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胖及其变化对中国华北新发NAFLD成年男性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胡诗琪 蓝彦琦 +4 位作者 吴寿岭 王晓墨 陈朔华 汪国栋 王丽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2年第5期788-794,共7页
目的探讨肥胖及短期肥胖变化对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成年患者心血管疾病(CVDs)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以2006—2013年开滦队列研究中首次诊断为NAFLD且无既往CVDs史的成年男性(18~59岁)为研究对象,采用Kaplan-Meier法分别基于体... 目的探讨肥胖及短期肥胖变化对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成年患者心血管疾病(CVDs)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以2006—2013年开滦队列研究中首次诊断为NAFLD且无既往CVDs史的成年男性(18~59岁)为研究对象,采用Kaplan-Meier法分别基于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WC)描述肥胖及其短期(1~4年)不同变化状态组的CVDs发病率;采用竞争风险Cox模型比较肥胖及其不同短期变化状态组发生CVDs的风险差异。结果共纳入观察者8591人,经过中位9.41年的随访,共发生CVDs 349例。按基线腰围划分的非肥胖组和肥胖组10年CVDs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3%和4.3%(log-rank检验,P<0.05),但校正了死亡的竞争风险以及其他协变量后,发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于BMI定义的肥胖CVDs发病率结果相似。进一步分析短期体质量变化发现,基于BMI定义的持续非肥胖组、增重组、减重组与持续肥胖组的8年CVDs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8%、3.6%、4.2%和3.3%(log-rank检验,P>0.05);在校正多因素的竞争风险模型中,与持续非肥胖组相比,增重组CVDs发病风险增高了57%(HR:1.57;95%CI:1.03~2.38;P<0.05),进一步校正基线BMI后结论不变(HR:1.56;95%CI:1.02~2.37;P<0.05)。结论成年男性NAFLD患者短期BMI或WC增加会增高CVDs发生风险,科学合理控制体质量对早期NAFL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心血管疾病 队列研究
下载PDF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丽沙 吴寿岭 +7 位作者 邵郅强 郭佳 王健 许文奇 郭路 李文娟 陈朔华 高义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对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CVD)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2018年参加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资料完整且无CVD病史的8893例已绝经女性为...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对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CVD)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2018年参加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资料完整且无CVD病史的8893例已绝经女性为研究对象,以发生CVD、死亡或2021年12月31日随访结束为随访终点。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将研究对象分为non-HDL-C<4.1 mmol/L组(n=6079)、4.1 mmol/L≤non-HDL-C<4.9 mmol/L组(n=1824)和non-HDL-C≥4.9 mmol/L组(n=990)。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non-HDL-C水平分组的CVD累积发病率,并以log-rank进行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non-HDL-C水平对CVD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10.78±4.48)年期间,non-HDL-C<4.1 mmol/L组、4.1 mmol/L≤non-HDL-C<4.9 mmol/L组和non-HDL-C≥4.9 mmol/L组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82%、3.24%、2.89%,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三组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与non-HDL-C<4.1 mmol/L组相比,4.1 mmol/L≤non-HDL-C<4.9 mmol/L组与non-HDL-C≥4.9 mmol/L组发生CVD的HR(95%CI)值分别为1.40(1.13~1.74)、1.35(1.03~1.78)。结论:高non-HDL-C水平是绝经后女性发生CV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女性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心血管疾病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士贺 刘倩 +5 位作者 韩旭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6-6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对数值)轨迹模型,并根据AIP轨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稳定组(n=11114)、低中稳定组(n=21647)、中高稳定组(n=13659)、高稳定组(n=5411)。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四组的ASCVD累积发病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的ASCVD发病风险,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0.19±2.22)年期间,5142例(9.92%)研究对象发生ASCVD,4013例(7.74%)研究对象死亡。校正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低稳定组相比,低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3%(HR=1.13,95%CI:1.04~1.23,P=0.003)、20%(HR=1.20,95%CI:1.10~1.31,P<0.001)和41%(HR=1.41,95%CI:1.27~1.57,P<0.001),且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P_(trend)<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高于年龄≥65岁者和LDL-C≥3.4 mmol/L者(P_(interaction)均<0.01)。结论:在开滦研究队列中,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发生ASCVD的风险更高,且发病风险随着AIP升高而逐步增加。另外,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年龄≥65岁者,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LDL-C≥3.4 mmol/L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队列研究
下载PDF
基于生命八要素的心血管健康评分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联研究: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媛 侯旗旗 +7 位作者 齐祺 蒋越 王楠 岳博成 陈朔华 韩全乐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1-1437,共7页
