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物汤配方颗粒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于晓红 李文明 +5 位作者 周晓滨 陈弋华 周莹 迟云浩 孙志勇 陈志伟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7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四物汤配方颗粒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患者64例。其中32例采用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另外32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四物汤配方颗粒治... 目的探讨四物汤配方颗粒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患者64例。其中32例采用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另外32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四物汤配方颗粒治疗为研究组。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视野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8.13%,研究组有效率为90.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视野比较,两组治疗后视野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视野比较,研究组视野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物汤配方颗粒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神经萎缩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物汤 复方樟柳碱 视神经萎缩 疗效
下载PDF
发际线美容性再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弋华 刘立强 《医学综述》 2019年第6期1183-1186,1191,共5页
发际线是头皮毛发生长的边缘,其高度和形态决定了面部上1/3的轮廓,并携带了年龄、种族、性别和自我认同等信息。发际线的最前缘称为移行区,其微观和宏观不规则性共同影响着发际线的自然外观。要创建自然发际线需要综合考虑额部边界和紧... 发际线是头皮毛发生长的边缘,其高度和形态决定了面部上1/3的轮廓,并携带了年龄、种族、性别和自我认同等信息。发际线的最前缘称为移行区,其微观和宏观不规则性共同影响着发际线的自然外观。要创建自然发际线需要综合考虑额部边界和紧随其后的区域、额颞角、颞部发际线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细节。发际线的再造有多种方法,目前常用的主要有头皮前移术、毛发移植术及皮瓣移植术等,它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发际线的形态,但也都有明显的局限性。临床上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际线 美学 再造 毛发移植 皮瓣移植
下载PDF
中国汉族悬胆鼻审美的演变与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弋华 刘立强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0年第5期361-363,共3页
外鼻呈椎体形位于颜面中央,对面部美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种族间鼻形态存在较大差异,而目前鼻部的审美标准主要源于西方。新古典标准和当下文化传媒对鼻部美的定义和描述不断冲击着中国汉族传统"悬胆鼻"审美标准。现尝试探寻时... 外鼻呈椎体形位于颜面中央,对面部美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种族间鼻形态存在较大差异,而目前鼻部的审美标准主要源于西方。新古典标准和当下文化传媒对鼻部美的定义和描述不断冲击着中国汉族传统"悬胆鼻"审美标准。现尝试探寻时尚审美与传统审美在鼻部的定义、形成、异同之处,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时尚美学中的元素有机结合,找出健康的符合大众的鼻部美学因素,为今后的鼻部整形提供审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 悬胆鼻 汉族 演变
原文传递
瘢痕疙瘩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弋华 刘立强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49-1852,共4页
瘢痕疙瘩是一种破坏性纤维增生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如何实施有效的治疗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的问题。瘢痕疙瘩为人类特有的疾病,加之其病程长久和易复发,动物模型的开发... 瘢痕疙瘩是一种破坏性纤维增生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如何实施有效的治疗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的问题。瘢痕疙瘩为人类特有的疾病,加之其病程长久和易复发,动物模型的开发就成为了瘢痕疙瘩疾病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常见的动物模型主要有瘢痕疙瘩植入模型和组织工程模型两大类,但由于实验动物与人类之间解剖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方面存在诸多固有差异,要想建立理想的瘢痕疙瘩动物模型,仍需探索尚未在动物模型中发现的瘢痕疙瘩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瘢痕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眼轮匝肌浅深层肌膜释放和眶隔高位重置在切开法重睑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1
5
作者 刘立强 范金财 +8 位作者 何乐人 杨涛 焦虎 杨增杰 甘承 田佳 张倜然 陈弋华 陈红波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3-537,共5页
目的探讨完全保留眼轮匝肌的切开法重睑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九科收治352例单睑患者,女337例,男15例,年龄18~65岁,平均26岁.均行切开重睑成形术,术中完全保留切口附近及睑... 目的探讨完全保留眼轮匝肌的切开法重睑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九科收治352例单睑患者,女337例,男15例,年龄18~65岁,平均26岁.均行切开重睑成形术,术中完全保留切口附近及睑板前眼轮匝肌,对保留的眼轮匝肌肌肉进行深、浅层释放,形成肌皮瓣,然后完全打开眶隔暴露上睑提肌腱膜,将保留的肌肉瓣游离缘向上高位固定于上睑提肌腱膜,并同时修复眶隔.结果本组352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52例获6~60个月随访,平均27个月,随访时见患者睁眼重睑线流畅,形态饱满,未见"肉条"外观;闭眼时切口隐蔽平整,无凹陷、沟痕和台阶样畸形,45例效果非常满意;7例不满意,其中2例单侧重睑线变浅,1例经再次手术修复,2例出现双侧重睑线宽度不对称,2例单侧出现睑缘轻度外翻(未修复).结论眼轮匝肌深、浅层肌膜释放和眶隔高位重置技术的联合应用使再造的重睑呈现自然、动态、逼真的效果,是接近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的仿生动态自然重睑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轮匝肌 眶隔重置 切开法重睑成形术
原文传递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苏治国 范金财 +3 位作者 刘立强 焦虎 陈红波 陈弋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2期228-231,共4页
