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冲动行为与公正世界信念及家庭因素分析
1
作者 江丽娟 林铮 +1 位作者 黄婷 陈敏榕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冲动行为特点、对世界公正信念的认知,分析影响ADHD的家庭因素,为制订ADHD患儿的社会心理行为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调查60例6~16岁ADHD患儿(ADHD组)和62例6~16岁正常儿童(对照组)的家庭基本信息、Ba...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冲动行为特点、对世界公正信念的认知,分析影响ADHD的家庭因素,为制订ADHD患儿的社会心理行为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调查60例6~16岁ADHD患儿(ADHD组)和62例6~16岁正常儿童(对照组)的家庭基本信息、Barratt冲动量表得分、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得分.结果ADHD组的Barratt冲动量表非计划、运动、认知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个人、一般、总公正世界信念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和父母养育理念不一致可能是儿童ADH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ADHD儿童存在更多冲动性,其公正世界信念与同龄儿童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家庭影响因素中独生和父母养育理念不一致可能是儿童ADHD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儿童 公正世界信念 Barratt冲动量表 家庭因素
下载PDF
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敏榕 陈燕惠 +1 位作者 陈达光 陈敏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285-288,F003,共5页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方法 (1 )结扎 SD大鼠一侧子宫角血管 ,建立 HIBD模型 ,另一侧子宫角血管不予结扎直接剖宫取鼠作为对照 ,制模大鼠和对照大鼠均分为干预组和非干...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方法 (1 )结扎 SD大鼠一侧子宫角血管 ,建立 HIBD模型 ,另一侧子宫角血管不予结扎直接剖宫取鼠作为对照 ,制模大鼠和对照大鼠均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 (2 )采用丰富环境刺激等对两干预组幼鼠进行早期干预 ,干预时间 2 8d。(3)干预结束后应用水迷宫学习记忆能力检测 4组大鼠脑功能。 (4 )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 (TU NEL)检测神经元凋亡。 结果  (1 )水迷宫测试成绩正常干预组优于其他 3组 ,HIBD非干预组最差。(2 )大鼠额皮质、海马凋亡神经细胞中位数 (1 m m× 1 m m)分别为正常干预组 0和 2 ,正常非干预组 2和 4 ,HIBD干预组 5和 6 ,HIBD非干预组8和 9,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3)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额皮质凋亡神经元数量密切相关 (P<0 .0 1 )。 结论 早期干预是促进 HIB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恢复的有效手段 ,减少 HIBD后持续的神经元凋亡可能是减轻其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氧 脑缺血 神经元 凋亡 海马 记忆障碍 迷宫学习 大鼠
下载PDF
ASD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及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敏榕 陈燕惠 薛漳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12期1434-1436,共3页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及心理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至2015年由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心理科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神经专科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确诊、并其父母完成问卷调查的ASD儿童134例,采用亲职压...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及心理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至2015年由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心理科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神经专科高年资主治以上医师确诊、并其父母完成问卷调查的ASD儿童134例,采用亲职压力指标简表(包括父母困扰、亲子失功能及困难儿童3个分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134名ASD儿童父母(实验组)进行调查,同时对115名正常儿童父母(对照组)施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亲职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t=8.40~9.95,P〈0.05);实验组一般自我效能感低于对照组(t=-6.61,P〈0.05),且采用更多的消极应对方式和更少的积极应对方式(t值分别为6.39、-4.72,P〈0.05)。相关分析显示:ASD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328,P〈0.01),ASD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总分、父母困扰及困难儿童得分与患儿父母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22、-0.251、-0.177,P〈0.05)。结论 ASD儿童父母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其亲职压力与家长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及消极应对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家长 亲职压力 效能感 压力应对方式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心理状态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敏榕 薛漳 +2 位作者 黄林娟 陈玲 黄美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第2期271-276,共6页
目的:评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父母的心理状态,并采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探讨主要的疗愈因子。方法:ASD儿童父母32例,作为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匹配的对照组不做干预。干预前后1周行SCL-90及特质... 目的:评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父母的心理状态,并采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探讨主要的疗愈因子。方法:ASD儿童父母32例,作为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匹配的对照组不做干预。干预前后1周行SCL-90及特质应对方式测查,干预后实验组施行团体疗效因子问卷。结果:消极应对、抑郁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因子的测量效应,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15.25,10.00,28.3,4.21;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检验,对照组与实验组基线水平无差别(P>0.05);组别效应分析显示,干预后实验组的SCL-90总分、消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15.63,15.25;P<0.05)。团体疗效因子相对重要性排序靠前的6个因子分别为行为模仿、普同性、希望重铸、自我了解、信息传递、社交技能发展。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ASD儿童父母心理状态,团体疗效因子中行为模仿、普同性、希望重铸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干预 孤独症谱系障碍 父母 心理状态
