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瑞烈 王文锋 +1 位作者 周震 刘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273-274,共2页
探讨血清IL-1、IL-6和TNF-α在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 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 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 探讨血清IL-1、IL-6和TNF-α在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 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 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和正常人(P<0.01);其升高水平与血清ALT、TBil、PT呈显 著相关(P<0.05和P<0.01);重型乙型肝炎死亡者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P<0.01)。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与肝细胞坏死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清中IL-1、IL-6、TNF-α对 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联合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总胆汁酸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0
2
作者 陈瑞烈 张惠娟 +1 位作者 方婵英 方少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和酶法分别检测171例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HA、PCⅢ、Ⅳ-C、LN及TBA水平并作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和酶法分别检测171例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HA、PCⅢ、Ⅳ-C、LN及TBA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慢性肝病不同病程之间HA、PCⅢ、Ⅳ-C、LN及TBA水平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除慢性肝炎轻度组血清LN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患者血清HA、PCⅢ、Ⅳ-C、LN、TBA水平均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结论:联合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Ⅳ-C、LN、TBA水平既能反映肝纤维化的轻重,又能了解肝细胞炎症活动及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透明质酸 Ⅲ型前 Ⅳ型胶原 层粘连蛋白 胆汁酸 诊断
下载PDF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β_2-微球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陈瑞烈 李吉婷 +1 位作者 刘敏 方少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4-285,共2页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血清 β2 微球蛋白 (β2 -MG)水平与肝组织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 5 3例重型乙型肝炎、4 4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及 31例正常人血清 β2 -MG水平。重型乙型肝炎血清 β2 -MG水平显著高于急性乙型...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血清 β2 微球蛋白 (β2 -MG)水平与肝组织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 5 3例重型乙型肝炎、4 4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及 31例正常人血清 β2 -MG水平。重型乙型肝炎血清 β2 -MG水平显著高于急性乙型肝炎及正常人血清 β2 -MG水平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 β2 -MG水平与Alb呈负相关 ,与ALT、T -Bil、PT呈正相关 ;重型乙型肝炎死亡者血清 β2 -MG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血清 β2 -MG水平是反映肝组织损害程度良好指标 ,对了解重型肝炎病情危重程度 ,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乙型肝炎 血清 β2^-微球蛋白 预后 临床意义 放射免疫法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瑞烈 贺永文 +3 位作者 高勇 李淑莉 杨小铭 罗端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3-276,共4页
目的 建立接近体内自然感染状态并能长期复制的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细胞模型。方法 用HCV阳性血清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C 772 1及胎肝细胞株L0 2 ,继续培养 6 0d ,用巢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 PCR)检测培养细胞及... 目的 建立接近体内自然感染状态并能长期复制的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细胞模型。方法 用HCV阳性血清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C 772 1及胎肝细胞株L0 2 ,继续培养 6 0d ,用巢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 PCR)检测培养细胞及上清中正、负链HCVRNA。结果 HepG2、SMMC 772 1在感染后第 2~ 30d ,L0 2在感染后第 3~ 30d细胞中可以间断检出HCV正链RNA ;3株细胞的细胞内HCV负链RNA均在感染后第 3~ 30d可以间断检出 ,检出率与正链RNA接近。 3株细胞以HepG2细胞中HCVRNA正、负链检出率较高 ,并在第 31~ 6 0d仍可间断检出 ,但复制程度逐渐减弱。 3株细胞的培养上清中HCV正链RNA感染后也呈间断阳性 ,检出率与细胞内正链RNA基本一致。培养上清中均未检出HCV负链RNA。