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在LIS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炅昊 孙德华 +3 位作者 蔡妙珊 姜太毛 亓涛 裘宇容 《现代医院》 2012年第9期89-90,共2页
各种类型的自动分析仪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速度,然而实验室的检测过程是复杂的,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存在着许多问题。近年来,质量评价越来越受到医学实验室和临床各科室的重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03年正式颁布了IS... 各种类型的自动分析仪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速度,然而实验室的检测过程是复杂的,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存在着许多问题。近年来,质量评价越来越受到医学实验室和临床各科室的重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03年正式颁布了ISO15189:2003《医学实验室一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系统 临床检验 分析前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加强良好的医患沟通 提高检验科服务质量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炅昊 孙德华 《现代医院》 2012年第10期111-112,共2页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卫生部《关于印发2011年卫生工作要点的通知》中首次提出,扎实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卫生部《关于印发2011年卫生工作要点的通知》中首次提出,扎实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验科 医患沟通 服务质量
下载PDF
负载BMP的新型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骨缺损修复实验 被引量:6
3
作者 胡稷杰 金丹 +5 位作者 全大萍 钟世镇 陈炅昊 魏宽海 赵洁 裴国献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69-1374,共6页
目的探讨以聚乳乙醇酸(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建成新型组织工程骨并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制作新西兰大白兔右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 目的探讨以聚乳乙醇酸(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建成新型组织工程骨并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制作新西兰大白兔右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植入同时负载5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PLGA、对照组植入负载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PLGA、空白组仅植入PLGA。术后对动物进行大体观察、摄X线片观察各组不同时相骨缺损修复情况、比较不同时相的骨缺损区X线阻射密度、并于术后第4、8、12周取出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图像分析骨小梁的生成数量。结果实验组在12周内骨缺损完全修复,且同时期内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空白材料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利用含BMP的PLGA支架与BMSCs复合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聚乳乙醇酸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下载PDF
hTGF-β1基因增强组织工程化髓核修复退变腰椎间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旭 侯筱魁 +4 位作者 汤亭亭 李惠武 陈炅昊 郭刚 裴国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700-705,I0010,共7页
目的:探讨人转化生长因子-β1(hTGF-β1)基因修饰山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髓核对山羊退变腰椎间盘的修复作用。方法:用粗针穿刺山羊L1/2~L5/6纤维环抽取髓核制作椎间盘退变模型,同时体外培养山羊自体BMSC... 目的:探讨人转化生长因子-β1(hTGF-β1)基因修饰山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髓核对山羊退变腰椎间盘的修复作用。方法:用粗针穿刺山羊L1/2~L5/6纤维环抽取髓核制作椎间盘退变模型,同时体外培养山羊自体BMSCs并分为3组:实验组以携hTGF-β1基因重组腺病毒(Ad/hTGF-β1)转染;阴性对照组以携lacZ基因腺病毒(Ad/LacZ)转染,空白对照组为未转染细胞。抽取髓核后15d,收集3组细胞与透明质酸(HA)复合为组织工程化髓核,以细针从椎间盘原穿刺孔回植入髓核中央。L1/2至L3/4依次植入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细胞;L4/5注入不含细胞的HA;L5/6不注入任何物质。术后观察24周,定期行放射学、组织学和生化检测。结果:X线片椎间隙测量显示,24周时L1/2~L4/5的椎间隙狭窄均较L5/6明显延迟(P<0.05);4周以内L2/3间隙的X-gal染色保持阳性;组织学评估示L1/2~L4/5退变均较L5/6为轻;免疫组化示L1/2在4周内高表达hTGF-β1、CollagenⅡ和Aggrecan,但8周后L1/2至L4/5未见显著性差异;GAG定量显示整个观察期内L1/2~L4/5均高于L5/6,其含量依次为L1/2>L2/3=L3/4>L4/5;对4周时L1/2至L3/4髓核组织的RT-PCR显示,L1/2的hTGF-β1、CollagenⅡ及Aggrecan的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5)。结论: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髓核回植可延缓椎间盘早期退变的进程,经hTGF-β1基因增强的组织工程化髓核对退变延缓作用尤为显著,但均无法完全逆转整个椎间盘退变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组织工程 髓核 转化生长因子-β1 骨髓基质干细胞 山羊