背景近年来全球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患病率持续升高,房颤增加了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证实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和久坐等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因素多数是... 背景近年来全球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患病率持续升高,房颤增加了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证实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和久坐等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因素多数是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生命八要素”(LE8)的范畴。目的探讨基于LE8的心血管健康(CVH)评分与房颤的关联。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07年10月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人群91131名为研究对象。LE8评分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制订的算法评估,结合开滦研究实际情况形成LE8开滦研究版本,包括4个健康行为(饮食、体育活动、烟草暴露和睡眠)和4个健康因素(BMI、血脂、血糖和血压)。依据LE8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LE8评分<50分为低CVH组(8407名),50分≤LE8评分<80分为中CVH组(73493名),LE8评分≥80分为高CVH组(9231名)。以研究对象首次参加开滦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每年随访1次,以发生房颤为终点事件,随访终点时间为发生房颤或随访结束时间(2020-12-31)。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组新发房颤累积发病率,并进行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不同LE8评分分组及单个因素评分对新发房颤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3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饮酒史以及LE8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中新发房颤1088例,其中低CVH组新发房颤133例(1.58%),中CVH组新发房颤883例(1.20%),高CVH组新发房颤72例(0.78%);中位随访时间15.0(14.7,15.2)年;3组研究对象新发房颤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校正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饮酒史后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低CVH组相比,中CVH组(HR=0.697,95%CI=0.579~0.841,P<0.001)、高CVH组(HR=0.609,95%CI=0.454~0.816,P=0.001)均可降低新发房颤的发病风险;LE8评分升高可降低新发房颤的发病风险(HR=0.859,95%CI=0.804~0.918,P<0.001);LE8单个因素BMI评分(HR=0.762,95%CI=0.717~0.809,P<0.001)、血压评分(HR=0.824,95%CI=0.776~0.876,P<0.001)与新发房颤发病风险呈负相关。结论CVH的LE8评分与新发房颤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且LE8单个因素BMI评分、血压评分与新发房颤发病风险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血管健康 生命八要素 累积发病率 Kaplan-Meier存活曲线 COX比例风险模型
下载PDF
青年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负荷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聂维齐 吴寿岭 +3 位作者 陈朔华 吴侠 王丹 黄玮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分析40岁以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solated diastolic hypertension,IDH)与颈动脉斑块负荷评分(total burden score,TBS)的关系,探讨IDH是否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产生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参加了2010年至2018年间,至少一次随访,... 目的:分析40岁以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solated diastolic hypertension,IDH)与颈动脉斑块负荷评分(total burden score,TBS)的关系,探讨IDH是否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产生影响。方法:观察对象为参加了2010年至2018年间,至少一次随访,且接受了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开滦研究队列人员1 336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总人群及不同性别人群IDH对TBS增高的影响。结果:符合入选标准最终纳入1 236例。IDH组平均TBS高于正常血压组,分别为2.96分和2.55分。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总人群IDH与TBS增高无相关性(P> 0.05)。而在40岁以下男性人群中,IDH组TBS增高的风险比正常血压人群高7.1%(P<0.05),在40岁以下女性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0岁以下人群IDH与TBS的关联具有性别依赖性,其中男性人群IDH是TBS增高的影响因素,在女性人群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斑块负荷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
6
作者 刘士贺 韩旭 +5 位作者 刘倩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析纳入3043例患者,根据确诊ASCVD后首次健康体检时的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将其分为<68次/min组(n=744)、68~74次/min组(n=786)、75~80次/min组(n=760)、≥81次/min组(n=75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静息心率水平及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四组患者中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5.81(3.46,9.64)年期间,772例(25.37%)患者死亡。控制主要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8次/min组患者相比,75~80次/min组、≥81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4%(HR=1.24,95%CI:1.01~1.52,P=0.047)和47%(HR=1.47,95%CI:1.20~1.81,P<0.001),而68~74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6,95%CI:0.86~1.31,P=0.62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3%(HR=1.13,95%CI:1.07~1.19,P<0.001)。分层分析显示,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时,女性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男性患者,<65岁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65岁患者。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也显示,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线性关联(P _(overall)<0.001,P _(non-linear)=0.933),且静息心率>70次/min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升高与超高危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且二者呈线性关联。超高危ASCVD患者静息心率的合适干预切点可能为>75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危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静息心率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下载PDF
