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的穴位敏化和大小的变化 被引量:25
1
作者 漆学智 陈李圳 +6 位作者 阚宇 张晓宁 何伟 宿杨帅 王晓宇 景向红 朱兵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1911-1914,共4页
目的:比较功能性肠病便秘患者和腹泻患者以及肠癌患者的穴位敏化出现部位,并对敏化穴位的大小进行比较判断。方法:采用电子Von Fray测定了功能性肠病、肠癌以及健康受试者的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同神经节段的参... 目的:比较功能性肠病便秘患者和腹泻患者以及肠癌患者的穴位敏化出现部位,并对敏化穴位的大小进行比较判断。方法:采用电子Von Fray测定了功能性肠病、肠癌以及健康受试者的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和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进行比较,获得穴位的相对压痛阈值,再和健康志愿者的相对压痛阈值进行比较,分析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体表相关穴位压痛阈的变化和敏化面积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等穴位,其压痛阈值显著低于健康受试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穴位的敏化。其中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穴的敏化范围扩大,在旁开2寸处,仍出现显著痛敏,和健康受试者的痛阈值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池穴的穴位敏化范围主要集中在旁开1寸区域,和健康受试者比较痛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旁开2寸处压痛阈值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癌组的大肠俞,阴陵泉两穴出现显著的穴位敏化和敏化范围的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功能性肠病患者的此二穴痛阈值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功能性肠病和肠癌患者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出现穴位敏化和面积增大,此外肠癌患者在曲池,大肠俞及阴陵泉出现穴位压敏和面积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痛阈值 穴位敏化 肠癌 功能性肠病
下载PDF
右归丸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陈李圳 王秀凤 +5 位作者 马娜 廖成彬 刘基 赖炳荣 黄沐阳 陈树龙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771-774,共4页
目的动态研究右归丸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右归丸组。采用氢化可的松构建肾阳虚模型,造模第8天开始,药物组用右归丸汤剂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分别在第15... 目的动态研究右归丸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右归丸组。采用氢化可的松构建肾阳虚模型,造模第8天开始,药物组用右归丸汤剂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分别在第15、23、30天处死动物,检测血清中促甲状腺素(T_SH)、三碘甲腺原氨酸(T_3)和四碘甲腺原氨酸(T_4)的含量,检测下丘脑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_RH)的含量,并对垂体、甲状腺质量进行称重和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肾阳虚模型组大鼠各期T_RH、T_SH、T_3、T_4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右归丸组各期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水平均有升高,其中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水平升高明显(P<0.01),右归丸对垂体-甲状腺轴T_SH、T_3、T_4的动态调整程度不一。结论在肾阳虚证动态发展过程中,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水平变化明显且T_SH、T_3、T_4是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归丸 肾阳虚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动态影响
下载PDF
穴位不同层次和强度电刺激缓解肌肉炎性痛及对脊髓背角广动力神经元的抑制作用
3
作者 孙小月 陈李圳 +6 位作者 万红叶 王晓宇 张知云 宿杨帅 于清泉 曹婉萦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目的:观察在痛源局部穴区不同层次和强度电刺激的镇痛作用及对脊髓背角广动力(WDR)神经元诱发电活动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电针刺激参数提供依据。方法:Wistar大鼠用于3部分实验。采用弗氏完全佐剂(CFA)建立腓肠肌炎性痛模型,造模后随机选... 目的:观察在痛源局部穴区不同层次和强度电刺激的镇痛作用及对脊髓背角广动力(WDR)神经元诱发电活动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电针刺激参数提供依据。方法:Wistar大鼠用于3部分实验。