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彤云对黄褐斑的辨证论治 被引量:29
1
作者 曲剑华 陈彤云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99-100,共2页
关键词 陈彤云 黄褐斑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陈彤云治疗痤疮临床药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仓田 王萍 +1 位作者 曲剑华 陈彤云 《北京中医药》 2010年第5期329-332,共4页
目的以药证为纲领,以陈彤云教授理论精髓为依据,发掘其治疗痤疮的辨证用药规律。方法把中医理论思维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以陈彤云教授治疗痤疮的207个原始处方作为分析对象,制作数据库并使用统计软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归... 目的以药证为纲领,以陈彤云教授理论精髓为依据,发掘其治疗痤疮的辨证用药规律。方法把中医理论思维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以陈彤云教授治疗痤疮的207个原始处方作为分析对象,制作数据库并使用统计软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结果其处方药证规律:在以法统方的基础上,根据痤疮辨证基本证型及药物统计结果 ,分析出常用基础方1个。遣方用药中涉及88味药物,根据出现频次总结了14味最为常用药物。207张处方中药物按其功能分类,以清热药居首位,活血调经药、补阴药和理气药使用次之。按性味归经进行分析,苦味药、甘味药、寒凉药、辛味药相加占总体的74%,入肺、胃、肝经的药物占总体的55%。结论治疗痤疮当以清热解毒燥湿、活血化瘀并举,同时养阴理气;痤疮病位在于肝、胃、肺三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辨证论治 陈彤云
下载PDF
陈彤云治疗痤疮临床经验总结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清 陈彤云 《北京中医》 2000年第6期5-6,共2页
关键词 痤疮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临床经验 陈彤云
下载PDF
陈彤云治疗湿热感毒型痤疮医案
4
作者 马一兵 陈彤云 《北京中医药》 2011年第10期752-754,共3页
陈彤云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行医60余年,在治疗损容性皮肤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临证中陈教授常将痤疮分为湿热感毒、肺胃热盛、痰瘀互结、冲任不调4型。其中湿热感毒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1型;在治疗此型痤疮时陈教授往往以茵陈蒿... 陈彤云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行医60余年,在治疗损容性皮肤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临证中陈教授常将痤疮分为湿热感毒、肺胃热盛、痰瘀互结、冲任不调4型。其中湿热感毒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1型;在治疗此型痤疮时陈教授往往以茵陈蒿汤配合黄连解毒汤加减为基础方剂,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调药。如患者结节、囊肿较多,常加用浙贝母、夏枯草、生牡蛎、僵蚕、山甲等药物;如患者大便干燥,常加用大黄、枳实、芒硝、草决明等药物;如女性患者月经量少、后错,常加用白芍、坤草、泽兰等药物;患者油脂较重,常加生山楂;患者皮肤潮红明显,常加凌霄花、玫瑰花、野菊花等药物。陈教授还强调生活起居的规律,情志的影响,面部的清洁,忌食辛辣、高脂、高糖类食物及补品,以防止痤疮的加重和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彤云 湿热感毒 痤疮 学验传承
下载PDF
陈彤云分缓急辨治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经验 被引量:2
5
作者 韩颐 徐佳 +1 位作者 曲剑华 陈彤云 《北京中医药》 2022年第1期14-15,共2页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属中医学"瓜藤缠""湿毒流注"范畴。陈彤云教授认为本病虚、瘀为本,湿毒、热毒、瘀毒为标,依据病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期、缓解期、稳定期,故而提出三期三型辨治理论。急性期(湿热火毒、瘀血阻络...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属中医学"瓜藤缠""湿毒流注"范畴。陈彤云教授认为本病虚、瘀为本,湿毒、热毒、瘀毒为标,依据病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期、缓解期、稳定期,故而提出三期三型辨治理论。急性期(湿热火毒、瘀血阻络型)以消为贵,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通络为主,方用四妙勇安汤、三妙丸、桃红四物汤加减;缓解期(气虚血瘀、余毒未清型)注重扶正祛邪,治疗以益气活血、托毒外出为主,方用托里消毒散、桃红四物汤加减;稳定期(正气不足、脉络瘀滞型)预防疾病复发,治疗以补脾益肾、养血活血为主,方用归肾丸、桃红四物汤加减。陈彤云教授根据疾病的发展变化,分缓急辨治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彤云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分期论治 老中医经验
下载PDF
从脾升胃降论陈彤云治疗慢性唇炎经验 被引量:7
6
作者 徐佳 姜希 +1 位作者 曲剑华 陈彤云(指导) 《北京中医药》 2019年第12期1173-1175,共3页
陈彤云教授认为口唇由脾胃所主,慢性唇炎的核心病机在于脾阳不升、胃阴不降、气机失调、中焦不运,治疗原则为升降润燥,通过调畅气机,升阳助脾,益胃润下。
关键词 赵氏皮科流派 陈彤云 慢性唇炎 名医经验
下载PDF
陈彤云治疗疣类疾病经验 被引量:3
7
作者 姜希 李楠 +1 位作者 江雅楠 陈彤云(指导) 《北京中医药》 2019年第11期1062-1065,F0003,共5页
陈彤云教授在损美性皮肤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认为疣类疾病的病因病机为风、热、毒、瘀之邪凝聚肌肤,治疗以调和气血、解毒散瘀为原则,以中药紫蓝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同时配合其自创的特色中药外用方,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陈彤云 疣类疾病 辨证论治 老中医经验
下载PDF
