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泽翰 章佳 +3 位作者 赵志丹 郝森 张力强 曹元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2-183,共12页
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分布规律和演化过程十分复杂,特别是古亚洲洋“剪刀式”闭合的最后时限及随后的陆陆碰撞过程仍未达成统一共识。文中研究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大地构造位置夹持于贺根山—黑河断裂带和索伦—西拉木伦—长春断裂... 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分布规律和演化过程十分复杂,特别是古亚洲洋“剪刀式”闭合的最后时限及随后的陆陆碰撞过程仍未达成统一共识。文中研究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大地构造位置夹持于贺根山—黑河断裂带和索伦—西拉木伦—长春断裂带之间,为研究中亚造山带东段的地质演化提供重要窗口。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呈岩株状产出,长轴约400 m,短轴150~250 m,长轴呈NE向展布,北侧侵入大石寨组,南部与林西组呈断层接触关系。岩石为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钾长石(40%)、斜长石(25%)、石英(20%)和黑云母(14%)及少量的绿泥石(1%)等组成。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为(221.1±2.1)Ma,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表现为高SiO2(68.46%~70.38%),高K2O+Na2O(9.02%~9.39%),低P2O5(0.09%~0.17%),低MgO(0.60%~0.80%),低TiO2(0.54%~0.58%),中等K2O/Na2O(0.90~1.54),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轻稀土相对富集(∑LREE含量为(163.55~226.55)×10^-6),重稀土相对亏损(∑HREE含量为(11.96~21.67)×10^-6),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Ba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和Hf,表现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特征,同时与华北陆块北缘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岩形成于后碰撞/后造山的构造环境相符。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地质资料,推断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岩石圈拆沉及软流圈上涌的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区 晚三叠世 Ⅰ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浅谈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中南部侏罗系与白垩系之界线 被引量:1
2
作者 曲洪祥 徐桓 +8 位作者 龚全德 杜士澍 高文勃 仲米山 谭超 王一树 吴昊 张磊 陈泽翰 《地质与资源》 CAS 2017年第5期439-444,共6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不整合面的讨论,以地层区域对比及同位素测年数据等信息确定其界线,达到本区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的可识别性、客观性和稳定性之目的.同时,对该区主要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研究,认为土城子组是...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不整合面的讨论,以地层区域对比及同位素测年数据等信息确定其界线,达到本区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的可识别性、客观性和稳定性之目的.同时,对该区主要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的研究,认为土城子组是碰撞造山后伸展阶段形成的一套陆相红层,也是侏罗纪结束的标准层;而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和白音高老组则是碰撞造山后垮塌阶段形成的火山地层.以大规模火山爆发为特征,本区开始了白垩纪地壳演化阶段.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位于土城子组与满克头鄂博组之间,二者界线以区域不整合(假整合)为特征,不整合面形成于碰撞造山后伸展与垮塌的转换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K界线 土城子组 满克头鄂博组 不整合面 假整合 大兴安岭地区
下载PDF
物联网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湘涛 黄杰波 陈泽翰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2年第9期120-122,共3页
随着现代工业自动化的发展,高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在以物联网为核心的工业领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其自动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并且可以实现远程监控等功能,从而使工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得到提升。借助... 随着现代工业自动化的发展,高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在以物联网为核心的工业领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其自动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并且可以实现远程监控等功能,从而使工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得到提升。借助物联网技术,推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扩大市场,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本文总结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工业物联网以及物联网在自动化行业应用的不足,分析了物联网关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应用的基本保障措施中,就物联网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以及物联网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自动化 物联网 远程监控 自动化行业 自动化水平 技术创新 技术的应用 生活中的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