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肾主骨理论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三期补肾论治思路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有应 张洋 《甘肃科技》 2022年第15期121-124,共4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在临床是中老年常见的骨折,在临床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单纯针对骨折进行固定或者局部治疗是不够全面的。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临床应重视整体骨骼骨质疏松的改善。中医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有大量研究,中医肾主... 骨质疏松性骨折在临床是中老年常见的骨折,在临床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单纯针对骨折进行固定或者局部治疗是不够全面的。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临床应重视整体骨骼骨质疏松的改善。中医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有大量研究,中医肾主骨理论在临床应用广泛,根据肾与骨联系,可尝试将补肾作为贯穿三期辩证论治的基本思想,文章根据肾主骨理论,从补肾论治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主骨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中医骨伤三期 补肾论治
下载PDF
含氟、锌、银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有应 耿彬 +2 位作者 王金清 夏亚一 汪静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CAS 2012年第2期267-269,共3页
以四水合硝酸钙、五氧化二磷为原料,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利用六氟磷酸、六水合硝酸锌、硝酸银作为氟、锌、银的引入剂制备出含有特定比例的溶胶液。采用浸渍-提拉法,利用上述溶胶液在钛合金表面形成均匀的液相涂层,然后在150℃干燥15min,... 以四水合硝酸钙、五氧化二磷为原料,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利用六氟磷酸、六水合硝酸锌、硝酸银作为氟、锌、银的引入剂制备出含有特定比例的溶胶液。采用浸渍-提拉法,利用上述溶胶液在钛合金表面形成均匀的液相涂层,然后在150℃干燥15min,600℃反应15min后自然冷却,成功制备出含有3种微量元素的羟基磷灰石(HA)涂层。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的表征发现:所得到的新材料中,羟基磷灰石为其主要的无机晶体结构,3种微量元素均匀分布于羟基磷灰石涂层内,对羟基磷灰石的形成未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溶胶-凝胶法
下载PDF
“蛋壳”技术在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何万庆 关永林 +5 位作者 柳永明 陈有应 马斌祥 雒永生 王少纯 陈波涛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11期743-747,共5页
目的探讨蛋壳技术在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分析从2009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蛋壳技术在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人严重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43例46个椎体。局麻/... 目的探讨蛋壳技术在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分析从2009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蛋壳技术在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人严重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43例46个椎体。局麻/全麻下经后路单侧椎弓根穿刺置入病椎,球囊缓慢扩张椎体,小剂量(0.5~1.0mL)骨水泥注入撑开的空腔,再次插入球囊并撑开椎体高度,使之形成一薄的骨水泥蛋壳,撤出球囊,再次注入骨水泥填充。观察患者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活动能力评分、椎体高度测量及Cobb’S角测量。结果所有手术都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VAS评分由术前的(7.9±0.8)分下降至术后的(3.5±0.8)分(P〈0.05),活动能力评分由术前的(3.5±0.6)分改善到术后的(1.3±0.4)分(P〈0.05),椎体高度由术前的(13.5±2.0)mm增加到术后的(31.24±1.5)mm(P〈0.05),Cobb’s角由术前的(31.8°4±6.9°)矫正到术后的(18.2°4±5.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门诊随访1~5个月,平均3.8个月,未出现椎体压缩、新发和相邻节段的骨折,临床表现明显改善。结论蛋壳技术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是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快速有效方法,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壳技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治疗效果 治疗应用
原文传递
脊柱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流行特点及相关因子的辅助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雒永生 关永林 +5 位作者 杨巧林 李婷 何万庆 马斌祥 陈有应 孙乐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33-836,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流行特点及相关因子的辅助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行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脊柱损伤患者158例,按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切口感染组(78例)和切口未感染组(80例)。同期选择80例体检...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流行特点及相关因子的辅助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行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脊柱损伤患者158例,按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切口感染组(78例)和切口未感染组(80例)。同期选择80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患者切口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同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白介素(IL-6、IL-8及IL-18)、碱性磷酸酶(ALP)及肌酸激酶(CK)检测。 结果78例切口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84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24株(占67.39%),革兰阳性菌54株(占29.35%),真菌6株(占3.26%)。分离的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克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的敏感性为66%~99%;革兰阳性菌对利福平、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的敏感性在90%左右。检测血白介素、ALP及CK水平,切口感染组患者显著高于切口未感染组和健康组(P<0.05),切口未感染组患者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 结论脊柱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切口感染患者血白介素、ALP及CK水平升高,检测血白介素、ALP及CK水平对脊柱手术切口感染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术后切口感染 病原菌 辅助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