陈彤云运用通养气血法治疗面部炎症后色素异常经验
8
作者 曹洋 周冬梅 +1 位作者 曲剑华 陈彤云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38,共5页
总结陈彤云运用通养气血法治疗面部炎症后色素异常的临证经验。认为气血滞涩与虚损是面部炎症后色素异常的核心病机,提出以通养气血为治疗大法。其中面部炎症后色素沉着以气血滞涩为主,治以调肝理脾、行气活血,常用通化汤加减;面部炎症... 总结陈彤云运用通养气血法治疗面部炎症后色素异常的临证经验。认为气血滞涩与虚损是面部炎症后色素异常的核心病机,提出以通养气血为治疗大法。其中面部炎症后色素沉着以气血滞涩为主,治以调肝理脾、行气活血,常用通化汤加减;面部炎症后色素减退以气血虚损为主,治以健脾益肾、补气生血,常用养复汤加减。同时用药重视升降结合、气血双行、温阳育阴以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后色素异常 通养气血 名医经验 陈彤云
原文传递
陈彤云分型辨治脂溢性皮炎经验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丽 曲剑华 陈彤云(指导) 《北京中医药》 2020年第12期1234-1236,共3页
脂溢性皮炎属于难治性损美皮肤疾病之一,与中医文献记载"白屑风""面游风""纽扣风"相似。陈彤云教授从中医药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脂溢性皮炎病性特点,将皮损为分干性型和湿性型;临床提倡辨证论治,遣方遵经... 脂溢性皮炎属于难治性损美皮肤疾病之一,与中医文献记载"白屑风""面游风""纽扣风"相似。陈彤云教授从中医药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脂溢性皮炎病性特点,将皮损为分干性型和湿性型;临床提倡辨证论治,遣方遵经典的思想,而且诊治过程中重视心理疏导;根据其多年临证经验及体会将本病分为风热血燥、脾胃湿热、肝胆湿热三型;治疗以祛风清热、养血润燥、除湿泻热止痒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彤云 脂溢性皮炎 干性型 湿性型 辨证论治 老中医经验
下载PDF
陈彤云治血四法治疗黄褐斑经验 被引量:23
10
作者 徐佳 姜希 +1 位作者 曲剑华 陈彤云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095-1098,共4页
总结陈彤云从血论治黄褐斑的经验。认为气血亏虚、气机逆乱、寒凝血涩、瘀阻脉络是黄褐斑的关键病机,提出从血论治,临证通过治血四法,即健脾益气、安神补心、滋补肝肾以养血,疏肝理气、宣肺降逆以调血,温经散寒、温补脾肾以温血(阳),化... 总结陈彤云从血论治黄褐斑的经验。认为气血亏虚、气机逆乱、寒凝血涩、瘀阻脉络是黄褐斑的关键病机,提出从血论治,临证通过治血四法,即健脾益气、安神补心、滋补肝肾以养血,疏肝理气、宣肺降逆以调血,温经散寒、温补脾肾以温血(阳),化瘀通络以活血治疗黄褐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养血 调血 温血 活血 名医经验 陈彤云
原文传递
陈彤云治疗神经性皮炎经验 被引量:13
11
作者 仓田 王萍 +1 位作者 王宝玺 陈彤云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0-381,共2页
总结陈彤云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经验及治疗特点,认为神经性皮炎多因情志因素导致血虚化燥生风,或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而发病。在治疗上以一方为主,辨证论治;从心、肝论治,以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药为君。组方思路为安神平肝、治血、清热... 总结陈彤云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经验及治疗特点,认为神经性皮炎多因情志因素导致血虚化燥生风,或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而发病。在治疗上以一方为主,辨证论治;从心、肝论治,以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药为君。组方思路为安神平肝、治血、清热利湿、调脾胃及其他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皮炎 陈彤云 临床经验
原文传递
从“脾升胃降”谈陈彤云论治皮肤病的学术思想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佳 姜希 陈彤云(指导)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69-871,共3页
从“脾升胃降”论治皮肤病是陈彤云教授学术思想之一。陈彤云认为脾胃失健是皮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更是“湿邪”致病的核心病因病机。通过总结陈彤云教授对“脾升胃降”理论的认识和运用,分析其应用升清降浊、斡旋气机... 从“脾升胃降”论治皮肤病是陈彤云教授学术思想之一。陈彤云认为脾胃失健是皮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更是“湿邪”致病的核心病因病机。通过总结陈彤云教授对“脾升胃降”理论的认识和运用,分析其应用升清降浊、斡旋气机来调畅脾胃升降之枢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彤云 脾升胃降 皮肤病
原文传递
中医皮肤科调通理论临床应用初探
13
作者 曲剑华 杨磊 +2 位作者 秦万里 姚卫海 陈彤云 《北京中医药》 2023年第10期1095-1097,共3页
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调通理论即针对中医皮肤科相关疾病提出机体阴阳失调、脏腑不通、气血失和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阴阳、脏腑、气血功能的失调必然引起人体肌肤、毛发的病理变化,发生皮肤、毛发相关的各种疾病... 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调通理论即针对中医皮肤科相关疾病提出机体阴阳失调、脏腑不通、气血失和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阴阳、脏腑、气血功能的失调必然引起人体肌肤、毛发的病理变化,发生皮肤、毛发相关的各种疾病。临床治疗用药谨守阴阳调和、脏腑调通、气血调顺的法则与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通理论 中医皮肤科 阴阳 气血 脏腑
下载PDF
燕京赵氏皮科流派从血论治神经性皮炎
14
作者 席榕 朱慧婷 +3 位作者 李伯华 金奇英 曲剑华 陈彤云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3年第1期45-50,共6页
