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灌注成像预测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陈珂楠 郭舜源 耿昱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2期165-169,共5页
出血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中溶栓治疗导致继发性出血转化风险明显增加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目前认为血脑屏障的破坏在出血转化的发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近来研究显示,急性期的灌注影像检查对于出血转化高风险人群... 出血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中溶栓治疗导致继发性出血转化风险明显增加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目前认为血脑屏障的破坏在出血转化的发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近来研究显示,急性期的灌注影像检查对于出血转化高风险人群检出可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其他优势。本文针对灌注成像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方面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 溶栓 出血转化 血脑屏障 灌注成像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郭舜源 陈波 +1 位作者 陈珂楠 耿昱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8期1286-1287,共2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20例PD患者按H&Y分级分为早期、中期及晚期3个亚组,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行运动功能评定,并测定血尿酸水平。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10例...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20例PD患者按H&Y分级分为早期、中期及晚期3个亚组,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行运动功能评定,并测定血尿酸水平。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比较PD组和对照组血尿酸水平的差异,比较PD不同病情组间血尿酸水平的差异,分析血尿酸与病程、H&Y分级及UPDRS评分的关系。结果 PD组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中期和晚期PD组间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与病程、H&Y分级及UPDRSⅢ评分无相关性(r=-0.128,P〉0.05;r=-0.140,P〉0.05;r=-0.152,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降低是PD的危险因素,但与PD的疾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尿酸 氧化应激
下载PDF
累及脑桥表面的孤立单侧脑桥梗死与进展性运动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珂楠 郭舜源 +1 位作者 陈桂花 耿昱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期进展性和无进展性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的病因、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并探讨累及脑桥表面的梗死与进展性运动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成像证实的新发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58例,其中31例入院1周内完成头、颈...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期进展性和无进展性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的病因、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并探讨累及脑桥表面的梗死与进展性运动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成像证实的新发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58例,其中31例入院1周内完成头、颈部CT血管造影成像。根据卒中发生后5d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情况,58例患者分为两组。组1:有进展性运动障碍(23例);组2:无进展性运动障碍(35例)。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表现、梗死灶分布以及大小和形态、基底动脉病变情况。结果组1和组2主要病因均为基底动脉分支病变。组1[21/23(91.3%)]中病灶累及脑桥腹侧表面的比例高于组2[20/35(57.1%),Х^2=7.817,P=0.005]。组1患者平均入院时NIHSS评分(6.7±2.9)高于组2(4.5±2.4,t=3.121,P=0.003)。组1患者卒中发生1个月时的平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2±1.1)分]高于组2[(1.5±0.8)分,t=2.909,P=0.004]。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累及脑桥表面的梗死与进展性运动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OR=9.670,95%CI1.171—79.856,P=0.035)。结论进展性孤立单侧脑桥梗死的病因主要为基底动脉分支病,其初始症状较无进展的孤立单侧脑桥梗死重,前者短期残障程度也较高,累及脑桥表面的梗死可作为进展性卒中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桥 运动障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阵发性心房颤动相关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断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珂楠 施天明 +1 位作者 林高平 耿昱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19-421,共3页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约10%的缺血性卒中和50%的心源性栓塞与心房颤动有关。心房颤动所致的卒中预后差,复发风险高,病死率增加约60%。但目前常规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对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的诊断率远低于实际...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约10%的缺血性卒中和50%的心源性栓塞与心房颤动有关。心房颤动所致的卒中预后差,复发风险高,病死率增加约60%。但目前常规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对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的诊断率远低于实际发病率,其重要原因是普通心电检测手段难以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PAF)。PAF发作时间短,可自行终止和无临床症状,但卒中风险和抗凝治疗原则却与永久性心房颤动相同。