瘢痕疙瘩的发病原因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瘢痕疙瘩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纤维细胞外因素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糖代谢变化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与其相关的TGF-β1/Smad信号通路被... 瘢痕疙瘩的发病原因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瘢痕疙瘩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成纤维细胞外因素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糖代谢变化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与其相关的TGF-β1/Smad信号通路被认为与瘢痕疙瘩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该文就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外因素、细胞糖代谢、细胞信号通路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发病机制 炎症 糖代谢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耳后皮肤头皮联合扩张皮瓣鬓角再造术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倜然 陈弋华 +7 位作者 刘立强 范金财 甘承 田佳 杨增杰 焦虎 张桦 陈红波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429,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耳后皮肤和头皮联合扩张皮瓣重建自然美观的鬓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九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耳后皮肤和头皮联合扩张皮瓣鬓角再造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0例,男12例(12侧),女8... 目的探讨应用耳后皮肤和头皮联合扩张皮瓣重建自然美观的鬓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九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耳后皮肤和头皮联合扩张皮瓣鬓角再造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0例,男12例(12侧),女8例(9侧),年龄(23.8±3.2)岁。其中烧伤后鬓角缺失19例,鬓角区血管瘤1例。采用扩张的耳后皮肤联合头发瓣通过单蒂或双蒂转移至耳前进行鬓角再造。结果入组的20例患者共再造21侧鬓角,术中切取皮瓣面积8 cm ×12 cm^10 cm×16 cm,其中1例术后皮瓣远端发生静脉淤血,经过积极换药处理痊愈,鬓角形态未受影响,其余皮瓣均成活良好,重建的鬓角外观自然,并且与健侧鬓角形态、位置基本对称。皮瓣供区瘢痕隐藏于新形成的耳后发际线中。术后随访3~40个月,其中14例非常满意,6例比较满意。结论耳后皮肤头皮联合扩张皮瓣转移重建的鬓角,具有完全正常的毛发皮肤分界线,毛发密度及生长方向符合自然鬓角的结构,且瘢痕隐蔽,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扩张术 外科皮瓣 耳后皮瓣 发际线 鬓角再造
原文传递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Warburg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苏治国 范金财 +4 位作者 刘立强 焦虎 陈红波 曾妍 陈弋华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00-1105,共6页
目的探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中是否存在Warburg效应,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s)、萎缩性瘢痕成纤维细胞(ASFs)是否存在类似现象。方法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标本,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患者... 目的探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中是否存在Warburg效应,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s)、萎缩性瘢痕成纤维细胞(ASFs)是否存在类似现象。方法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标本,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患者手术后废弃组织,每种标本各来源于8例患者。分离培养KFs、HSFs、ASFs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s),检测各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与乳酸产生量;以qPCR检测各组细胞糖酵解关键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利用2-脱氧-D-葡萄糖(2-DG)抑制KFs与NFs中糖酵解,对比2种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KFs组的葡萄糖消耗量及乳酸产生量较NFs组分别增高达45.5%、38.1%(P<0.01);而HSFs组、ASFs组与NF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Fs组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乳酸脱氢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NFs组的4.7、2.7、1.8倍(P<0.05);而HSFs组、ASFs组与NF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G作用下,KFs组与NFs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降低37.5%、27.0%,糖酵解抑制剂对KFs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NFs组(P<0.05)。结论KFs中存在Warburg效应,而HSFs及ASFs中无类似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糖代谢 Warburg效应 糖酵解
原文传递
颞筋膜复合组织片法额肌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苏治国 范金财 +7 位作者 刘立强 甘承 田佳 焦虎 杨增杰 张倜然 陈红波 陈弋华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1-3,17,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颞筋膜复合组织片行额肌悬吊术在治疗重度上睑下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九科收治了28例(36只眼)重度上睑下垂患者。在颞部切取带有双侧疏松结缔组织的... 目的探讨利用颞筋膜复合组织片行额肌悬吊术在治疗重度上睑下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九科收治了28例(36只眼)重度上睑下垂患者。在颞部切取带有双侧疏松结缔组织的颞深筋膜,即颞筋膜复合组织片。通过眼轮匝肌下隧道,利用颞筋膜复合组织片将睑板悬吊在额肌上。术后应用光点上睑距、最大光点上睑距、上睑动度与闭眼功能对术后效果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本组28例患者获随访12~36个月,患者平视时上睑缘均位于瞳孔上缘以上,外观流畅自然。术前与术后光点上睑距、最大光点上睑距、上睑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复发和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颞筋膜复合组织片法额肌悬吊术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有效方法;不仅能克服术后粘连的不良效果,而且能提供更均匀的仿生上提力;术后上睑外观良好,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睑下垂 额肌悬吊术 颞筋膜复合组织片 抗粘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