采用弗氏完全佐剂(CFA)建立腓肠肌炎性痛模型,造模后随机选取6只大鼠进行WDR神经元电活动多通道细胞外电生理记录,用于确定激活A-成分的电刺激阈值Ta和C-成分的电刺激阈值Tc,以此作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或电针的干预强度;选取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EAS-Ta组、TEAS-Tc组、EA-Ta组和EA-Tc组,每组6只,在痛源局部“承山”采用Ta或Tc强度的TEAS或电针干预,每次30 min,1次/d,连续3 d,采用小动物压痛测量仪检测大鼠腓肠肌的机械压痛阈值,Von Frey丝测量足底机械痛阈值;随机选择13只肌肉炎性痛大鼠用于观察Ta/Tc强度电针或TEAS“承山”即刻WDR神经元的反应性。结果:TEAS皮肤激活WDR神经元A-成分或C-成分的阈值分别为(2.43±0.57)mA和(7.00±1.34)mA,电针激活肌肉WDR神经元的A-成分或C-成分的阈值分别为(0.72±0.34)mA和(1.58±0.35)mA。大鼠腓肠肌注射CFA后腓肠肌和足底机械痛阈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01),在“承山”给予TEAS-Ta、TEAS-Tc或EA-Ta干预后,其腓肠肌和足底机械痛阈值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P<0.001)。模型组大鼠伤害性电刺激诱发WDR神经元C-成分放电阈值较正常组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TEAS-Ta、TEAS-Tc或EA-Ta干预后阈值明显升高(P<0.01)。TEAS-Ta、TEAS-Tc或EA-Ta即刻干预后,肌肉WDR神经元诱发放电频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P<0.05)。EA-Tc对WDR神经元的诱发电活动和痛行为均无显著改善。结论:TEAS-Ta、TEAS-Tc或EA-Ta均可减轻肌肉炎性痛大鼠痛源局部及足底机械痛,并抑制WDR神经元的反应性,提示在痛源局部穴位的不同层次镇痛作用需要的电刺激强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刺激强度 刺激层次 经皮穴位电刺激 广动力神经元 肌肉炎性痛
原文传递
针灸对偏头痛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影响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京京 王晓宇 +7 位作者 张晓宁 王广军 蒲荣 陈李圳 陈仲杰 周劲草 张易 王文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5-620,共6页
目的:观察五行针灸对偏头痛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观察组为偏头痛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19例,脱落5例),接受五行针灸治疗,每周2次,共治疗8周;同时以人口学资料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9例)为对照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 目的:观察五行针灸对偏头痛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观察组为偏头痛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19例,脱落5例),接受五行针灸治疗,每周2次,共治疗8周;同时以人口学资料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9例)为对照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评定认知功能,观察指标为视觉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和波幅。以头痛天数(每4周)、头痛强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头痛影响测定量表(HIT-6)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作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额中线(Fz)位点靶刺激潜伏期[(417.5±34.3)ms]长于对照组健康受试者[(388.6±42.1)ms,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位点靶刺激潜伏期[Fz:(376.1±36.2)ms,F3:(374.8±37.6)ms,F4:(372.0±37.6)ms]均较治疗前[Fz:(417.5±34.3)ms,F3:(417.4±33.8)ms,F4:(416.0±36.6)ms]缩短(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各位点波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头痛天数较治疗前减少(P<0.01),VAS评分、HIT-6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结论:偏头痛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五行针灸在有效改善头痛、缓解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同时,提高了额叶的激活水平,对患者受损的认知功能起到明显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抑郁/焦虑障碍 五行针灸 认知功能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原文传递
从“分子药”到“电子药”:SPARC计划和针刺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晓宇 于清泉 +8 位作者 何伟 宿杨帅 张晓宁 陈李圳 阚宇 王奕力 白万柱 景向红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7-160,175,共5页