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对新发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影响
7
作者 马占莹 王洁蕊 +9 位作者 宋海澄 杨帆 李娇艳 赵明珠 陈立志 李丽娜 杨文芳 陈朔华 吴寿岭 崔刘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0-1116,共7页
目的:探讨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对新发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06~2007年首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中符合入选标准者93885例。根据腰围(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非... 目的:探讨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对新发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06~2007年首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中符合入选标准者93885例。根据腰围(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非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和体重指数(BMI,正常体重: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肥胖:BMI≥24.0 kg/m^(2))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正常体重无中心性肥胖组(G1组)、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组(G2组)、超重/肥胖无中心性肥胖组(G3组)和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组(G4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组的新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及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组别与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经中位14.97(14.55,15.17)年随访,G1组、G2组、G3组、G4组的新发心血管疾病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62%、10.84%、8.67%、12.91%(log-rank P<0.05),全因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2.83%、19.72%、10.65%、16.33%(logrank 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与G1组相比,G2组、G3组、G4组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HR(95%CI)分别为1.14(1.04~1.25)、1.07(1.01~1.14)、1.27(1.21~1.34),P值均<0.05;全因死亡的HR(95%CI)分别为1.06(1.00~1.14)、0.90(0.85~0.95)、0.97(0.93~1.01),P值分别为0.07、<0.01、0.15。分别排除超重/肥胖、随访过程发生癌症的人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以上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增加新发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 心血管疾病 全因死亡
下载PDF
不同血压分层对糖尿病人群肾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陈永刚 吴寿岭 +8 位作者 张金凤 陈朔华 王丽文 杨凯 熊海亮 高明 姜春宇 刘业强 张艳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3-669,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分层对糖尿病人群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06年7月-2007年10月参加健康查体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9489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队列,随访(8.6±4.0)年。依据基线血压水平将研究人群分为正常...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分层对糖尿病人群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06年7月-2007年10月参加健康查体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9489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队列,随访(8.6±4.0)年。依据基线血压水平将研究人群分为正常血压(收缩压<120 mmHg、舒张压<80 mmHg)、血压升高(收缩压120~130 mmHg、舒张压<80 mmHg)、高血压1级[收缩压130~140 mmHg和(或)舒张压80~90 mmHg]、高血压2级[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4组。比较各组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密度。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血压对糖尿病人群肾功能的影响,采用多变量时间依赖性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并排除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CVD)、基线服用降压药和基线服用降糖药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1)在基线水平,高血压1级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高于正常血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至随访结束时,发生CKD 2294例,其中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1117例,尿蛋白1575例,高血压1级组CKD的发病密度为39.4/千人年,eGFR下降发病密度为16.3/千人年,尿蛋白发病密度为25.5/千人年,与正常血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1)。(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正常血压比较,高血压1级可使糖尿病人群发生CKD的风险增加29%(HR=1.29,95%CI 1.09~1.52)、eGFR下降的风险增加40%(HR=1.40,95%CI 1.08~1.80)。结论高血压1级(≥130/80 mmHg)即可增加糖尿病人群发生CKD和eGFR下降的风险,且eGFR下降的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高血压1级 肾损伤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尿蛋白
下载PDF
临床实习对本科护生就业意愿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陈朔华 尹春燕 +5 位作者 丁涵 郝晶 赵佳 王素东 高莹 邢凤梅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3年第3期858-859,共2页
临床实习是护生确立人生信念,学习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强化心理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护生虽然生理上渐趋成熟,但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和人生定位,许多认识只是一种感性认识... 临床实习是护生确立人生信念,学习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强化心理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护生虽然生理上渐趋成熟,但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和人生定位,许多认识只是一种感性认识而非理性认识,易受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对临床护理工作特别是对护士工作的环境与压力方面了解更加深入,就会出现部分护生在就业意愿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了解临床实习对护生就业意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意愿 临床实习 本科护生