下载PDF
数字化技术设计腰椎椎弓根固定定位导航模板 被引量:25
5
作者 张元智 李严兵 +5 位作者 陆声 秦煜 金丹 黎健伟 陈炅昊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椎弓根固定定位提供一种精确匹配的方法。方法选择正常成人腰椎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集,将断层扫描数据导入Amira3.1软件,三维重建L2椎体数字解剖模型,然后将三维重建模型导入Imageware10.0软件,确定椎弓根位... 目的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椎弓根固定定位提供一种精确匹配的方法。方法选择正常成人腰椎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集,将断层扫描数据导入Amira3.1软件,三维重建L2椎体数字解剖模型,然后将三维重建模型导入Imageware10.0软件,确定椎弓根位置,获取椎弓根点云轮廓,确定通道最大安全区、方向轴,设计钉道,提取椎体后部部分表面形态解剖结构及钉道模型,最后导入Rapid-Form2004软件,建立与模型形态一致的定位导航模板。结果通过数字化重建技术得到了腰椎个体化导航模板的制作方法,重建的导航模板有较好的匹配性。结论利用数字化技术重建的导航模板为腰椎椎弓根的定位、定向固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三维重建 腰椎 导航模板
原文传递
骨关节多发性创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林昂如 侯喜君 +2 位作者 秦冠军 陈炅昊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540-54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关节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创伤的防治认识和救治质量,减少死亡率。方法总结2002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间救治的346例多发性骨关节损伤患者资料,按蔡氏法分类,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伤因、部位、数量、并发...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关节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创伤的防治认识和救治质量,减少死亡率。方法总结2002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间救治的346例多发性骨关节损伤患者资料,按蔡氏法分类,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伤因、部位、数量、并发伤及死亡率。结果346例患者中,男278例,女68例;年龄9个月~89岁,平均32.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26例,重物压砸伤65例,坠落伤及跌伤52例。胫、腓骨干骨折159处,股骨干骨折96处,尺、桡骨干骨折87处,踝足骨折58处,胸部伤57处,髋和膝部伤分别为50处,骨盆区损伤49例,腕手部伤46处,肩部伤36处,颅骨骨折36处,肱骨干骨折33处,脊柱骨折23处,肘部伤17处。2处伤者242例,3处伤83例,4处伤20例,6处伤1例,平均受伤部位2.3处。闭合伤205例,开放伤141例;合并颅脑伤51例,胸部伤23例,腹部伤5例,泌尿系损伤3例,休克78例,神经血管伤21例,脂肪栓塞6例。死亡5例。结论近年来,多发性骨关节损伤患者有增多趋势,且伤情较重,男性青壮年居多;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原因;四肢多发伤以下肢伤为多,容易发现及确诊,而脑、胸、腹、盆部的闭合伤多易漏误诊治;近年来死亡率明显减少;加强急救创伤救治培训和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可减少残废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损伤 骨关节骨折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的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洪涛 裴国献 +4 位作者 陈滨 魏宽海 陈炅昊 赵培冉 梁双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为骨组织工程的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培养方法,以满足细胞培养过程中对各类细胞因子的需求,同时尽量减少细胞培养过程中动物源性抗原物质的引入。方法采用10%富血小板血浆(PRP)替代动物血清配比高糖DMEM培养... 目的为骨组织工程的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培养方法,以满足细胞培养过程中对各类细胞因子的需求,同时尽量减少细胞培养过程中动物源性抗原物质的引入。方法采用10%富血小板血浆(PRP)替代动物血清配比高糖DMEM培养基,体外诱导培养(50μg/mL抗坏血酸、10-8mol/L地塞米松、10-3mol/Lβ-甘油磷酸钠)人BMSCs,快速扩增后,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及细胞增殖情况。ALP染色与钙结节染色等方法对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人BMSCs24h开始贴壁,7d左右细胞融合。诱导培养后细胞能较快地扩增;ALP染色与钙结节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结论以自体PRP替代动物血清体外诱导培养人BMSCs是一种良好的培养方法,所培养的细胞数量及其生物学特性能快速达到临床应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髓基质干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
原文传递
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设计半髋关节表面置换定位导航模板 被引量:10
8