2016年10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启动的"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SPARC)"计划,目的在于开发新的神经刺激装置和刺激方案,通过对终末器官系统功能的精准神经控制来治疗疾病和病症。这一计划对国内外针灸从业者和研究者带来不... 2016年10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启动的"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SPARC)"计划,目的在于开发新的神经刺激装置和刺激方案,通过对终末器官系统功能的精准神经控制来治疗疾病和病症。这一计划对国内外针灸从业者和研究者带来不小的触动。SPARC计划到底是针灸研究的推手还是挑战?本文介绍了SPARC计划,并将它和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做了比较。SPARC重在绘制出支配内脏的神经图谱,揭示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编码。而针刺研究也希望找到针刺刺激的神经编码和对内脏调控过程的解码,从而调节刺激参数,达到对内脏功能的精准调节。二者的科学基础在外周调控的机制上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针灸治疗通过寻找和刺激内脏病变的反应点(穴位),调节内脏的功能,其间要经过多重神经环路,有多个神经反馈参与,是基于体表刺激调动机体内稳态的调节,调节效应安全却有限;SPARC直接作用于外周神经,可以达到精准高效的调节,但是没有反馈的环路调控,难免会产生机体耐受或者不良反应。因此,在触发刺激这一始动环节和靶器官效应的反馈抑制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SPARC计划一定是揭示针灸作用机制的一个强有力的推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研究 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 电子药
原文传递
肠癌患者痛敏穴位的分布 被引量:31
6
作者 漆学智 陈李圳 +6 位作者 张晓宁 韩明娟 何伟 宿杨帅 王晓宇 景向红 朱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63-966,共4页
目的:探索肠癌患者是否存在某些穴位的痛觉敏化及穴位痛敏面积扩大现象。方法:共纳入30例肠癌患者与30例健康受试者,采用电子Von Fray检测仪测定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和该穴位相应的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 目的:探索肠癌患者是否存在某些穴位的痛觉敏化及穴位痛敏面积扩大现象。方法:共纳入30例肠癌患者与30例健康受试者,采用电子Von Fray检测仪测定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和该穴位相应的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与该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压痛阈值比较计算痛阈的相对值,和健康受试者的相对压痛阈值比较,分析肠癌患者体表相关穴位压痛阈的变化。结果: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大肠俞,肠癌患者的压痛阈值较健康受试者均显著下降(P<0.05,P<0.01,P<0.001),在这些穴位旁开1寸和2寸及其同神经节段非穴位点,其压痛阈值也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P<0.01,P<0.001)。而阴陵泉穴的敏化区域集中在穴位及其旁开1寸,其同神经节段非穴位点也出现敏化(P<0.01,P<0.001)。结论:肠癌患者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大肠俞及阴陵泉穴出现穴位压敏和面积扩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癌 压痛阈值 穴位敏化
原文传递
不同针灸刺激的镇痛作用与神经传入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李圳 王晓宇 +2 位作者 何伟 谢益宽 景向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622-262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不同层次针灸刺激承山穴对腓肠肌炎性痛的镇痛作用,分析热灸样刺激(Mox)、电针(EA)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的镇痛特征及其和感觉传入的关系。方法:以双足承重差值为疼痛行为指标,在肌肉炎性痛模型上,分别观察Mox、不...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不同层次针灸刺激承山穴对腓肠肌炎性痛的镇痛作用,分析热灸样刺激(Mox)、电针(EA)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的镇痛特征及其和感觉传入的关系。方法:以双足承重差值为疼痛行为指标,在肌肉炎性痛模型上,分别观察Mox、不同强度不同层次EA、不同强度TEAS的镇痛效果;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皮下SP/CGRP+C-纤维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胫神经中髓鞘的结构;切断皮神经或用蛇毒破坏A-纤维髓鞘,分析参与镇痛的外周传入类型。结果:Mox、1 mA EA深刺肌肉和5 mA TEAS能显著改善大鼠痛行为(P<0.01)。Mox和TEAS均可激活皮下肽能C-纤维;去皮神经后这种效应消失。切断皮神经后Mox的镇痛作用消失,TEAS的镇痛效应减弱,但EA的镇痛不受影响。阻断肌肉A-纤维传入后,EA和TEAS的镇痛作用消失。结论:Mox与EA镇痛作用分别通过激活皮肤C-纤维、肌肉A-纤维来实现,介导TEAS镇痛的感觉传入主要是肌肉A-纤维。这可能是3种针灸刺激镇痛作用的神经传入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灸样刺激 电针 经皮穴位电刺激 层次 A-纤维 C-纤维 镇痛 神经纤维
