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4:中国人文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璧生 《社会科学论坛》 2005年第4期137-146,共10页
关键词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人文 中国 文化保守主义 2004年 标志性 文化态度 事件
下载PDF
国学院:期待与忧思
2
作者 陈璧生 《社会科学论坛》 2005年第11期112-118,共7页
关键词 学院 忧思 期待 《南方周末》 中国人民 年文化 纪宝成 知识人 读经
下载PDF
思想和社会的危机与裂变——2005中国人文事件综览
3
作者 陈璧生 《社会科学论坛》 2006年第3期35-61,共27页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事件 人文 裂变 危机 社会 文化话语 政府行为
下载PDF
民间化的表达
4
作者 陈璧生 《粤海风》 2003年第5期30-31,共2页
一个词汇的出现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更足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近几年在思想、学术文章中频频出现的"民间"正是如此。思想的传播依靠语言、词汇进行,正如声音的传播凭借空气得以实现。在《一九八四》中,奥威尔创造一个词,... 一个词汇的出现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更足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近几年在思想、学术文章中频频出现的"民间"正是如此。思想的传播依靠语言、词汇进行,正如声音的传播凭借空气得以实现。在《一九八四》中,奥威尔创造一个词,叫"新话"。"新话"是一套全新的语言体系,创造目的是为了缩小思想的范围,使小说中影射意识形态之外的思想找不到相应的语言载体从而不可能再存在。在中国的"文革"中,汉语下流的一面得到最疯狂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化 知识分子 思想随笔 表达 文学革命 民间思想 独立性 语言载体 词汇 社会心理现象
下载PDF
对“儒教中国”的理性反叛——陈独秀的孔教观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璧生 《社会科学论坛》 2003年第3期74-79,共6页
儒家思想的政治学说并没有从伦理学的母胎中剥离出来,更未曾咬断与伦理学的脐带而成就一个独立的学科。儒家思想把父与子的血缘关系,和君与臣的政治关系完全混为一谈,由伦理上父对子的绝对权威与子对父的绝对服从,推衍到政治上君的... 儒家思想的政治学说并没有从伦理学的母胎中剥离出来,更未曾咬断与伦理学的脐带而成就一个独立的学科。儒家思想把父与子的血缘关系,和君与臣的政治关系完全混为一谈,由伦理上父对子的绝对权威与子对父的绝对服从,推衍到政治上君的绝对权威与臣的绝对服从,为“君臣大义”提供合法性依据,并且其中的情感联系由伦理的“孝”而推衍到政治的“忠”。这样的思想一经政治化世俗化,便成为“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君要臣亡,臣不得不亡”的奴才信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中国" 理性反叛 陈独秀 孔教观 儒家思想
下载PDF
农民起义与专制政治
6
作者 陈璧生 《社会科学论坛》 2002年第5期65-69,共5页
关键词 农民起义 专制政治 中国 古代 局限性 中国传统文化 政治制度
下载PDF
文明的道德底线
7
作者 陈璧生 《社会科学论坛》 2004年第6期59-62,共4页
一种缺少道德底线的文化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文化。道德底线的作用在于让人们把伤天害理的事当作伤天害理加以警惕,把泯灭人性的事当作泯灭人性加以反抗。如果一个民族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中一代代地重复那些毫无人道甚至灭绝人性的行... 一种缺少道德底线的文化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文化。道德底线的作用在于让人们把伤天害理的事当作伤天害理加以警惕,把泯灭人性的事当作泯灭人性加以反抗。如果一个民族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中一代代地重复那些毫无人道甚至灭绝人性的行为,并且和这些制度、习惯相安无事,对这些制度、习惯熟视无睹,那么这种文化绝对是出了重大的问题甚至病入膏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底线 中国 传统文化 人性 儒家思想 人道主义
下载PDF
竹与酒——魏晋竹林名士的精神世界
8
作者 陈璧生 《社会科学论坛》 2002年第2期60-64,共5页
关键词 魏晋时期 竹林士贤 思想 权力 精神世界
下载PDF
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
9
作者 陈璧生 《社会科学论坛》 2002年第1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文化使命 民族精神 社会责任感
下载PDF
作为社会道德护卫者的法律
10
作者 陈璧生 《文化纵横》 2012年第2期41-43,共3页
2011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其中第六十八条规定:
关键词 社会道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律 刑事诉讼法 修正案
原文传递
后悲剧时代的悲剧
11
作者 陈璧生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04年第2期42-43,共2页
我们生活在一个悲剧爆炸而悲剧意识还没有生成、罪恶每天都在发生而罪感意识还没有形成的时代。爆炸案、投毒案、矿山倒塌案通过各种公开或半公开的信息传播渠道进入我们的视野,却不能引起与悲剧的惨烈程度相应的注意。一个生命。
关键词 悲剧意识 罪感 信息传播渠道 惨烈程度 毒案 我不知道 一朵花 五毛钱 还给我 我自己
原文传递
鲁迅、胡适及其角色差距
12
作者 陈璧生 《学习之友》 2010年第4期21-22,共2页
近几年,学界的“胡鲁之争”在各种媒介上颇为热闹。鲁迅、胡适都曾经在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舞台上占据中心地位。早在生前,鲁迅就被或褒或贬地称为知识界之“权威”。先生逝后,躯体上那面“民族魂”的旗帜更说明他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 近几年,学界的“胡鲁之争”在各种媒介上颇为热闹。鲁迅、胡适都曾经在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舞台上占据中心地位。早在生前,鲁迅就被或褒或贬地称为知识界之“权威”。先生逝后,躯体上那面“民族魂”的旗帜更说明他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角色差距 胡适 中国民众 20世纪 中心地 思想界 知识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