下载PDF
ICU护士工作经历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朔华 周艳红 杜艳英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11年第10期2698-2699,共2页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工作期间的真实体验,提高ICU护士的身心健康。[方法]采用立意采样法选取3家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护士10名,使用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采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ICU护士工作经历的真实体验主要包括...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工作期间的真实体验,提高ICU护士的身心健康。[方法]采用立意采样法选取3家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护士10名,使用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采用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ICU护士工作经历的真实体验主要包括5个主题:工作性质、管理、知识和技能、社会支持、情感体验。[结论]护理管理者应采取各种措施,减轻ICU护士的工作负荷,提高福利待遇;提供多方缓解压力的渠道,增加社会支持的力度;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调适能力,降低护士在工作中产生的工作倦怠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护士 工作经历 质性研究
下载PDF
可来福输液接头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朔华 张晖 +1 位作者 赵笑梅 马宇杰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肝素钠盐水与可来福接头进行中心静脉导管封管的不同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2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可来福接头封管,对照组采用肝素钠盐水封管,观察两组的封管效果。结果可来福接头封管较肝素盐水... 目的探讨应用肝素钠盐水与可来福接头进行中心静脉导管封管的不同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2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可来福接头封管,对照组采用肝素钠盐水封管,观察两组的封管效果。结果可来福接头封管较肝素盐水封管留置时间长(P<O.05)、阻管率低(P<0.01)、感染率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来福接头封管效果显著优于肝素钠盐水封管,是一项值得推广应用的护理新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肝素 可来福接头 封管
下载PDF
中老年病人再发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朔华 陶杰 +2 位作者 朱颖 杨慧 邢凤梅 《全科护理》 2014年第27期2522-2524,共3页
[目的]探讨再发心肌梗死病人(RAMI)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从2011年6月—2013年6月住院的明确诊断为再发心肌梗死的病人42例为再发性心肌梗死组(RAMI组),按照性别相同、年龄±2岁、1:2匹配原则,随机选择同期住... [目的]探讨再发心肌梗死病人(RAMI)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从2011年6月—2013年6月住院的明确诊断为再发心肌梗死的病人42例为再发性心肌梗死组(RAMI组),按照性别相同、年龄±2岁、1:2匹配原则,随机选择同期住院已确诊首发心肌梗死病人作为心肌梗死组,共84例,记录年龄、性别、既往史、家族史、住院情况等指标。[结果]RAMI组病人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以及吸烟者比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比例均较高,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射血分数较低。高龄、心率、体质指数、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吸烟是再发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其OR值依次为1.107、1.032、1.030、1.603、1.610和1.227。[结论]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干预高血压,积极治疗高血脂、控制理想血糖水平,同时戒烟酒、控制体重,才能进一步降低心肌再梗死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发心肌梗死 中老年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CVVHDF护理22例
13
作者 陈朔华 翟雪芬 杨丽媛 《中国厂矿医学》 2008年第1期105-106,共2页
目的探讨在ICU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实行床旁连续性静脉至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的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监测符合重危肾替代治疗标准的AMI并MODS患者22例,行床旁CVVHDF治疗,采用保证循环系统稳定的... 目的探讨在ICU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实行床旁连续性静脉至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的观察和护理措施。方法监测符合重危肾替代治疗标准的AMI并MODS患者22例,行床旁CVVHDF治疗,采用保证循环系统稳定的护理措施,并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以整体护理的方法,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完成。结果患者11例肾功能恢复,8例病情稳定后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3例由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在CVVHDF的治疗过程中,通过护理干预,降低过多的容量负荷,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多器官功能障碍
下载PDF
糖尿病非肥胖人群腰围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春伟 刘星 +7 位作者 刘秀荣 王晓涛 张景义 闫秀纵 周艳茹 陈朔华 曹正新 吴寿岭 《天津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非肥胖人群腰围增加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空腹血糖≥7.0 mmo L/L或<7.0 mmo L/L但既往已被确诊为糖尿病并使用降糖药物且体质指数(BMI)<25 kg/m2者1 950例,依据基线腰... 目的探讨糖尿病非肥胖人群腰围增加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空腹血糖≥7.0 mmo L/L或<7.0 mmo L/L但既往已被确诊为糖尿病并使用降糖药物且体质指数(BMI)<25 kg/m2者1 950例,依据基线腰围分为5组,腰围<78 cm为A组(387例);78 cm≤腰围<82 cm为B组(377例);82 cm≤腰围<85 cm为C组(307例);85 cm≤腰围<90 cm为D组(458例);腰围≥90 cm为E组(421例)。应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糖尿病非肥胖人群新发脂肪肝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队列的平均随访时间为(47.24±5.13)个月,至2010年度查体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为11.85%(231/1 950),A、B、C、D、E组发病率依次为6.98%、9.28%、12.38%、14.19%、15.68%,其随腰围水平的增加而依次升高(P<0.05)。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与A组比较,总人群D、E组的OR值分别为1.97、2.19(P<0.05)。结论糖尿病非肥胖人群腰围≥85 cm是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队列研究 LOGISTIC模型 非酒精性脂肪肝 腰围
