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渝萍 梁玉环 +1 位作者 龚飞跃 孙达春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30-432,共3页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抗幽门螺杆菌 (Hp)治疗后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取5 0例患者治疗前后新鲜粪便 0 .5g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代表性的需氧菌 4种 ,厌氧菌 6种 ,分别进行细菌培养 ,从培养出的菌落中挑选同种菌株...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抗幽门螺杆菌 (Hp)治疗后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取5 0例患者治疗前后新鲜粪便 0 .5g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代表性的需氧菌 4种 ,厌氧菌 6种 ,分别进行细菌培养 ,从培养出的菌落中挑选同种菌株进行治疗前后药敏试验。结果 治疗后肠道菌群中肠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梭菌、乳杆菌及真杆菌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 P <0 .0 5 ) ;治疗后大肠埃希菌、消化链球菌、普氏梭杆菌、产气真杆菌、屎链球菌等对头孢噻吩、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等药耐药率明显高于治疗前 (P <0 .0 5 ) ;治疗后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的耐药消化链球菌、产气真杆菌、普氏梭杆菌、屎链球菌等较治疗前分别增加了2 6.2 %、2 3 .4%、2 0 .0 %及 18.8%。结论 在权衡对Hp阳性FD患者是否行三联抗Hp治疗时 ,必须考虑和重视治疗后可能产生的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多种耐药菌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不良 螺杆菌 幽门肠道菌群 耐药性
下载PDF
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渝萍 梁玉环 +1 位作者 龚飞跃 孙达春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 (Hp)治疗对患者肠道菌群状态 (肠道微生态 )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称取 6 0例患者治疗前后新鲜粪便 0 .5 g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代表性的 4种需氧菌和 6种厌氧菌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 ,从培养出的菌落中挑...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 (Hp)治疗对患者肠道菌群状态 (肠道微生态 )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称取 6 0例患者治疗前后新鲜粪便 0 .5 g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代表性的 4种需氧菌和 6种厌氧菌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 ,从培养出的菌落中挑选相同的菌株进行治疗前后药敏试验。结果  ( 1)治疗后肠道菌群中肠杆菌、葡萄球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梭菌、乳杆菌、真杆菌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5 ) ;( 2 )治疗后肠道菌群中大肠埃希氏菌、消化链球菌、赛氏葡萄球菌、普氏梭杆菌、肺炎致病性链球菌群、产气真杆菌等对庆大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特美丁、头孢噻肟钠等药耐药率明显增加 ,且存在多重耐药 (P <0 .0 5 ) ;( 3)治疗后超广谱 β 内酰氨酶阳性的消化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普氏梭杆菌、肺炎致病性链球菌群、赛氏葡萄球菌等较治疗前分别增加 2 6 .2 %、33 .3 %、2 8.6 %、35 .3 %、2 8.6 %。结论 三联抗Hp治疗后肠道菌群失调、耐药菌株的增加、传播与扩散对广大人群存在潜在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肠道微生态 菌群状态 耐药性 三联疗法 治疗 影响
下载PDF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内毒素和D-乳酸动态变化在急性胰腺炎转归及治疗选择中的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渝萍 王文文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687-689,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动态变化在急性胰腺炎转归判别及治疗选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轻症胰腺炎(轻症组)30例、重症胰腺炎(重症组)20例、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患者入院24小时内、48~72小时、...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动态变化在急性胰腺炎转归判别及治疗选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轻症胰腺炎(轻症组)30例、重症胰腺炎(重症组)20例、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患者入院24小时内、48~72小时、7天、14天血清TNF-α、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动态变化.结果 (1)入院24小时内,轻症组和重症组患者血清TNF-α、内毒素、D-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入院48~ 72小时,重症组血清TNF-α、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与入院24小时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轻症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入院第7天,重症组患者血清TNF-α与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者血清内毒素、D-乳酸水平仍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与48-72小时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 血清TNF-α、内毒素和D-乳酸作为动态监测指标,在急性胰腺炎起病后24小时与48~72小时之间的动态变化,可提示急性胰腺炎轻症向重症的转归,尤其在重症胰腺炎患者.