作者 杜浩 张元智 +6 位作者 王钢 陆声 秦煜 金丹 黎健伟 陈炅昊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利用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为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提供一种精确匹配的方法。方法正常健康志愿者骨盆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Amira 3.1(TGS)软件,三维重建髋关节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 12.0软件... 目的利用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为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提供一种精确匹配的方法。方法正常健康志愿者骨盆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Amira 3.1(TGS)软件,三维重建髋关节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 12.0软件,确定模型的重心点,设计股骨假体的最佳固定方向,提取股骨头表面解剖学形态,建立与股骨头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拟合模板和股骨假体柄孔道成定位模板。结果重建的导航模板有较好的匹配性。结论通过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分析构建的定位导航模板可以为半髋关节表面置换股骨假体的定位、定向提供有利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三维重建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导航模板
原文传递
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纤维蛋白胶复合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黎健伟 裴国献 +4 位作者 缪旭东 陈书军 陈佳生 陈炅昊 梁双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43-447,共5页
目的建立组织工程方法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纤维蛋白胶(FG)的混合物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髁关节面制造圆形缺损,每孔直径4mm,深度约3mm,达松质骨。术... 目的建立组织工程方法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纤维蛋白胶(FG)的混合物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髁关节面制造圆形缺损,每孔直径4mm,深度约3mm,达松质骨。术后12周利用自体BMSCs与FG混合物进行修复。将36只兔共72侧膝关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陈旧修复组、新鲜修复组3组。术后分别在4、8、12、24、32和48周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参照Pineda标准对新生组织评分对比缺损修复的情况及新生组织的类型。结果陈旧组与新鲜组两种混合物修复组在甲苯胺蓝变色反应表明其与周围正常软骨无明显区别,均为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而对照组12周时为纤维软骨修复,后期为纤维组织和板层骨修复。陈旧组与新鲜组各期平均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Pineda评分后数据做方差分析,8、12和24周陈旧组与新鲜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这两组在第4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陈旧组与新鲜组2~48周期间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陈旧性关节软骨缺损和新鲜缺损应用BMSCs与FG复合修复的效果无明显差异。明确了BMSCs与FG的混合物在短期内能够良好地修复陈旧性关节软骨全层缺损,长期效果还有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缺损 陈旧性 骨髓基质干细胞 纤维蛋白胶 修复
原文传递
数字化虚拟技术在骨折分类及术前设计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元智 陆声 +2 位作者 金丹 陈炅昊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810-812,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虚拟技术在骨折分类及术前设计中的价值。方法将临床骨折患者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Amira3.1(TGS)软件,三维重建骨折可视模型,并按国际标准分类。选取典型骨折三维模型进行内固定手术的初步计算机模拟并立体显示。结果... 目的探讨数字化虚拟技术在骨折分类及术前设计中的价值。方法将临床骨折患者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Amira3.1(TGS)软件,三维重建骨折可视模型,并按国际标准分类。选取典型骨折三维模型进行内固定手术的初步计算机模拟并立体显示。结果重建的骨折三维可视模型可准确反映出其骨折特点、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并可进行任意旋转观察,初步实现了骨折术前手术设计以及内固定手术的计算机模拟。结论数字化虚拟技术重建的三维骨折模型可清楚显示骨折情况并明确骨折分类,为术前的手术设计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骨折分类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负载不同浓度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组织工程骨体内成骨的量效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稷杰 金丹 +4 位作者 全大萍 魏宽海 陈炅昊 钟世镇 裴国献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6-201,共6页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为支架,负载不同浓度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与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emcells,BMSCs)构建成新型的组织工程骨,并观察其体内成骨的量效关...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为支架,负载不同浓度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与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emcells,BMSCs)构建成新型的组织工程骨,并观察其体内成骨的量效关系。