下载PDF
无传统危险因素人群中TyG指数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彤 田雪 +8 位作者 左颖婷 郑曼琪 张怡君 吴寿岭 陈朔华 马高亭 佟旭 王安心 莫大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7-274,共8页
目的·探索在无传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TyG)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方法·研究包括来自中国唐山市开滦社区队列研究的32532名于2006—2007年基线调查没有心脑血管... 目的·探索在无传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TyG)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方法·研究包括来自中国唐山市开滦社区队列研究的32532名于2006—2007年基线调查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且没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的观察者[男性64.01%;平均年龄(48.26±12.89)岁]。TyG指数计算为:ln[三酰甘油(mg/dL)×葡萄糖(mg/dL)/2]。根据TyG指数水平将入选人群进行四分位分组,即Q1、Q2、Q3以及Q4组。研究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研究的主要结局是随访期间新发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TyG指数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性。采用5节点(第5、25、50、75以及95个百分位)限制性立方样条图进一步研究TyG指数水平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中位随访12.97(12.67,3.17)年间,研究观察到1324例新发心脑血管疾病,其中1084例脑卒中和255例心肌梗死。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TyG指数Q1组相比,Q2组、Q3组以及Q4组的人群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为1.16(95%CI 0.97~1.38)、1.29(95%CI 1.08~1.53)和1.60(95%CI 1.35~1.90);出现脑卒中的风险比为1.12(95%CI 0.93~1.36)、1.21(95%CI 1.00~1.46)和1.44(95%CI 1.20~1.73);出现心肌梗死的风险比为1.32(95%CI 0.84~2.06)、1.64(95%CI 1.07~2.51)和2.41(95%CI 1.60~3.65)。敏感分析性得到相似的结果。在不同性别人群中,亚组分析显示不同性别人群中TyG指数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一致,性别与TyG指数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并且多变量调整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显示,TyG指数与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及心肌梗死发生风险之间呈J型关联。结论·在没有传统ASCVD危险因素的个体中,随着TyG指数水平的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 心血管疾病 无传统心脑血管危险因素 关联分析 队列研究
下载PDF
APACHEⅡ评分及IL-6在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爱田 高景利 +4 位作者 李晓岚 陈朔华 张辉 马宇杰 阚志生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51-953,共3页
目的:观察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探讨早期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及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10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53例)与限制液体复苏组(53... 目的:观察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探讨早期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及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10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53例)与限制液体复苏组(53例)。另设健康对照组(40例)。住院后第1天进行APACHEⅡ评分并检测血清IL-6、IL-10水平,统计平均输液量和28d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据随访结果分为病死组(23例),存活组(83例)。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与限制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L-6,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病死组的IL-6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P<0.01),但2组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25,P<0.01),IL-10与APACHEⅡ评分无相关性(r=0.154,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液体复苏方法,早期进行APACHEⅡ评分及检测血清IL-6对判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休克 创伤性 休克 出血性 复苏术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预后 APACHEⅡ评分
下载PDF
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高明 李伟哲 +8 位作者 李冬青 王艳秀 孙玉艳 刘英 赵剑秋 陈朔华 韩红锋 赵性泉 吴寿岭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49,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及血液生物化... 目的探讨不同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及血液生物化学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为5440例。于2010~2011年度进行第3次健康体检并测量baPWV,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为4651例。依据2006~2007年健康体检时hs-CRP浓度将研究人群分为3组,对影响baPWV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hs—CRP〈1mg/L(n=2682)、1mg/L≤hs—CRP〈3mg/L(n=1307)、hs—CRP〉3mg/L(n=662)各组平均baPWV分别为1505.82cm/s、1612.48cm/s、1671.04cm/s(P〈0.001);baPWV≥1400cm/s各组检出率分别为55.1%、64.8%、72.1%(P〈0.001);(2)在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基线lg—CRP每增加一个单位,baPWV增加6.448cm/s(P=0.034);(3)影响baPWV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hs-CRP〈1mg/L组相比,hs.CRP〉3mg/L组为baPWV增加的危险因素,其RR值为1.34(95%CI1.04~1.72)。