上述指标的持续升高,可为临床早期及时使用血液净化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血清D-乳酸 血清内毒素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内毒素水平干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渝萍 钟转华 +1 位作者 梁月环 王安 《右江医学》 2010年第6期659-661,共3页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内毒素水平的干预作用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57例,另选取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将57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肝利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内毒素水平的干预作用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57例,另选取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将57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肝利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8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各组及治疗后两疾病组肠道10种细菌菌落数和内毒素水平。并对比两疾病组治疗前后并发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肝硬化患者的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肠道菌群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或0.01),葡萄球菌、梭菌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治疗前两疾病组内毒素水平及各肠道菌群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内毒素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中肠杆菌、真杆菌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观察组中肠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葡萄球菌、梭菌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其中治疗后观察组的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无改变。结论微生态制剂能调节肠道菌群状态,提高肠道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含量,降低内毒素水平,对降低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肠道菌群 微生态制剂 肝硬化
下载PDF
白血病患者化疗前肠道菌群状态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渝萍 文博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98年第5期216-217,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肠道 菌群
下载PDF
珠海地区结肠息肉 结肠癌流行病学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渝萍 曲洁新 +2 位作者 龚飞跃 汪丽安 郑梅兰 《右江医学》 2003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 :探讨珠海地区大肠息肉、大肠癌流行病学的变化。方法 :对我院近十年行结肠镜检查的 4 2 2 1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近 5年大肠肿瘤、息肉发病率各年龄组均分别高于前 5年 ,且各年龄组发病率的起伏呈正相关 ,P <0... 目的 :探讨珠海地区大肠息肉、大肠癌流行病学的变化。方法 :对我院近十年行结肠镜检查的 4 2 2 1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近 5年大肠肿瘤、息肉发病率各年龄组均分别高于前 5年 ,且各年龄组发病率的起伏呈正相关 ,P <0 .0 5。②前 5年或后 5年 ,除≥ 6 1岁组大肠癌发病率高于息肉外 ,余各年龄组结肠息肉发病率均高于大肠癌 ,P <0 .0 5;≤ 30岁组与 31~ 4 0岁组相比 ,大肠肿瘤与息肉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③息肉电凝摘除后全瘤活检癌变发现率 ( 10 .5% )明显高于肠镜下息肉活检 ( 4.5% ) ,P <0 .0 5;息肉电凝摘除后定期随访的患者中 ,早期癌变发现率 ( 70 .0 % )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 2 0 .0 % ) ,P <0 .0 5,④在≤ 30岁的大肠癌患者中 ,恶性度高的肿瘤所占比例 ( 6 6 .0 % )明显高于≥ 6 0岁的老年人 ( 2 6 .6 % ) ,P <0 .0 5。结论 :珠海地区近年来大肠息肉、大肠癌 (尤其是青年人 )发病率明显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地区 结肠息肉 结肠癌 流行病学 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PDF
思密达与纳洛酮合用治疗急性乙醇中毒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渝萍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1999年第1期41-41,共1页
因饮酒引起的急性乙醇中毒在临床上很常见,常导致急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我们采用思密达、纳洛酮二联疗法治疗急性乙醇中毒,在防治并发症、缩短病程上,明显优于常规疗法及单用纳洛酮治疗,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病例选择参... 因饮酒引起的急性乙醇中毒在临床上很常见,常导致急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我们采用思密达、纳洛酮二联疗法治疗急性乙醇中毒,在防治并发症、缩短病程上,明显优于常规疗法及单用纳洛酮治疗,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病例选择参照急性乙醇中毒诊断和临床分期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中毒 思密达 纳洛酮 急性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返流性食管炎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费用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渝萍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76-377,共2页
