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被引量:4
1
作者 黄海燕 陈国锋 +1 位作者 陈班 廖丽婷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4期241-241,共1页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在临床上常用于活血、化瘀、通脉,适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但在临床输液过程中,发现该药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有配伍禁忌,为确保用药安全,笔者进行了相关实验,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配伍禁忌 液存 心绞痛患者 输液过程 用药安全 稳定型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发症中的应用
2
作者 黄海燕 罗文华 +3 位作者 熊凌 陈班 徐莎丽 朱彩丽 《当代医学》 2015年第24期107-108,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品管圈活动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使用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主题,明确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解决存在的问题... 目的探讨护理品管圈活动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使用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主题,明确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解决存在的问题,降低了护理风险,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患者、护士的满意度,并且提高了护士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低分子肝素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二冬汤的典型药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3
作者 欧阳小健 陈班 +3 位作者 于婷 王宗权 周毅生 曹晖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1期4-8,共5页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模式探讨二冬汤的典型药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二冬汤的临床主治病症,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搜集汇总。根据相关实验报道初步筛选潜在药效成分。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二冬...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模式探讨二冬汤的典型药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二冬汤的临床主治病症,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搜集汇总。根据相关实验报道初步筛选潜在药效成分。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二冬汤“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探讨与二冬汤临床主治病症密切相关的典型药效成分,将典型药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二冬汤的典型药效成分包括千层纸苷A、黄芩素和荷叶碱等化合物,它们通过与蛋白激酶B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等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调控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等信号通路进而治疗糖尿病。结论“文献计量-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模式有效揭示了二冬汤治疗糖尿病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冬汤 文献计量学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肾造瘘顺行造影联合逆行肾盂造影对输尿管狭窄诊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伍小珠 陈班 +2 位作者 冷桂香 李振华 刘佛林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489-492,共4页
目的:分析肾造瘘顺行造影联合逆行肾盂造影(简称双向联合造影)对输尿管上段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9例经手术或CT尿路造影(CTU)证实的输尿管上段狭窄,且术前均已行肾造瘘顺行造影及逆行肾盂造影的患者,将双向联合造影执行先后... 目的:分析肾造瘘顺行造影联合逆行肾盂造影(简称双向联合造影)对输尿管上段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9例经手术或CT尿路造影(CTU)证实的输尿管上段狭窄,且术前均已行肾造瘘顺行造影及逆行肾盂造影的患者,将双向联合造影执行先后顺序不同分成两组,顺序相同的分在同一组,对比两组病例的影像表现。结果:第一组:先逆行肾盂造影后肾造瘘顺行造影共28例,影像诊断符合率92.86%(26/28);第二组:先肾造瘘顺行造影后逆行肾盂造影共21例,影像诊断符合率71.43%(15/21)。结论:双向联合造影能明确诊断输尿管狭窄,准确显示狭窄位置及程度、肾积水及肾排泄功能情况,而且双向联合造影时先进行逆行肾盂造影诊断符合率更高,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上段狭窄 肾造瘘顺行造影 逆行肾盂造影 双向联合造影
下载PDF
肋骨骨折CT诊断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伍小珠 刘少强 +1 位作者 陈班 李振华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21-325,330,共6页