结论 HepG2、SMMC 772 1及L0 2细胞均对HCV易感 ,并能支持HCV长期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细胞模型 细胞培养 细胞传代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对SMMC 7721细胞体外直接致病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瑞烈 贺永文 +3 位作者 高勇 李淑莉 郭劲松 杨小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直接致病作用。方法:用HCV阳性血清体外感染SMMC 7721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及流式细胞仪(FCM)分别检测培养细胞的存活率及凋亡率,同时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 RT-P...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直接致病作用。方法:用HCV阳性血清体外感染SMMC 7721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及流式细胞仪(FCM)分别检测培养细胞的存活率及凋亡率,同时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 RT-PCR)检测其中的正、负链HCV RNA。结果:HCV感染后部分SMMC7721细胞发生皱缩、脱壁,8h细胞存活率为74.2%,细胞凋亡率为18.7%,至56h后细胞存活率回复至84.3%以上,而细胞凋亡率又降至7.4%以下;各时间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未感染HCV的SMMC7721细胞,而凋亡率则显著高于未感染的SMMC 7721细胞。感染后24h细胞及上清中HCV RAN检测结果均阴性,48h后在细胞中可检出正、负链HCV RNA,96h后细胞中HCV RNA正链呈阳性、负链转为阴性。结论:1.HCV具有一定的直接致病作用;2.HCV感染SMMC7721后的复制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致病作用 SMMC 体外感染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瑞烈 郭耿龙 +3 位作者 吴令杰 张海生 周东铭 赵资德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S1期139-141,共3页
目的总结汕头某三甲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近6年血流感染分离菌株。结果 57 025份血液标本分离出2 284株细菌,阳性率为4.0%;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0.9%(706/2 284),分别为... 目的总结汕头某三甲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近6年血流感染分离菌株。结果 57 025份血液标本分离出2 284株细菌,阳性率为4.0%;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0.9%(706/2 284),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革兰阴性菌占65.9%(1 505/2 284),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占3.2%(73/2 284),分别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较为敏感,对碳青酶希类高度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高70.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高度敏感。结论近6年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抗感染治疗应根据细菌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耐药率,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瑞烈 方婵英 +1 位作者 张惠娟 方少鹏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清TBA水平并与常规肝功能酶学指标ALT、AST、ALP、GGT作对比分析。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BA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目的:探讨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清TBA水平并与常规肝功能酶学指标ALT、AST、ALP、GGT作对比分析。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BA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1);慢性肝炎轻、中、重度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TBA异常率与ALT、AST、ALP、GGT异常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BA水平对反映肝功能受损程度有较高灵敏性,对判断病情活动程度及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胆汁酸类 盐类 肝功能试验
下载PDF
商陆抗病毒蛋白对感染细胞模型中HCV复制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瑞烈 林少锐 +5 位作者 李忆璇 郑晓丹 贺永文 高勇 杨小铭 罗端德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26-228,共3页
目的: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PAP)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模型中HCV复制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PAP处理HCV感染细胞模型(HCV-HepG2),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及细胞内HCV RNA,以不同浓度的α-2b干扰素(IFNα-2b)处理同样的... 目的: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PAP)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模型中HCV复制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PAP处理HCV感染细胞模型(HCV-HepG2),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及细胞内HCV RNA,以不同浓度的α-2b干扰素(IFNα-2b)处理同样的细胞模型作为对照。结果:经PAP处理后各模型组细胞内HCVRNA含量于48小时、96小时和144小时进行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培养上清液中HCV RNA含量在48小时时,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96小时和144小时时,各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AP对HCV的抑制作用随PAP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以100μg/ml浓度的抑制作用最强。用IFN-α2b处理HCV-HepG2模型亦得出类似的结果。两者均以第48小时的抑制率最高。但在96小时、144小时时PAP对细胞内HCV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IFN(P<0·05,P<0·01)。结论:PAP对HCV感染细胞模型中的HCV复制有明显地抑制作用,且作用强于IFN-α2b。PAP对细胞无明显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商陆抗病毒蛋白 干扰素
