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搭错车》现象”的自我思辨
被引量:4
- 1
-
-
作者
陈欲航
-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74-80,共7页
-
文摘
近几年来,戏剧界把沈阳话剧团的演剧活动称之为“《搭错车》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以《搭错车》为标志的新鲜的演剧形态与它的轰动效应引起了戏剧理论家们的关注,另一方面,在这种肯定之中也深蕴着戏剧界人士对克服戏剧危机的焦灼和期待。
-
关键词
演剧形态
戏剧理论
危机
观众
话剧
表现手段
歌舞
观众欣赏
音乐剧
戏剧艺术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J0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观众与我们同在
- 2
-
-
作者
陈欲航
-
出处
《剧本》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3-45,共3页
-
文摘
几年来,由于我们排演了歌舞色彩较重的《搭错车》、《走出死谷》与《喧闹的夏天》,也由于这几台戏赢得了几百万的观众,中国的戏剧界对我们的演剧实践给予了很大的关切和注目。时至今日,谁都明白,不解决观众问题,既谈不上体现戏剧的生存价值,更谈不到解决日渐深重的戏剧危机。在这方面,我们经历了艰难而痛苦的思辨,走过了焦灼惶惑而又令人快慰的路程。一几乎是从感觉到戏剧危机之日起我们就在谈论观众;也几乎是意识到观众日渐减少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和承认了戏剧危机。危机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内涵的判定都紧系两个字:观众。我们曾在过去许多年里占有过观众,又在这些年里失去了观众。我们没变,而观众变了。那么,在改革开放百废俱兴的八十年代,
-
关键词
八十年代
表层意义
我不知道
令人
市民阶层
欣赏习惯
深层内涵
茫然无知
生存价值
不好看
-
分类号
I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为了话剧的振兴写在首届东北地区话剧节落幕之际
- 3
-
-
作者
陈欲航
-
出处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89年第8期7-9,共3页
-
文摘
1989年7月5日至15日,在沈阳隆重举行了首届东北地区话剧节。在这10天里,来自东北三省11个话剧团体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团结拼搏,共赴盛会,使得久已干涸的话剧舞台新花竞绽,好戏连台。来自首都和全国40余省市的观摩来宾称赞首届东北话剧节“是一次高水平的剧坛盛会”。由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东北分会和《辽宁日报》《吉林日报》《黑龙江日报》联合举办的“首届东北话剧节”,获得了超出发起者和组织者预料的成功。曲终有尽,人将散去。我们将如何估价和评说这次话剧节?这是我们需要整理和沉淀的财富。
-
关键词
曲终
《辽宁日报》
东北三省
十三届四中全会
哈尔滨话剧院
中国话研会
沈阳话剧团
大连话剧团
艺术剧院
舞台节奏
-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大潮中的漩涡
- 4
-
-
作者
高援
陈欲航
朱静兰
-
机构
沈阳话剧团
-
出处
《剧本》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3-42,共20页
-
文摘
人物杜星光——男,45岁,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主任。杜云岗——75岁,离休干部,杜星光之父。杜晨光——男,32岁,某开发公司经理。叶莺——42岁,歌舞团演员,杜星光之妻。杜佳慧——22岁,杜星光之女,待业青年。李板正——男,46岁,市人防办办公室处长。杜睿——37岁,杜云岗之女,某剧团编剧。叶航——42岁,某市建行副行长,叶莺的哥哥。薛慕红——女,42岁,市人才开发公司工作人员。金丽娜——28岁,某开发公司公关小姐。关照东——男,49岁,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柳薇——女,48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第一场[地点:杜云岗的家。[时间:下午下班前。[这是一幢40年代兴建的小木楼,但没有任何新的装饰,显得古朴陈旧。[楼下右侧是客厅,这是杜晨光的领地。
-
关键词
杜云
纪律检查委员会
红李
我自己
人防办
给你
人才开发
我不知道
想当年
木楼
-
分类号
I23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