肋骨骨折是司法鉴定中最常见的外伤之一,其骨折的数量直接决定赔偿程度及案件性质的判定,因此,选择高效、准确的检查方式,对司法鉴定至关重要。传统的各种影像检查常用于临床诊断肋骨骨折,无法满足司法鉴定中对所有肋骨骨折明确诊断并... 肋骨骨折是司法鉴定中最常见的外伤之一,其骨折的数量直接决定赔偿程度及案件性质的判定,因此,选择高效、准确的检查方式,对司法鉴定至关重要。传统的各种影像检查常用于临床诊断肋骨骨折,无法满足司法鉴定中对所有肋骨骨折明确诊断并鉴定新旧的要求。通过螺旋CT检查并复查、应用CT后处理技术前后对比可满足上述诊断要求,此方法关键是确定CT最佳复查时间。目前多数研究结果显示,最佳复查时间跨度较长,可导致复查期间出现再发骨折而被误诊的情况发生,同时伴随因CT后处理技术产生影像图像较多,诊断中复查对比工作较重的影响,部分学者目前正致力于人工智能辅助CT诊断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探索精确的肋骨骨折最佳CT复查时间,并结合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可在司法鉴定的应用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司法鉴定 CT后处理技术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多模态MRI与DBT联合对早期乳腺癌精准诊治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伍小珠 陈班 +3 位作者 黄莉 李振华 冷桂香 李梅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5期166-171,共6页
目的: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与数字乳腺体层摄影(DBT)联合对早期乳腺癌精准诊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6月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诊断的117例疑似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多模态MRI和DBT诊断,以... 目的: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与数字乳腺体层摄影(DBT)联合对早期乳腺癌精准诊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6月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诊断的117例疑似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多模态MRI和DBT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模态MRI、DBT单独和联合诊断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效果(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漏诊率、误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比恶性和良性患者的多模态MRI影像学特征差异、多模态MRI参数[微血管密度(MVD)、峰值强化率、达峰时间]。结果:117例疑似早期乳腺癌患者,病理结果证实65例阳性,52例阴性;采用多模态MRI诊断出62例阳性,55例阴性;采用DBT诊断出60例阳性,57例阴性;采用多模态MRI联合DBT诊断出73例阳性,44例阴性。多模态MRI联合DBT诊断特异度为80.77%(42/52)、误诊率为19.23%(10/52),与多模态MRI单独诊断[80.77%(42/52)、19.23%(10/52)]和DBT单独诊断[78.85%(41/52)、21.15%(11/52)]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模态MRI联合DBT诊断敏感度为96.92%(63/65)、准确度为89.74%(105/117),较多模态MRI单独诊断[80.00%(52/65)、80.34%(94/117)]和DBT单独诊断[75.38%(49/65)、76.92%(90/117)]均高,漏诊率为3.08%(2/65),较多模态MRI、DBT单独诊断[20.00%(13/65)、24.62%(16/65)]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模态MRI联合DBT诊断阳性预测值为86.30%(63/73),与多模态MRI、DBT单独诊断[83.87%(52/62)、81.67%(49/60)]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模态MRI联合DBT诊断阴性预测值为95.45%(42/44),较多模态MRI、DBT单独诊断[76.36%(42/55)、71.93%(41/57)]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良性患者比,恶性患者病灶以大小≥2 cm、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高密度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良性患者比,恶性患者MVD、峰值强化率较高,达峰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MRI联合DBT诊断早期乳腺癌,可获取更丰富的影像信息,提高诊断效果,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数字乳腺体层摄影
下载PDF
牡荆素保护DNA氧化损伤的活性评价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陈班 李达欢 李熙灿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0-134,共5页
采用DNA保护能力分析法,测定牡荆素保护DNA的能力;运用Ferrozine法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牡荆素Fe2+络合反应;运用Cu2+还原法,测定牡荆素的电子转移(Electron-transfer,ET)能力。在此基础上,探讨牡荆素保护DNA氧化损伤的可能化学... 采用DNA保护能力分析法,测定牡荆素保护DNA的能力;运用Ferrozine法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牡荆素Fe2+络合反应;运用Cu2+还原法,测定牡荆素的电子转移(Electron-transfer,ET)能力。在此基础上,探讨牡荆素保护DNA氧化损伤的可能化学机制。结果表明:牡荆素在DNA保护能力分析法、Ferrozine法和Cu^(2+)还原法中均表现出剂量相关性,其IC50值分别为(919.6±23.6),(9.3±1.2),(421.7±29.2)μmol/L。UV-Vis光谱分析表明,牡荆素与Fe2+混合后,在波长554nm处出现新的吸收峰[摩尔吸光系数ε=2 680.74L/(mol·cm)]。总之,牡荆素能保护DNA免受羟基自由基(·OH)诱导的氧化损伤。其保护机制可能与电子转移ET和Fe2+络合有关,络合位点可能在4-羰基-5-羟基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素 DNA氧化损伤 抗氧化 电子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