下载PDF
彩超测量肝硬化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瑞烈 杨楚香 +3 位作者 林炳钦 李婵桩 方少鹏 方婵英 《海南医学》 CAS 2001年第6期35-36,共2页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不同肝功能状态下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 (彩超 )检测 71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 (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 (VPV)、门静脉血流量 (QPV)、脾静脉内径 (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 (VSV)、...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不同肝功能状态下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 (彩超 )检测 71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 (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 (VPV)、门静脉血流量 (QPV)、脾静脉内径 (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 (VSV)、脾静脉血流量 (QSV)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 DPV、DSV增宽 ,VPV、VSV减慢 ,QSV增加 ,且肝功能越差 ,变化越明显 ;QPV在 Child A级、B级患者增加 ,Child C组患者减少。结论 肝硬化不同肝功能状态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血流动力学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预后 临床意义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V型胶原、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瑞烈 李晓君 +1 位作者 连素文 方少鹏 《海南医学》 CAS 2001年第8期12-13,共2页
目的 :探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V型胶原 (IV -C)、透明质酸 (HA)、层粘连蛋白 (L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198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 30例正常人血清IV -C、HA、LN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 目的 :探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V型胶原 (IV -C)、透明质酸 (HA)、层粘连蛋白 (L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198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 30例正常人血清IV -C、HA、LN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V -C、HA、LN水平在不同病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IV -C、HA、LN水平升高程度依次为 :肝炎后肝硬化 >慢性肝炎重度 >慢性肝炎中度 >慢性肝炎轻度 >急性肝炎。结论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V -C、HA、LN水平可反映肝脏损害程度 ,炎症活动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 ,为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血清 Ⅳ型胶原 透明质酸 层粘连蛋白 临床意义 放射免疫法 肝纤维化
下载PDF
乙型肝炎血清甲状腺激素含量测定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瑞烈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361-362,共2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血清诊断 甲状腺激素 含量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瑞烈 贾永文 +3 位作者 高勇 李淑莉 杨小铭 罗端德 《传染病信息》 2003年第1期8-8,共1页
目的建立接近体内自然感染状态,并能长期稳定复制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模型。方法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 640培养基、37℃、5% CO_2条件下于培养瓶中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_2、SMMC 7721及胎肝细胞株L02细胞,L02培养基加胰岛素... 目的建立接近体内自然感染状态,并能长期稳定复制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模型。方法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 640培养基、37℃、5% CO_2条件下于培养瓶中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_2、SMMC 7721及胎肝细胞株L02细胞,L02培养基加胰岛素0.2μ/ml,用HCV阳性血清感染HepG_2、SMMC 7721、L02细胞,3株细胞均每隔3d换液,消化、传代1次,连续培养60d,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RT-PCR)检测培养细胞及上清液中正、负链HCV RNA。结果HepG_2、SMMC 7721细胞在感染后2~30d,L02细胞在感染后3~30d于细胞中可以间断检出HCV正链RNA;3株细胞的细胞内HCV负链RNA均在感染后3~30d可以间断检出,检出率与正链RNA接近。3株细胞以HepG_2细胞中HCV RNA正、负链检出率较高,并在第31~60天仍可间断检出HCV RNA正、负链,但复制程度逐渐减弱。HepG_2、SMMC 7721及L02 3株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HCV正链RNA感染后也呈间断阳性,检出率与细胞内正链RNA基本一致。培养上清液中均未检出HCV负链RNA。