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转换介孔二氧化硅多功能肝癌诊疗纳米复合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涵 陈星濛 +2 位作者 高俊潇 武晓丽 常津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用于肝癌诊疗用光激发载药上转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体系。首先应用油相法制备掺杂镱(Yb^(3+))、铒(Er^(3+))的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并在颗粒表面包裹介孔二氧化硅(mSiO_2),其次在UCNP@mSiO_2中负载肝癌分子靶向... 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用于肝癌诊疗用光激发载药上转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体系。首先应用油相法制备掺杂镱(Yb^(3+))、铒(Er^(3+))的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并在颗粒表面包裹介孔二氧化硅(mSiO_2),其次在UCNP@mSiO_2中负载肝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索拉菲尼(S)和光热荧光染料吲哚箐绿(ICG)。本研究利用可见光紫外光光谱,热成像等方法对纳米颗粒进行表征,并检测其载药性能和光热性能等。通过人肝癌细胞(HepG2)检测该纳米颗粒安全性、内吞效果及杀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可在细胞内实现上转换荧光成像,并可有效杀伤肝癌细胞。本研究为该纳米颗粒在肝癌中的诊疗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 介孔二氧化硅 吲哚箐绿 索拉菲尼 肝癌
下载PDF
纳米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星濛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S02期13-15,20,共4页
从纳米传感器、纳米农药、纳米化肥、纳米产品加工等4个方面综述了纳米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纳米传感器主要用于监测作物状态、检测食品质量,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纳米农药及化肥主要在控释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改善作物环境并促进资... 从纳米传感器、纳米农药、纳米化肥、纳米产品加工等4个方面综述了纳米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纳米传感器主要用于监测作物状态、检测食品质量,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纳米农药及化肥主要在控释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改善作物环境并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纳米产品加工集中在农业废料的再利用,有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总结了当前纳米技术面临的问题,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农业 农药 化肥
下载PDF
读余秋雨《离骚》今译
3
作者 陈星蒙 钱玉趾 《文史杂志》 2022年第4期83-87,共5页
余秋雨发表了《离骚》今译及相关论述,其译文质量不令人满意。至于他关于屈原“没有踩踏在《诗经》的土地上”等观点,似走进了研究“误区”。
关键词 《离骚》今译 爱国诗人 翻译质量
下载PDF
关于“乌台诗案”
4
作者 陈星蒙 钱玉趾 《文史杂志》 2021年第1期100-102,共3页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一起后人称为“乌台诗案”的文字狱。事件的主角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学者、书画家苏轼(1037—1101)。英宗时,他以进士出身入判登闻鼓院,后入史馆修起居注。王安石拟行变法时,苏轼向神宗上书陈说新法之弊。神...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一起后人称为“乌台诗案”的文字狱。事件的主角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学者、书画家苏轼(1037—1101)。英宗时,他以进士出身入判登闻鼓院,后入史馆修起居注。王安石拟行变法时,苏轼向神宗上书陈说新法之弊。神宗便单独召见他,想听听他的具体意见。《宋史·苏轼列传》记载了他对神宗的直言:“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宋史》本传讲,神宗听到这毫不遮掩的话,“悚然”,就是恐惧害怕。苏轼随后在开封府代理推官任上又听说宫内为上元节置灯,指名要最好的浙灯,却要灯商折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台诗案 著名文学家 《宋史》 神宗 进士出身 元丰二年 修起居注 上元节
下载PDF
辩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名称的合理性
5
作者 陈星蒙 钱玉趾 《文史杂志》 2023年第5期4-9,共6页
三星堆遗址先后发掘8个坑,定名为“祭祀坑”,出土许多珍贵文物。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商周文化有较密切关系,中原的《周礼》《仪礼》等文献所载祭祀仪式,祭祀天神、河神,祭祖等皆无瘗埋方式;只有祭祀地神有瘗埋,是埋少量珪、璧等,无需挖大... 三星堆遗址先后发掘8个坑,定名为“祭祀坑”,出土许多珍贵文物。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商周文化有较密切关系,中原的《周礼》《仪礼》等文献所载祭祀仪式,祭祀天神、河神,祭祖等皆无瘗埋方式;只有祭祀地神有瘗埋,是埋少量珪、璧等,无需挖大坑。学术界对“祭祀坑”的定名有很大争论,有些名家只称“埋藏坑”或“器物坑”。我们认为,称“埋藏坑”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遗址 定名 争论 祭祀坑 埋藏坑
下载PDF
冯志伟:我老了,机器翻译依然年轻
6
作者 钱玉趾 陈星蒙 《新华文摘》 2022年第5期105-108,共4页
从昆明到北大1939年4月,冯志伟生于云南昆明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稚幼岁月是在跑警报躲轰炸的战火中度过的。1944年11月24日,防空警报骤响,只有5岁零7个月的冯志伟和母亲一起跑向城外,慌忙奔跑的人群把这对母子冲散了。这是日军对昆明的第... 从昆明到北大1939年4月,冯志伟生于云南昆明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稚幼岁月是在跑警报躲轰炸的战火中度过的。1944年11月24日,防空警报骤响,只有5岁零7个月的冯志伟和母亲一起跑向城外,慌忙奔跑的人群把这对母子冲散了。这是日军对昆明的第140次轰炸,投弹100多枚。天黑尽了,冯志伟还没有回家。第二天,父母在城里城外找了一天,也不见他的影子。母亲哭得死去活来,以为宝贝儿子被炸成了碎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志伟 防空警报 机器翻译 宝贝儿子 云南昆明 贫困家庭 轰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