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大脑乙酰胆碱酯酶提取、测定优化及异喹啉类生物碱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孔祥鹏 陈志从 +3 位作者 夏英杰 任海琴 董婷霞 詹华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7期35-39,共5页
目的优化小鼠大脑乙酰胆碱酯酶(AChE)提取、测定方法,评价异喹啉类生物碱的AChE抑制活性。方法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及Ellman法评价不同提取方法对小鼠大脑AChE亚型表达及提取影响,优化测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异喹啉类生物碱的AChE抑... 目的优化小鼠大脑乙酰胆碱酯酶(AChE)提取、测定方法,评价异喹啉类生物碱的AChE抑制活性。方法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及Ellman法评价不同提取方法对小鼠大脑AChE亚型表达及提取影响,优化测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异喹啉类生物碱的AChE抑制活性及构效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匀浆+超声、匀浆提取法对大脑AChE亚型表达一致,但前者AChE提取效果较优。随着反应温度、显色时间增加,药物AChE抑制活性增强,但显色时间超过30 min时,药物AChE抑制活性趋于平缓。随着大脑裂解液稀释倍数增加,药物AChE抑制活性未明显变化,且稀释10~20倍时,空白组AChE吸光度值为0.6~1.5。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较好AChE抑制活性,而叔胺型生物碱AChE抑制活性降低。结论匀浆联合超声对小鼠大脑AChE有较好提取效果;反应温度37℃,显色时间30 min,大脑裂解液稀释10~20倍时,药物AChE抑制活性灵敏度、准确性好。异喹啉类生物碱的AChE抑制活性与其季胺型结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 提取测定 方法优化 异喹啉类生物碱 构效关系
下载PDF
中国美白化妆品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6
2
作者 柴记红 王怀友 +5 位作者 汪成 夏翊腾 陈志从 黄仁慧 郑玉忠 詹华强 《广东化工》 CAS 2017年第21期120-122,共3页
本文主要介绍美白类化妆品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历程。化妆品的使用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从商纣王时期的燕支(胭脂)到后来宫廷中使用的中药美容方剂,再到近代小作坊产的膏、粉之类。一些经典的宫廷中药美容方剂流传下来更是给现代某些功效... 本文主要介绍美白类化妆品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历程。化妆品的使用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从商纣王时期的燕支(胭脂)到后来宫廷中使用的中药美容方剂,再到近代小作坊产的膏、粉之类。一些经典的宫廷中药美容方剂流传下来更是给现代某些功效型化妆品的研制、开发提供了思路。近现代,中国美白化妆品发展迅猛,从"增白"到"漂白",再到"协同美白",现在则兴起了"养白",传统的宫廷美容方更契合了当代人们崇尚植物化妆品的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美白 中国 历史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HUVEC细胞间缝隙连接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志从 杜标炎 +4 位作者 吴映雅 张文银 杨雄羽 李嘉敏 谭宇蕙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201-206,共6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对人胎脐静脉上皮细胞(HUVEC)缝隙连接细胞通讯(GJI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HUVEC细胞生长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荧光示踪法分析GJIC功...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对人胎脐静脉上皮细胞(HUVEC)缝隙连接细胞通讯(GJI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HUVEC细胞生长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荧光示踪法分析GJIC功能变化,并与阳性对照药全反式维甲酸(ATRA)比较,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 RT-PCR)法分析Cx37、Cx40 m RNA的表达。【结果】丹参酮ⅡA作用HUVEC 24、48 h的半数致死量(IC50)分别为15、8.5μmol/L,32、64μmol/L丹参酮ⅡA作用HUVEC 48 h有明显细胞毒性,抑制率大于70%;选用0、4、8、16、32μmol/L丹参酮ⅡA作用HUVEC48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各组接受绿色荧光Calcein-AM的细胞数量与总细胞数比值明显升高,其中8、16、32μmol/L组可显著提高GJIC功能(P<0.01)。q RT-PCR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8、16、32μmol/L丹参酮ⅡA组可显著提高Cx37、Cx40 m RNA表达(P<0.05或P<0.01),并有一定的浓度依赖关系。【结论】丹参酮ⅡA能够提高Cx37、Cx40 m RNA表达,这可能是丹参酮ⅡA增强上皮细胞GJIC功能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药理学 HUVEC 缝隙连接细胞通讯 基因表达调控 细胞培养 缝隙连接蛋白
原文传递
重组HSV1-tkGFP/GCV荧光蛋白示踪系统的构建及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曾玲 吴映雅 +5 位作者 谭宇蕙 丘鹏翔 张广献 刘娟 陈志从 杜标炎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6-551,631,共7页
目的建立具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示踪功能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胸苷激酶基因/更昔洛韦自杀基因系统(HSV1-tkGFP/GCV),并检测该系统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阳性重组质粒pLXSN-tkGFP和pLXSN-DsRed2分别转染B16细胞,加G418进行筛选。... 目的建立具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示踪功能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胸苷激酶基因/更昔洛韦自杀基因系统(HSV1-tkGFP/GCV),并检测该系统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阳性重组质粒pLXSN-tkGFP和pLXSN-DsRed2分别转染B16细胞,加G418进行筛选。用GCV(5,50,500μmol·L-1)杀伤实验验证tk基因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荧光示踪法验证该系统存在旁杀伤效应。将B16-tkGFP和B16-RFP细胞按1∶1混合,接种于C57BL/6J小鼠进行肿瘤模型复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GCV(50 mg·kg-1·d-1)组,腹腔注射给药,每3 d检测1次肿瘤大小(n=14)。结果成功获得能发出绿色荧光的B16-tkGFP细胞和能发出红色荧光的B16-RFP细胞,且tk基因在B16-tkGFP细胞中表达正常。该系统存在一定的旁杀伤效应。与模型组比较,GCV组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1)。结论重组HSV1-tkGFP/GCV系统对小鼠黑色素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实现直观检测其旁杀伤效应,为后续中药联合自杀基因疗法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 自杀基因系统 旁杀伤效应 黑色素瘤
原文传递
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优化及异喹啉类生物碱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孔祥鹏 陈志从 +2 位作者 夏英杰 董婷霞 詹华强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2期2293-2299,共7页
目的对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进行优化,并考察异喹啉类生物碱的抗炎活性。方法采用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以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分泌水平为指标,优化LPS诱导浓度、时间及阳性药地塞米松(DEX)孵育时间,并考察异喹... 目的对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进行优化,并考察异喹啉类生物碱的抗炎活性。方法采用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以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分泌水平为指标,优化LPS诱导浓度、时间及阳性药地塞米松(DEX)孵育时间,并考察异喹啉类生物碱的抗炎活性。结果RAW 264.7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水平随LPS诱导浓度、时间增加而升高,但当LPS质量浓度超过100 ng/mL、诱导时间超过12 h后,TNF-α分泌水平趋于平缓;LPS为20 ng/mL、诱导12 h的TNF-α分泌水平明显升高。DEX对TNF-α分泌抑制作用随孵育时间延长而增强,但孵育4 h后,TNF-α分泌抑制作用趋于平缓。异喹啉类生物碱呈现不同程度TNF-α分泌抑制作用,其抑制活性与其季胺型母核结构及R基团烷氧基取代等密切相关。结论LPS为20 ng/mL、诱导12 h能较好诱导RAW 264.7细胞炎症反应;异喹啉类生物碱的TNF-α分泌抑制作用与其季胺型母核结构、R基团取代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 异喹啉类生物碱 抗炎活性 肿瘤坏死因子-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