下载PDF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与凋亡的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敏榕 陈燕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318-1321,共4页
Apoptos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which results in the central neuronal system complication in 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 Apoptosis occurs in the developing brain more than in the developed bra... Apoptos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which results in the central neuronal system complication in 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 Apoptosis occurs in the developing brain more than in the developed brain. Apoptosis can last several weeks and may be inverted its pathology by appropriate therapy. Caspase inhibitor, neurotrophic factors, anti-apoptosis gene Bcl-2, mild hypothermia,and early intervention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romoting neuronal cell survival and preventing from apoptosis through different mechanisms. It may be a new way for rehabilitation of HIB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缺氧缺血
下载PDF
早期干预对新生鼠脑神经生长相关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燕惠 刘玲 +1 位作者 陈敏榕 陈达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083-1084,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正常新生大鼠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设计,30只正常新生鼠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干预组大鼠采用早期触摸14d,随后置于丰富环境14d的干预方式,对照组未予干预。通过免疫组织...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正常新生大鼠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配对设计,30只正常新生鼠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干预组大鼠采用早期触摸14d,随后置于丰富环境14d的干预方式,对照组未予干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分别检测二组大鼠海马和额叶皮质GAP-43的表达情况和凋亡神经元数量。脑功能评估采用水迷宫测验。结果干预组大鼠额皮质和海马区神经元GAP-43免疫反应阳性反应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额皮质及海马区凋亡神经细胞中位数干预组(0;2.0个/HP)较对照组(1.0;6.5个/HP)明显减少(P<0.01)。水迷宫测试成绩干预[(5.71±1.73)次]明显优于对照组[(7.77±1.74)次](P<0.01)。结论促进GAP-43的表达和减少神经元凋亡,与早期干预促进脑发育与脑功能的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干预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 凋亡 大鼠
下载PDF
儿科护士压力应对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林娟 陈玲 +2 位作者 司丽萍 薛漳 陈敏榕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4年第5期737-739,共3页
目的研究儿科护士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进行循证团体心理干预寻找理论支持。方法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临床科室护... 目的研究儿科护士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进行循证团体心理干预寻找理论支持。方法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临床科室护士111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7.82%的儿科护士心理健康筛查阳性,比中国常模高(x^2=4.36,P<0.05)。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解决问题型的压力应对方式均与SCL-90总分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27、-0.38、-0.24、~0.40,均P<0.01);自责型及幻想型的压力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7,P=0.00;r=0.26,P=0.02);解决问题型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三维度均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0.44、0.26,均P<0.01),求助型应对方式与支持利用度显著正相关(r=0.32,P=0.00),而退避型应对方式与主观支持显示负相关(r=-0.28,P=0.02)。结论不同的压力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程度与儿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尤其是解决问题型应对方式及主观支持水平高的儿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主观支持程度能显著预测儿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护士 心理健康 压力应对 社会支持
下载PDF
早期干预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认知能力及其机制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敏 陈敏榕 +1 位作者 陈燕惠 陈达光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73-478,共6页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建立宫内HIBD动物模型,随机分为非干预组和干预组,非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对干预组采取早期触摸和丰富环境刺激。干预28d后,通过...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建立宫内HIBD动物模型,随机分为非干预组和干预组,非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对干预组采取早期触摸和丰富环境刺激。干预28d后,通过三等臂Y型迷宫试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而后取大鼠额皮质和海马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并采用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反应法)检测凋亡细胞,观察脑组织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单纯HIBD组大鼠学习获得与记忆保持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HIBD干预组Y迷宫测试成绩则优于HIBD非干预组(P<0·01)。同时,HIBD非干预组脑额皮质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缺失远较正常组多(P<0·01),而HIBD干预组与HIBD非干预组之间神经元数量的差异则不那么显著。但HIBD干预组脑额皮质和海马神经元凋亡百分率明显低于HIBD非干预组(P<0·01)。结论早期干预可减轻缺氧缺血性损伤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该作用可能是早期干预促进HIBD大鼠脑功能修复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早期干预 大鼠 学习记忆 神经元 凋亡