方法制作新西兰大白兔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实验模型,植入不同含量BMP的组织工程骨。24只兔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植入同时负载5.0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组织工程骨(10只);第二组:植入同时负载2.5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组织工程骨(7只);第三组:植入同时负载1.0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组织工程骨(7只)。术后对动物进行大体观察,摄X线片观察各组术后4、8、12周骨缺损修复情况,比较不同时相的骨缺损区X线阻射密度。于术后第4、8、12周取出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图像分析骨缺损区域骨小梁的生成数量;取第12周标本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4周三组动物的桡骨缺损区域均有明显骨痂生成;12周时三组的骨缺损完全愈合率分别为7/8、3/5、3/5;各时相局部X线阻射密度值与新生骨小梁百分比计量显示第一组的新生骨痂及骨小梁最多,并可见髓腔再通现象。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第一组的压缩刚度、扭转刚度、三点弯曲断裂载荷均大于其他两组。结论含5.0mgBMP的PLGA支架与BMSCs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15mm骨缺损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干细胞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辅助Mosaicplasty技术促进骨软骨缺损修复整合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刚 李旭 +5 位作者 孙骏 侯筱魁 汤亭亭 王钢 陈炅昊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1067-1071,共5页
目的探讨以基于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组织工程技术与自体骨软骨柱镶嵌移植术(Mosaicplasty)相结合的方法修复骨软骨及促进缺损间隙的整合效果。方法12只中国山羊于术前2周抽取骨髓,体外培养自体BMSCs。术中以自制器械分别制造山羊双... 目的探讨以基于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组织工程技术与自体骨软骨柱镶嵌移植术(Mosaicplasty)相结合的方法修复骨软骨及促进缺损间隙的整合效果。方法12只中国山羊于术前2周抽取骨髓,体外培养自体BMSCs。术中以自制器械分别制造山羊双后肢股骨内髁负重区直径5 mm、深3 mm的复合骨软骨缺损各一处。在Mosaicplasty技术填充缺损后,即以动物自体BMSCs与透明质酸凝胶相复合,注射填充于左后肢骨软骨柱之间及与周围组织的间隙内,右后肢单纯自体骨软骨柱移植作为对照组。术后第4、8、16周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及蛋白聚糖含量等检测。比较16周时两组的缺损区惨复软骨组织与正常软骨的蛋白聚糖含量。结果两组自体骨软骨柱移植软骨均以透明软骨存活,与周围正常软骨间无明显差异。实验组骨软骨柱的间隙内可见新生软骨修复,组织学表现与周围正常软骨相同。交界区整合良好,间隙消失;对照组各时间点软骨间的间隙为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填充,仍有间隙存留。移植软骨的基质、实验组骨软骨柱间隙内的新生软骨基质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蛋白聚糖含量比较显示,对照组骨软骨柱间隙内新生组织的蛋白聚糖含量均低于正常软骨和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基于BMSCs的组织工程技术结合Mosaicplasty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骨软骨缺损间隙的整合,改善修复效果好,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促进骨软骨缺损修复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骨软骨柱镶嵌移植术 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多肌蒂髂骨瓣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昂如 任高宏 +1 位作者 陈炅昊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619-621,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缝匠肌与部分阔筋膜张肌多肌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的临床效果。方法联合应用缝匠肌与部分阔筋膜张肌多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18例青壮年ONFH患者,按Ficat分期:Ⅱ期10例,Ⅲ期6例,早Ⅳ期2例。采用...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缝匠肌与部分阔筋膜张肌多肌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的临床效果。方法联合应用缝匠肌与部分阔筋膜张肌多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18例青壮年ONFH患者,按Ficat分期:Ⅱ期10例,Ⅲ期6例,早Ⅳ期2例。采用Smith—Peterson切口切取多肌蒂髂骨瓣,若存在股骨颈骨折骨不连,则先行复位及内固定,制作股骨头颈骨槽,刮除减压股骨头病灶组织,植入多肌蒂髂骨瓣后稳妥固定。术后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18例患者中13例术后获平均2年3个月(10个月~5年)随访,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增加,步距增大,原有股骨颈骨折骨不连也获愈合,股骨头囊性变密度增高、修复,关节间隙清晰度增加,股骨头无塌陷。按Harris评分:优5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4.6%。结论多肌蒂髂骨瓣血运良好,用来治疗青壮年ONFH不仅有利于股骨头充分减压、促进直接骨愈合,而且可缓解疼痛、促进病灶修复,延缓股骨头塌陷的发展,改善髋关节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外科皮瓣 骨移植
原文传递
