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晗林 冯国栋 赵杨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1-415,420,共6页
总结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归纳临床前实验的电刺激参数并探讨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介绍条件化电刺激模式和神经导管支架技术等最新研究。
关键词 电刺激 周围神经再生 神经损伤
原文传递
不同面神经处理方式应用于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效果分析
2
作者 殷悦 赵杨 +5 位作者 田旭 赵勇 陈晗林 张立芹 高志强 冯国栋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8-371,375,共5页
目的:总结不同面神经处理方式应用于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3月接受手术的54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36例;年龄21~67岁,平均44.4岁;随访时间中位数12个月。应用House-Brackma... 目的:总结不同面神经处理方式应用于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3月接受手术的54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36例;年龄21~67岁,平均44.4岁;随访时间中位数12个月。应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系统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2周和末次随访的面神经功能(HBⅠ~Ⅱ级为功能良好):术前HBⅠ~Ⅱ级42例;分别采用面神经部分移位术(9例)、面神经完全移位术(28例)、面神经切断再重建术(17例)(Ⅰ期或Ⅱ期)。分析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副神经节瘤39例,神经鞘瘤9例,3例脑膜瘤,纤维黏液样肉瘤、软骨肉瘤、血管内肌纤维瘤各1例。面神经部分移位术后面神经功能HBⅠ~Ⅱ级89%(8/9);面神经完全移位术后HBⅠ~Ⅱ级86%(24/28)28例;面神经切断再重建术后HBⅠ~Ⅱ级分别为2/7(Ⅰ期)和0/3(Ⅱ期)。面神经移位患者中肿瘤的大小及手术方式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P<0.05)。面神经完全移位术和部分移位术后面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对面神经的牵拉可能是影响颈静脉孔区肿瘤外科治疗过程中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对于面神经离断的患者,应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面神经重建方式,争取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肿瘤 面神经功能 侧颅底手术 面神经移位
原文传递
支撑内镜技术在Ⅰ型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殷悦 赵勇 +7 位作者 陈晗林 赵杨 田旭 薛松波 黄宇 刘庆松 高志强 冯国栋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6,121,共6页
目的:探讨支撑内镜技术辅助Ⅰ型鼓室成形术的手术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2023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Ⅰ型鼓室成形术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耳内镜手术组8例,支撑内镜手术组8例,分析手术流程,... 目的:探讨支撑内镜技术辅助Ⅰ型鼓室成形术的手术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2023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Ⅰ型鼓室成形术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耳内镜手术组8例,支撑内镜手术组8例,分析手术流程,观察支撑内镜下操作的完成情况,同时记录手术持续时间、主要步骤耗时、擦拭镜头频率、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听力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支撑内镜技术实现了耳内镜手术中实时吸除渗血,一手牵拉组织时另一手进行分离,精细去除鼓膜内侧钙化斑,修剪外耳道皮瓣,稳定分离锤骨柄和鼓膜,有张力地复位皮肤软骨膜瓣等操作。支撑内镜组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外耳道皮瓣制作时间和皮肤软骨膜瓣复位时间较对照组减少,平均擦拭镜头频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2组患者术后听力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未发生感染或是因鼓膜再穿孔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结论:支撑内镜技术实现了内镜下双手操作及单双手便捷切换的需求,完成了许多传统内镜手术无法完成的操作,解决了既往术中单手操作及图像不稳定等问题,平均手术时间较传统耳内镜手术缩短,术中擦拭镜头频率较传统耳内镜手术明显下降,具有缩短学习曲线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内镜技术 外科随动臂 Ⅰ型鼓室成形术 鼓膜修补
原文传递
侧颅底手术中颞骨内段面神经移位对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不同移位方式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陈晗林 赵杨 +4 位作者 田旭 殷悦 张立芹 高志强 冯国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4期3548-3553,共6页
目的探讨行侧颅底区域手术时移位颞骨内段面神经对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比较完全移位和部分移位后面神经功能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2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侧颅底肿物切除并行面神经移位患者的术前、术中数据和... 目的探讨行侧颅底区域手术时移位颞骨内段面神经对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比较完全移位和部分移位后面神经功能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2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侧颅底肿物切除并行面神经移位患者的术前、术中数据和随访资料。应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系统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2周和末次随访的面神经功能,记录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Ⅰ~Ⅱ级的时间,分析可能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因素。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男8例,女25例,年龄(44.6±12.2)岁。25例行完全面神经移位,8例行部分面神经移位,90.9%(30例)的患者末次随访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Ⅰ~Ⅱ级。颞下窝入路A型是最常见的手术方式(25例,75.8%)。完全移位和部分移位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瘤(OR=26.496,95%CI:1.008~695.757,P=0.049)和出血量增加(OR=1.196,95%CI:1.021~1.401,P=0.026)与面神经功能不良相关。结论术中单纯移位面神经,多数患者面神经功能可恢复至HBⅠ~Ⅱ级,完全移位和部分移位术后面神经功能没有明显差异;术中出血量大可能是术后面神经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疾病 面神经移位 侧颅底区域 颞下窝入路A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