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E2与DBP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联合毒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朋宇 刘磊 +3 位作者 李松 许楠 徐一峰 范重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99-1105,共7页
基于斑马鱼胚胎技术和等毒性配比法,研究了乙炔雌二醇(EE2)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斑马鱼的联合胚胎毒性,主要观察并比较了斑马鱼96h内胚胎发育情况、死亡率和孵化率,并分别采用相加指数法、毒性单位分析法和毒性单位图解法分析比较... 基于斑马鱼胚胎技术和等毒性配比法,研究了乙炔雌二醇(EE2)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斑马鱼的联合胚胎毒性,主要观察并比较了斑马鱼96h内胚胎发育情况、死亡率和孵化率,并分别采用相加指数法、毒性单位分析法和毒性单位图解法分析比较了EE2和DBP组合在不同时间和浓度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效应类型。结果表明: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对EE2和DBP的毒性作用较为敏感,均表现出显著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的累加效应,可以造成胚胎发育畸形(尾畸、水肿、脊柱弯曲、孵化延迟等)甚至死亡;DBP的毒性作用高于EE2,DBP和EE2的96h-LC50分别为2.219mg·L-1和3.975mg·L-1;EE2和DBP组合在不同时间和浓度有不同的效应类型,在80h时二者之间表现出拮抗作用,96h时则表现出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雌二醇(EE2)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斑马鱼 胚胎 毒性
下载PDF
3种微藻对人工污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磊 杨雪薇 +1 位作者 陈朋宇 成家杨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2-176,201,共6页
以分离自大沙河淡水水域的小球藻PKU AC201(Chlorella sp.PKU AC201)及分离自深圳湾海水水域的两株微藻小球藻PKU AC117(Chlorella sp.PKU AC117)和链带藻PKU AC128(Desmodesmus sp.PKU AC128)为材料,研究其对人工污水中氮和磷的去除效... 以分离自大沙河淡水水域的小球藻PKU AC201(Chlorella sp.PKU AC201)及分离自深圳湾海水水域的两株微藻小球藻PKU AC117(Chlorella sp.PKU AC117)和链带藻PKU AC128(Desmodesmus sp.PKU AC128)为材料,研究其对人工污水中氮和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培养7 d,淡水小球藻、海水小球藻和链带藻的OD680可分别达到1.4、1.2、0.5,生物量分别达到158.5、139.7、58.8 mg/L,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0%、80.2%、57.1%,对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7%、72.2%、55.1%;3种微藻对污水具有较好的耐性,通过同化吸收作用而非吸附作用可有效地去除人工污水中的氮磷,且小球藻的生长情况及对氮磷的吸收情况均优于链带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链带藻 污水 去除率
下载PDF
基于CNN和惯性传感器的连续运动检测识别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贺龙 王兴媛 +2 位作者 刘峰华 陈朋宇 赵进全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39,143,共5页
为了提高人体连续运动检测识别的准确率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识别检测方法。首先,通过3轴加速度传感器采集运动加速度数据,经过滤波、滑动时间窗口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获得加速度频谱以及运动模式识别的特征矩阵。... 为了提高人体连续运动检测识别的准确率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识别检测方法。首先,通过3轴加速度传感器采集运动加速度数据,经过滤波、滑动时间窗口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获得加速度频谱以及运动模式识别的特征矩阵。通过对多种结构与参数的网络模型的测试、分析与研究,选择双层33卷积核卷积层加双层256×64神经元稠密层的CNN结构,分别对站立、步行、上楼、下楼和跑步5种典型运动和跌倒、倒卧2种异常运动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对跌倒、倒卧等7种运动的识别准确率大于95%,是人体连续运动检测识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本文方法对算力需求较低,可应用于低功耗移动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运动检测 卷积神经网络 数据滤波
下载PDF
MSP430单片机终端控制的智能静脉曲张预防仪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4
作者 孙英 赵丹枫 +2 位作者 李雪 管尚书 陈朋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0-124,共5页
为了有效缓解静脉曲张,设计了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静脉曲张预防仪.该静脉曲张预防仪由薄膜压力传感器、MSP430单片机、NRF24L01单片射频收发器件、蓝牙无线连接系统等模块构成.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人是否站立,其站立时间由单片机计时;当站... 为了有效缓解静脉曲张,设计了单片机控制的智能静脉曲张预防仪.该静脉曲张预防仪由薄膜压力传感器、MSP430单片机、NRF24L01单片射频收发器件、蓝牙无线连接系统等模块构成.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人是否站立,其站立时间由单片机计时;当站立时间达到某一设定时间时,主机利用NRF24L01发送指令给从机;从机接收该指令,发出指令启动振动电机开始按摩;达到事先设定的按摩时间,电机停止振动.通过手机蓝牙串口APP设置站立时间和按摩时间进行调控,给用户更好地体验.系统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预防仪 终端控制 无线传输
下载PDF
