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茵陈蒿汤治疗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润华 +3 位作者 高戎 陈王凯 时良玺 阚民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在治疗脓毒症相关肝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茵陈蒿汤治疗组...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在治疗脓毒症相关肝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茵陈蒿汤治疗组,每组20例。常规治疗对照组按照2012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进行标准治疗,包括抗感染、液体复苏、眦管活性药物等及其他对症治疗;茵陈蒿汤治疗组杠标准治疗基础上鼻饲茵陈蒿汤(茵陈18g,栀子9g,生大黄9g),每日1剂,连续使用7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d和7d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肝功能、腹腔内压、肠内营养热仁数、痰培养和尿培养情况、肠道菌群移位率,治疗终点的实际病死率、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单因素分析影响脓毒症并发肝损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治疗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腹内压均较治疗前降低,肠内营养热k/体质量比值较治疗前升高,且以茵陈蒿汤治疗组治疗后7d反映器官功能损伤各项指标的变化较常规治疗对照组更湿著[AST(U/L)102.5±12.6比175.4±18.5,ALT(U/L)127.6±15.5比180.9±16.3,TBil(mmol/L)15.7±3.6比23.0±4.7.DBil(mmol/L)6.9±3.4比9.2.±3.5,腹内压(mmHg,1mmHg=0.133kPa)10.6±2.5比14.4±2.1;肠内营养热书/体质量(kJ/kg)比值106.69±15.90比63.60±14.64,均P〈0.05];菌陈蒿汤治疗组的肠道菌群移位率[25.0%(5/20)比55.0%(11/20)]、实际病死率/预期病死率[(0.50±0.03)%比(0.86±0.07)%]、ICU住院时间(t1:20.2±5.9比28.9±8.2)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与患者死亡和ICU住院时间无明娃相关性(均P〉0.05)。茵陈蒿汤治疗与脓毒症并发肝损伤患者的死亡(r=-0.465,P=0.03)和ICU住院时间(r=-0.412,P=0.034)均呈负相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与脓毒症并发肝损伤患者死亡(r=0.335,P=0.03)和ICU住院时间(r=0.389,P=0.04)均呈正相关;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症相关肝损伤患者使用茵陈蒿汤治疗后可以使死亡风险降低25%[优势比(OR)=0.75,95%可信区间(95%C1)=0.85~1.24,P=0.012]。结论茵陈蒿汤能佩著改善脓毒症相关肝损伤患者的肝功能,提高肠内营养耐受性,降低腹内压和防止肠道菌群移位,且能降低患苦的病死率和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蒿汤 脓毒症 肝损伤 肠道菌群移位 肠内营养 病死率
下载PDF
茵陈蒿汤治疗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润华 +3 位作者 高戎 陈王凯 时良玺 阚民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6年第22期2399-2401,共3页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治疗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住ICU诊断为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给予标准治疗,研究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茵陈蒿汤鼻饲,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7 d肝功能指标、腹内...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治疗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住ICU诊断为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给予标准治疗,研究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茵陈蒿汤鼻饲,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7 d肝功能指标、腹内压、肠内营养热量/体质量变化情况,并统计2组实际病死率/预期病死率均值、ICU住院时间及痰培养、尿培养情况和肠道菌群移位率,分析年龄、性别、茵陈蒿汤治疗、APACHEⅡ评分与患者病死率、ICU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 2组治疗后3,7 d肝功能指标、腹内压、肠内营养热量/体质量水平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研究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的实际病死率/预期病死率均值、ICU住院时间及肠道菌群移位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示茵陈蒿汤治疗与脓毒症相关肝损伤患者病死率和ICU住院时间呈负相关(r=-0.465,P=0.03;r=-0.412,P=0.03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症相关肝损伤患者使用茵陈蒿汤治疗后可以使死亡风险降低25%(P=0.012)。结论茵陈蒿汤能够显著改善脓毒症相关肝损伤患者肝功能,提高肠内营养耐受性,降低腹内压,防止肠道菌群移位,且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缩短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蒿汤 脓毒症 肝损伤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新毒素Tip-α对IL-8、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陈王凯 郝波 +2 位作者 张国新 施瑞华 程文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73-1376,共4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Tip-α)对细胞因子白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从HP的26695菌株扩增位于H.pylori0596的Tip-α基因,重组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表...