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衰痛·哀恸·孤独:欧阳修晚年的生命底色
被引量:
1
1
作者
陈湘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6-92,共7页
在政治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坛宗主等表象背后,与一般宋人笔记和当今文学史所显示的大相径庭,欧阳修晚年人生的底色其实是衰痛、哀恸与孤独。他外在的事功显赫,文学的成就辉煌,但他肉身的早衰病痛、面对小儿女相继死亡的精神哀恸,以...
在政治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坛宗主等表象背后,与一般宋人笔记和当今文学史所显示的大相径庭,欧阳修晚年人生的底色其实是衰痛、哀恸与孤独。他外在的事功显赫,文学的成就辉煌,但他肉身的早衰病痛、面对小儿女相继死亡的精神哀恸,以及敏锐心灵所体会的生命孤独,种种忧伤缺憾却并不因此而得以抚平。论文拟藉由欧阳修诗文、书简、表状中并不完整的自我言说,对其迥异于表面风光的生命底色作深入幽微的掘发与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衰痛
哀恸
孤独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居士不可见也:欧阳修的隐身情结
被引量:
1
2
作者
陈湘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9-261,共3页
欧阳修对颍州的归隐向往在他中晚年以后的诗文中经常出现。但若仔细爬梳其书信与表奏,则会发现欧阳修所谓的"隐"其实并非实际意义的归隐,而是一种"隐身"的需求,凸显了欧阳修在政治高压氛围下"作茧"、&qu...
欧阳修对颍州的归隐向往在他中晚年以后的诗文中经常出现。但若仔细爬梳其书信与表奏,则会发现欧阳修所谓的"隐"其实并非实际意义的归隐,而是一种"隐身"的需求,凸显了欧阳修在政治高压氛围下"作茧"、"静默以安退藏"的龟缩心态。而"六一"的称号则是这种"隐身"心理的总结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隐身情结
居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夷陵与滁州:一个主题性空间的建构
被引量:
1
3
作者
陈湘琳
《长江学术》
CSSCI
2008年第2期38-44,共7页
景祐三年(1036)和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先后贬谪至夷陵和滁州。这两次贬谪,使欧阳修重新思考人生。从夷陵到滁州,欧阳修所追忆所书写所建构的,不仅是一个主题性的空间隐喻,同时还有他的理念阐述——关于文学的想象与写作,关于生活的丰...
景祐三年(1036)和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先后贬谪至夷陵和滁州。这两次贬谪,使欧阳修重新思考人生。从夷陵到滁州,欧阳修所追忆所书写所建构的,不仅是一个主题性的空间隐喻,同时还有他的理念阐述——关于文学的想象与写作,关于生活的丰富与乐趣,关于人生理性通达的深刻思辨与独特体悟。在实践诗歌日常生活化的创作理念之基础上,也把日常生活雅趣化、诗意化,从而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北宋士人特别是苏轼的文学创作与人生观,成为北宋一代尚理尚意诗风与知性思辨风气的先行者与领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贬谪
夷陵
滁州
主题性
空间建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本及文本以外的阅读--论马华作家傅承得的散文
4
作者
陈湘琳
《华文文学》
2012年第3期79-83,共5页
文本从来就无法真正独立于外在世界与现实意识形态,特别是讨论马华文学,基本无法回避历史和现实意义:沉重的历史、荒谬的现实,以及由此引发的愤慨,许多时候正是马华作品问世的基础。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既评论傅承得的文本,也试图超越文本...
文本从来就无法真正独立于外在世界与现实意识形态,特别是讨论马华文学,基本无法回避历史和现实意义:沉重的历史、荒谬的现实,以及由此引发的愤慨,许多时候正是马华作品问世的基础。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既评论傅承得的文本,也试图超越文本;既讨论其文学,也希望能触及文化;既试图探傅承得"私"人的文字,也尝试旁及其"公"共领域的事功。借由这样的脉络,希望可以给傅承得,以及他这二十年来的散文书写和文化活动轨迹一个恰切的定位,进而对他散文中的"集体发声"有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傅承得
散文
集体发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华文学的中国图象
被引量:
2
5
作者
陈湘琳
伍燕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0-145,共6页
长期以来马华文学中所谓的"中国图象",其实一直处在剧烈的变化中。首先,何谓"中国"?其次,不同人对"中国"的不同看法,表述"中国图象"者身份与认同的不同,乃至于时代与心态的改变,或者思考、视...
长期以来马华文学中所谓的"中国图象",其实一直处在剧烈的变化中。首先,何谓"中国"?其次,不同人对"中国"的不同看法,表述"中国图象"者身份与认同的不同,乃至于时代与心态的改变,或者思考、视察角度的不同,也都可能带来完全相异的"中国图象"。为此,论文拟从三个角度重新思考辨析,期能对马华文学中的"中国图象"有更细致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中国图象
离散
寓居
多重文化身份
原文传递
记忆的场景:洛阳在欧阳修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被引量:
3
6
作者
陈湘琳
王水照
崔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8-95,共8页
许多研究欧阳修的学者皆曾从不同角度讨论过洛阳在欧阳修研究中的意义:或以之为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的起点;或以“对洛阳盛游的追思”为形成欧阳修主体风格的切入口和契合点。笔者以为,不管是从诗文革新,还是追忆的角度来作探讨,洛阳都...
