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沙太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色彩研究
1
作者 陈湘粤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建筑色彩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长沙太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色彩进行调研,归纳特征,总结现状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使街区建筑色彩体现文化特色,保持历史风貌,延续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建筑色彩 色彩研究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黄丽涓 陈小玮 +1 位作者 陈湘粤 刘友员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4年第2期71-76,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湖南省脑科医院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167例患者,并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内中膜(IMT)正常组51例、IMT增厚组51例、颈动脉斑块组65例,记录并用One-Way ANOVA分析或Kruskal-Wallis...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湖南省脑科医院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167例患者,并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内中膜(IMT)正常组51例、IMT增厚组51例、颈动脉斑块组65例,记录并用One-Way ANOVA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与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因素,最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这些影响因素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斑块组收缩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IMT增厚组和正常组(P<0.05);斑块组的白蛋白低于IMT增厚组和正常组(P<0.05);斑块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IMT增厚组和正常组(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与逐步回归分析,发现FIB、HCY、LDL-C、TG为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ROC曲线显示,TG和LDL-C对颈动脉斑块形成预测价值最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95%CI0.653~0.814)和0.713(95%CI0.634~0.792)。结论FIB、HCY、LDL-C、TG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LDL-C、TG对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有机酸对桑椹花色苷的辅色作用及其热降解动力学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湘粤 高群玉 +2 位作者 李倩 廖森泰 邹宇晓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结构有机酸对桑椹花色苷的辅色作用及其热稳定性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花色苷组成,以对羟基苯甲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酸、绿原酸、苹果酸为辅色剂,考察pH值、温度、有机酸质量浓度对辅色反应的影响,并分别在60... 为探究不同结构有机酸对桑椹花色苷的辅色作用及其热稳定性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花色苷组成,以对羟基苯甲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酸、绿原酸、苹果酸为辅色剂,考察pH值、温度、有机酸质量浓度对辅色反应的影响,并分别在60、70、80℃水浴中模拟食品中花色苷的热降解过程,探究热降解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pH=3.5、20℃、960 mg/L质量浓度条件下,“增色效应”和“红移效应”达到最大,辅色效果依次为苹果酸>绿原酸>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苹果酸比空白组A_(λmax)增加45.04%。反应化学计量比(n)、平衡常数(K)、吉布斯自由能ΔG°显示辅色过程均自发进行,苹果酸的平衡常数(K)最大,吉布斯自由能ΔG°最小,分别为26.85、-8.02 kJ/mol。热降解实验表明添加有机酸能延长花色苷半衰期(T_(1/2)),减小降解常数(k),60℃时,没食子酸可将花色苷溶液半衰期(T_(1/2))从17.50 h延长至26.23 h,降解常数(k)从6.6×10^(2)min^(-1)减小至4.4×10^(2)min^(-1)。因此,有机酸辅色作用有助于提高桑椹花色苷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花色苷 有机酸 辅色作用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MS) 热力学参数 热降解动力学
下载PDF
鸡蛋储藏时间对蛋清液起泡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湘粤 雷铭杨 +3 位作者 胥伟 王海滨 王宏勋 张燕鹏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38,共4页
研究通过监测不同温度(25℃、4℃)储藏鸡蛋蛋液pH值、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储藏时间对蛋清液起泡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鲜蛋于常温25℃条件下放置29 d,全蛋液p H值先由6.8升至7.7后逐渐降低,蛋清液起泡性随储藏时间的延长... 研究通过监测不同温度(25℃、4℃)储藏鸡蛋蛋液pH值、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储藏时间对蛋清液起泡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鲜蛋于常温25℃条件下放置29 d,全蛋液p H值先由6.8升至7.7后逐渐降低,蛋清液起泡性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起泡性初始值为107.8%,储藏25 d后达到421.2%,之后逐渐降低;4℃下储藏的样品起泡性变化规律与常温相似,储藏17 d后达到270.9%。研究表明:在使用鸡蛋生产焙烤食品时,选用4℃储藏2周或25℃储藏1周的鸡蛋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藏时间 鸡蛋蛋清 蛋白 起泡性
下载PDF
胃肠超声造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李英 罗文明 +3 位作者 刘友员 陈湘粤 陈虎军 宋冰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26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超声造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6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胃肠超声造影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以胃镜下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胃肠超声造影与... 目的探讨胃肠超声造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6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胃肠超声造影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以胃镜下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胃肠超声造影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出率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结果60例患者经胃镜下病理检查后确诊为恶性病变15例(25.00%),其中胃恶性淋巴瘤2例、胃癌13例;经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后确诊为恶性胃十二指肠疾病17例,其中胃恶性淋巴瘤3例、胃癌14例;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后确诊为恶性病变25例,其中胃恶性淋巴瘤7例、胃癌18例。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93.33%、93.33%、93.33%)高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46.67%、56.67%、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超声造影用于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操作简单、方便、无创,并且安全性高、可重复,适用于大规模的胃肠疾病普查,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超声造影 胃十二指肠疾病 诊断符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