因此,及时发现PAF对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缺血性卒中 诊断率 相关性 24H动态心电图 永久性心房颤动 独立危险因素 复发风险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珂楠 张琼 张宝荣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0年第4期440-443,共4页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并引起多巴胺递质减少,通过神经环路可引起包括脑皮质在内广泛的功能及结构改变。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作为一项功能影像技术能灵敏地检测出这些变化,进而有可能为PD早期诊断提...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并引起多巴胺递质减少,通过神经环路可引起包括脑皮质在内广泛的功能及结构改变。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作为一项功能影像技术能灵敏地检测出这些变化,进而有可能为PD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本文就PD的f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功能磁共振成像 运动系统 临床前期 临床期
原文传递
脑桥旁正中梗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珂楠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2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累及脑桥腹侧表面的旁正中梗死主要是由基底穿支动脉起始部闭塞引起的,属于基底动脉穿支病。由于脑桥旁正中梗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在急性期常有进展加重或波动的临床特点,本文就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脑桥旁正中梗死 基底动脉穿支病 进展性脑卒中 高分辨率磁共振
原文传递
左心房异常标志物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珂楠 陈波 耿昱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47-550,共4页
尽管目前已有先进的检查技术用于卒中的病因诊断,但仍约有1/3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能明确病因,临床上称之为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其中隐匿性心房颤动(occult atrial fibrillation)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潜在病因之一,因此... 尽管目前已有先进的检查技术用于卒中的病因诊断,但仍约有1/3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不能明确病因,临床上称之为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其中隐匿性心房颤动(occult atrial fibrillation)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潜在病因之一,因此许多研究致力于提高心房颤动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标志物 左心房 病因诊断 心房颤动 检查技术 隐源性 隐匿性
原文传递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 被引量:23
8
作者 郭舜源 陈波 +2 位作者 史宗杰 陈珂楠 耿昱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14-1318,共5页
目的观察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连续收集发病时间〈4.5h的94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64例无心房颤动患者作为非心房颤动组,30例伴心房颤动患者... 目的观察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连续收集发病时间〈4.5h的94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64例无心房颤动患者作为非心房颤动组,30例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心房颤动组,并收集同一时段30例未行溶栓治疗的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颅内出血(ICH)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3组患者3个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的ICH发生率高于非心房颤动组(26.7%vs.9.4%,P〈0.05),而两组之间SIC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cs.6.3%,P〉0.05);心房颤动组、非心房颤动和对照组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分别为40.0%、45.3%和16.7%,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的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心房颤动组、非心房颤动组和对照组预后极差的比例分别为20.0%、18.8%和33.3%(P〉0.05)。结论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心房颤动 注射 静脉内 血栓溶解疗法 脑出血 预后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华法林快速抗凝方案在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奕琪 郭舜源 +3 位作者 陈珂楠 张锦华 刘芳 耿昱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470-1473,共4页
目的探索华法林快速抗凝方案在中国急性脑梗死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2月间急性脑梗死合并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101例,采用前瞻性开放研究,将其分为快速抗凝组和常规抗凝组。快速抗凝组的华法林... 目的探索华法林快速抗凝方案在中国急性脑梗死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2月间急性脑梗死合并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101例,采用前瞻性开放研究,将其分为快速抗凝组和常规抗凝组。快速抗凝组的华法林初始剂量为3~4.5 mg,随后按流程每日调整剂量至INR稳定达标;常规抗凝组的初始剂量为1~3 mg,随后根据对患者的风险与获益评估调整华法林剂量。主要终点是比较2组间的INR稳定达标率、达标时间和安全性。结果至1周、2周和1月时,快速抗凝组INR稳定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抗凝组(48.2%vs 4.4%,P=0.000;91.1%vs 40.0%,P=0.000;96.4%vs 48.9%,P=0.000)、INR稳定达标时间分别为(8.3±2.9)d和(13.2±4.5)d(P=0.000)。随访至1年,快速抗凝组的INR稳定达标率为54.5%(30/55),而常规抗凝组仅为31.8%(14/44),2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安全性方面,快速抗凝组与常规抗凝组2周内INR≥4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4%(3/56)和6.7%(3/45)。结论华法林快速抗凝治疗比常规抗凝不仅更安全有效,而且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 脑梗死 华法林 快速抗凝方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