许多研究欧阳修的学者皆曾从不同角度讨论过洛阳在欧阳修研究中的意义:或以之为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的起点;或以“对洛阳盛游的追思”为形成欧阳修主体风格的切入口和契合点。笔者以为,不管是从诗文革新,还是追忆的角度来作探讨,洛阳都只是个实存的空间,是欧阳修曾经生活,而后追忆,并且影响其一生文学发展的场域。但这正是笔者以为未足之处。笔者以为,洛阳不只是一个实存的空间,它其实更是一个记忆的场景,并且在欧阳修之文学中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由此入手,希望能对欧阳修其人与其诗文有更深入幽微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
欧阳修
原文传递
从《蕉风》(1955-1959)诗人群体看马华文学的现代性进程
被引量:
2
7
作者
伍燕翎
潘碧丝
陈湘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0-57,共8页
马华现代诗启蒙于上世纪50年代初,创刊于1955年11月的《蕉风》是马华现代诗的前沿阵地,大量的现代诗作先后在《蕉风》发表。这些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表明作者们尝试突破写实派平实诗歌的格调,也提供了窥探马华现代诗派逐步成形的轨迹,...
马华现代诗启蒙于上世纪50年代初,创刊于1955年11月的《蕉风》是马华现代诗的前沿阵地,大量的现代诗作先后在《蕉风》发表。这些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表明作者们尝试突破写实派平实诗歌的格调,也提供了窥探马华现代诗派逐步成形的轨迹,《蕉风》在联系出版了5年之后,在1959年4月(第78期)进行第一次改版。这最初的五年是马华文学杂志早期诗人群体的形成期。50年代的马来亚正准备脱离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建国之路,在此大环境下,马华诗作展示了其独特性。本文尝试从《蕉风》这一诗人群体的诗作中探视战后外部环境对马华现代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蕉风
现代诗
现代性
原文传递
欧阳修的文学与情感世界
8
作者
陈湘琳
《书城》
2012年第12期40-40,共1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本书运用文本细读与体察的方法,对欧阳修的内心情感世界作了更深度的开掘,还原、追忆了欧阳修这位北宋盛时的代表人物的文学与情感世界:面对病痛,死亡、迫害、碌碌无为的威胁。
关键词
欧阳修
情感世界
文学
北宋
文本细读
士大夫阶层
大学出版社
代表人物
版本
还原
原文传递
题名
衰痛·哀恸·孤独:欧阳修晚年的生命底色
被引量:
1
1
作者
陈湘琳
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马来亚大学语文暨语言学学院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6-92,共7页
文摘
在政治家、经学家、史学家、文坛宗主等表象背后,与一般宋人笔记和当今文学史所显示的大相径庭,欧阳修晚年人生的底色其实是衰痛、哀恸与孤独。他外在的事功显赫,文学的成就辉煌,但他肉身的早衰病痛、面对小儿女相继死亡的精神哀恸,以及敏锐心灵所体会的生命孤独,种种忧伤缺憾却并不因此而得以抚平。论文拟藉由欧阳修诗文、书简、表状中并不完整的自我言说,对其迥异于表面风光的生命底色作深入幽微的掘发与阐释。
关键词
欧阳修
衰痛
哀恸
孤独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居士不可见也:欧阳修的隐身情结
被引量:
1
2
作者
陈湘琳
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马来亚大学语文暨语言学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9-261,共3页
文摘
欧阳修对颍州的归隐向往在他中晚年以后的诗文中经常出现。但若仔细爬梳其书信与表奏,则会发现欧阳修所谓的"隐"其实并非实际意义的归隐,而是一种"隐身"的需求,凸显了欧阳修在政治高压氛围下"作茧"、"静默以安退藏"的龟缩心态。而"六一"的称号则是这种"隐身"心理的总结呈现。
关键词
欧阳修
隐身情结
居士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夷陵与滁州:一个主题性空间的建构
被引量:
1
3
作者
陈湘琳
机构
马来亚大学语文暨语言学学院
出处
《长江学术》
CSSCI
2008年第2期38-44,共7页
文摘
景祐三年(1036)和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先后贬谪至夷陵和滁州。这两次贬谪,使欧阳修重新思考人生。从夷陵到滁州,欧阳修所追忆所书写所建构的,不仅是一个主题性的空间隐喻,同时还有他的理念阐述——关于文学的想象与写作,关于生活的丰富与乐趣,关于人生理性通达的深刻思辨与独特体悟。在实践诗歌日常生活化的创作理念之基础上,也把日常生活雅趣化、诗意化,从而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北宋士人特别是苏轼的文学创作与人生观,成为北宋一代尚理尚意诗风与知性思辨风气的先行者与领导者。
关键词
欧阳修
贬谪
夷陵
滁州
主题性
空间建构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I207.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本及文本以外的阅读--论马华作家傅承得的散文
4
作者
陈湘琳
机构
[马来西亚]
出处
《华文文学》
2012年第3期79-83,共5页
文摘
文本从来就无法真正独立于外在世界与现实意识形态,特别是讨论马华文学,基本无法回避历史和现实意义:沉重的历史、荒谬的现实,以及由此引发的愤慨,许多时候正是马华作品问世的基础。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既评论傅承得的文本,也试图超越文本;既讨论其文学,也希望能触及文化;既试图探傅承得"私"人的文字,也尝试旁及其"公"共领域的事功。借由这样的脉络,希望可以给傅承得,以及他这二十年来的散文书写和文化活动轨迹一个恰切的定位,进而对他散文中的"集体发声"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马华文学