结论 HepG_2、SMMC 7721及L02细胞均对HCV易感,并能支持HCV长期稳定的复制。因此HepG_2细胞是较为理想的HCV体外感染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细胞模型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肝炎肝硬化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瑞烈 李吉婷 +1 位作者 刘敏 王文锋 《世界感染杂志》 2005年第5期384-385,共2页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水平与肝组织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72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β2-MG水平,并与44例急性肝炎病人及31例正常人血清β2-MG水平进...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水平与肝组织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72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β2-MG水平,并与44例急性肝炎病人及31例正常人血清β2-MG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和急性肝炎病人血清β2-MG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β2-MG水平(P〈0.01);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β2-MG水平显著高于急性肝炎病人血清β2-MG水平(P〈0.01)。肝硬化失代偿组血清β2-MG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代偿组(P〈0.05)。结论 血清β2-MG水平可反映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肝损害的程度,动态观察β2-MG水平变化有助于疗效判断及预后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炎 Β2-微球蛋白
下载PDF
不同慢性肝病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瑞烈 方少鹏 +1 位作者 李晓君 连素文 《华中医学杂志》 2001年第6期324-324,326,共2页
目的 探讨不同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病变程度关系 ;肝癌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HBeAg的关系。方法 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 6 7例慢性乙型肝炎、4 5例肝炎肝硬化、5 2例肝癌患者血清HBVDNA水平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 目的 探讨不同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病变程度关系 ;肝癌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HBeAg的关系。方法 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 6 7例慢性乙型肝炎、4 5例肝炎肝硬化、5 2例肝癌患者血清HBVDNA水平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 (HBVM)。结果 血清HBVDNA水平 :肝硬化、肝癌患者均显著高于慢性乙肝患者 (P <0 .0 5 ) ;肝癌患者中HBsAg(+)、HBeAg(+)组血清HBVDNA水平显著高于HBsAg(+)、抗 HBe(+)组 (P <0 .0 5 )。结论 与乙肝相关的肝硬化、肝癌存在HBV高水平复制 ,部分抗 H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 肝癌 HBVDNA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HBeAg HBVM 酶联免疫吸附法 病毒复制 病变程度
下载PDF
不同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15
作者 陈瑞烈 方少鹏 +1 位作者 李晓君 连素文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39-40,共2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已被证实,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注意到肝细胞内HBV DNA水平与肝癌发生的关系,观察到血清HBeAg阴性患者有高滴度的HBV DNA,且部分血清HBeAg阴转与慢性肝炎恶化、重型肝炎发生和慢性... 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已被证实,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注意到肝细胞内HBV DNA水平与肝癌发生的关系,观察到血清HBeAg阴性患者有高滴度的HBV DNA,且部分血清HBeAg阴转与慢性肝炎恶化、重型肝炎发生和慢性肝炎癌变密切相关[1,2].为探讨不同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脏病变程度关系,应用定量PCR法检测164例单纯感染HBV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52例肝癌患者血清HBV M并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DNA HBEAG DNA 肝癌患者 慢性肝病 肝硬化 血清 定量检测
下载PDF
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IL-1、IL-8和TNF-α检测及意义
16
作者 陈瑞烈 王文锋 +3 位作者 周震 刘敏 陈造基 林立民 《传染病信息》 2004年第3期114-115,共2页
目的探讨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检测25例急性肝炎,29例慢性肝炎,23例重型肝炎和21例肝硬化患者血清 IL-1、... 目的探讨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检测25例急性肝炎,29例慢性肝炎,23例重型肝炎和21例肝硬化患者血清 IL-1、IL-8和 TNF-α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IL-1、IL-8、TNF-α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各型乙型肝炎血清 IL-1、IL-8和 TNF-α水平升高,以重型肝炎最明显(P<0.05);IL-1、IL-8和 TNF-α水平与 ALT、TBIL、PT 呈正相关。结论血清 IL-1、IL-8和 TNF-α参与各型乙型肝炎的免疫病理损伤,血清中 IL-1、IL-8、TNF-α水平可作为判断肝脏炎症活动程度、监测病情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 IL-8 TNF-Α 血清 乙型病毒性肝炎 正常人 重型肝炎 乙型肝炎 TBIL 肝脏炎症
下载PDF