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Tip-α)对细胞因子白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从HP的26695菌株扩增位于H.pylori0596的Tip-α基因,重组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并纯化Tip-α蛋白,用Western blot方法进行鉴定。以不同浓度的Tip-α作用于胃上皮细胞GES-1,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GES-1细胞中IL-8、TNF-α、IL-1β表达变化。以四氢吡咯烷(PDTC,NF-κB特异性的抑制剂)阻断NF-κB信号通路后,检测Tip-α作用GES-1后IL-8、TNF-α、IL-1β的表达变化。结果:用Western blot检测纯化蛋白,抗Tip-α抗体可与纯化蛋白特异性结合。Tip-α刺激细胞后细胞因子IL-8、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较刺激前明显升高,刺激前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C作用后再给予Tip-α刺激,细胞中IL-8、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与无PDTC作用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Tip-α可使细胞因子IL-8、TNF-α、IL-1β表达明显升高,在HP致炎中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可能通过NF-κB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Tip-α 白介素-8 白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核因子-KB
下载PDF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治疗食管中下段黏膜下肿瘤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16
4
作者 焦春花 杨树平 +8 位作者 李学良 丁静 许迎红 陶桂 张道权 何湘 陈王凯 施瑞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0期2388-2391,共4页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食管中下段黏膜下肿瘤(SM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收治的33例经胃镜和超声胃镜、CT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食管中下段黏膜下肿瘤(SM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收治的33例经胃镜和超声胃镜、CT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STER切除。其中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504-10)岁。分析病变起源、大小、病理、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33例食管中下段SMT来源于黏膜下层4例(12.1%),固有肌层浅层18例(54.6%),固有肌层深层10例(30.3%),纤维膜层1例(3.0%);单个瘤体30例(90.9%),2个瘤体2例(6.1%),3个瘤体1例(3.0%)。33例中血管瘤1例未切除无标本,余术后瘤体共36个,病理诊断平滑肌瘤30个(83.3%),间质瘤5个(13.9%),脂肪瘤1个(2.8%);STER完整切除32例(97.0%),1例血管瘤未予切除。切除病变直径平均(1.7±1.0)cm,手术时间平均(49±26)min;完整缝合创面所用金属夹平均(7.8±2.5)枚。皮下气肿3例(9.1%),穿孔、气胸1例(3.O%),均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STER治疗食管中下段SMT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可以避免消化道漏和胸腹腔继发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治疗 黏膜下隧道内镜
原文传递
内镜治疗与断流术二级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娟 陈王凯 +1 位作者 贾喻 程文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38-841,共4页
目的评价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8月至2014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55例采用内镜下套扎和(或)黏合剂治疗者纳入内镜组,62例采用脾切... 目的评价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8月至2014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55例采用内镜下套扎和(或)黏合剂治疗者纳入内镜组,62例采用脾切+断流术治疗者纳入手术组,比较组间再出血率及二次出血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间累积生存率、总体住院时间及总体治疗费用等,部分观察指标再按Child—Pugh分级进行分层比较。结果内镜组再出血率明显高于手术组[46.2%(24/52)比25.0%(15/60,P=0.019],其中Child—PughB级患者再出血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60.0%(15/25)比22.2%(6/27),P=0.006];二次出血平均时间,内镜组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20.0%(11/55)比32.3%(20/62),P=0.134],随访期间累积生存率与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1%比87.1%,P〉0.05),总体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手术组[(14±9)d比(23±8)d,P〈0.001],人均住院总费用明显少于手术组[(54136.79±44836.32)元比(73601.86±103403.74)元,P〈0.05]。结论内镜治疗与断流术二级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同样有效。虽然内镜治疗再出血率相对偏高,但再发时间相似,且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及费用低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预防 食管胃静脉曲张 内窥镜 断流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