原文传递
艾灸促进皮肤外伤愈合及对局部组织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阚宇 张晓宁 +8 位作者 于清泉 何伟 王晓宇 万红叶 宿杨帅 胡玲 张知云 陈李圳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8-292,共5页
目的:探讨艾灸促进创面愈合疗效及其对创伤不同阶段局部组织形态的修复作用。方法:2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14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制备大鼠外伤模型。造模后即刻... 目的:探讨艾灸促进创面愈合疗效及其对创伤不同阶段局部组织形态的修复作用。方法:2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14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制备大鼠外伤模型。造模后即刻予艾灸干预,每日1次,每次25min,持续6d。观察并拍照记录创面的愈合情况,造模后第2天和第7天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形态学变化和胶原纤维生长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干预2次后大鼠创口面积就显著减小(P<0.01,P<0.05),随着干预次数增加艾灸组愈合面积显著增加(P<0.01),艾灸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中炎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1),新生胶原纤维显著增多(P<0.05);艾灸6次后,艾灸组较模型组创伤局部组织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纤维量明显增加,细胞和胶原纤维排列更加紧密,新生血管数量较多,受损部位的皮肤结痂较厚。结论:艾灸可以明显促进创伤局部胶原纤维生长和细胞增殖,促进外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愈合 艾灸 炎性细胞 胶原纤维
原文传递
基于HIS真实世界的使用清开灵注射液青少年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李圳 谢雁鸣 +4 位作者 王连心 张寅 王群 贾萍萍 凤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864-2870,共7页
该文探索使用清开灵注射液青少年患者的临床用药特征。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全国16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HIS系统收录的1998—2011年住院病例,提取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青少年患者615例。采用Apriori算法建模,使用... 该文探索使用清开灵注射液青少年患者的临床用药特征。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全国16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HIS系统收录的1998—2011年住院病例,提取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青少年患者615例。采用Apriori算法建模,使用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355例)多于女性患者(243例);患者年龄14岁以下最多,平均年龄为9.40岁;住院天数以4~7 d居多;患者多集中于儿科,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以门诊方式入院居多(451例,75.54%);有中医辨证信息的患者中,主要有痰湿内阻证(38.46%)、肝气郁结(15.38%)、气阴两虚证(11.54%)、阳气虚衰证(11.54%)等;患者入院率最多的节气为小寒(13.01%)。临床联合2种化药时,最常联合头孢注射液+维生素C组合(支持度为24.60%);联合2种中药时,最常联合双黄连+感冒清热颗粒组合(支持度4.065%);联合3种化药时,最常联合氯化钾注射液+头孢注射液+维生素C组合(支持度15.93%);联合3种中药时,最常联合双黄连+云南白药+感冒清热颗粒组合(支持度1.138%)。清开灵注射液在青少年患者中亦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患者诊断及使用方法基本符合药品说明书,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节气特点与中医证候高度一致,清开灵注射液联合用药以化药为主,也兼顾使用中药,联合用药比较合理。基于HIS真实世界的研究结果为清开灵注射液在青少年患者中规范用药提供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开灵注射液 真实世界 青少年患者 临床用药特征 关联分析
原文传递
太极拳和八段锦缓解慢性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0
作者 陈李圳 景向红 代金刚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3-178,共6页
