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陈衡哲小说的世界
- 1
-
-
作者
陈敦行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151-152,共2页
-
文摘
陈衡哲(笔名莎菲)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第一位女小说家,也是《新青年》杂志上仅有的两位白话小说家之一。如果说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先生一九一八年的《狂人日记》。
-
关键词
陈衡哲
文学革命
白话小说
鲁迅小说
狂人日记
新文学运动史
新青年
小说家
短篇小说
莎菲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郁达夫与时代(下)
- 2
-
-
作者
陈敦行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118-125,共8页
-
文摘
二、社会的动乱和达夫的徬徨如前所述,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一度曾被军阀袁世凯所篡夺,后来袁世凯虽然被打倒了,但是军阀割据的局面并没有解决,一些大大小小的军阀分别割据了一些地区。他们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对内实行专制独裁,残酷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
关键词
郁达夫
蒋介石
专制独裁
帝国主义
郭沫若
大革命
国民党
革命运动
袁世凯
中国共产党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浅析郁达夫在南洋的创作生涯
- 3
-
-
作者
陈敦行
周小珊
-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77-81,共5页
-
文摘
郁达夫是于一九三八年年底离开祖国赴南洋的,赴南洋以后有没有作品?过去有的研究工作者是持否定的态度的。解放后,曾负责编选《郁达夫选集》的丁易就说过:“抗战爆发以后,达夫先生似乎没有写下什么创作。”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达夫在星洲(新加坡)共住了三年两个月又八天,他先后曾接编过《星洲日报》的早版副刊《晨星》、晚版副刊《繁星》和文艺周刊,兼编过《星滨日报》的文艺双周刊,又担任过《星光画报》文艺栏、《华侨周报》等杂志的主编。在此期间,他一方面紧张地从事编辑工作,另一方面又不倦地从事写作。在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间,几乎每星期都有二三篇文章发表。香港等地,从五六十年代起,已有人陆续收集整理他在南洋的著作。先后曾出版过《郁达夫南游记》、《郁达夫南洋随笔》、《郁达夫抗战论文集》、《郁达夫抗战文录》、《达夫诗词集》、《郁达夫诗抄》等集子。
-
关键词
五六十年代
回归祖国
郁达夫诗
研究工作
香港
华侨
中国人民
星光
星期
南洋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郁达夫与时代(上)
被引量:1
- 4
-
-
作者
陈敦行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31-36,42,共7页
-
文摘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相当影响的作家。对于达夫的创作,历来评论不一,有褒有贬。特别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非但得不到公正的评价,甚至连研究郁达夫也成了一条罪状。不久前,有人写文章指出:“达夫先生的一生,至今在现代文学史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呼吁对达夫的创作,作进一步研究。我感到,这不仅关系到对郁达夫一个作家的评价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正确地继承五四以来一批优秀作家的遗产问题。本文不打算对郁氏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只想就“郁达夫与时代”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民族的灾难和达夫的感伤中国自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了中国,他们依靠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操纵了中国军政大权和经济命脉,使中国丧失了经济独立和国家的自卫能力,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的统治,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政权很快地落到了反动派袁世凯手里,进一步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一九一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虽然曾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
关键词
留学生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写文章
爱国热情
郁达夫
四人帮
祖国
林彪
帝国主义
半封建半殖民地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探討文学与基础的关系
- 5
-
-
作者
陈敦行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60年第2期46-53,共8页
-
文摘
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几年来在学术界中曾引起过不少的争论,发表过许多有价值的论文。有的问题也逐步的趋向于一致,但有的问题并没有获得彻底解决,特别是关于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与基础的关系,尚存在着不少争论的悬案。本文只想就这一方面的有关问题,写一些学习心得。文学是上层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大家都承认了的。
-
关键词
文学现象
毛主席
政治
新文化
优秀作品
上层建筑
半封建半殖民地
学术界
托尔斯泰
境象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学校不能以阶级斗争为主课
- 6
-
-
作者
陈敦行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2期127-132,共6页
-
文摘
教育战线和其它战线一样,通过一年多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明确了不少是非问题,使许多同志逐步从林彪、“四人帮”制造的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得到了恢复和发扬。但也毋庸讳言,在这场讨论中,还有一些同志,思想尚未得到解放。
-
关键词
阶级斗争
学校
真理标准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
“四人帮”
教育战线
实事求是
是非问
-
分类号
D26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