短距离不换位同塔多回输电线路不平衡分析
5
作者 彭正伟 巩鑫龙 +2 位作者 张维 陈朋宇 刘峰华 《电气自动化》 2023年第5期27-29,33,共4页
衡量短距离不换位同塔多回输电线路三相不平衡度需要准确测量正弦稳态下正序、负序和零序电流,这在潮流不断变化且电磁耦合复杂的实际线路中是很难实现的。为此,引入概率统计中衡量数据离散度的变异系数来衡量输电线路的三相不平衡度,... 衡量短距离不换位同塔多回输电线路三相不平衡度需要准确测量正弦稳态下正序、负序和零序电流,这在潮流不断变化且电磁耦合复杂的实际线路中是很难实现的。为此,引入概率统计中衡量数据离散度的变异系数来衡量输电线路的三相不平衡度,直接计算线路阻抗的变异系数,计算简单、准确。同时,考虑架空地线、大地电阻、无功补偿装置和串联电抗器对线路阻抗的影响,基于输电线路分布参数模型,建立了短距离不换位同塔多回输电线路的分析模型。分析了计算江西某220 kV实际双回输电线路。结果表明,线路电流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误差小于1%,并提出了该线路不平衡度最小的相序排列方式为ABC-CBA。为减小短距离不换位同塔多回输电线路的不平衡度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塔多回输电线路 线路模型 变异系数 不平衡度 实际线路
下载PDF
基于opengl的图形渲染
6
作者 杨文萃 陈朋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2年第6期240-243,共4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离不开Opengl的发展和使用,Opengl被认为是高性能图形和交互式视景处理的标准技术,是由Khronos Group组织发布的跨平台图像渲染引擎。Khronos组织,由Intel、Nvidia等公司共同创立,致力于创建开放标准的应用程序API。Ope...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离不开Opengl的发展和使用,Opengl被认为是高性能图形和交互式视景处理的标准技术,是由Khronos Group组织发布的跨平台图像渲染引擎。Khronos组织,由Intel、Nvidia等公司共同创立,致力于创建开放标准的应用程序API。OpenGL的逻辑框架偏重于驱动层对渲染管线的实现,状态机的设计,出错机制的设计等。开发者可以方便有效的实现各类渲染,然而驱动层的复杂也造成了硬件资源的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渲染技术 渲染管线 多线程原理 OPENGL
下载PDF
基于3D-QSAR的多氟烷基磷酸二酯对斑马鱼的脂毒性预测
7
作者 陈朋宇 胡宇熙 +2 位作者 陈庚 赵娜 窦志超 《环境工程》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47-254,共8页
为研究多氟烷基磷酸二酯(DiPAPs)对斑马鱼的脂毒性作用,构建15种全氟化合物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PPARβ)结合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3D-QSAR),分别对6∶2和8∶2的DiPAPs与PPARβ结合亲和力进行预测;基于分子对接分别研究6∶... 为研究多氟烷基磷酸二酯(DiPAPs)对斑马鱼的脂毒性作用,构建15种全氟化合物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PPARβ)结合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3D-QSAR),分别对6∶2和8∶2的DiPAPs与PPARβ结合亲和力进行预测;基于分子对接分别研究6∶2和8∶2 DiPAPs与PPARβ的相互作用;分别考察6∶2和8∶2 DiPAPs暴露对斑马鱼Pparβ表达的影响,对3D-QSAR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6∶2和8∶2 DiPAPs的半数竞争效应浓度(pIC_(50))的预测值分别为3.73,3.63 mol/L,说明二者可能均具有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性;6∶2和8∶2 DiPAPs主要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与PPARβ结合,且6∶2 DiPAP结合活性更强;二者分别暴露后,PPARβ表达量均显著上调,且50 ng/L 6∶2 DiPAP组比50 ng/L 8∶2 DiPAP组的表达量更高,与模型预测结果一致。综上,6∶2和8∶2 DiPAPs可通过影响斑马鱼PPARβ的表达,产生脂毒性。研究结果可为评估DiPAPs这类新型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在水环境中的生态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氟烷基磷酸二酯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分子对接 脂毒性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原文传递
氧化石墨烯和双酚A对斑马鱼早期发育氧化损伤的联合效应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晶 陈朋宇 +1 位作者 钟文珏 祝凌燕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199-2206,共8页
探讨了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和双酚A(bisphenol A, BPA)复合暴露对斑马鱼机体氧化损伤的联合毒性效应.将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BPA(0, 50, 500μg/L), GO(0, 0.1, 1 mg/L), BPA+GO(50μg/L+0.1 mg/L,500μg/L+0.1 mg/L和50μg/... 探讨了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和双酚A(bisphenol A, BPA)复合暴露对斑马鱼机体氧化损伤的联合毒性效应.将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BPA(0, 50, 500μg/L), GO(0, 0.1, 1 mg/L), BPA+GO(50μg/L+0.1 mg/L,500μg/L+0.1 mg/L和50μg/L+1 mg/L, 500μg/L+1 mg/L)溶液7 d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等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表明, BPA单独暴露时对斑马鱼胚胎产生较强的氧化损伤效应,而GO能缓解由此产生的各种氧化损伤指标. Bliss独立模型计算判断复合暴露组中GO和BPA具有拮抗效应,表明本实验条件下GO可以降低BPA对斑马鱼胚胎的氧化损伤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BPA) 氧化石墨烯(GO) 氧化应激 联合毒性 Bliss独立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