目的 :探讨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 费用关系。方法 :将返流性食管炎患者 15 0例 ,按轻、中、重随机分为 1组 ,2组 ,3组 ,分别采用F1、F2、F3方案治疗 8周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定时复诊 ,记录症状改善情况 ,于治疗前及治... 目的 :探讨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 费用关系。方法 :将返流性食管炎患者 15 0例 ,按轻、中、重随机分为 1组 ,2组 ,3组 ,分别采用F1、F2、F3方案治疗 8周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定时复诊 ,记录症状改善情况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8周胃镜复查 ,记录愈合情况。结果 :(1)治疗后 8周 ,治愈率比较 ,F1、F2方案较F3方案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治疗第 9周 ,虽然F2方案症状缓解率比F1方案高 ,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治疗 8周后 ,3个方案成本效果比较显示 ,疗效每升高 1个百分点 ,所需的成本F1方案为 18.0 2元 ,F2方案为 12 .17元 ,F3方案为16 .4 3元。结论 :从临床经济学角度出发 ,返流性食管炎治疗 ,采用兰索拉唑 30mg,bid ,服用 1周后 ,续用兰索拉唑30mg,qd ,法莫替丁2 0mg,qn +西沙比利5mg,tid方案治疗 ,将会得到最佳的疗效 ,而所花费用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治疗方案 效果-费用分析
下载PDF
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在男性消化性溃疡发病中的意义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渝萍 龚飞跃 +2 位作者 孙达春 黄永强 黄唯 《右江医学》 2001年第4期275-276,共2页
目的 :探讨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在男性消化性溃疡发病中的意义及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60例患者治疗前后 6种性激素水平。结果 :治疗后血清睾酮、促卵泡生成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 <0 .0 5 )。雌二醇、孕酮、泌乳素、促黄... 目的 :探讨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在男性消化性溃疡发病中的意义及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60例患者治疗前后 6种性激素水平。结果 :治疗后血清睾酮、促卵泡生成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 <0 .0 5 )。雌二醇、孕酮、泌乳素、促黄体生成素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血清睾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性激素 男性
下载PDF
血清甘胆酸动态水平在肝硬化疗效观察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渝萍 王俊雅 《现代消化病及内镜杂志》 1998年第1期63-65,共3页
许多研究表明,血清甘胆酸(Cholylglycine acid简称SCGA)含量测定对肝硬化的论断比常规肝功能试验敏感,但SCGA对肝硬化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后疾病转归及肝脏代偿功能的判断 是否比常规肝功能试验敏感,目前尚缺乏系统对比研究。本文通过... 许多研究表明,血清甘胆酸(Cholylglycine acid简称SCGA)含量测定对肝硬化的论断比常规肝功能试验敏感,但SCGA对肝硬化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后疾病转归及肝脏代偿功能的判断 是否比常规肝功能试验敏感,目前尚缺乏系统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69例活动性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SCGA常规肝功能试验的动态验测及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在上述问题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甘胆酸 肝硬化 SCGA 肝脏功能 肝病
下载PDF
肠道菌群状态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渝萍 《右江医学》 2006年第5期499-500,共2页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状态在其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对21例UC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UC组肠杆菌、肠球菌、梭菌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双歧杆菌、乳杆菌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状态在其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对21例UC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UC组肠杆菌、肠球菌、梭菌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双歧杆菌、乳杆菌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UC组有4例患者存在致病菌优势生长。结论肠道菌群状态分析对UC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避免副作用及疗效判定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菌群分析
下载PDF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及意义
12
作者 陈渝萍 梁玉环 《胃肠病学》 2001年第C00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肠道微生态 肠道菌群失调
下载PDF
胃镜术前使用咪唑安定的价值探讨
13
作者 陈渝萍 黄唯 +2 位作者 陈剑鸣 段小芳 杨小梅 《右江医学》 2006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在胃镜检查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检查前按照0.05 mg/公斤体重使用咪唑安定静脉推注,对照组30例,检查前予生理盐水3 ml静脉推注。观察两组的镇静程度、满意度、记...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在胃镜检查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检查前按照0.05 mg/公斤体重使用咪唑安定静脉推注,对照组30例,检查前予生理盐水3 ml静脉推注。观察两组的镇静程度、满意度、记忆遗忘程度、紧张恐惧度、心率、血压和血气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的理想镇静程度、遗忘程度、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紧张恐惧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心率、血压和血气变化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副作用。结论胃镜术前使用低剂量咪唑安定,对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和不良记忆,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依从性和适应性是有效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检查 咪唑安定 镇静程度 呼吸系统