傅承得
散文
集体发声
分类号
I106.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华文学的中国图象
被引量:
2
5
作者
陈湘琳
伍燕翎
机构
马来亚大学语文暨语言学学院
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中文系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0-145,共6页
文摘
长期以来马华文学中所谓的"中国图象",其实一直处在剧烈的变化中。首先,何谓"中国"?其次,不同人对"中国"的不同看法,表述"中国图象"者身份与认同的不同,乃至于时代与心态的改变,或者思考、视察角度的不同,也都可能带来完全相异的"中国图象"。为此,论文拟从三个角度重新思考辨析,期能对马华文学中的"中国图象"有更细致的解读。
关键词
马华文学
中国图象
离散
寓居
多重文化身份
Keywords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China Image Diaspora Sojourning multicultural identities
分类号
I338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记忆的场景:洛阳在欧阳修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被引量:
3
6
作者
陈湘琳
王水照
崔铭
机构
马来亚大学语文暨语言学学院
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8-95,共8页
文摘
许多研究欧阳修的学者皆曾从不同角度讨论过洛阳在欧阳修研究中的意义:或以之为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的起点;或以“对洛阳盛游的追思”为形成欧阳修主体风格的切入口和契合点。笔者以为,不管是从诗文革新,还是追忆的角度来作探讨,洛阳都只是个实存的空间,是欧阳修曾经生活,而后追忆,并且影响其一生文学发展的场域。但这正是笔者以为未足之处。笔者以为,洛阳不只是一个实存的空间,它其实更是一个记忆的场景,并且在欧阳修之文学中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由此入手,希望能对欧阳修其人与其诗文有更深入幽微的阐释。
关键词
洛阳
欧阳修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蕉风》(1955-1959)诗人群体看马华文学的现代性进程
被引量:
2
7
作者
伍燕翎
潘碧丝
陈湘琳
机构
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中文系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语文暨语言学学院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0-57,共8页
文摘
马华现代诗启蒙于上世纪50年代初,创刊于1955年11月的《蕉风》是马华现代诗的前沿阵地,大量的现代诗作先后在《蕉风》发表。这些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表明作者们尝试突破写实派平实诗歌的格调,也提供了窥探马华现代诗派逐步成形的轨迹,《蕉风》在联系出版了5年之后,在1959年4月(第78期)进行第一次改版。这最初的五年是马华文学杂志早期诗人群体的形成期。50年代的马来亚正准备脱离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建国之路,在此大环境下,马华诗作展示了其独特性。本文尝试从《蕉风》这一诗人群体的诗作中探视战后外部环境对马华现代诗的影响。
关键词
马华文学
蕉风
现代诗
现代性
Keywords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Jiao Feng modern poems modernization
分类号
I338.0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欧阳修的文学与情感世界
8
作者
陈湘琳
出处
《书城》
2012年第12期40-40,共1页
文摘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本书运用文本细读与体察的方法,对欧阳修的内心情感世界作了更深度的开掘,还原、追忆了欧阳修这位北宋盛时的代表人物的文学与情感世界:面对病痛,死亡、迫害、碌碌无为的威胁。
关键词
欧阳修
情感世界
文学
北宋
文本细读
士大夫阶层
大学出版社
代表人物
版本
还原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衰痛·哀恸·孤独:欧阳修晚年的生命底色
陈湘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居士不可见也:欧阳修的隐身情结
陈湘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夷陵与滁州:一个主题性空间的建构
陈湘琳
《长江学术》
CSSCI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文本及文本以外的阅读--论马华作家傅承得的散文
陈湘琳
《华文文学》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马华文学的中国图象
陈湘琳
伍燕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2
原文传递
6
记忆的场景:洛阳在欧阳修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陈湘琳
王水照
崔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
3
原文传递
7
从《蕉风》(1955-1959)诗人群体看马华文学的现代性进程
伍燕翎
潘碧丝
陈湘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2
原文传递
8
欧阳修的文学与情感世界
陈湘琳
《书城》
201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