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高原与内地平原地区急性脑梗死临床特点比较 被引量:10
1
作者 孙永安 苑斌 +6 位作者 卜美玲 田佳钰 何士华 陈思霨 王丽亚 赵玉华 金海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4-277,共4页
目的比较西藏高原地区与内地平原地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高原组),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5例(平原组),对2组... 目的比较西藏高原地区与内地平原地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高原组),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5例(平原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平原组比较,高原组发病年龄早[(55.42±13.21)岁vs (67.46±14.26)岁,P=0.002],高血压、LDL、血红蛋白、降压、残疾和死亡比例明显升高,溶栓、抗凝、康复锻炼和独立存活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吸烟及饮酒、高血压、LDL、同型半胱氨酸、血红蛋白、心房颤动、血小板计数是西藏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吸烟及饮酒、高血压、LDL、同型半胱氨酸、心房颤动是平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西藏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及急性期处理方案与内地平原地区有所不同,溶栓等治疗方案在西藏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应用较少,有待当地医疗机构及患者共同努力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高海拔 发病年龄 危险因素 治疗 血红蛋白类
下载PDF
西藏高原地区与山东菏泽平原地区脑出血临床特点的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苑斌 何士华 +6 位作者 桑艳芳 次旦卓嘎 田佳钰 卜美玲 陈思霨 徐俊 孙永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29-732,共4页
目的探讨西藏高原地区与山东菏泽平原地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选择201 7年1月~2018年6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00例为高原组,同期于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00例对照组,回... 目的探讨西藏高原地区与山东菏泽平原地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选择201 7年1月~2018年6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00例为高原组,同期于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00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相关血液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原组脑出血患者发病年龄、HDL-C水平和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明显降低(P<0.01),高血压(71.0% vs 51.0%,P=0.004)、脑出血伴发破入脑室比例(29.0% vs 9.0%,P=0.000)和血红蛋白水平[(167.00±32.00)g/L vs (148.00±21.00)g/L,P=0.000]以及病死率明显升高(26.0% vs 10.0%,P=0.003).发病年龄、饮酒、高血压、HDL-C是2组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红蛋白是高原组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西藏高原地区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平原地区有所不同,并且病情重,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脑出血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西藏地区1172例包虫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思霨 赵玉华 +6 位作者 费雯 刘媛 严静 陈路增 金海强 孙永安 魏智民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7-252,共6页
背景包虫病(Echinococcosi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人畜共患疾病,我国西藏地区包虫病高发,但当地对该病的了解依然欠缺。目的分析近年来西藏地区包虫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疾病转归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1日-2018年8... 背景包虫病(Echinococcosi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人畜共患疾病,我国西藏地区包虫病高发,但当地对该病的了解依然欠缺。目的分析近年来西藏地区包虫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疾病转归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1日-2018年8月1日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断为包虫病的1172例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分析其临床诊治特点及疾病转归。结果1172例患者中,男性484例,占41.3%,平均年龄(39.3±19.5)岁;女性688例,占58.7%,平均年龄为(41.3±17.7)岁。48.0%的患者来自那曲,职业分布中农牧民占71.5%。临床症状与包虫寄生部位相关,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相关症状或体征。最常见的寄生部位为肝,亦发现一些罕见部位的包虫病,如纵隔、甲状腺、子宫、肌肉等,83.7%的患者仅有一个受累部位。除220例预后不详外,489例(41.7%)完全治愈,256例(21.8%)好转,205例(17.5%)未愈,2例死亡。年龄对于包虫病患者的预后存在影响(OR=0.992,95%CI:0.984~1.000),年龄越大,预后越差。与未治疗相比,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OR=216.618,95%CI:124.650~376.441)。结论针对西藏地区包虫病的科普教育及预防工作有待加强,年龄对于包虫病患者预后存在影响,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包虫病 临床特征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白质结构网络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思霨 周乐为 +4 位作者 衷弘熙 金海强 王鹤 闫桂英 孙永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0-344,共5页
目的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早期的结构脑网络变化。方法纳入AD患者13例为AD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例为对照组,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应用DTI数据构建脑白质网络,... 目的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早期的结构脑网络变化。方法纳入AD患者13例为AD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例为对照组,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应用DTI数据构建脑白质网络,并计算各脑区间信息传递的概率,将AD组每人信息传递概率排名前10的脑区组成一个集合定义为B1,对照组每人信息传递概率排名前10的脑区组成一个集合定义为B2,比较B1和B2中信息分布的概率差异。结果 AD组MMSE及MoC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5±2.6)分、(13.8±3.7)分vs (27.0±2.1)分、(25.5±3.3)分,P<0.01]。B1和B2中的第2,第67、第68脑区的出现概率差异明显(76.92%vs 0,15.38%vs 80.00%,23.08%vs 80.00%)。这3个脑区分别是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前叶和右侧楔前叶。结论 AD的脑网络结构与正常人群不同。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前叶和右侧楔前叶3个脑区在AD患者和正常人群中信息流动的概率差异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痴呆
下载PDF
西藏地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8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次旦卓嘎 陈思霨 +4 位作者 曾燕 赵玉华 金海强 徐俊 孙永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13-517,共5页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的特点。结果 8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7.5岁,其中男6例,女2例;汉族4例,藏族4例;部分患...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的特点。结果 8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7.5岁,其中男6例,女2例;汉族4例,藏族4例;部分患者发病前存在上呼吸道感染、癫痫持续状态、入藏史以及阿托品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等诱因,以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或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所有患者治疗前头颅MRI平扫均表现为胼胝体压部接近中央部位类圆形或条状边界清楚的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弥散加权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e,DWI)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减低,病变周围无明显水肿及明显占位效应。予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胼胝体压部异常信号消失或减低。结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一般临床症状轻微、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具有特异的影像学特征,预后良好,西藏独特的高原环境对该病的发病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压部 临床特征 西藏地区 可逆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