赵炳南是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燕京赵氏皮科流派在创始人赵炳南教授的带领下,提倡"重视整体,首辨阴阳",已成为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的代表之一.赵氏流派认为血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血的调节失常可能会导致神经... 赵炳南是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燕京赵氏皮科流派在创始人赵炳南教授的带领下,提倡"重视整体,首辨阴阳",已成为中医皮肤科学术流派的代表之一.赵氏流派认为血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血的调节失常可能会导致神经性皮炎的产生和恶化,其根本病机在于血热、血瘀、血虚、血燥及兼夹症导致的血行失调,在标为风湿之邪客于肌腠,在本为营血失和不荣于外.故神经性皮炎应当从血论治,化用治血四法,通过凉血、活血、宁血、养血之法,并结合具体症候辨证辅以化湿、行气、祛风之品,以达到通调血脉,濡养肌腠的疗效,使血行得畅,肌肤得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皮炎 燕京赵氏皮科流派 从血论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心肌营养素-1与脑钠尿肽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彤云 任烁 +3 位作者 付强 张连祥 张玉兰 魏民新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23-825,共3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外周血中心肌营养素-1(CT-1)与脑钠尿肽(BNP)在围手术期及术后长期的浓度变化情况,及其在心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择期OPCABG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6h、72h及1周取外周静...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外周血中心肌营养素-1(CT-1)与脑钠尿肽(BNP)在围手术期及术后长期的浓度变化情况,及其在心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择期OPCABG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6h、72h及1周取外周静脉血测定CT-1、BNP浓度,术后10个月随访时再次检测,并记录患者心功能指标。结果:(1)CT-1浓度在围手术期无明显变化,术后10个月较其术前基础值升高。(2)BNP浓度术后6h即有上升,72h达峰值,并维持至术后1周,术后10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3)术前CT-1、BNP浓度均与NYHA分级、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术后10个月CT-1、BNP浓度与NYHA分级、LVEDD、LVEF无线性相关性。结论:OPCABG可引起外周血CT-1与BNP表达升高,但CT-1较BNP反应更缓慢和持久。在心脏外科CT-1、BNP血浆浓度术前可指导心功能评价,但其术后长期观察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心肌 利钠肽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心脏外科手术后心肌营养素-1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彤云 王赞鑫 +3 位作者 毛用敏 徐美林 张玉兰 魏民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8-471,共4页
目的:检测心脏外科手术对于外周血中心肌营养素-1(CT-1)表达的影响和围术期心肌中CT-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在心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5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于术前、术后6小时、术后3天、术后1... 目的:检测心脏外科手术对于外周血中心肌营养素-1(CT-1)表达的影响和围术期心肌中CT-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在心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5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于术前、术后6小时、术后3天、术后1周取外周静脉血测定CT-1浓度,术后10个月随访再次检测,并记录心功能临床指标进行比较。②15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于术前、术后6小时、术后3天、术后1周监测外周血CT-1浓度;并分别于体外循环开始和结束时,取右心耳心肌组织活检,免疫组化测定C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50例OPCABG患者随访率63.3%。外周血CT-1水平在围术期没有明显变化,10个月后复查值高于其术前基础值。术前外周血CT-1水平与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呈正相关,与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呈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术后10个月复查结果CT-1水平与NYHA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无明显相关性。②15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肌缺血时间(49±10)min,围术期外周血CT-1浓度无明显变化,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即心肌缺血时间)48(43~54)min。心肌中CT-1蛋白水平缺血后[28.90(26.39~31.08)%]较缺血前[24.25(20.08~29.25)%]升高(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刺激心肌分泌CT-1的增加。心脏外科手术可导致外周血CT-1长期表达的升高。术前外周血CT-1水平可一定程度反映心功能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营养素-1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中医皮肤学科的文质学说及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曲剑华 陈彤云 姚卫海 《北京中医药》 2019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是人体内在阴阳失衡、气血失和、脏腑失调的外在表现,这也正是《丹溪心法》"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具体表现。