数字化虚拟可视技术在骨科的初步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元智 李严兵 +4 位作者 金丹 黎健伟 陈炅昊 李旭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31-335,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可视技术在骨科建模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①应用“虚拟中国人”(VCH)男性3号数据集,在薄层断面图像上观察膝部及小腿主要解剖结构,应用Amira 3.1软件对膝关节、小腿主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②对明胶... 目的探讨数字化可视技术在骨科建模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①应用“虚拟中国人”(VCH)男性3号数据集,在薄层断面图像上观察膝部及小腿主要解剖结构,应用Amira 3.1软件对膝关节、小腿主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②对明胶一氧化铅灌注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连续CT扫描,观察足背动脉的分布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应用Amira 3.1软件对足背皮瓣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③应用VCH女性1号、男性1号足踝CT扫描图像重建并立体显示其结构。④选取典型骨折患者的CT扫描图像重建并立体显示骨折情况。⑤选择典型胸椎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集,将断层扫描数据导入Amira3.1软件,三维重建各椎体数字解剖模型,模拟椎弓根的固定情况并立体显示。结果各薄层断面图像上可清楚地显示骨、主要血管、神经的分支和其它结构,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各自的解剖学结构特点。结论重建的图像可以提供骨关节正常三维动态解剖,为皮瓣设计、骨折分类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解剖学依据,同时为下一步虚拟手术的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系统 数字化 三维重建 可视技术 骨科
原文传递
Trauma and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n experimenta study on their correlation
15
作者 郭刚 康颖 +4 位作者 李旭 蔡泽浩 陈炅昊 王钢 裴国献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7年第4期237-241,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rauma and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Methods: Comminuted fractures and extensive soft- tissue contusion at both hind limbs were made by a falling weight from a hei...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rauma and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Methods: Comminuted fractures and extensive soft- tissue contusion at both hind limbs were made by a falling weight from a height in 16 rabbits. Lung perfnsion scanning was performed to obtain the radioactivity counts before trauma, at 1 h, 48 h and 96 h after trauma. All the data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based on the above 4 time points. The rabbits were sacrificed when positive findings on the pulmonary perfnsion scanning appeared. Their lungs were harvested to be paraffln-embedded and stained with hematoxylin-erosin method for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rombocmbolism. The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NOVA and the method of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adioactivity counts. Results: The histological findings showed that pulmonary embolism developed in 6 of the 16 rabbits (37.5%). Five of the 6 pulmonary embolism rabbits presented neither clinical symptoms nor positive pulmonary embolism manifestations in the lung perfnsion scann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lung perfusion radioactivity between the pre-traumatic, post-traumatic lh groups and post-traumatic 48 b and 96 b groups (P 〈 0. 05). Conclusions : Fractures of the bind limbs accompanied with extensive soft-tissue contusion may cause pulmonary micro-embolism that is not sensitive to lung perfnsion scanning and tends to have no clinical symptoms. Pulmonary embofism development may take more than two days after trau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monary embolism THROMBOEMBOLISM INJUR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