CD81及E2包膜糖蛋白与HCV感染宿主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瑞烈 贺永文 《世界感染杂志》 2003年第6期525-528,共4页
关键词 HCV感染 宿主细胞 丙型肝炎病毒 免疫系统 包膜糖蛋白
下载PDF
重型肝炎糖代谢紊乱5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瑞烈 《世界感染杂志》 2003年第2期154-155,共2页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糖代谢紊乱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3例重型肝炎、51例慢性肝炎、44例急性肝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空腹血搪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空腹血搪明显低于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和正常人(p<...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糖代谢紊乱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3例重型肝炎、51例慢性肝炎、44例急性肝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空腹血搪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空腹血搪明显低于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和正常人(p<0.01);重型肝炎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患者;重型肝炎死亡者空腹血搪明显低于存活者(P<0.01)。结论 检测重型肝炎患者空腹血搪对判断重型肝炎危重程度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糖代谢紊乱 临床分析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商陆抗病毒蛋白对感染细胞模型中 HCV 复制的影响
19
作者 陈瑞烈 贺永文 +3 位作者 高勇 李淑莉 杨小铭 罗端德 《传染病信息》 2003年第3期134-134,共1页
目的 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PAP)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模型中HCV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HCV阳性血清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制成HCV感染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PAP干预该模型;利用荧光定量PCR法分别于药物干预后48h、96h、144h... 目的 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PAP)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模型中HCV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HCV阳性血清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制成HCV感染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PAP干预该模型;利用荧光定量PCR法分别于药物干预后48h、96h、144h检测培养细胞及上清液中HCVRNA含量,同时以不同浓度干扰素(IFN)处理该模型作为对照。结果 PAP处理HepG2感染HCV细胞模型后。细胞内HCVRNA含量在48h、96h、144h各组问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在第48h,HCVRNA含量100μm/ml组和10μm/ml组<lμm/ml组<0.1μm/mll<0.01μm/ml组及对照组;在第96h,HCVRNA含量100μm/ml组和10μm/ml组<lμm/ml组<0.1μm/ml组和0.01μm/ml组<对照组;在第144h,HCVRNA含量100μm/ml组及10μm/ml组<1μm/ml组<0.1μm/ml组、0.01μm/ml组及对照组。培养上清液中HCVRNA含量各组问在48h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96h,培养上清液中HCVRNA含量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100μm/ml组及10μm/ml组<1μm/ml组<0.1μm/ml组、0.01μm/ml组及对照组;第144h时。培养上清液中HCVRNA含量各组问差异显著(P<0.01),100μm/ml组、10μm/ml组及1μm/ml组<0.1μm/ml组、0.01μm/ml组及对照组。PAP对HCV的抑制作用随PAP浓度的增加丽增强,以100μm/ml组对HCV的抑饲作用最强。IFN干预该模型亦得出相似结果,以3.0×10^4IU/ml组对HCV抑制作用最强。PAP与IFN均以第48h的抑饲效果最好,在48h、96h及144h时。PAP对HCV的抑饲作用显著高于IFN(P<0.01)。实验浓度的PAP未引起细胞死亡或脱壁,对细胞的形态、生长也无明显影响。结论 PAP对HCV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强于IFN。实验浓度的PAP对细胞形态及生长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陆抗病毒蛋白 HCV 病毒复制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细胞模型 干扰素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_3、T_4、γT_3、TSH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探讨
20
作者 陈瑞烈 李晓君 +1 位作者 连素文 方少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33-34,共2页
1 材料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 227例患者均为本科门诊或住院病人,其中男141例,女86例,年龄17~74岁。临床分型按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其中急性肝炎51例(甲型18例,乙型27例,戊型6例),慢性肝炎轻度47例(乙型36... 1 材料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 227例患者均为本科门诊或住院病人,其中男141例,女86例,年龄17~74岁。临床分型按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其中急性肝炎51例(甲型18例,乙型27例,戊型6例),慢性肝炎轻度47例(乙型36例,丙型11例),慢性肝炎重度53例(乙型36例,乙型+丙型8例,丙型9例),肝硬变37例(乙型31例,丙型6例),重型肝炎39例(甲型6例,乙型21例,甲型+乙型4例,乙型+丙型6例,乙型+戊型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血清 T3 T4 TSH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