中医皮肤学科的文质学说是文与质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概括为由外察内、由内推外;内治调外,内外通... 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是人体内在阴阳失衡、气血失和、脏腑失调的外在表现,这也正是《丹溪心法》"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具体表现。中医皮肤学科的文质学说是文与质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概括为由外察内、由内推外;内治调外,内外通达;外治调内,内外兼治;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四个方面。只有医学理论完善,临床技能全面,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提高临床疗效才是中医学的终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皮肤学科 文质学说 赵炳南 陈彤云
下载PDF
脾胃学说在皮科病证中的应用
18
作者 陈彤云 《北京中医》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5-16,共2页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导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典籍。金元时期,经易水学派的发挥,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临床。本文拟就笔者应用脾胃学说治疗皮科病证的体会,介绍几则验案,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皮肤病 中医药疗法 脾胃学说
下载PDF
悬壶济世惠民众 杏坛耕耘育人才——缅怀为国家中医事业奉献毕生心血的哈玉民
19
作者 陈彤云 《北京中医药》 2018年第6期483-491,共9页
哈玉民,男,回族,河北省河间市(原河间县)人,生于1918年,1960年离世,享年42岁。1933年考入施今墨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学习,1937年毕业,之后在北京(原北平市)开业行医20余年,是著名中医内、外科专家,擅长治疗疡科疾病且以痈疽、皮肤病... 哈玉民,男,回族,河北省河间市(原河间县)人,生于1918年,1960年离世,享年42岁。1933年考入施今墨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学习,1937年毕业,之后在北京(原北平市)开业行医20余年,是著名中医内、外科专家,擅长治疗疡科疾病且以痈疽、皮肤病闻名。1950年被选为北京中医学会副主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玉民 中医外科学 中医教育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孙静 宋静华 +1 位作者 陈彤云 姜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590-1593,共4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发病特点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910例在我院心外科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监测术后患者的心电示波...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发病特点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910例在我院心外科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监测术后患者的心电示波、心电图,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术前用药、术前B型钠尿肽水平、肌酐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超声心动图显示的左房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术中静脉桥及动脉桥的支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4 h肌钙蛋白Ⅰ水平,观察上述因素与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关系。结果在9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154例,发生率1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16)、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P=0.002)、静脉桥数(P=0.015)和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P<0.001)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新发心房纤颤相关,P<0.05的相关危险因素进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7)、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OR=1.002)、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OR=0.042)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独立相关。以B型脑钠肽水平作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670,说明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对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原因较多,高龄、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高和患者的再血管化程度不完全是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型脑钠肽水平对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新发心房纤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