结论随着基线hs—CRP浓度的升高,baPWV逐渐增加;血清hs.CRP〉3mg/L是总人群baPWV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男性人群中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非糖尿病人群的长期空腹血糖变异性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穆瑞娲 朱辰蕊 +10 位作者 杜鑫 韩旭 汪国栋 陈朔华 林黎明 李慧英 赵秀娟 魏晓明 季春鹏 黄喆 吴寿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01-707,共7页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人群的长期空腹血糖(FBG)变异性(FBGV)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开滦研究参加2006-2007年体检后至少参加2008-2009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任意两次随访的人群作为观察对象,计算并使用FBG标准差(SD)和...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人群的长期空腹血糖(FBG)变异性(FBGV)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开滦研究参加2006-2007年体检后至少参加2008-2009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任意两次随访的人群作为观察对象,计算并使用FBG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来定义FBGV,并根据FBGV四分位数将观察对象分成四组,以计算变异性的末次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探讨非糖尿病人群FBGV分组、FBGV每增加1个SD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共62 019例,随访6.76(6.45,7.14)年期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2 661例。与FBG-SD、FBG-CV第一四分位组人群相比,第四四分位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15%和12%[HR(95%CI)分别为:1.15(1.03-1.28)、1.12(1.00-1.24)];FBG-SD、FBG-CV每增加1个SD,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均增加7%[HR(95%CI)分别为:1.07(1.04-1.11)、1.07(1.03-1.10)]。结论:非糖尿病人群的长期FBGV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呈正向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变异性 心脑血管事件 非糖尿病人群
下载PDF
性别对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希柱 张彩凤 +5 位作者 陈朔华 邢爱君 魏晓明 刘妍 孟令民 吴寿岭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3-1029,共7页
目的探讨性别对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 852人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的5 440例纳入研究队列,每两年进行一次随... 目的探讨性别对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 852人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的5 440例纳入研究队列,每两年进行一次随访,参加2010~2011年体检且脉搏波资料完整的5 222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ba PWV分布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对ba PWV的影响。结果总体人群平均ba PWV为1545.85±373.02 cm/s,其中男性为1570.19±300.53 cm/s,女性为1507.93±301.27 cm/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60岁人群,ba PWV男性〉ba PWV女性(P〈0.05);60~80岁人群,ba PWV女性〉ba PWV男性(P〈0.05);≥80岁人群中不同性别人群ba P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以及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混杂因素后,在〈60岁人群中,女性为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OR值为0.74,95%CI(0.59~0.93);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男、女患病危险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ba PWV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快,女性ba PWV随年龄增快速度大于男性。60岁之前女性的ba PWV慢于男性,60岁以后两性差别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年龄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动脉硬化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不同体质量指数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玉艳 孙静 +5 位作者 陈秀清 田剑 刘晓翠 陈朔华 刘鹏 吴寿岭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体质量指数(BMI)水平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 2 367例糖尿病患者,按2006年6月~2007年10月体检时基线BMI分为非肥胖组(BMI<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并按基线BMI四分位数分为<23、23~<25、25~&l...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体质量指数(BMI)水平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 2 367例糖尿病患者,按2006年6月~2007年10月体检时基线BMI分为非肥胖组(BMI<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并按基线BMI四分位数分为<23、23~<25、25~<27、≥27 kg/m^2,2008年6月~2009年10月体检时观察不同BMI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患者BMI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2 367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为38.36%,男性高血压发病率(40.21%)高于女性(31.03%),P<0.05。肥胖组高血压发病率(48.91%)高于非肥胖组(35.83%),P<0.01。BMI为<23、23~<25、25~<27、≥27 kg/m^2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别为29.83%、36.15%、40.81%、46.62%,四者相比P<0.01;按男女性别进行分层后,男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别为32.06%、37.45%、43.51%、47.63%,四者相比P<0.01;女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别为22.92%、28.89%、29.57%、42.97%,四者相比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BMI为23~<25、25~<27、≥27 kg/m^2总体高血压发病风险分别是BMI<23 kg/m^2的1.332、1.622和2.055倍;BMI≥27 kg/m^2女性OR值为2.534;BMI为25~<27、≥27 kg/m^2男性的OR值分别为1.632和1.9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收缩压等因素后,与BMI<23 kg/m^2比较,BMI为25~<27 kg/m^2总体和男性的OR值为1.400、1.412,BMI≥27 kg/m^2总体、男性和女性的OR值为1.729、1.596和2.636。结论 BMI是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BMI对男性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病的影响较女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体质量指数 高血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