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太极拳和八段锦导引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宁心安神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慢性疼痛。以肌纤维痛、慢性腰痛和骨关节炎为例,分析太极拳和八段锦对慢性疼痛患者痛感觉和痛情绪的缓解作用,探讨这两种功法通过肢体局部拉... 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太极拳和八段锦导引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宁心安神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慢性疼痛。以肌纤维痛、慢性腰痛和骨关节炎为例,分析太极拳和八段锦对慢性疼痛患者痛感觉和痛情绪的缓解作用,探讨这两种功法通过肢体局部拉伸激活深部组织感觉传入的镇痛机制,认为其可通过促进交感-副交感的平衡发挥广泛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并可能通过干预与情绪和压力相关的脑区缓解痛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八段锦 慢性疼痛 炎症 神经内分泌免疫 痛情绪 痛行为
原文传递
中医证的诊断模型研究概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李圳 王秀凤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8-690,共3页
主要介绍中医证的各种诊断模型的定义及来源、应用及特点、局限性以及发展方向;同时提出了中医证的诊断模型客观的检验方法,促使中医诊断更加规范、标准和科学,以期加快实现中医诊断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中医证 诊断模型 人工智能模型 指标化模型 检验
原文传递
感觉/交感神经参与结肠炎模型大鼠敏化区域皮肤温度、血流灌注和皮肤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恒聪 陈蔚 +6 位作者 于清泉 陈李圳 宿杨帅 刘一寒 朱兵 何伟 景向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85-793,共9页
目的:观察结肠炎模型大鼠敏化区域皮肤温度、血流灌注和皮肤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感觉/交感神经与敏化区域形成的关系,初步揭示结肠炎模型大鼠敏化区域的部分理化特征。方法:将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8只)... 目的:观察结肠炎模型大鼠敏化区域皮肤温度、血流灌注和皮肤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感觉/交感神经与敏化区域形成的关系,初步揭示结肠炎模型大鼠敏化区域的部分理化特征。方法:将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8只)、胍乙啶组(7只)。模型组与胍乙啶组大鼠予5%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6 d建立结肠炎模型。实验第6、7天,胍乙啶组大鼠腹腔注射胍乙啶溶液(30 mg/kg)进行交感神经阻滞。实验第7天,通过尾静脉注射2.5%伊文氏蓝(EB)溶液观察大鼠体表EB渗出点研究敏化区域的分布及理化特征。以敏化区域旁开0.5 cm,同一神经节段支配区域作为对照区域。比较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形态;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与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检测模型组大鼠敏化区域及对照区域皮肤温度与血流灌注;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模型组大鼠敏化区域及对照区域皮肤组织P物质(SP)阳性神经纤维、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神经纤维、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及其与血管的关系,SP阳性神经纤维/类胰蛋白酶阳性(tryptase^(+))的肥大细胞、tryptase^(+)的肥大细胞/5-羟色胺(5-HT)表达;采用MSD多因子法和ELISA法检测模型组大鼠敏化区域及对照区域皮肤组织促炎、抗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6、IL-4、IL-10]、抗炎物质皮质酮(CORT)含量。结果:结肠炎模型大鼠T12~S1神经节段发生敏化,以L2~L5神经节段较为集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评分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损伤明显,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甚至消失,隐窝破坏,黏膜下层水肿,并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与对照区域比较,模型组大鼠敏化区域皮肤温度升高、血流灌注增加(P<0.05,P<0.01);皮肤组织SP阳性神经纤维、CGRP阳性神经纤维与TH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增加(P<0.05),多分布于血管周围;皮肤组织SP阳性神经纤维/tryptase^(+)的肥大细胞、tryptase^(+)的肥大细胞/5-HT表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胍乙啶组大鼠敏化区域数量减少(P<0.05)。与对照区域比较,模型组大鼠敏化区域皮肤组织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抗炎物质CORT含量升高(P<0.05),且IL-6、TNF-α与CORT的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结肠炎模型大鼠体表敏化区域以L2~L5神经节段较为集中,感觉/交感神经参与穴位敏化的形成,敏化区域可能存在促炎、抗炎物质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穴位敏化 感觉/交感神经 炎性因子 皮质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