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颤动合并ACS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和其依从性及对1年预后的影响: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龙洋 李青 +10 位作者 于璐瑶 刘颖 陈意浓 王喆 张仕宇 李静 刘莹 赵玉兰 喜杨 皮林 孙艺红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31-741,共11页
目的:描述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年内抗栓治疗的现状和依从性以及抗凝治疗对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全国6家三级医院的房颤合并ACS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出院... 目的:描述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年内抗栓治疗的现状和依从性以及抗凝治疗对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全国6家三级医院的房颤合并ACS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抗栓治疗情况,分为抗凝治疗组和非抗凝治疗组。随访出院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3型出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房颤合并ACS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进行1∶1匹配,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Kaplan-Meier曲线评价抗凝治疗和非抗凝治疗对1年预后的影响。根据出院及随访时抗凝情况分组,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64例房颤合并ACS患者,273例(41.1%)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其中84例(30.8%)患者接受三联抗栓治疗,91例(33.3%)患者接受双联抗栓治疗(单一抗血小板联合抗凝药物),98例(35.9%)患者为单一抗凝治疗。共有391例(58.9%)患者仅行抗血小板治疗,其中253例(64.7%)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38例(35.3%)为单一抗血小板治疗。经过抗凝治疗组与非抗凝治疗组1∶1倾向得分匹配后,共匹配到218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病史、HAS-BLED评分≥3分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是未抗凝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而缺血性卒中病史、持续性房颤是患者使用抗凝药物的独立影响因素。随访1年,抗凝治疗组中仍有218例患者(79.9%)继续进行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组中仍有333例患者(85.2%)继续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组共发生MACEs事件36例(13.2%),非抗凝治疗组共发生MACEs事件81例(20.7%)。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发现非抗凝治疗组MACEs(HR=1.802,95%CI:1.112~2.921,P=0.017)发生风险较高,而出血事件风险并不低(HR=0.825,95%CI:0.397~1.715,P=0.607)。结论:糖尿病病史、HAS-BLED评分≥3分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是房颤合并ACS患者不使用抗凝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抗凝治疗组MACEs、全因死亡、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较低,且并未增加出血事件。合并ACS的房颤患者应动态评估血栓和出血风险,个体化调整抗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房颤动 抗血栓方案
原文传递
血清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炎院内不良事件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意浓 李青 +9 位作者 于璐瑶 朱龙洋 王喆 焦思琪 杨亚柳 闫梦雯 张丽芳 李佳慧 吴文静 孙艺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91-1497,共7页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清D-二聚体联合心肌损伤标记物对早期识别急性心肌炎高危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10—2021年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炎患者。根据患者入院24 h内免疫比浊法所测血清D-二聚体的中位数分为高水平组和...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清D-二聚体联合心肌损伤标记物对早期识别急性心肌炎高危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10—2021年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炎患者。根据患者入院24 h内免疫比浊法所测血清D-二聚体的中位数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院内不良事件定义为死亡、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新发的心力衰竭。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索院内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年龄(36±16)岁,男性占62.3%,包括D-二聚体高水平组52例、低水平组54例。与D-二聚体低水平组比较,高水平组患者入院时平均收缩压[(114±21)mmHg vs.(121±14)mmHg,1 mmHg=0.133 kPa]和舒张压[(71±13)mmHg vs(.76±10)mmHg]较低,心率更快[(97±26)次/min vs(.79±15)次/min],C反应蛋白水平[6.82(1.61,20.05)mg/dL vs.1.30(0.13,8.97)mg/dL]及肌酐水平[86.95(67.63,117.83)μmol/L vs.68.80(60.18,81.93)μmol/L]更高,心电图出现QRS间期>120 ms比例较高(25.0%vs.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心肌损伤标记物阳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高水平组院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高(67.3%vs.22.2%,P<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清D-二聚体水平及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是院内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入院血清D-二聚体水平升高预测院内不良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1(95%CI:0.690~0.873),敏感度为74.5%,特异度为71.2%,联合心肌损伤标记物阳性预测院内不良事件AUC为0.831(95%CI:0.752~0.910),敏感度为80.9%,特异度为78.0%。结论入院时血清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预测急性心肌炎患者发生院内不良事件的风险,联合心肌损伤标记物可提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炎 院内不良事件 D-二聚体 心肌损伤标记物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决奈达隆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证据和地位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意浓 孙艺红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8-282,共5页
决奈达隆是胺碘酮的脱碘衍生物,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多通道阻滞作用。本文对决奈达隆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了系统的综述。研究证实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决奈达隆可减少房颤的复发,降低房颤总负荷,... 决奈达隆是胺碘酮的脱碘衍生物,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多通道阻滞作用。本文对决奈达隆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了系统的综述。研究证实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决奈达隆可减少房颤的复发,降低房颤总负荷,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比较疗效较好,安全性更佳。决奈达隆还能减少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再住院风险,但不适用于合并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和永久性房颤的患者。上市后的研究提示需要关注与抗凝药物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奈达隆 心房颤动 节律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