下载PDF
醒脾养儿冲剂加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蔡胜利 陈敏榕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03-103,共1页
关键词 厌食症 醒脾养儿冲剂 葡萄糖酸锌
下载PDF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就医行为及药物治疗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敏榕 薛漳 +3 位作者 黄林娟 陈玲 黄美钦 方晓丹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目的对门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就医行为及药物治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本院心理卫生科首诊确诊并使用药物治疗的699例ADHD患儿... 目的对门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就医行为及药物治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本院心理卫生科首诊确诊并使用药物治疗的699例ADHD患儿采用自制量表进行一般社会学资料收集并进行心理测验。2012年7月采用回顾性访谈的方法对使用药物治疗的患儿家长进行电话随访及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共有病例699例,有效随访490例。453例(92.45%)选用哌甲酯治疗。依从性好者185例(37.75%),用药6个月以上178例。ADHD患儿就诊年龄与母亲受教育程度(r=-0.140,P<0.01)、总智商(r=-0.089,P<0.05)及ADHD亚型(r=-0.092,P<0.05)负相关。停药原因前三位为:担心药物副作用,儿童行为问题无明显改善,不规律使用药物。家长接受心理教育(Waldχ2=6.148,P<0.05)及家长对药物治疗的看法(Waldχ2=3.785,P<0.05)对依从性有影响。结论混合型ADHD总智商偏低,药物治疗依从性差,家长对ADHD及药物治疗的认知程度低,未接受心理教育是ADHD治疗结果的影响因素,提升家长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知,可能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就医行为 依从性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父母养育方式与自我意识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敏榕 薛漳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935-938,共4页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父母养育方式和自我意识特征,以便更好地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展。【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分别进行评估。【结果】ADHD儿童的父母在理解及温暖的情感养育儿...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父母养育方式和自我意识特征,以便更好地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展。【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分别进行评估。【结果】ADHD儿童的父母在理解及温暖的情感养育儿童方面得分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ADHD儿童父亲更多拒绝和否定患儿,母亲则更多严厉惩罚患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偏爱、过度保护、干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HD患儿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满足及总分低于对照组,焦虑分高于对照组。患儿的自我意识水平与父母养育方式中的多个因子相关。【结论】ADHD儿童的父母不能理解患儿,不能以温暖的情感养育患儿,更多的采用拒绝和否定,严厉惩罚儿童,同时ADHD患儿的自我意识发展不良,自我评价低。患儿的自我意识低下与父母养育方式不当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父母养育方式 自我意识特征
原文传递
父母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及家庭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陈玲 陈敏榕 季婧敏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父母进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分析该干预措施可能对ASD儿童及家庭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2015年10月从康复机构抽取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ASD儿童,对实验组儿童的父母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 目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父母进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分析该干预措施可能对ASD儿童及家庭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2015年10月从康复机构抽取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ASD儿童,对实验组儿童的父母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收集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父母填写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相关数据。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TEC得分比较,在社交项目、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5、2.808,P<0.05或<0.01);两组TCSQ得分差异对比,积极应对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4,P=0.036);ATEC感知觉项目得分与TCSQ积极应对得分呈负相关(r=-0.202,P=0.027)。结论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可能使ASD儿童的父母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从而影响ASD儿童的社交、感知觉方面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 团体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孤独症谱系障碍 儿童
原文传递
抽动障碍儿童个性特征110例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薛漳 陈敏榕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1128-1130,共3页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儿童个性特征,为临床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Questionnaire,EPQ)对110例符合DSM-Ⅵ诊断标准的TD儿童和100例健康儿童进行...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儿童个性特征,为临床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Questionnaire,EPQ)对110例符合DSM-Ⅵ诊断标准的TD儿童和100例健康儿童进行个性特征分析。【结果】TD组在神经质(N)得分(53.17±11.72)高于对照组(48.47±9.45)。在内外向(E)得分(44.07±10.71)上低于对照组(47.74±10.45)和掩饰性(L)得分(48.65±10.5)上低于对照组(54.46±9.04)(P<0.01)。而TD组亚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儿童个性倾向内向,情绪不稳定,心理幼稚,对TD患儿进行治疗和干预时应注意其个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障碍 个性特征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