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初叶红河南岸开发治理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民炎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5-72,157,共9页
20世纪初,云南建水纳楼普氏土司招募建水、元阳、石屏、曲靖、通海等地汉族向“江外三猛屯方”移民,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开发和治理红河南岸地区。作为地方政治精英,纳楼普氏土司实施了一系列的“兴边政策”——开街互市、马帮商贸、征... 20世纪初,云南建水纳楼普氏土司招募建水、元阳、石屏、曲靖、通海等地汉族向“江外三猛屯方”移民,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开发和治理红河南岸地区。作为地方政治精英,纳楼普氏土司实施了一系列的“兴边政策”——开街互市、马帮商贸、征收银粮等,同时联合西南民族部酋共同开发和治理“江外三猛屯方”,实现其“以市治边”的政治目的,继而维护西南边疆社会的稳定,保卫祖国领土。因此,红河南岸领土的开拓与守卫过程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伟大祖国的宝贵历史。红河南岸地区各民族百年来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以此实现西南边疆社会稳定。这对当下民族地区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红河南岸 江外三猛屯方 纳楼土司 汉族移民 以市治边
下载PDF
从相遇到相融:红河南岸多民族共同体实践
2
作者 陈民炎 何明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120,共9页
红河南岸彝族与哈尼族在交往的社会历史过程中,通过建构族际间仪式共同体方式,实现了两族“相遇到相融”的社会整合。红河南岸绿春三猛乡哈德村寨神、寨神林是彝族与哈尼族所共有,也是彝族与哈尼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哈德村的村寨共同... 红河南岸彝族与哈尼族在交往的社会历史过程中,通过建构族际间仪式共同体方式,实现了两族“相遇到相融”的社会整合。红河南岸绿春三猛乡哈德村寨神、寨神林是彝族与哈尼族所共有,也是彝族与哈尼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更是哈德村的村寨共同体实践的物质基础、情感基石。寨神是哈德村全体村民共同的建寨始祖与图腾崇拜对象,是他们图腾信仰的基础。而寨神、寨神林物权、产权归哈德村民共有,主要表现于哈德村所有村民对祭祀寨神仪式活动具有同等参与权、仪式祭品的分享权、共同分享寨神灵力以及保护寨神林的日常化职责等。通过庄严而肃穆的仪式共餐与热闹的“流动的宴席”互享,维持着哈德村村落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遇到相融 红河南岸 多民族共同体实践 村落共同体
下载PDF
拟制亲属与家观念延续:以红河南岸哈尼族为例
3
作者 陈民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4年第4期118-127,156,共11页
拟制亲属关系是很多西南民族实现家与社会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拟制血亲来确认本家与被认对象之间的亲缘关系,继而实现家观念的延续以及地方社会整合。红河南岸哈尼族选择拟制血亲的内生动力在于:本家父子连名制度的延续、土地房屋... 拟制亲属关系是很多西南民族实现家与社会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拟制血亲来确认本家与被认对象之间的亲缘关系,继而实现家观念的延续以及地方社会整合。红河南岸哈尼族选择拟制血亲的内生动力在于:本家父子连名制度的延续、土地房屋等物质财富、房屋守护神祇灵力、祖先灵力的继承以及完成仪式上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观念 拟制亲属 红河南岸 哈尼族
下载PDF
资源整合与情感理性——滇越边境河口县城跨国婚姻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越平 陈民炎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106-113,共8页
滇越边境地区河口瑶族自治县县城中的跨国婚姻现象,不仅是对以往基于同源民族的村寨中的跨国婚姻形式的空间上的外延,更是基于资源整合与情感理性之上的人类的婚姻形式。河口县城的跨国婚姻夫妇中男性多为外籍户口,从事边境贸易,娶懂得... 滇越边境地区河口瑶族自治县县城中的跨国婚姻现象,不仅是对以往基于同源民族的村寨中的跨国婚姻形式的空间上的外延,更是基于资源整合与情感理性之上的人类的婚姻形式。河口县城的跨国婚姻夫妇中男性多为外籍户口,从事边境贸易,娶懂得越南语的越南新娘,不仅实现了新家庭的组建,也是拓展边境贸易事业的理性选择。越南语在跨境贸易的需求中转换为一种优势因素。来河口经商的外地男子与远嫁中国的越南新娘同为该地区的边缘群体,存在着情感上的共鸣性,这为跨国婚姻的实现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因此,边境地区的外地男子和越南新娘实现跨国联姻是一种基于资源整合与情感选择的社会整合与个人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跨国婚姻 边缘群体 资源整合 情感理性
原文传递
越南入境女性散工汉语习得过程的人类学研究——以云南河口为个案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民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83,共7页
通过中越边境地区的越南入境女性散工学习汉语的文化实践过程,进而理解语言资本积累、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等生存策略与跨国流动的相关性。立足于自身的田野经验,认为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越南入境女性散工学习汉语的行为,不仅是一种把自己... 通过中越边境地区的越南入境女性散工学习汉语的文化实践过程,进而理解语言资本积累、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等生存策略与跨国流动的相关性。立足于自身的田野经验,认为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越南入境女性散工学习汉语的行为,不仅是一种把自己打造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生存策略,也是越南女性利用灵活、多元的身份整合各类社会资本,以实现社会阶层流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入境女性散工 语言资本 汉语习得
原文传递
重写边民:基于西南边境地区的人类学研究经验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民炎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63,共6页
在后现代人类学思潮影响之下,解构人类学的科学性与真实性成为主流,倡导发现学科之中的人本主义和反思精神是人类学新的研究旨趣。这一时期的人类学从传统对宏大理论追求转为对自身学科以及民族志作品进行反思与文化批评的研究倾向。边... 在后现代人类学思潮影响之下,解构人类学的科学性与真实性成为主流,倡导发现学科之中的人本主义和反思精神是人类学新的研究旨趣。这一时期的人类学从传统对宏大理论追求转为对自身学科以及民族志作品进行反思与文化批评的研究倾向。边民作为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重要概念以来,关于边民、边疆、边境地区与之相关的文本书写和形象日益增多,实现了对边疆以及边疆社会转陌生为熟悉的认识过程,建立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学者在不断的书写过程中,难免形成一种模式化的叙述文体,相应地向大众传递一种刻板印象。如何破除偏见、重新审视边民、边疆社会等概念是需要再思考的时代议题。文章通过回溯边民在中国传统书写体系下的意象、民国时期“边政学时代”西南边疆社会调查中的边民形象以及当下西南边境地区边民的日常生活经验等内容,试图呈现边民的多重意象,继而实现对西南边疆社会的新认知。某种程度上,国家治理模式以及外在话语表述机制、边界本身在不断地形塑着边民的形象。对于边民、边疆社会已经形成一种话语,一种表述权威,塑造着边疆及其边疆社会本身。这样的书写模式也深刻地影响着生活在边境地区的普通民众。别人书写的故事,成为自我的参照体系。在不断地被知识分子与地方社会共同书写着关于边民的他者世界,边民一直处在话语表述体系的边缘化位置。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历史上的文本书写传统与具体的地方性社会历史场景来谈,以揭示出边民的多重意义。应该认识到:边民概念具有人文建构性,这个概念范式只是国家治理边境地区所建构的一套话语体系的政治表征。最重要的是作为自我如何认识自己,生活在西南边疆社会的人们作为主体的自我与客体的他者——地方社会、他者世界不断地进行远近经验交织、互文而确认自我的建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境地区 边民 边境生活 文本书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