下载PDF
谷氨酰转肽酶在胆源性胰腺炎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
14
作者 陈渝萍 《临床荟萃》 CAS 2000年第3期99-100,共2页
目的 :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谷氨酰转肽酶 (简称 γ- GT)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 75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 ,90例非胆源性胰腺炎患者 ,于入院后第 1、3、7天分别测定血清 γ- GT水平 ,并进行比较。结果 :胆源性组... 目的 :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谷氨酰转肽酶 (简称 γ- GT)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 75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 ,90例非胆源性胰腺炎患者 ,于入院后第 1、3、7天分别测定血清 γ- GT水平 ,并进行比较。结果 :胆源性组较非胆源性组患者 γ- GT水平明显升高 ,P<0 .0 5 ;非胆源性组与对照组比较 ,γ- GT水平无明显差异 ,P>0 .0 5 ;胆源性胰腺炎轻症组、重症组在发病后第 1天γ- GT值均明显升高 ,尤以重症组明显 ,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 .0 5 ;胆源性胰腺炎重症组在发病后第 3、7天时 γ- GT水平较轻症组明显升高 ,尤以第 3天时为显著 ,P<0 .0 5。结论 :γ- GT定量分析不仅可早期诊断胆源性胰腺炎 ,而且根据发病 3天内 γ- GT演变 ,对确定病情严重性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是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转肽酶 胆源性 胰腺炎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中老年肝硬化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I、B水平与冠心病关系初探
15
作者 陈渝萍 《临床荟萃》 CAS 2000年第9期411-411,共1页
关键词 肝硬化 血清载脂蛋白 冠心病 相关性 中老年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变迁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继军 胡凯 +6 位作者 汪整辉 王晶 景红梅 赵伟 刘彦 陈渝萍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031-1035,共5页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院血液科医院感染的情况,并对病原菌加以分析,研究血液病房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和变迁,探讨临床应对策略。应用回顾性调查的分析方法,对血液科病房1997-2009年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1164株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院血液科医院感染的情况,并对病原菌加以分析,研究血液病房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和变迁,探讨临床应对策略。应用回顾性调查的分析方法,对血液科病房1997-2009年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1164株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3年间感染病原菌总体分布革兰阳性菌有逐渐上升趋势,但近4年增长不明显;革兰阴性菌呈逐渐下降趋势,近4年变化也趋于平稳;真菌呈逐年增加趋势。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感染分别为28.2%、59.8%、12.0%;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氏杆菌占12.1%,铜绿色假单胞菌占9.1%,肠杆菌属占8.4%,肺炎克雷伯氏菌占7.4%,表皮葡萄球菌占6.3%,肠球菌占6.6%。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分布有较明显的变化,但近几年趋于稳定;真菌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这与强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结论: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由于多种因素使其细菌培养阳性率低,血液肿瘤医师应研究并掌握病原菌变迁规律;在需要经验性用药时,应结合本院病原学特点合理应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医院感染 病原菌
下载PDF
交联型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先安 罗文福 +3 位作者 潘银根 关少强 任大宏 陈渝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9期5680-5683,共4页
目的:观察交联型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创面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09/2006-10在珠海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就诊的中面积和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16例共48个观... 目的:观察交联型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创面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09/2006-10在珠海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就诊的中面积和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16例共48个观测创面,患者均知情同意。患者于伤后3~5d休克期平稳渡过后行肢体创面切痂术,自体微粒皮移植组观测24个创面,均位于复合皮移植组创面的邻近或对侧肢体相同部位。①复合皮移植组:切痂创面用交联型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由江苏启东医疗用品研究所提供)+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异体皮覆盖。②自体微粒皮移植组:切痂创面用自体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术后6周异体皮脱落,两组散在肉芽创面行小邮票状皮片补充移植修复创面。术后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及收缩率,并行创面组织学检测。结果:两组48个创面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异体皮成活情况相近。②术后6周,复合皮移植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低于自体微粒皮移植组(P<0.05);经补充植皮后即术后8周两组创面愈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移植术后6,8,12周,复合皮移植组患者的移植创面收缩率均显著低于自体微粒皮移植组[(10.28±2.36)%,(16.25±3.78)%;(15.68±1.79)%,(30.42±3.65)%;(22.07±1.39)%,(42.83±2.74)%(P<0.05)]。④术后8周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复合皮移植组创面愈合处上皮化良好,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基底膜结构完整;自体微粒皮移植组上皮层仍较薄,细胞分化不良,真皮内胶原排列较紊乱。结论:交联型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创面,能够抑制瘢痕增生,改善创面愈合质量,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移植 烧伤 细胞外基质 真皮 移植 自体 组织移植
