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行中间带移位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琚珏 田琳璐 +2 位作者 张柳蕙 王嘉璐 亢晓丽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9,共7页
目的探讨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INS)行中间带移位术后相关眼部参数变化特点,为临床术后效果评估及合理安排随访时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诊断为INS并施行中... 目的探讨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INS)行中间带移位术后相关眼部参数变化特点,为临床术后效果评估及合理安排随访时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诊断为INS并施行中间带移位术的17例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手术方式分别为Parks5-6-7-8、Anderson、Kestenbaum5-5-6-4、中间带合并斜视矫正及垂直肌中间带移位术。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患儿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BVA)、中间带位置、扩大的眼球震颤视功能(NAFX)和中心凹时间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对术后中间带回退患儿与未回退患儿的BCBVA、NAFX和中心凹时间进行比较。结果17例患儿中女性6例,男性11例,手术年龄5~11岁,术后随访时间为(14.8±6.0)个月。INS患儿术前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382±0.147、0.300±0.056,中心凹时间为(0.594±0.011)s,中间带位置为23.570°±0.118°;术后3个月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318±0.044、0.260±0.045,中心凹时间为(0.950±0.146)s,中间带位置为5.360°±1.107°;术后6个月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264±0.039、0.230±0.037,中心凹时间为(1.496±0.233)s,中间带位置为6.070°±1.303°;术后12个月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309±0.039、0.250±0.045,中心凹时间为(1.455±0.201)s,中间带位置为9.290°±8.520°;术前与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之后出现中间带位置回退。术后中间带回退患儿术前第一眼位、中间带NAFX分别为0.308±0.063、0.393±0.210,术后3个月第一眼位、中间带NAFX分别为0.430±0.090、0.471±0.140,术前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450±0.043、0.417±0.031,术前、术后3个月中心凹时间分别为0.122(0.080~1.014)s、0.438(0.170~1.450)s,均低于术后中间带无回退患儿[0.523±0.142、0.601±0.110、0.610±0.160、0.680±0.120、0.200±0.063、0.250±0.076、0.725(0.230~1.440)s、0.975(0.380~2.00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间带移位术是一种改善INS患者代偿头位、提高视力及中心凹时间的有效方法。术后6个月后会出现部分中间带位置回退,与患者自身的NAFX、BCBVA及中心凹时间有关,随访时间应至少延长至术后6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震 病理性 眼外科手术 眼球运动 视敏度 中间带移位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