法兰西宗教艺术》一书中运用图像学研究的方法,以13世纪的法国学者博韦的樊尚的《大镜》为原典,寻绎法国宗教艺术的象征意义,使我们深刻地... 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象征符号。埃米尔·马勒在《哥特式图像:13世纪的法兰西宗教艺术》一书中运用图像学研究的方法,以13世纪的法国学者博韦的樊尚的《大镜》为原典,寻绎法国宗教艺术的象征意义,使我们深刻地理解中世纪的艺术家如何经由教堂艺术诠释当时流行的习俗、宗教观念和圣经解释的传统。文章指出,其“自然之镜”中“象征意义缺失”的论述,更是彰显了艺术家经由宗教艺术观照自然的态度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宗教艺术 象征 自然之镜
原文传递
雷州石狗造型艺术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建用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2-124,共3页
石狗雕刻艺术是雷州半岛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州石狗雕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熔铸原始信仰、民俗风情和历史传说,各族移民迁徙、融合的历史印迹,从而构成了以石狗雕塑艺术为标志的多元化民俗文化体系。
关键词 雷州石狗 文化 造型 嬗变
原文传递
“文人逸气”与“民间劲气”——陈洪绶卷轴画人物的造型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建用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6-158,共3页
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以其“高古奇骇”的绘画风格驰誉当时,清人张庚《国朝画征录》评:“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当代学者更推尊其为“晚明变形主义之杰出代表”(台北故宫博物院编《晚明变形主... 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以其“高古奇骇”的绘画风格驰誉当时,清人张庚《国朝画征录》评:“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当代学者更推尊其为“晚明变形主义之杰出代表”(台北故宫博物院编《晚明变形主义画家》)。其绘画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洪绶 造型特征 台北故宫博物院 人物 卷轴 民间 逸气 文人
原文传递
陈洪绶卷轴画人物姿态造型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建用 《装饰》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45,共1页
本文试图以审美趣味为切入点,运用比较的方法,对陈洪绶卷轴画与明代民间版画的人物姿态造型进行深入的比较,梳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一步探讨陈氏是如何取象民间美术的,试图弥补后人对陈氏卷轴画中人物造型“民间性”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 取象 精神内涵 人物造型 陈洪绶
原文传递
浅析陈洪绶卷轴画人物造型与其版画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建用 《艺术教育》 2011年第11期125-125,共1页
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以审美趣味为切入点,对陈洪绶卷轴画及其版画的人物造型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梳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试图弥补后人对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的不足,也使我们对陈氏卷轴画与其版画的人物造型特点的形成有更完整的... 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以审美趣味为切入点,对陈洪绶卷轴画及其版画的人物造型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梳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试图弥补后人对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的不足,也使我们对陈氏卷轴画与其版画的人物造型特点的形成有更完整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洪绶 卷轴画 版画 人物造型 关系
原文传递
撷取正脉 融冶求变——陈洪绶“师古观”对当前高校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建用 《艺术教育》 2020年第4期149-153,共5页
文章以陈洪绶诗文集中题名为《画论》之文为锲入点,梳理辨析《画论》中所折射出的"师古观",针对当前高校中国画临摹教学存在的弊端,窥探"师古观"对现行教育体制下高校中国画临摹教学的指引作用,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文章以陈洪绶诗文集中题名为《画论》之文为锲入点,梳理辨析《画论》中所折射出的"师古观",针对当前高校中国画临摹教学存在的弊端,窥探"师古观"对现行教育体制下高校中国画临摹教学的指引作用,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文章有助于学生对学习中国画传统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当前的中国画教学实践与研究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洪绶 师古观 中国画 临摹教学
原文传递
陈洪绶卷轴画人物面相造型特征管窥
18
作者 陈建用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72,共4页
中国的人物画,在唐代度过了它的鼎盛时期后,其地位逐渐被花鸟、山水画所代替。元明以来,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画家寥若晨星,直到明末清初,陈洪绶(1598-1652)以其伟岸奇谲、嵚崎迂拙的绘画风格"独立寒秋",卢辅圣先生在《中国文人画史》... 中国的人物画,在唐代度过了它的鼎盛时期后,其地位逐渐被花鸟、山水画所代替。元明以来,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画家寥若晨星,直到明末清初,陈洪绶(1598-1652)以其伟岸奇谲、嵚崎迂拙的绘画风格"独立寒秋",卢辅圣先生在《中国文人画史》中评:"其寓灼热于冷峻,抟恣肆为迂怪的奇异艺术境界,几乎是空前绝后的。"[1]陈洪绶人物画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其画作中令人"讶其怪诞"的造型特征,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但从近几十年研究其人物画造型的有关资料来看,主要侧重于“文人性”方面的研究,而较少从“取象民间”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型特征 人物画 陈洪绶 征管 卷轴 中国文人 鼎盛时期 明末清初
原文传递
陈洪绶卷轴画人物服饰造型特征研究
19
作者 陈建用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7-120,共4页
明清之际的人物画巨擘——陈洪绶(1598-1652),以"高古奇骇"的绘画风格震动了当时中国画坛,其绘画艺术取法广泛,而能熔铸一体,自出新意,对后世影响深远。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其绘画皆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从研究陈氏个案的有关资料来看,... 明清之际的人物画巨擘——陈洪绶(1598-1652),以"高古奇骇"的绘画风格震动了当时中国画坛,其绘画艺术取法广泛,而能熔铸一体,自出新意,对后世影响深远。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其绘画皆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从研究陈氏个案的有关资料来看,主要是关注陈氏如何"取法于古",研摹顾恺之、陆探微、李公麟和周等文人画家的作品,而这并不能全面地反映陈氏绘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洪绶 造型特征 人物服饰 卷轴 审美价值取向 绘画风格 绘画艺术 明清之际
原文传递
吉伊根艺术教育理念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启示
20
作者 陈建用 《艺术教育》 2014年第11期125-126,共2页
文章以美国艺术教育家乔治·吉伊根艺术教育理念为切入点,探讨基于艺术批评的高校艺术教育策略,以期丰富我国艺术教育研究领域的话语体系,为我国艺术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促进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艺术教育 艺术批评 乔治·吉伊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