下载PDF
14例髓外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晶 景红梅 +3 位作者 李敏 董菲 陈渝萍 克晓燕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39-642,共4页
目的:探讨伴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MP)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及预后。方法:对14例确诊的伴髓外浆细胞瘤的多发性骨髓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男女比为1:l,中位年龄5... 目的:探讨伴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MP)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及预后。方法:对14例确诊的伴髓外浆细胞瘤的多发性骨髓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男女比为1:l,中位年龄56.9岁。9例患者初诊时即出现EMP,5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治疗选择包括化疗,手术,放疗或自体移植。6例患者单发EMP,8例多发EMP(multi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s,MEP);单发患者中5例部分或接近完全缓解,1例病情进展;多发患者中5例死亡,1例病情进展,2例部分缓解。结论:MM伴有MEP者对常规化疗反应差,预后不良,需要探讨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髓外浆细胞瘤 多发
下载PDF
13例原发骨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董菲 陈渝萍 +2 位作者 王继军 景红梅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0-424,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骨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4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3例原发骨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3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0(25-71)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 目的:探讨原发骨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4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3例原发骨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3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0(25-71)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痛(100%),主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DLBCL)(11/13,84.6%),另2例中1例为间变大细胞型和1例为B淋巴母细胞型。对13例患者均进行了化疗,近期疗效显示6例达完全缓解(46.2%),7例达部分缓解(53.8%);年龄、性别、分期、β2-MG水平、LDH水平、病理分型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与完全缓解率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中位随访时间12(3-72)个月,9例存活,其中6例仍完全缓解,中位无进展时间为13(2-72)个月。结论:主要病理类型为DLBCL,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在治疗中的地位尚不能肯定,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甚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原发骨淋巴瘤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抑酸剂维持治疗的必要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龚飞跃 黄唯 +2 位作者 陈剑鸣 黄永强 陈渝萍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28-529,共2页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根除Hp后抑酸剂维持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12 4例合并Hp感染DU随机分为A ,B ,C 3组治疗 ,A组 :兰索拉唑 3 0mg ,阿莫西林 1g ,呋喃唑酮 10 0mg ,2次 /d ,疗程一周。B组 :同A组方案 ...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根除Hp后抑酸剂维持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12 4例合并Hp感染DU随机分为A ,B ,C 3组治疗 ,A组 :兰索拉唑 3 0mg ,阿莫西林 1g ,呋喃唑酮 10 0mg ,2次 /d ,疗程一周。B组 :同A组方案 ,疗程结束后再用兰索拉唑 3 0mg ,1次 /d ,维持两周。C组 :得乐 2 2 0mg ,克拉霉素 2 5 0mg ,替硝唑5 0 0mg ,2次 /d ,疗程一周。疗程结束后 4周复查胃镜并检测Hp。结果 A ,B ,C 3组Hp根除率 ( 89 2 % ,85 71% ,83 3 3 % )及溃疡愈合率 ( 94 5 9% ,91 43 % ,83 3 3 % )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而腹痛缓解率第 1周A ,B组 ( 93 75 % ,93 3 3 % )显著高于C组 ( 5 1 5 2 % ) (P <0 0 1) ,而第 2、3周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绝大部分DU患者Hp根除后溃疡即可愈合 ,没必要继续使用抑酸剂维持治疗。含PPI的三联方案缓解症状较快 ,更适宜症状明显的DU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幽门螺杆菌 治疗 抑酸剂 维持治疗 必要性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